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第四回向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十廻向品第四至一切處廻向 第26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0:46:26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十廻向品第四至一切處廻向 第26集(圓明筆記)

 

265512

菩萨未曾分别业 亦不取著诸果报 一切世间从缘生 不离因缘见诸法

深入如是诸境界 不于其中起分别 一切众生调御师 于此明了善回向

这个理论,不要用二分法的方法来看待世间一切人事时地物。

二分法,很方便,但是是很不人性的方法,它是大脑运作的一种工具。

在人生的旅途中来讲,其实他没有所谓的二分法。白天、晚上很清楚,可是不只白天晚上,有一个模糊地带,那地方更美。

人发生的情况,更复杂,是儿子,也是父亲。是上线,又是下线。每一个人都是多重角色。对于人世间生命,大概都不能轻易地用二分法来区隔。这样就不会有是非的这种论断。

除非你是办理世间法做事的时候,你全力以赴要把事情完成,这时要用脑筋来办事区别,办事的过程那是有需要的。可是,你在人生里,与人相处的时候,你就必须要留意了,不能轻易地用二分法。

在众生分别与不分别之间,在众生的因地跟法身的果地之间,你应该如何取舍,对一件事尽心尽力去做,成与败你可以不要计较,这就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的精神。

出世间的基本态度,你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好坏成败我们不用计较,因为我们为三宝,为众生做。当众生没有这些福报,不需要这些正法的时候,你自然不会成就。当众生有这些福报,需要这些法,那你去用功,他一定成就。但不管如何,有福报没福报,那个你不管。你只要尽心尽力去做,这个就是修行。在世间你的事业你也可以用这种修行者的态度来面对它。就在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世间人的要求跟我们不一样。他要的是安逸、是功利,是享乐,那我们不是,做的是一种纯粹的奉献,你要记得这样的一个原则。

那个尽心尽力去做,为了是要达到目的,甚至于只要达到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那叫世间法。什么方法当中,假如有恶法,伤害别人,扭曲人性的,那叫染法,不好的法,有黑业果报的法。

菩萨未曾分别业

菩萨从来不分别到底是善业或恶业,是黑业或白业,也不分别。

亦不取著诸果报 一切世间从缘生 不离因缘见诸法

这个东西,我们都很容易误解。菩萨不分别黑业白业,就是非不分了。好的坏的,都无所谓,这一点好象比较能体会。

这是指的是那种心地的清净,他不是了为果报来的。

众生怕果,菩萨畏因。

众生怕不好的果报现前,然后又喜欢好的果报,所以他有这果地的一种取向,他喜欢的是这一种,有善恶区别的,本身就是无常法。

菩萨不造恶因,但是你要留意,菩萨只要不造不良的因——就是对众生有伤害,对众生人有欺骗,有误导众生的这种情况,他就避开。既然因都避开了,那果报就没有了。从身语意发生,我们要留意这一点。

菩萨在这个地方,他既然有这种取向,那么他为什么未曾分别业。他有没有分别,他要避开这些伤害众生、欺骗众生的,不误导众生,不给众生迷信,他是开启众生觉醒之路,要给众生趋向止于至善的目标,那他有没有分别?这就是一般所产生的疑惑。

菩萨不会有这些问题。从因地来讲,我们要订这些原则,那一个菩萨在行的本来就没有这些,他是从果地看的,从果地看,菩萨他只有一个目标,他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在指导众生也是针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他一概不管,你记得这个原则。

在菩萨的生命里,他只有一个重心,就是他定位,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一切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其他通通放下。相对于这个目标来讲,其他东西已经不重要了,他只有勇猛,勇往直前,其他没了。关键就在这里。

我们有太多的杂讯,太多复杂的东西,互相交织在一起。很多人在修学中,看了很多禅公案,讲话怪里怪气的。不直言,这不行。

修学只这个简单的目标,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那个因缘到,你就做那件事。因为你没有杂讯。

你要记得,你有太多的资讯重叠交叉在一起的时候,你所提出来的东西是你想象的。

菩萨就那么单纯,他只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去追求这样一个极致的目标的时候,其他你已经通通放下了。我自己要上这条路,那我也告诉人家通通上这一条路。我这样走,你也跟我来吧!就这么简单,其他没事。

可是,当你各种杂讯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你就看不出来了,你就必须要有分别业。

当杂讯,就是你的标的越单纯的时候,分别业就越少。

当我只有一个目标,其他就等于没目标,目标就是那个地方,其他就没了。那人家谈论什么,我通通导引到这里去,跟这里无关的,我就通通没听到。这就没是非。

你既然有两个目标,你到底是在这里,还是在这里?对于所有的资讯,你大概就要分这两个部分。

当你有三个目标时,你有很多资讯就不能用了。而且你会自发你的资讯。

当你目标越多的时候,你就变成越复杂。当这复杂性一产生的时候,你已经真的没有目标了。你的目标会相互冲突。当四个、五个目标以上,就不得了了。

由于你的目标越多,意识形态就越复杂,你的大圆镜智就破得一蹋糊涂,什么也没看到。

自己不要太复杂,复杂以后你的分别业,就是你的意识形态就出来了,是极大的伤害。

既然没有这些意识形态,就没有什么果报好执著的。

我们因有太多的意识形态,我不要下地狱,我不要三恶道,我也不要人天福报,我就要往生极乐世界,还要到那里当阿毗跋致。经典讲的。这就意识形态,怎么会成就?

阿毗跋致到处都在,你要真到极乐世界,那你到地狱去也是阿毗跋致,你为什么怕到地狱去呢?想想看嘛,意识形态就冲突。

当目标只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那到地狱去也一样啊,有什么好怕!佛不是也在地狱度众生吗?那你去度众生有何不可呢?你度众生为什么要拣择呢?不是一切众生都平等吗?你意识形态太多,太复杂了,所以你这个人修行烦恼多、挫折多、是非多。

这个原则,已经告诉我们很清楚了。没有意识形态,你就不用担心果报如何。

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讲,现前的一切境界是一样平等的。摆在你眼前的是地狱,是天堂,还不是一样?是娑婆是极乐还不是一样?这是真平等。这种平等是来自于你没有意识形态。

当你一大堆意识形态的时候,你就不能够说娑婆极乐是平等的,他根本就不平等。关键就在于你的分别业,你的意识形态。

你有意识形态,叫法界森然,森罗万象,一切有为法。

当你没有这些意识形态,全部没有了,法界就是法界,因为他不分别,不对立。

你把这原则看清楚,文句上来讲都很简单,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你彻底真正的了解。

后面他提到理论背景上讲的:

一切世间从缘生,不离因缘见诸法

讲一切法,诸法,通通是有为法。

正法只有一法,正法而已。

有二法,就是世间法,对立是二法,所以是世间法。圆融是一法,所以是正法。

一切世间法都是因缘生,你看因缘就知道了,看因缘法了解世事未来的变化,很清楚。

讲老子时,那天天空凝重,我说明天可能有地震,你可以从这因缘看。

世间这些法,都是因缘对立的,只要你懂得去分析,那就可以了。但是你即使对世间法通通了解,很清楚地知道,也没用。因为你是一个凡夫,还是一个生死能力的人,所以你要放下,不要去分析世间因缘。我们知道,这世间因缘就是这样,它构成的。所以,每当你发现有烦恼、有痛苦时,你从因缘上去忏悔,很快,很快。

每当你有业相,业,业的相你要看得到。你看不到业相,就不会忏悔了。你看得到业相,很快。刚开始,大概十年之内都要拜佛、拜忏,你就会消业障。

业相是什么?一般人讲为什么我很认真做,为什么老是失败?这业嘛,去拜忏嘛。那根本不合理,就是业。很认真做,做到倒闭,就是你的业。

你看得到那个业的相吗,看得到,你就去拜。你的人生会很平坦。

不学佛的人,看不到业相,他会一直争执,一直吵。所以,你就知道,夫妻会吵架,业。

你真的十年以上的这种,世间话叫修练,我们叫训练,够的话,你在一念间反省忏悔,这个是不鼓励。拜10年再说,每天500拜。这里面不是你在拜几拜,而是你在反省。十年,每天找到四五个缺点出来,四五个业相出来,拜忏,你说业,忏不尽,不可能。

知道这些都从因缘来的,你的因缘为何不好,业相出现了,从因地行来看,我们就忏悔。

那从果地行来见,不离因缘见诸法,在一切法。顺境逆境,都是因缘来的。菩萨在看逆境的话,就是这样。顺境也是这样。顺境是众生的福报;逆境是众生的业。众生的福报如此,菩萨就认真做,遇到挫折看,就是因缘如此。他不是不做,还是继续做。

我们等待二十年,华严的组织与制度要建立。

深入如是诸境界 不于其中起分别

都是因缘法,知道因缘法,然后又不分别,这个难,这是极宏观的状况。

在微观上,一定有分别,你一定深入到这个境界里,是微观。那么,心境是宏观。要得到这样结论,我常这样形容,我跟我师父一样就可以了,吃到寿桃,历史已经通通走过了,种种起伏,各种菩萨事业也都经历过了,那时讲话都可以讲好听话。你说怎么样,“啊不要紧啊,不于其中起分别”,那就可以了。“一切都是因缘法,随顺吧”就可以了。

可是,现在的你,就要深入如是诸境界。为什么?因为你现在要微观,不是宏观。在微观的过程里,我们叫分解动作,每一块你都要弄得很清楚。当你每一块都很清楚,都很尽心尽力地投入,回过头来你就能平等。当你对每一块都能很投入的时候,那你就要看天吃饭。你不要老是仗着福报要过日子。福报是你修来的,你要是真有那个实力,你根本不用担心。你要是没有实力,为了保存你那种福报的话,那你有很大的业。当它在消失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你抓也抓不到。

可是,当你有实力的时候,那你不担心,你有绝对的信心。

在处理整个过程里,你要完全深入,微观,极微观。心态上,你要宏观,极宏观。这两个从修行整个立场,是同时的。

你假如说因为这样宏观,我们不分别吧!做吧。然后你就向后转了。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因缘,众生有福报,它就自然成就。是这样吗?

如来出现品上讲两个原则。

(一)菩萨愿力。愿就是行。愿要有行,行愿,不然空口说白话没用。

(二)众生业力。就是众生的福报,因为福报有大有小。

一个世界的成就,是菩萨愿力与众生业力所集合的。

你既然是个行者,你愿要发,就要认真去做。这是你的责任。

不能认真做,不能行到底,你就不是菩萨。你事情不成,就推给众生业。经典讲业力,你业力深重。业不重不生娑婆,既然在娑婆,他本来就不会成就了。你是什么菩萨?

你是菩萨,就是要转化娑婆三千秽土为极乐联邦,你要以这样的愿行,实际的实践下去。要象大象一样的脚印,很扎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任何的挫折,都是我们在成长在前进的因缘。你要有这种实践的精神,你去做,众生的业力如何你不管。众生业力甚深因缘不可测。你不管,因为有这样的因缘,这才是菩萨行的地方。

一切众生调御师 于此明了善回向

调御师,佛,一般讲叫大菩萨,对于这些情况都很清楚。

偈颂,叫重颂,把前面长行文的经文再讲一遍。

第四回向讲修善根。这个善根要怎么修?

透过羯摩曼荼罗的坛城的修法,基本上就是供养——培养自性善根。把培养起来的自性善根要用到众生事业上。一般讲。为了众生

为三个东西,一个为佛法,为佛,一个为法。第三个为众生。佛法僧三个是合一的,就叫僧宝。一般在这领域不把僧宝提出来讲,你自己本身就是僧宝,你要这样投入,这样完成它。僧宝,不一定是出家人,出家人只是代表而已,代表三宝,所以叫僧宝。

在家人,我们一般不讲代表,但是你还可以做到跟僧宝一样的,那是你人格气质的问题。

一定要做到真正的,人格气质要能够显现。

透过你修供养的这个善根,用来回向。你没有这善根,你不得回向。你修了这善根,这善根要回向到哪里去?这叫至一切处回向。

你知道说我是这样修,那我就来做这样回向,把修善根的结果,用来做实际回向。这个就是分解动作,就这一段你这样修。

善根怎么培养?为什么前面说要修善根是从供养开始呢?

供养其实是布施。是你要能施,简单讲就是布施。你对自己要有没有做实际的布施?每一次布施,你是不是很恭敬?那个虔诚是不是很纯粹的奉献?这很简单。

当你每一次做供养的时候,都带着纯粹奉献的心。

功德箱,都写“净资”二字。不写“舍一得万报”那叫功利心。

纯粹的奉献,不要功利心(有漏福报),不要交易心。

那个当下,你要虔诚的心,恭敬的心付出,因为我接纳,我接纳道场,我接纳法门,我接纳善知识。就在这个当下,那不可思议的,无私的,纯粹的奉献爱心就执行了。这个执行就是善根产生的时候。

当你有空,冷静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世间有很多人都在做这种所谓的纯粹的奉献。当你看到这无缘大慈,是体大悲作无私奉献的时候,就是你的善根。你看得到,就是你的善根。你看到叫作善根发相,善根相发出来了。你看到别人这样,其实你自己就发了。你这时候看,就不是业相。

那一种一时兴起,人家讲救济,很好,冲动型,当下的供养,感官享乐派型的。下辈子,健康,有福报。

有知识型,那个钱拿出来很痛苦。他跟你一再地辩论。经验来求证的,还债。

这一类都不叫作纯粹的奉献。因些,你要修福报因缘,这三种人来修,都不好,也有部分因缘果报,善根有限。

当你这样子训练完成的时候,你看到众生有这种状况,你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很多寺院盖得殿宇巍峨,非常堂皇的时候,或者在国外那些教堂,非常可贵的时候,那就是很多众生发心供养的。你看到的不是一幢建筑,你看到的是一堆人的善根,那你那个善根就不可思议。

众生发心的供养,你有没有看到?看到一张图片,就可以看到很多众生发心。你要看得到这一点,你的善根,就不可思议,你的福报就不可思议。你要感受到这一点,一个菩萨行者再把这个善根拿去回向。这个就是至一切处回向,你回向哪里,都得成就。

到这个阶段,你就这样修行,福德、善根、因缘,都不可思议!

下面15节课,讲《金师子章》。

 

2012118,时值党十八大开幕日,圆满成就。

20121021——20121108,总26集,26小时讲座。

南无普贤王菩萨!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十廻向品第四至一切處廻向 第25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廻向品第四 至一切處廻向】经文
Tags: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