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比丘于推荐善友妙住比丘时,
亦于僧格中特重行愿及僧格的品相。…
────────────────────────────────────────────────────
《净行品》中,文殊答智首的第一段经文中:佛子,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其下九句为别说。
别说中分为四大类,即:
佛
一. 于诸佛法心无所碍
二. 住去来今诸佛之道
法
一. 如诸法相悉能通达
二. 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三. 于一切法无不自在
僧
一. 当如普贤色像第一
二. 一切行愿皆得具足
三. 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众生
随众生住恒不舍离
此中法部的 "于一切法无不自在" 可并入僧部; 而僧部的
"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可并入众生部。 第一种分类法重在法,
第二种分类法重在僧。 重法则以信位故法为先驱,重僧则在
行法次第中以僧的养成为重;故成佛之道,智者重在堪成法器,
方论十种智慧。
且后文第三参──海云比丘,于推荐善友妙住比丘时,亦于
僧格中特重行愿及僧格的品相!可见《华严经》中固云善知识
为重,然普劝行者勿云如何择选善知识!于择善知识前,应慎
思量──某人堪成法器否?某人于善知识前及格否?某人的人品
僧格,合乎善财菩萨的典范否?若否,又有何资格选善知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