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参」一个字,
也就是历来袓师大德所讲的
「大凡演畅宗乘,
一句必含三玄;
一玄必有三要。」
用这么一句,它涵盖这一切。
你想想看,
「和尚说:人人皆有佛性,皆当成佛。
而如今,我竟然还是薄地凡夫,
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又为什么?
参!」就带进去了。
这一句,有三玄、有三要。
一个「念佛是谁」,
那四个字有什么好参?就是
这一句当中具足了三玄三要。
对一个不知道的人,那这只是
一句僵硬的石头、木头一样。
如果,一个人在这里,找到
回家的津口、那个道路的时候,
那就不一样了。 这么一句啊,
活人法身慧命、救人无数,
不只上达天庭,上通十方诸佛,
真是「归元无二路,一路涅槃门」。
我们怎么从这个地方来下手,大家都在摸索,
你要把我们的思惟,整理出这样一条路。
你这样子一步出去,八触十功德首先感受;
再一步出去,你就破了妄想、执着,
而进入了正确的思惟领域里;
然后,再一步出去,就开始
在这个体中玄的玄要里大展鸿图。
行者事业在这里啊!
在这当中,当你一念起──
下辈子就在那「一念」上称王。
当你这一念想:
嗯!? 这个声尘,头顶上呯、呯、呯的!?
声音从哪里来? 耳根怎么接触它?
当耳根接触它时,我怎么样起作用呢?
心念如何产生? 又如何销归自性,
不透过心王,静静的把它转化掉!?」
开始这样的运作,你的耳根就会有所成就;
当你用的是眼根,眼根会有成就。
所以,你可以感觉到──
在这样一个道场里,
六根并用,不是不行,
但是,
在这个禅场里,用耳根是最好的,
因为这里,很静、很静。
透过我们的基础训练,
当那个声尘进来时,耳根去迎接,
这个时候,你要掉入心王里,
还是进入萨婆若海里?
这一切成就,看的就是我们自己了。
各位,
你展现的是你生命的活力,
我们怎么样爆发出你那个生命的张力?
那就看在眼前这一刻。 大家
提起精神,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