数息观的禅观是指由息出入观法身的禅观。若按五停心观而言,
除数息观的禅观之外,其他四法的法身又将如何起观?
白骨观是由色身的无常观法身的禅观,故白骨为媒介也。
慈悲观的禅观则是藉由慈悲的常存与实质而观法身的存在。
念佛观的禅观则是藉由觉性的存在以观佛身的永恒而作观。
因缘观的禅观则是以万法皆因缘和合而成,以观诸法无常
而观法身的常然。
此为五停心观的禅观宗旨!
原始佛教在五停心观的基础上,进行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以及八正道的三十七道品训练,而有
资粮位、见道位、修学位及无学位;此三十七道品乃工程面之
课程,后世南传佛教的禅观转为四念处禅、内观禅、毗钵奢那禅
等,乃进一步的综合化,乃至藏传的密法禅观皆此综合化的情形;
北传禅法亦不免于此种转化!
然以佛教的基本立场而言,禅观即是对法身的探索,尽管原始
佛典中并无法身一词,犹如佛典并未出现过心灵乃至灵性一词,
我们仍然会说「禅观乃是开启灵性的窍门」一般。禅观一词的
出现并不早,而在禅修的过程里,禅观却是禅修中的主要工程,
此一工程的方程式却很少被系统化的介绍,乃至被一般学者或
行者,以其自己的见解作一厢情愿的解释,读者、听者,也只
以想当然耳的接受; 以至于今,世上对禅观一词意义模糊而
实不知所云,如是而行修法岂有意义? 所以对于禅修,禅观
一词有重新厘清的必要!
法身一词,称为心灵也好、灵性也好、生命存在也好,为求
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禅观所要探所的「那个」,其实际的
状态到底如何?则是整个禅观的工程;因此,禅观必有一个
入门的下手处,称之为法门。吾宗以"数息观"为法门,故以
"息身" 为 "法身" 的下手处来探索,即此意也!
因此,感受或体验息身为法身,便是数息法禅观的第一阶,
藉由此才有可能令生命观境现前;此乃往后的工程,初始阶段,
如何体验及感受息身的存在,乃至息身如何与法身的谋合,
以至于息身与法身合而为一的过程,这便是禅修中初级禅观的
功德了!
故数、随、止三法功德不可不慎种其善根了! 而此体验唯是
疑情的实践与推力,吾人无法设想其步骤,唯有透过生活中
对于山河大地一切万法的观察(审美情操,对于存在的敏感度
培养)于观察中保持疑情,并持数随止三法文化以行之,日久
功深,功到自然成,此外别无捷径! 透过对大地一切事物的
存在加以观察而不离本心(即三法文化及疑情),才是探索法身
而不堕死心状态的不二法宝。
今之有心人不堕舒服坑即堕罗汉坑,即是缺此禅观之训练,吾人
于指导禅修时允宜切忌! 勿使行者掉落险滩,此亦普贤乘于
此世间首应承担之使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