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4:59】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至一切处回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处不至。
前年讲第三回向,现复习前提性问题。
一、他是金刚幢菩萨入菩萨智光三昧,在定中来成就这个智慧。他入定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情况出生。没有入定,就没有法身。
入定,生命观境现前,我们叫菩萨智光三昧。这个智慧有十万佛刹,立体性的空间向外,从你为中心。自从你定位以后,整个法界因缘开始以你为中心,围绕着你开始作种种的调整,到了十回向位这个时候,就是以你为中心,向外有十万佛刹那么广阔,即你的国土可以影响到十万佛刹去。
【毗卢愿力】
无量无边佛都叫金刚幢佛。他怎么样显现出来的原因,我们提到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及威神之力”。毗卢遮那如来,就是大日如来,就是你的真我,真实的生命,我们生命的原型,你的本来面目。他无形无相,就是有那么一个东西。有很状况你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你要找那个形,那个相,你是找不到的,可是它确实是具体存在的,在生活中大家都可以感受到,可是你无法拿出证据来。
修行有一套正确的解脱模式,可以让你解脱掉我们虚幻的束缚,而进入到真实的领域里,这时你才感受到,毗卢遮那是什么,才能感受到我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在感受到生命的真相之前,你一定会感受到我那个生命是存在的,但是你还捉摸不到。到法身大士的时候,你就能肯定了,恩,我知道那是什么,很清楚,我可以捉摸得到,但是不见得都表达出来,都表达很清楚。佛在华严经里已表达很清楚,可是对我们来讲,我们看得很糊涂,看不懂,这是怪我们,不能怪佛。我们现在要去了解它,还是要透过那一套解脱的模式。
这地方,皆因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及威神之力,你就不要被它骗了。因为他是拟人化的讲法,它不是讲外面,往昔是从你有生命以来,原始以来,威神之力这个本质他所存在,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有那个东西。今天你是活在虚幻的生命里,感受不到真实生命的存在。所以,你无法体会真实生命存在的质与它的因素。它在告诉我们的是你真实生命里头的这个因素——愿力与威神力的这个因素,它所起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存在,但是我们一般人都覆盖着,这是一个先决充分条件。
第二个必要条件,它被覆盖着,你要把覆盖拿掉,使生命存在的本质的那种原状不要被污染,要让它清净起来,把它掀开来,你才看得到。
二、所以,第二个条件就讲“如智慧清净,菩萨善根增胜”,就讲这两个东西,这叫必要条件。
这个时代,用大脑思维,用合理思维探讨生命,全错,西方主流思想无法探讨生命。
你不要用大脑思维来探讨生命,你可以用大脑思维来作一种正确的运用,作为引信,来引发我们真实生命的思维模式。这里很难具体说明它,要进入专门领域来训练了。
智慧清净,第一,你有觉醒,发觉现实生活中的这一种无奈。各种思考,探讨,证明,徒劳无功时,你就应感觉到除这一套以外,还有另外一套,或还有另外很多套那些属于正确的模式是什么?我们要去追求那个东西。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傅斯年,死也不吃中药,他有吃西药的思维模式。另外一个有吃中药的思维模式,死也不吃西药。这极端。
我们能不能取其中?一个为主,一个为辅,两极之间。思维其实有很多套,不是只有一套。当你认为只有一套,那个人是非常顽固的人,很痛苦。你必须要有接纳别人思维的能力。
我们训练时,这一点很重要。一个只坚持一套方法的人,基本上他不能修行;不小心他修行,也一定迷信,因为他太执著了,他不是是,就是否,人世间不是这样子。这里有另外一套的思维模式与生活模式,你不是那一套的人,就想不通了,无法想象。
你要运用那一套能够解脱、放下,或净化、减轻我们思维上面的这种种状况、束缚、障碍,这样你就会逐渐清净。
讲智慧清净,表示已到了一定的程度。
到十回向位,污染已经去掉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百分之六十以上,进入法身大士。60——70,十住位;60——80,十行位;80以上,十回向位。般若空性的证得,一定百分之百。
【解得与证得】
解得,有些解门开悟,叫作慧解脱的人,对于空性他没有证悟,他对空性是了解,对空性的智慧只有部分,没有百分之百。解得,某些部分想到会放下,某些部分没想到就会放不下。他那空性,一定要拿来用,一定在那种情境中要跟他提到说,空性,要用空性,那个时候,他会把空性拿来用,那是叫解得。
全部证得的人,是在生活中会很自在地运用,这是证得,随时随地可以提起来,随时随地可以放下。
解得,他会从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九十之前去前进;到百分之八九十,也类似证得的人,不一样。慧解脱,在百分之六十之前的人,还没有出三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只能说到了三果,还不见得到四果。
因为四果阿罗汉,就是解脱,破我执或破法执,已证得空性。只是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来讲的话,他不讲所谓般若空性的问题。但是他能证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已经是般若空性了。这是从大乘的立场看与小乘的立场看,是不同的。
三、菩萨善根增胜,等于是金刚幢菩萨所教化的这一群菩萨们已经开始成长了,换句话,金刚幢从凡夫到菩萨成长,就是原来的一棵树,他呢又结子,以后散布出去等于他度化的众生。他成长到成熟阶段,即开花结果这个时候才叫作他所教化的菩萨们善根增胜。
从第一代到第二代,金刚幢菩萨本身是第一代,他的第二代已经到成熟阶段,这个时候才叫作菩萨善根增胜。因为他可以再往下传给第三代了。这是一个关键。经文的语言都表达生命的状态,你在读经的时候从生命的立场来看,不要从文字的立场来看。这是佛法与佛学的差别。
四、十万佛刹的金刚幢佛,都来赞叹金刚幢菩萨,说你以这个原因,毗卢遮那,就是你自己生命中往昔的由始以来所具有的那个愿力,与你的威神力,是你有的,先确定这一点,也是确定我们。
第二个,他又讲到你在这个生命洪流的过程里,你在净化你这些污染,已净化到智慧清净,也就是让你这愿力与威神力可以开始起作用了。这个作用,令汝入是三昧。入菩萨智光三昧。所以这个境界就现前了。所以他从定起,出定以后才演说这十回向的法门。
这里面还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善根的三昧力。
知识领域没有办法探讨的。善根是什么?善根要怎么起作用?初回向里讲了。
跟善根有关的是第四回向直接要讲。
第四回向提到几个。第四回向的前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至一切处回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
到一切处,下面讲十个。
譬如实际。无处不至。
总说,下面九个为别说。
一、什么叫善根?
第四回向是密法,是修羯磨曼荼罗。
密教四曼;佛曼,法曼荼罗,三昧曼荼罗,羯摩曼荼罗。
这里提出修习一切诸善时。
小孩子会拜佛?心经听过就记起来,这叫善根吗?这叫迎合口味,不叫善根,说明这孩子拱模仿的能力很强,学习的能力很强,大概很伶俐的。
供养,叫培养善根。你要有善根,那你自己要培养。可是我们不会培养。
到一切处回向,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在煅炼、培养我们的善根。
有成就的人进入三回向以后,要修四回向,当然要有善根,他就不必讲善根是什么了。
善根,就是你生命中的本质,不是恶质,也不是杂质,是生命因素中的优良因素、本质。要找到你的本质,生命中不良因素杂质、恶质要除掉,本质要让它成长,让它兑现。
愿力,威神力是本质中的一部分,一个本质。
本质有很多东西,你怎样去确定?你要从精进,你说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这也是生命中的因素。因素当中有杂质、恶质、本质。因素中的本质,优良的因素,要让它成长起来。你不要一直命定在哪里。这个人很精进,那也是生命中优良的因素。
小孩子贪玩,你是不喜欢他玩,不是不喜欢他贪,如他喜欢读书,那你一定说他很乖,很有善根。你不会说他贪读书,说他是好读书、爱读书,这是你的意识形态,贪与爱其实同意义,都叫精进。他只是执著的对象不同。
你看得很清楚,要出三界,就很快了,因为你可以避开那些杂质,避开那些杂讯,你要建构一套解脱的模式,就不难了。
生命中本质因素,你无法除掉,因为它是生命中本来有的,法身慧命的东西不能除掉。
当你在这一期生命中,你要一再地去伤害你的生命本质的时候,当然你分不清楚了,你一再地强化你恶质的时候,你就会伤害到本质,你的生命就很糟糕,夭寿。因为你在法身里的状况,不会处理;在色身的这部分,你用错了方向,你就会一直伤害到你的元气,生命当中优良的本质,你经常在伤害它,你的障碍、苦难就会一再地发生。
不伤害众生,是指不伤害众生的本质——生命中的本质。“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一个不知道生命因素优良与不良状况的人,要来教导人家,人生的路要怎样走的时候,他就会常常助长杂质与恶质,而伤害到本质。这个时候伤害人家本质的人,当然要入火坑;被伤害的人又被伤害得很高兴,当然就相牵入火坑了。假如严重伤害,很难复原,叫入阿鼻地狱。
不断善根,不退菩提心——善根中的核心,关键在这个地方。
施食,心念力要起作用。一化为七,七化为四十九,四十九化为无量无边,以后再讲,这里面过程,没有那么容易施食,也是供养,都是在培养善根,一定要非常坚固。那个坚固怎么来?他有一套,真正培养起来的善根,那就真的了。你在培养善根的当下是有功德(古人叫功德,现代叫价值与意义)的,就是你内心的感受,做这件事情有价值,这个价值很大很大,就功德无量。
你在修善根的时候,那个价值与意义(有力量)要发挥作用。把这个力量作用移到哪里去?你起念的时候你就知道,那个作用,我修善根时候的那个价值,把它移到哪里?愿善根至一切处,它可以用到个个层面上去善根这个力量。
基本几个要领、关键,你要掌握得住,这部分就是资粮道。掌握不到,你怎么修?掌握不到,实修无法推动。不是修懂。
修行一定有用,功不唐捐。你实际生活中证得的空性,当然生活中全方位都能用。慧解脱证得的空性是假的,要你去实践的。
到一切处,十个。
第一个,讲实际,无处不至,总说。
实际,现代人常用,与佛经中讲的定义不一样。
际,是界限。实际,是真实的方位的界限,真实地到那个地方。
人生与宇宙当中真实的界限在哪里?有界限的人,痛苦,活在边际上。实际一个人的生活,是没有边际的。你无法找到你的边际,宇宙虚空也没有边际。没有边际的边际,就叫实际,大脑没有办法体会。你没有用,你不知道;用了,你也不知道。你要留意到这里。
为什么生活中没有边际?你是无所不在在用的,你的大脑没有办法思考它的边际。人的生活本身也是本法有分寸的。为什么要有分寸,那是道德律与法律的关系。
没有边际,才能展现它的实际。一有边际,就框住了,如唱歌。
实际生活是没有边际的,实际生活是活在实际里,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是活在实际,在那个实际的实际的真实的界限在哪里,你的大脑想象不到。它才说,实际无所不至,无处不至,它无所不在。这一点很难跟你表达清楚,自己要去清楚。
回向,第一个就是回向实际。然后才回向菩提,回向真如。实际的东西,只有真如体会得到,不到真如的地步,你体会不到实际。201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