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4:29】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能护持一切佛种。能成熟一切众生。能严净一切国土。能不坏一切诸业。能了知一切诸法。能等观诸法无二。能遍往十方世界。能了达离欲实际。能成就清净信解。能具足明利诸根。
至一切处回向的功能。
修行,就是做什么,就有什么结果,如是因,如是果。修行是种殊胜因,得殊胜果。
如是回向时,就是种这个因时,你就能得这样的果。昨天谈因部分,今天谈果的部分。
因果有很多,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第四回向的因,就得第四回向的果。
第四回向怎么修,就是因;第四回向是什么,就是果。
法界,讲的就是因因果果。一个人对自己更要这样要求,修行人,比任何人的标准都要严格。他不是修行人假借修行就更麻烦,或带有其他目的就更麻烦,他无法看清自己,因果会变成他的面具,是讲给人家听的,不知道它是实际的轨迹。
我们自我检讨反省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提升自己,提升更高的因,当然得更高的果。地狱因,当然得地狱果。起心动念,特别要留意这一点,讲话标的与讲出来的不太一样,起心动念才是你的标的。
大部分人在思维标的与语言上有接不上来的状况,这种人比较单纯。思维越缜密,他的语言就会越准确,尤其越有心机的人,他的语言表达有好几重,这种状况,因果太复杂。越单纯的人,越好相处,虽然讲话标的不太准,他很清净。心地,心性,起心动念的部分,要知道落什么因,必得什么果。
修行,就是把那个因,一再提升。华严经,我们讲成佛之道的可贵,就在这个地方,一回向一回向,一位一位讲过来,41位,一个层次一个层次跟我们讲,你如何提升。到这个地方来,你要怎么做就是因;现在你要得什么果,这叫菩提道,普贤道,一步一步上来,要能看得清楚。
如是回向时。能护持一切佛种。能成熟一切众生。能严净一切国土。
一共十句,不一一讲了。把结构谈一下。
最初三句话,还是三世间成就。
能不坏一切诸业。
与我们脑子里不太一样,一切恶业悉能坏,一切善业悉能成就。这是世间人的对立心。四回向位,善业,恶业,他是等心随顺,不逃避。恶业来,要受;善业,也不必要恐惧。我们只要有觉性就好了。善业,我随顺;恶业,我也随顺。
我们不是说你那个要去造恶因,因为过去不知道为何已经造了,现在来了,我就接受,你会发现,其实那也没怎么样,只要你等心随顺,它过了就好。
当你不等心随顺,那不好,那一定会在那边拣别,你要把不要的东西挑出来,那累啊。那是平等平等。
要想不坏诸业,还不容易,必须把大脑的分别意识给除掉。我们通常是知道,这是什么,这喜欢吃,那不喜欢吃,但是你还是吃下去就好了,慢慢就好了。这是一种训练。
到这部分,他已经成熟了。
能了知一切诸法。
看法相,森罗万象,在有为法中如何处理。
果位很高了,这指世间法。历史上有很多伟人,高邦,是凡夫,也不会做事,手边有那么多大将,他怎么当到皇帝的,他不是斗争来的,很特别的,人家送给他。他对自己那些人,没什么残杀。这很难得,这叫了知一切诸法,他都不懂,但是他都懂。就是洒扫,应对,进退。人家都会服他。他有福报,他子孙也都有福报。汉献帝,曹操一直保护他。
我们就是不会处事,不会做人,不会待人,不会跟人家相处。
不会不要紧,人家讲,我就听。人,懂得怎么样做人。
修行人立场看,还是这基本条件。
能等观诸法无二。
进入法性。在法的本质上是一致的。
能遍往十方世界。
因地如何修,心念你要很清楚,心念跑到哪里去要很清楚。
单纯的人,对于心念看不到,就没有办法遍往十方世界。心思单纯是很幸福的,在一个世界里很自在,其他世界没法去世,他没有那个心念,他永远自己的家是最美的。
心思单纯的人没有业,因为他不会迷路。
一般人心思并不单纯,你到其他世界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常常迷路,比心思单纯的人更可怕。常跑出去,回不来。
你要是修行人,就不一样,他会跑出去,但是他很清楚,因为他带着觉性。因此他人生就很灿烂,不管到哪个地方,他跟心思单纯的人一样,都很安全。安全,又多变化,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心思单纯的人安全,可是没变化;很幸福,可是很单调。
修行人很安全,也很幸福,但是他很多彩,一般凡夫不是,第一好象很多彩,那是很容易麻木的,但他很不安全,就是你的心思跑到各个世界里,而你完全无知,所以那个世界对你来讲,他不是佛国土,到处都是陷阱,都是铁围山,三界六道就是这样来的。
到了这个时候,带有很高的觉性,24位,遍往十方世界没问题,因为在修供养的时候,已经有这个因了,前面都讲过了。
能了达离欲实际。
皈依法,离欲尊。
离欲,离开占有的欲望。
欲望,有一个是愿,也归于欲望里面。
我们讲的欲望是带有一种占有的那种欲望。
修行人也有欲望,但是不是一般占有的欲望,是一种愿力。他基本上有两个欲望,上求佛道的欲望。下化众生的欲望。这从原始佛教的用词里,就翻成欲。现在大乘佛法里就叫愿。与占有的欲望,不一样。愿里头,愿,愿力,你要去做,但是不占有。你要那个成果,但是不占有。
一般凡夫的欲望,他会把这个不西带回家。
愿望,我不是要把它拥有,我要,我到博物馆去参观。我有这个东西,这有不是我的,我要给大家看。你有办法去创作出来,创作很好的东西,但不是自己要拥有,是要分享给大家。你之所以要成就,成就的目的是要利益众生。
你还是积极地要去,这个叫作愿。这是有差别的。
一个菩萨行者在行菩萨道常在这里有挫折,你周遭有人就不能体谅这个部分,再加上很多错综复杂的个人,私欲,私人想要占有的欲望在里面,这菩萨道就更难行。能不能有一个完整的制度来推动,大概都很困难。因为制度的本身是公平的、公正的。公正更容易被那些带有私人欲望的这些人所破坏,就很糟糕了。
要把这欲望摆平,还不容易。
实际,讲的是你非做不可的,实际就是真正存在,不是讲物质,是讲心理的状况。你心理的状况,真的很清楚吗?我是一种愿望,不是一种欲望,能分别得到吗?愿望与欲望,搞不清楚,这个人就会很虚伪。不实际,有很多意识形态,使你无法表达自己真正的动机。
当你把愿望与欲望弄清楚的时候,就很清楚了。这里面到菩萨这个果地,应看得很清楚,而且处理得很好。在娑婆世界里,都不是我们想象的。内心的清净与外在所包裹的一些葛藤在那边,有时候扯不清楚。
这部分都比较微细的。
能成就清净信解。
真正的信解。我们的信是真信吗?信是生命的主要因素,五根五力中,信根是第一个。
要这样常常检点自己,一个修行人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信都要一再地反省、一再地检讨,我真信吗?当然他已经成为你的生命因素了,可是你在表达上要更能圆润。
尤其在因地初学的人,这个信根很难具足。信是你一切成就的胶合剂,粘著剂。你有成就,假如没有信,那个成就就会脱落。你这个信心要绝对地建立。
信心的信,跟一般讲的信仰、相信、信念,是不一样的。
你自己要绝对经过,才有真信。更何况很多即使经过,他都不相信。因为他本身人格里有局限,所以他这个信不能具足。这个地方不是从修行上来,他人格性上、人性上的问题,你没有办法矫正。一谈到这里,他自己就开始萎缩,逃避、掩饰,你根本没有办法去触及他。
解,是你确实经历过以后所获得的,解不是解释了解那个解。是你确实通达。
社会上很多健康食品,都说是万能的。回春水,安利。吃过,有些东西,你就相信它;有的你不相信,因为你有信解,你有经验,你认为有效,你就会用它;其他,你不会用。它真的无效吗?未必。你用的,真的有效吗?其实也未必。只是你跟它有缘,你对那些东西会有所选择,没有错。人生,生命的旅程里,你真正经验的,你就会接受,这是讲健康的,心理不健康的不算。
这个是指我们自己在做自我超越,调整、训练的时候,你可以看得到。第24位,他的信解,很客观,中正。
能具足明利诸根。
六根,你能不能很清楚?六根所对的就是六尘境界。
六尘,你都搞不清楚,最主要是法尘的东西,六根所对六尘以后,它会产生一种综合法尘,你就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比如看到花,花其实是综合法尘,尤其是红花,从红花来讲,红花根本不是花。
公孙龙白马黑马论,因为你没有搞清楚。白马、红花是综合法尘,它已经不是色尘,你分不清楚这种状况。马,是个色尘。综合法尘与色尘,怎么会一样呢?所以你搞不清楚了,你六根对六尘怎么会明利?这地方要明利,层次是相当高的,要有相当的程度,真的能去探讨的。六尘境界要很清楚,综合法尘才能弄得很清楚。
你自己要能把它弄得很清楚,就是综合法尘与色尘。这是一个问题。
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至一切处回向。
内容状况是这个样子。下面讲到它的殊胜。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
在法身以后的人,到这个地方,他不是论道语言问题,他是生命品质问题。这里涉及到的是经验问题。这个经验事实上是构成了一个所谓的法身。
你法身的部分,你假如没有办法去区别你这个身体,色身与你真实生命的关系分不出来,你怎么有法身?法身是那真生命。
我们说,这个人活着,这个人死了,活着与死了之间差别在哪里?你留意到这个地方。
动物活着崩跳跳,死了躺在那里,活鸡与死了之间的差别在哪里?有一个真的生命离开那个躯体。你不要说没有了,它就是不呼吸就这样子。那个真的生命你能体会到,你才能知道那个真的生命起什么作用。那个真的生命起什么作用,我们修行就训练这个地方。这个色身不是不照顾,你没有这里你根本那个就不能用。这是个气,那个是个神,主体。主体的东西,我们要去煅练。
西方人叫灵修,灵修不是修这个,灵修是修那一个,你的那一个,你自己去感受。
透过这个色身要去锻炼那个部分,那个部分你锻炼到哪里?你那个都感受不到,怎么入法身?你要体会得到,那个生命在起作用的时候是怎么起作用,跟我们这个色身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那个法身的生命,它在起作用,本来就没有障碍。我们在谈论经典的时候,是在论那个部分,要提出那个部分来,所以华严训练最重要的是,让你感受到真实生命的存在!你能感受到真实生命的存在,你才能做那种训练。
你感受不到,你怎么训练?你怎么训练都是在大脑里的训练,我要怎么样,那个时候,你会走不过去。大脑在想的事情,结果会压抑你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然后对社会现象什么都看不惯。你忘了你在社会里。
这个色身在这个世间,社会现象、心理现象、物理现象、生理现象,你不可违背。
而法身要谈的,你必须跳出来。你感受不到,怎么跳出来?你两个根本混在一起,怎么训练?那只好告诉你,至少身语意三业那是最粗糙的,两者相结合而能控制的不造恶业,行善业。
你从善与恶的区别里,慢慢去感觉到你有良知,良知有所决择,那个时候,你就发现有一个心理状态。心理与生理可以区隔开来;心理再进一步就是人性;人性,再进一步就是灵性。那个灵性出来的时候,大概你就可以感受到法身是什么了。从那个地方,我们叫人性的训练,灵性的训练,心灵的训练。
慢慢你就可以体会到法身是什么,那真实的那个东西出现了。你才能从那个地方去训练。当你感受到那个什么灵性、心灵、人性那种东西的时候,事实上你从那里,它那个部分,不是说要把它你捏造成什么形状,而是你慢慢感受到它的时候,它慢慢地逐渐出来,这个比例占的越多的时候,它自然就会成型。而那个灵性的特质是怎么样呢?其实跟你的个性有关,那叫性德。心灵、人性或灵性,不管什么名词,主要讲那个东西,会跟你的个性有关。这个人很积极,很豪放所表现出的灵性,跟那个闭塞、含蓄个性,不一样。灵性表达不一样,所以看到菩萨性德不同。每一个菩萨,都是每一个行者在因地的个性突显出来的,当然跟他修学的法门,也有关系。因为他个性,才会选那个法门,所以锻炼出来的性德都不一样,国土也不一样。法身与法界是一样的,显现出来的特质不一样。
你要先从法身上面去体会。
这个四回向位的菩萨,他法身已经有24分,这时显现出来的比重已经很大,层次很高了。
我们现在感受法身部分是有一点,大概只浮表面出来,里面其他都不知道,就要一再地训练,内容部分逐渐产生。
核心在这个地方,我认为内容不是挺重要。
透过内容,一再地跟各位确认,你的法身到底能不能引发出来?引发你的善根,由这个善根来带动法身的兑现。
什么叫善根?善根就是让法身兑现的基本原因。从一般人来讲,它能够引发、触动法身兑现的根本因。善根一定跟法身有关。
这个人很有善根,就是他的原因很充分,那法身要兑现很快,这个才叫善根。
我们这样定义很清楚,因为我们的标的就是要兑现法身,兑现法界。那你的善根一定跟标的有关。他的标的是什么,他的善根就会往那边去定义,那个无所谓。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得至一切处身业。普能应现一切世界故。
十句都有至一切处,标示至一切处回向的基本定义。至一切处是指哪里呢?
从文法上,得身业至一切处。得语业至一切处,这样比较符合文法。这里是印度佛教的文法。中国佛教的文法。
第一个,身业。身业能到一切世界去。是身业,不是身到十方世界。身跟身业,不一样。身,是色身。身业,是这个身所做的影响到它那边。
语跟语业,也不一样。所讲的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叫语业。
身语意三业,下面有影响的,那叫业。
得至一切处语业。于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故。
你这个法,可以影响到那个世界去。
我们出书,德国有人写信来,这就是语业的影响。
我们在道场讲,很多人在家里、办公室看到,办公室、家里就是一个世界。
得至一切处意业。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故。
意业。你会修行,你就在这里修,十方诸佛的法,都会修。
你要不会修,释迦牟尼的法,你都会修得很痛苦。
得至一切处神足通。随众生心。悉往应故。
得神足通可以到一切处。
神足通与众生心什么关系?神足通,能够跟众生心相应,然后来起教化众生的作用。现代语言,那里有求,我就要到那里去世,随应说法。
一般人解释的,身会飞腾,与佛法定义完全不一样。
得至一切处随证智。普能了达一切法故。
随证智,少用到的。就是对一切法,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种应用的智慧,随着状况变化,随机判断这种智慧。
得至一切处。总持辩才。随众生心。令欢喜故。
这两个很象。
随证智,通常是自心明了。
总持辩才是令众生欢喜。201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