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5:13】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不于业中分别报。不于报中分别业。
虽无分别。而普入法界。虽无所作。而恒住善根。虽无所起。而勤修胜法。
不信诸法。而能深入。不有于法。而悉知见。
若作不作。皆不可得。知诸法性。恒不自在。
虽悉见诸法而无所见。普知一切。而无所知。
这段经文很有名。一般真正在佛法理论中非常高档次的见解。在运用上,一般人不太敢随便引用,它叫两难法,双立又双破的语言模式,能破立双举,很不容易。
这个理论它又不是单句,一连串的,每一句都可以作一篇非常完整的理论。一个理论的一个的结论,把它当作一个标题也可以。华严经难说在这个地方,它每一句都是一个大理论。
展开讲,广本华严。一句话,变两卷经文以上,篇幅相当大。
至一切处回向,在反省时,回顾那到一切处到底到哪里?有两个方面可以看。
一个方面,指空间。尽虚空遍法界,这句话对一般人只是一句话。遍法界绝对不是空间,所有人事时地物,才叫至一切处,人要穷尽,事也要穷尽,时间也要穷尽,不只是空间了。譬如说度众生,要把功德回向出去,就菩萨而言,精进的同修就是前面讲的比较亲的,当然一定先度;不精进的呢?众生形形色色,各种状况,矛盾的现象无所不在,至一切处通通穷尽了,往返两边,球型的立体的全方位,不是你讲的单向、单一角度。透过这地方一再地训练,让我们感受生命是整体性,完整性。当你逐渐体会,你的生命能量就会一直增加。静态坐在那里,这样想,有效。这是一种生命的动力。疑情的动力,绝对给你带来强大的生命能量。它是疑情,它不是脑筋在动的想法,回想还是单向道,因为有一定的轨迹。疑情没有轨迹,随时冲撞你生命任何角落,今天绝对比昨天好。一定要保任疑情,它会带你生命能量成长。
这里结论。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
第一个、用无所得。而为方便。
无所得不容易。
华藏工程,有些人一直没有办法进行,僧众,两个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有所得。
华藏工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你聆听、欣赏,然后能接纳。接纳不是叫你去执行,是叫你心胸打开,接纳别人意见。聆听、欣赏,就是用无所得,用无所得的心才能聆听、欣赏。
当你有所得,一听别人意见与你不同,你就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当你无所得,当他的意见出乎你预料之外,你会很惊奇,这个生命能量就爆发了。那个地方你会突然间爆笑,因为无所得,那个时候你的冲撞很大。
当你有所得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因为那个意见跟你不同,你马上就有一种错愕,你的分别心很强烈地产生,对你是一种打击,因为你有所得。
当你无所得的时候,它那个能量它会激发你生命中的能量出来。
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
无所得是什么?慢慢体会。要能做到,必须有相当地训练,有些人天生具有这种条件,心胸阔,我执不重,这是很难得的,宿世善根,前辈子修的,这辈子他很容易这个样子。
有些人必须要训练。这个训练,就是置心一处,你心不攀缘,境界来临时,你就能很单纯的识性去做反应就好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选择,也不是善恶念的选择,这个时候不要讲根性,很简单的识性,你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一般人只是不用概念,不用意识形态。只是不用变异念,还在善恶念。
你假如要用根性的话,那已经是成就了,在生灭念这边。
用无所得,用生灭念的识,就可以了。
一般在做华藏工程的训练,聆听、欣赏、接纳。那个聆听,你一定有识,识的作用,你不可能用根,不要自比非凡。
华藏工程的训练,绝对有必要,在帮我们扫除变异念与善恶念的时候,是很方便的,聆听、欣赏它最容易帮我们破我执、破法执,在生活中怎样训练聆听、欣赏、接纳。
用无所得来作为它的方便。方便是一种智慧,智慧的运用,成就根本智以后,根本智来起作用的。般若空性以后才有方便。愿波罗蜜也是一种智慧。都属于后得智的部分。
根本智怎么起作用,是一种训练。
从第二念到第一念是破无明。
到第一念叫作得根本智。修行到相这个地方是第一念,其实在第一念中你没有办法起作用,第一念还要入萨婆若海。你要想办法突破。
很多人说“我证阿罗汉有成就以后再要度众生”,没有办法。你到第一念时,就停在那里了,因为你展不开。
想办法克服自己的困难,自己的都懒得动脑筋了,别人的困难你会动吗?
当你得了根本智以后,第一个就是方便婆罗蜜。你要培养方便,一定在因地修,不是在果地修,你果地假如没有这种处事的能力,那方便你绝对弄不来。
你在处事一个原则,那个事件一定要穷尽。扫地扫到穷尽,扫,清是,运送,从头到尾过程,弄到完美,不要人家讲。
你要能这样,你假如到第一念时,你很快就会起妙用,透过方便入萨婆若海。
没有办法穷尽,你的生命会一直萎缩,无法前进,你要怎样克服这个困难,自己的生命要主动发出来,不能只守在那里。一件小事看你做得穷尽不穷尽。生死大事也一样,要你去穷尽的。只有你在处事上能穷尽,在待人能站在对方立场,体贴对方的心境,这一点很重要。这叫认真做人。体贴我们的环境,设想得到,活泼起来。
认真做事与认真做人,没有办法达到80—85分以上,修行没用,枯木禅,用心用不上。勉强证阿罗汉,在第一念停在那里,进不去,百千万三大阿僧祗劫。
方便不是随便,不是被你利用的,它是以智慧为基础来的,它从无所得来,它是真正的承担,不是逃避。
第一个基础,处事要能穷尽。
第二个基础,做人要能体贴。体贴对方、环境。
宋仁宗,吃小鸟,不能说好吃,天下小鸟就遭殃。
你的真诚当中带有方便。
做人一定要体会到你的周遭环境,这时代真的很贫穷。
第一个,能源不足,即将发生的都会是能源战争。中东战争。省电、省水。
第二个,大气层发生变化。砍伐森林。免费抽取式卫生纸,透支福报。一张纸都要省。
第三个,小时除广播电台波,其他没有,现在有无量波,伤害到人们。手机伤害性蛮大。生在危险的环境中,而你不知道。毁灭性的。科技类能不用就不要用。
体贴环境,大的地球环境,道场环境,小的家的环境。
每人省一点,地球就有救,最主要是你的心,它会改造你的事业,因为它会给你带来智慧,那个智慧第一个很容易进入般若空性;第二个又很容易从般若空性起妙用。不要说开智慧只有死板的方法,你有一个灵活的状态,灵活的模式证得空性,快。不但快,证得根本智以后,你会很快转入方便,都是因为方便。
你要有一个灵活的模式,思维模式,那就要无所得。有所得,很难做到。
不要做一个僵化的人,机器的人。
体贴他人,为别人想,想他们要什么,我来做。上级要什么,下级要什么,同事要什么。站在他的立场,就展开了聆听、欣赏这一幕,你听到他心里去了,这叫心声,叫他心通;你来协助他,就等于是接纳。这叫方便,这叫智慧。当你能这样运用时,你的般若空性很快会证得,这是真实的。在实际生活中就要这样设想。
内心计较的人,永远痛苦,那个计较要下地狱。处事行为模式,人家已看出你这个人,但你不知道。生命能量不足的人,绝对是把生命能量耗费在没有必要的小地方。
打开心量、心胸,是豁达的心胸生天。
架构正确的模式,当你架构生天的模式,一定生生世世生天。当架构地狱模式,一定生生世世下地狱。当我们架构极乐模式,一定往生模式。
在生活中,要透过这样一个训练,拥有一个解脱的模式。
这种有名的经文看不懂,无所谓,一定要背起来。最好做法语。
第二句、不于业中分别报。不于报中分别业。
业,是因。报,现前的东西,是果。不于因中分别果,不于果中分别因。
因果是理论,业与报是相。201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