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9:51】
得至一切处入法界。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
得至一切处遍入身。于一众生身。普入一切。众生身故。
得至一切处普见劫。一一劫中。常见一切。诸如来故。
得至一切处普见念。一一念中。一切诸佛。悉现前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至一切处回向。能以善根。如是回向。
从第七开始,华严经语言模式明显架构起来。七八九十只有在法身里才能体会它,用语言诠释它,怎么讲怎么不正确。它是说明法身的领域。
第六个,用类比法,还可以体会得到。
得至一切处入法界。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
第七个,总说前面。一毛孔是极微细的地方,能看到整个世界状况,你要会用心,从有一粒沙子里能看世界。
从微细地方,反省过来,去了解到全方位的部分。这样还能体会。
你能于一一毛孔都这样,就不容易了。能于一一毛孔中,就能于一一念中,这是甚微细处,要懂得这样自我观察,自我训练。
这部分已经是法身的运用了,它能从一个点下手,反射出来的是全面的。在华严经里用得最多的就是一毛孔中出三千大千世界,告诉你能不能掌握到那个原则?在法身里全体起用,经从一毛孔中能全体起用,各方面都能掌握到,这里是生命的原则。
身体,你嘴巴只负责吃,全身细胞都有养份,是不是从一毛孔下去,它会因着每一种状况而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不是千篇一律的。生命是这样一个有机体,整个法界也是一个有机体。一个修行人就是要训练自己是法界的有机体,你不但是整体里面一个有机体,你这有机体能够穷尽到每一个有机体里去,这是法身本身的一个能力,没有为什么。
没办法用大脑想象,大脑想象的都是单一途径的部分,只有一对一,只能朝一个方向想。
各位在带疑情自我锻炼的时候,要经常去运作的。
如弹琴,琴的声音是全方位展开,不是前后左右而已。
第八个、得至一切处遍入身。于一众生身。普入一切。众生身故。
从一个人当中,可以了解到一切众生,很难体会。
他是讲人性。人性有好的,有不好的。
从法身来看,众生,都一样的。
不从法身看,在不同的世界里,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时代里,也有不同的特质,众生心性不一样。
众生在不同的世界里,有共同的趋势,但不是百分之百,因为有觉醒的,有不觉醒的。当你不跟惯性走,这个人已经在修行了。
第九个、得至一切处普见劫。一一劫中。常见一切。诸如来故。
人家见到佛,我们见到佛像。
你能透过佛像还觉醒吗,这就见到佛。你能透过佛像来觉醒,你也能透过香炉来觉醒。那你也不一定透过道场的东西,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件事情,你只要经历过的人事时地物,你都可以见到佛。你遇到的森罗万象都只是媒介,你怎么样透过这些媒介来觉醒?能觉醒,就能见到佛。见到佛,不是见到外在佛,是见到你的自性,叫见如来。反观,见自心,回过来看到自己的自性,看到自己的自性善根,这当中有优点,怎么发挥?有缺点,怎么改过?这叫普见劫。
第十个、得至一切处普见念。一一念中。一切诸佛。悉现前故。
佛是觉悟,如来是自性。
你能不能一一念中都觉悟,而不是跟着惯性走?
第24位法身能这样展现,以这个为标杆,当作一个疑情来训练,让自己趋向这样一个目标。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典范,你把当疑情,这个法门都很好修。
这里十句,就是十个疑情,就是十个法门。当你能够守住那一个状况,每一个人的训练不一样,都无所谓。以这十句来讲,不管从哪一句带着疑情,都可以从这里下手而开悟。这一点各位要留意。我们介绍这些行法不同。
A、禅修的行法,通常倾向于禅定,这个禅定倾向于奢摩他。
B、这个地方的行法,也是行法,倾向于三摩地,修行方式不一样,但都可以成就。我们从这里下手以后,我更希望各位反过来,你也要有奢摩他的训练。
假如都是三摩地的训练,那很有可能是前辈子的奢摩他,在这边启发性德,那你这辈子在这里修三摩地。你有没有可能转过来,把三摩地转为事业,这个才有用。假如只有三摩地,不能转成事业,你的三摩地可能会变得油里油气,口头禅佛法,生活中来修,变成佛教老油条。
期望大家用功,三摩地法很好修,但你一定要能够转到事业上来。在事业上看到很多,不管企业家,军事家,运动员,他们都是三摩地法成就。三摩地法如没有转到事业去,你没逼迫,就变成罔修,不能超越。我们所在很优闲的环境里修学,讲起来都不错,大家讲得很好。这是福报,不是修行。
修行的一个经验,你一定要有一番很残酷的锻炼。你有那个量,你就有大环境的锻炼;你要没有那个量,就自己锻炼。自己锻炼最严格的,可能是家里那几个(冤亲债主,软贼、硬贼)给你锻炼。你要有那个量,就组织道场(牛鬼蛇神,鱼龙混杂)锻炼。这个磨练是对你心性的一个极大的压缩,你无法逃避,这种锻炼一定要有。
A、奢摩他法,锻炼就不一样了。以禅修,两条腿折起来就开始了,内在世界的翻腾。
自在的部分,自己在那禅修,也要知道自己这样修对不对?那个锻炼是什么?不要坐在那边胡思乱想。自己本身的那种体验,一定要进入,你就只有从置心一处来。
这两个训练,都一样,都是你心性的一种锻炼。
B、三摩地法,从生活中来,看你怎么样锻炼。每个人不一样。
你一定要有磨练,当有这些软贼在身边的时候,你要去突破,不然没办法修,你看得到吗?从三摩地法,你要懂得怎么修。
我们没福报,这个法化要弘开,它要具足的资粮我们还没到。
三摩地的历炼从生活中来,这个时候你自己要有很严格的因果要求,要求自己不背因果,这非常重要。
A、禅修中的训练,你唯一的标准就是置心一处,其他不要管。有很多方法可以使你置心一处,但是你的检验就是守住风门。置心一处,使心不乱;若心他缘,摄心令返。这是奢摩他行法。置心一处,很容易入禅定,只要坐在那里大概就像一条大鱼,要塞到那个酒瓮里去,你难过,塞不进去,当你塞进去以后,其实要入定是很快的。但是入定以后,会有一个麻烦。这是一般禅行者所犯的毛病,因为入定以后境界会来,你就跟着境界去玩游戏了,哇,佛来了;菩萨来了,你就绕进去了,这个叫禅定,它会一直变化,你会从初禅到二禅,到三禅,到四禅;到四空定,一上去就很麻烦。因为到四禅八定去,叫你出三界,很难。
我们跟你讲,那个禅定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要能够打住。佛像来,那是佛像,不是佛,你要把他打掉,这叫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因为这些境界,不把他吹掉,你没有办法置心一处,你心入那个境界,就跟着去了,那是禅定。随着那境界的变化,你就初禅二禅三禅,一直上去了。我们现在要的是你只要置心一处,使心不乱,心不跟着境界走,这是个原则,这里很难。这是有功夫的人痛处。每次进去,佛祖又来了,而且那东西很迷人,因为进入那世界,它叫初禅天,二禅天,是色界天,跟我们的欲界天不一样,身体觉得很凝重,色界天很轻盈,很好玩,所以你跟着去了。
那个时候你的觉性能不能拉回来,使心不乱,你的心还在风门这里。你要抓回来在这里,那境界你就不管了,它就会消失了。记得,再抓回来,你就出三界了。出三界不难。禅定比较难,你能不能再抓回来,使心不乱,若心他缘,跟着禅定乱跑的时候,你能不能把它抓回来?这是修行的要领。是难在这个地方。那你一点要克服,对一个行者在当下的时候,它是一番工夫。我们讲失败失败,常常失败就在这里。尤其一入禅定以后,要抓回来难,但是一定要抓回来,不然,你不能出三界。
那要怎么抓回来?它有点要领。因为你会到这里,基本上是到初果了。因为你心会安住在一个地方,关键在这里,因为你怎么挤进去,你都没有注意到心念的时候,你真的要抓回来就很难。你假如有注意到前面讲的那种方法,变异念舍掉了,善恶念来了,再把染识除掉了,剩下净识,你很快就进初果。初果的时候,你的念是很单纯的,因为你主要看念,心念的念,那个念身还要成就。
一个是息身是法身;念身是报身;色身是化身。三身要合一,念身一定要掌握住,这个是禅修这边的一个要领。
当你把这个念看住的时候,这个念现在来了,当你入禅定,心念要走的时候,你就框住我的心念,框在哪一个地方。初果的时候在各种念里绕,二果在一个念里绕,这个时候,你守住一个受,就进入三果。
问题是,当你那个念要确定进入三果的时候,这里头又一个状况,因为你的念在绕,这里头已经很微细了。你能够肯定在那一点,你就能够进入到色,四果相。
从四果相,破无明,你就能舍识用根。就进入第一念,关键就在这里,这样的话,你就出三界了。这里面有一套工程要去进行。
B、三摩地法,不是这样训练。
A B、所以,在奢摩他里,你要怎么训练,在三摩地里你要怎么训练,各有不同的行法,也各有不同的特质,那个生命的特质展现的也不一样,不同的。这是每一个行者要去弄清楚的。两者可以并在一起,也就是每天都修奢摩他(时间长短无所谓,半到一个小时都可以,这部分是自己要严格要求的),每天在生活中运用生活来修三摩地,那是很可以运作的。假如没有这些,要引发你的法身就难了。
A、刚讲到为什么要运用奢摩他来运用念来训练,透过念你能够超越,要进入法身就很快。
B、你要用三摩地法慢慢体会,也可以。
A、两个方法,因为你用奢摩他直接破我执无明,就七信了;再破法执无明,就转识成智,到九信位。奢摩他法是快,但是技巧是比较精细。
B、三摩地法,不那么精细,你大概一个粗略的状况,好象知道比较难进去;不过生活中的历炼多还是好进去。
这部分作这个总结,不管你用哪个方法来训练修行,都可以。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内外一切诸世间 菩萨悉皆无所著 不舍饶益众生业 大士修行如是智
通常解释,内是身内,外是世界。
我们解释,内是法身,外是法界。法身法界一切世间。
世间,意思就是你有对立的情况。内,就是生命,虚幻的生命。外,虚幻的世界,第一生命,第一世界。
菩萨不执著,又不舍饶益。
度众生一定要执著,因缘到,你要度,他也不给你度,你有什么办法。但是你要积极地去做,但不用执著他。因为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只要打开,你讲了,他听了,他尽管径流对你,他走了,他照着做就好,就对了。他不一定要在这里歌颂你。他只要照着做,因果就成立了。大脑里头虚幻的生命,是一定要把他度来身边,在我们的道场里,我不觉得,他到道场外面去,也一样,这不是很好嘛!他依教奉行,一样。
这就是关键处,你度众生,你一定要度。你不要太在意说,一定要如何成就的这种状况。
同样的,世间的这些情况,你也不必去在意。重点是在这里。
但是有一个关键,一贯道讲的借假修真,这个情况,我们认为不对。
我们是借众生在修的,不是借这个色身修的,你要留意,大乘,尤其是华严都是从众生来修的。尤其是修三摩地法,更是从众生来修。
奢摩他法,他自己在摄身的时候,你自己的身能够静下来,你心才摄得住。这个时候要透过静身才能够静心。身要安静以后,心才能够第一阶段叫安静下来;第二阶段叫清静下来。这个时候,跟身有关。
但是,从大乘的行法里,以三摩地为主,是不舍众生,透过众生来修的。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不能成正觉。他没有说,若无身体,一切菩萨不能成正觉。
所以,有些东西,我们在运用媒介的时候,还是要留意一下,再深思是不一样的。
大士,四回向位的菩萨。
内外一切诸世间,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标的,就是第一生命,第一世界,他的成就就是法身第二生命,法界是第二世界,从这里来看。
十方所有诸国土 一切无依无所住 不取活命等众法 亦不妄起诸分别
前两句,法界的相。国土依什么,住什么,都不是我们所讲的。
讲到国土,都与净土法门有关。国土的存在。国土就是究竟义,最胜第一义谛,菩萨住处,不是现在那个身份证上讲的国土。菩萨安住的地方是什么?
理论。
不取活命,活命是世间营利、名利的生活。
(一)你要修行,要用的,第一个叫功利性的活动,不要有。可是,你是世间人,也必须有一些功利性活动,但把它降到最低。每天上班还是八个小时,赚多少随缘。该有的福报,没有要你放弃,不要一再地想要投资。社会生活的功利性,尽量随缘。
经营经经营,但不要太钻营。没有福报,那些东西,你不能用。赚到了钱,赔了家,赔了命,不值得。适度。
(二)亦不妄起诸分别,这叫感官享受,或叫激情主义。
这两个部分都叫愚痴型。你又必须圾,有又要适可。这个真麻烦。
适可,好象对你有所约束,也不是这意思,因为在印度本身的这种基本架构,他有一个刹帝利,他可以发挥的。他是婆罗门与刹帝利并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这里讲随缘,不必特别地经营,但是有一个特质,你必须修法。这个修法,是纯粹的,这三个部分,我们跟各位讲,功利性与感官享乐的部分,叫愚痴型。
(四)那么这修行的活动的基本定义,叫纯粹型,纯粹的奉献,前面的定义是不舍饶益众生业。透过饶益众生,奉献给众生,要记得这个原则。
我不是透过众生,所有的事业你看都是透过众生在营利的。
修行,是透过众生在做奉献。
营利事业要有众生,透过众生在营利,感官享乐也是透过众生在享乐的。你留意看看,都是透过众生,但是,一佛乘讲透过众生是做纯粹服务,不从众生这边来获得利益或享乐,这边怎丢拿捏,你去注意看看,它展开来跟整个社会完全有关。
从比较宗教化的立场,我们这个修行在这个范围里,术语叫作纯粹的奉献,只有在给予,没有再收回来的。
那么事业是一种功利性奉献,讲相对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感官享乐是我交钱去享乐。
给众生的服务,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法身与法界的问题。因为我们对众生来做,目的是法身,假如从法身来讲,就叫做一神教,终极的最高的神。佛法,尤其华严在这边不强调法身,它强调的是众生。众生是过程,我把众生教化、调伏完毕以后,我的法身与法界自然成就,所以他强调的是这个过程。
法身是终极目标,法界也是终极目标,那你就不用在意了,那是定位。
那要如何为众生服务呢?做一个纯粹的奉献。其实为众生纯粹奉献的时候,也就是为法身做纯粹奉献,也就是为法界做纯粹奉献。
为法身做纯粹奉献,一神教的思想就出来了。
为法界做纯粹奉献,净土思想来了。
为众生做纯粹奉献,就是一佛乘的思想。
基本上有这三块,这里面的状况,综合来讲,不管为众生,为法身或为法界,它都有一个特质,就是歌舞赞叹,就是赞美。你为众生奉献,不能骂众生,要赞美他,一定要赞美。这个时候歌咏赞叹的法门就这样出现了。所以,最高级的宗教,一佛乘的领域里,几乎都是载歌载舞,而且你会看到这种宗教里都很富贵,因为都在赞美。慢慢去体会这个部分。
这个一个法门,我们要怎样把它给制度化,系统化来饶益众生,这是很好的一个法门。到目前为止,不能说没有,因为华严不是今天的华严,自古以来就有。古代祖师也应该有这种心得,所以他发展出净土法门来,所以,净土法门始终逃不开华严的掌中,原因就在这里。问题是这样的一个法门,你是不是歌咏赞叹,这很重要。
在礼敬之余,就是称赞,所以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三个都是这个基本法门。你这个修法有没有困难、障碍?有,忏悔业障。假如没有,就一直供养。你又说供养不足,有业,就拜忏。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状况,理论很清楚了。
所以,十大愿王里头,前面三四个基本上都是净土法门,就是这样称赞如来,各位记得,他就是这一种喜悦的心,一种很开朗的心来称赞、赞美,从这种情况来进行。这地方不允许有任何的忽略。
(三)这里面还有一种刚没讲到,就是思辩,经验哲学。也属在这里面。它也是愚痴型。
不是说读书不好,因为读书会培养一种不好的思维模式,就大脑的推理,读书人的脑筋一用,他会很有自信,那个叫刚愎,很顽固,什么都要他自己经历过才算,别人的经历他不赞同。如药,试过有用,他要一再地试。用大脑里,要浪费许多生命,一再地重复,他没有信心。
(四)修行有一个特质,就是信。但是不是叫你迷信,也不叫你盲目的信,它一定有一个标准,就是我们要找的。华严就是标准,这里非常全,指导绝对够的。其他不是不好。
为什么说脑筋不当,它会丧失你的人性价值,因为你是在找证据。华严告诉我们信,这个信包括DNA的传承,最主要的是在这个地方。科学里头没有传承,它是一直在推翻的,即使有传承,它也是砍断的。
华严不一样,他要的是一个,第一个恭敬;第二个虔诚的接纳。恭敬与虔诚的接纳,是把佛陀的法身慧命的DNA,你完全接受。你假如没有这种接受,你的修法,都没用;没有这个接受,你怎么去做那纯粹的奉献呢,你怎么做?我完全地接受,不是盲目的,恭敬虔诚地接纳,佛陀法身慧命的DNA,咚!就掉进来了,你就完全接受,你从这个地方才能做完全的奉献。纯粹的奉献。
因为你没有接纳,你怎么做纯粹的奉献呢?你要奉献给谁?你没有标的,那就是迷信,盲目了。我们对这个法有这么强烈的信心,关键就在这里。而且你那一个虔诚与恭敬的接纳以后,你生命能量的涌现,你自己知道。你说,哎呀,我都没有。那是你有业,就拜忏。一定可以获得那种喜悦,那种生命的那种翻腾,一定会出现。
这三个东西,功利性,享乐性,经验性,这种东西,你要能够除掉。完全除掉,就法身完全兑现了。但是在你现实生活中,要尽量降低,你才能做纯粹的奉献,那你要达到十方诸国土,一切无依无所住,你记得纯粹法身是无依无所住,这是菩萨住处,最胜第一义谛,所以整个经文看起来没有什么,这里面很精彩,很丰富,纯粹地奉献。功利性的、享乐性的、经验性的这三个部分怎么样除掉,经文讲得很清楚,古代的语言模式是这样子。现代表达方式重新再讲一遍。201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