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第四回向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十廻向品第四至一切處廻向 第25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0:46:00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十廻向品第四至一切處廻向 第25集(圓明筆記)

 

255708

未曾分别取众生 亦不妄想念诸法 虽于世间无染著 亦复不舍诸含识

菩萨常乐寂灭法 随顺得至涅槃境 亦不舍离众生道 获如是等微妙智

菩萨未曾分别业 亦不取著诸果报 一切世间从缘生 不离因缘见诸法

深入如是诸境界 不于其中起分别 一切众生调御师 于此明了善回向

第四回向的结论。经文破除二分法,是最明显的一种语言模式,思维模式也一样。

世间最方便的是二分法,好人,坏人。很清楚,就很有问题,有些人不好也不坏,灰色地带。脑筋是走单面的,偏一半,看事情不正确,定义也莫明其妙。吃菜,吃肉。

用二分法看事情,或与人相处,基本上是带着情绪的,就会产生偏差,就不是正确的。

01之间,不是只有两个答案而已,它有无量多的答案。一个孩子会读书,你就以为他是100分;一个孩子不会读书,你就以为他是0分,这点不公平。可能会读书80分,60分不会读书,这种方法本来就不公平。不能这样去区别,可是大脑就很容易这样分别。语言变成,这是好人,那是坏人。看电视,哪个是好人,我就会看了,看人演好戏,坏人演坏戏。人生不是这样,这样很容易千万一个样板,一个模式。

你要透过华藏工程来训练,你要聆听、欣赏、接纳别人内心的世界,这样你的人生会很灿烂。你假如用二分法,你的人生是很可怕的。

佛菩萨教我们不要被二分法所迷惑,很多东西是两者兼个的,互为隐显的,互为容摄的。这个人可能英文成绩很好,国文成绩不好。

在做人时,要用做人的方法,不要拿知识的方法来说明,对自己也是不公平的事。

世间闹出暴力行为的状况,都是属于二分法的情绪之下所造成的。世间很多人,看起来年纪很大,但是他的实际的那种心理年龄可能还很低,这很麻烦。很多人乱讲话,位置很高,可能他的心智年龄只有十来岁,跟不懂世事的情况一样。这个时候,对整个社会往往造成很大的伤害。

我们要深入,多反省,要去留意,拿到一个适当的评价,不是对别人,是对自己,是我们自己在看事情的时候你的生命水平到哪里,综合指数的水平到哪里?个案从单一分析,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人说,师父,你看某人这样讲对不对?你要问他这句话对不对,还是这个人对不对呢?你要留意到,不要从一篇文章去判断一个人,也不要从一句话去论断一个人,因为那句话对与不对,有他适合的地方。你家里的东西也一样。脏的筒子都可以装垃圾用。每一个东西在不同的地方,它所表现的形象、功能本来就不一样的。

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它虽然有明确的区分法,可是你要知道这当中有很多过渡的东西在,你就单一事件可以这样判断。相对于锅,垃圾筒是脏的;相对于垃圾,那个筒子还是干净的。在相对情况之下,还有相对的情况可以比较,就不能用单纯的二分法。人生里里,所有的人事物,几乎都一样。希望你的人生是活泼的、整体性的、有弹性的,不要逼得太死,

只要你经常运用二分法在判断事情,你要注意,大致上人格都有问题,你的人性是会有瑕疵的。偶尔单一事件,那可以,划分了就好,但是绝对部分时间要带有生命的弹性,尤其对人的判断,对意见的决择更需要这样,要不然你会烦恼丛出,痛苦不堪。

未曾分别取众生

这是讲不分别。

众生形形色色,既然不分别,那善根怎么有高低呢?明明有上中下根器,怎么平等?众生平等平等,你要知道这讲什么?为什么人家成佛,我还迷惑颠倒?

这里面的问题,都不是我们二分法能讲,这里面到底谈的是什么?众生平等平等,是指什么平等?为什么有分别?分别在哪里?这两部分方面,你连不起来。他讲内容根本就不同嘛。

基本上我们只能够说,在因果律的运作之下,人人是平等的,上根器的,下根器的,造什么业,一定得什么报。这个是从真理运作的法则来讲众生是平等的。

可是众生本人所带的根器,那是不一样的。有的要学佛,有的不学佛,果报有不同。根器不同,是你往昔所造的因不同,你现在的果报不同。

因果运作的原则,大家是平等的,可是你所种的因是不同的。所以果就不同。这样,你对因果律才能充分了解。

真的付出,就那样的回报。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时候,你所看到的不同。你只看到表面这样子,我跟他一样,你只看到一段。眼睛都不可靠,只为只看一段,不知道另半段如何。

人生里,大原则是公平的,但是你个别所做的是不同的。所以二分法很难用。

这里,他看众生是不分别的。

亦不妄想念诸法 虽于世间无染著

对妄念,法执,也不分别。

人(一切众生)事时地物(诸法),通通不妄分别,也不执著。

不把它形成综合法尘,附着的意识形态。带有批判,就不能欣赏、接纳。

外面有个人走过去,没看到他,知道他是谁,这叫综合法尘,妄起分别。通常有一种惯性,会容易造成综合法尘,世间法都这样子。

妄想诸法,通常讲知识分别,就是透过经验做学问这一类的,经验、知识累积的分别这部分。

世间染著,通常讲感官享受部分,情绪化部分。人,你有好恶之心。

通常这部分,可以归纳为三部分。1、功利行,功利这一行的行为。2、知识经验型的行为。3、感官享乐行的行为。这是世间上对我们最大的伤害,这三个统称为愚痴型。

亦复不舍诸含识

含识、有情、众生,基本定义有区别。

四句话都讲同一东西,不分别取众生,不妄想各种法,对世间也没有贪染,也不舍离各种众生,都讲平等平等的东西,在这平等当中平等所包含的内容与你想象,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从大原则来看的部分。

下面一偈说明,在大平等大原则的运作,你要注意些什么?

菩萨常乐寂灭法 随顺得至涅槃境

寂灭法是一种状况。寂灭、涅盘,都属于宁静的,不受干扰的。

亦不舍离众生道 获如是等微妙智

但是,众生道是复杂的,那么这个复杂它在说明前面,“未曾分别取众生,亦复不舍诸含识”。这两句讲众生界的复杂状况,可以平等相待。我们在这个地方,很难平等对待,因为他太复杂了。有一种状况,就是他装作不知道,装着不知道,没有好结果,那叫不负责任。

负责任,心要宁静,这才叫寂灭法。完成任务而心理没有涟漪,这叫涅盘道。

常乐寂灭法,与随顺涅盘境,要能够不舍离红尘。假如远离红尘自己一个平平静静住着,那叫逃避,不一样。菩萨道不是逃避,我们要弄清楚。

前面四句告诉我们,功利性、知识性、感官性这三个通通不要,不分别,不执著了,远离这三种,叫菩萨常乐寂灭法。

寂灭法,就是解脱道,你要解脱这个第一世界的这三种愚痴行为。

涅盘就是有活动,但是不受这三项行为的约束,这个情况比较容易成就。

但是,亦不舍离众生道,这个就难了。因为你一碰到众生的时候,大概这三个部分都会产生。因为,第一,众生你要调教,要把人生的这个大道理、大学问来告诉他的时候,他的功利性不能接受;他的感官性不能接受;他的知识经验性不能接受。

你知道,大学问是没有办法用一般传承的,不能透过大脑传承的,而知识行的人是透过大脑运作,所以他很难接受。这不打紧。

这三个,他不接受,对一个修行者来讲,他能够处之泰然,我留意到这一点。跟众生相处有这三种情况,达到生命比例的某一个程度以上,你要跟他讲大学问,他根本无法接受。很多人在这时候把他当作一阐提人,其实这个也不公平。这是因为我们智慧不够,是指他的功利性或知识性或贪染性的成分高于你的寂灭法。

你在修法学佛,一般我们叫学佛的这个智慧你不足,比他低的时候,那你没办法度他。你要度他的时候,他的智慧要比他高。而这个智慧叫什么,现在问题就在这里。

智慧是你对生命了知的程度;智慧就是对生命存在感受的能力。你对生命存在感受的能力,不如他的这三种愚痴行的成绩,那你就赶不过他,你无法影响他。

有个医生看到师父什么也算。有个师父跟他算命,用扑克牌给他算命,很准,他对和尚奉若神明,典型愚痴。人没有绝对的,他是用善巧方便,总是一种智慧,他知道这种绝对理性的人,是最脆弱的,所以他用最愚蠢的方法来度他。自以为最了不起的,他不服了。

你要知道,众生这个地方难度。不是众生难度,是我们脑筋转不过来。所以,你对生命感知的能力,就是有盲点。有了盲点就不能在这边起作用。这是众生难度的一部分。有这三种状况的人,通常没有办法去摄受他。

另外一种难度的众生,比这个更难度。

这三种不信的人,都有破解的密码,有一种很难破解的,他信,但是迷信,这个你就很麻烦了。完全不信的,你的感受能力够,你的智慧够还好摄受他,就是那种迷信最难。迷信怎么样,甚至于世间享乐都可以不要,什么苦行都可以,但是他盲目,他迷信。他不是真修行,他有一种自我虐待的那种情况,你很难度他。他所要求于你的,是你要认可他。你只要不认可,他就走了。你要认可,也不对,不认可也糟糕,你同意不同意?这种人才难度。他知识型也不是,他享乐派也不是,你说他功利性也不是。那我们佛门中就很多这种状况,成天都在修行,一见面就说他今天已经修了十六小时了,我说现在才八点,他说是啊,我修十六个小时还没休息。他成天在那里,这根本不是一种自我虐待,他不能真修行,不是真精进。

这种人你要劝他走入真正觉醒的道路有困难,而且非常困难,因为你没有办法下手,没办法度他。难度比前面的难,前面三个都不信,你要度他还有机会。但是这个迷信的,大概要等到下辈子,而且是堕落的,要等到他从三恶道出来以后,才有可能再度他。那时间已经很久了。但是这种人也要能不舍离,不要说那等他下地狱出来以后再讲吧。

而且这种人表面上都接受佛法,他不是不接受,他是接受。他接受以后,修行比你还精进,丧失了理性,这种情况不好。一个菩萨行者不会舍弃这些人,但你不舍弃他,痛苦在你这里;你放下他,你又没事。可是菩萨行,不能说这种众生不理他,不能怕自己倒霉而不理他,而你要从这当中去看,这叫作度众生,真的是度这种。度这种没什么好处,除了满脸豆花以外,你不会有好处,因为他不能帮助你什么,只会增加你的痛苦而已。这个业要不要担,他这里跑掉了,就不要理他,因为不可能追他;但是他来了,你不能赶他。你要真想行菩萨道,就看准这一点。从跟这些人相处当中,你要培养你那生命感知的能力。这个时候对我们行者来讲,才是真正修学微妙智的地方。这个是很难得一遇的。有一个迷信的或有一个神经的,要跟你学佛,那你就知道你要感谢佛菩萨,你要获得微妙智了,你这样子想一想比较轻松。要不然,碰到这些人,根本就是背负包裹。

这种人成惯性了,你跟他约法三章也没有用。你要度这些众生,你就认了,你在这地方锻炼你的微妙智。微妙智是一大堆的痛苦所累积起来的。菩萨之所以令人恭敬,令人觉得他很尊贵,他是这样熬出来的。你不能逃避这些,这是菩萨道的本质,而你要看得很清楚,然后去实践。被咬了,死了,你要很安心,因为这是众生,他本来如此,我业尽了,我就去了,只有这样。

不舍,是众生的业,不是菩萨的业。看到一件菩萨行,见到一位菩萨真不容易。而那种菩萨是在这种环境才能显现出他尊贵,他的价值。

可是,我们看到都表面的状况,事情发生那你怎么看,他一定有错,但是你看不到他菩萨行的尊贵处。你只有自己去实践的时候,才能够感受得到。菩萨道不好写,走起来更不好走,不要说这谁都会。不要说学佛的人都好,学佛者中有第四种人,那就不好了。有那种迷信的、盲目的、狂热的,玉石俱焚型的,不管你怎么样,你要死,他跟你一起死,那就难了。菩萨道是难是难在这里。

我们通常在想把自己的菩萨道规划成十全十美的,很庄严的,那你弄错了。菩萨道不是那一种,菩萨道是静静的,为了这些众生,这个才叫不舍众生道。你要看不清楚众生的形形色色,他怎么陷害你,你都不知道。

有人说道场的是非,师父的是非,绝对没有师父说信众的是非。这就是问题所在。你在用功时,不要被这些是是非非干扰,这些是经常发生的,也就是我们常常会自我障道的地方。来了这么多的是非,尤其你跟道场,跟善知识起越接近的时候,是非越多。所以,你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是跟善知识,跟师父的关系,跟同修的关系也一样。当一个人跟你讲的事情越来越离谱的时候,你要勇于拒绝,要不然你的道心一定会受影响,对菩萨道你认识不够。

假如我们都只是单纯的修解脱道,那事情好办,因为解脱道不理众生事,对这三种人我们都不管,第四种更不管,功利行的人、享乐行的人、知识行的人,我们不理他。那精神异常的、被虐狂的,迷信的你当然更不理,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保持你那纯粹的品质。

可是,当你要行菩萨道,跟这四种人,都要相处。有的要从理论上跟他讲;有的要从感应上跟他讲。你要跟这些复杂的人在一起,那菩萨道真难行。你就会看到菩萨道伟大的地方,他在修行为什么会产生微妙智的地方。

如解应用问题联立方程式,列成方程式,才能求出答案。20121108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十廻向品第四至一切處廻向 第24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十廻向品第四至一切處廻向 第26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