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0:11】
这两句讲心的作用。心就象画师一样,他先讲工画师,不能知自心,画师不知道心。
这个心,是大脑所无法求证的。而画师是在用大脑起作用,所以这个时候他要知自心,是不可能;可是他的画,却是由心来画的,而不是他自己能画。
所以说,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这样看,你不太能了解,那你要常常这样去揣摩。
画如此,中国字,用毛笔写字是一个画,你知不知道这个画是怎么画的?他自己要写吗?是他的画师这个人的机械运作?还是透过心来指导呢?画是用手,手只是个媒介,心在指挥你的手。从心来讲,心是能,手是所,透过这个所才把彩画给布置出来。
那么,心要怎么运作,你不知道。这个时候,是你的手在画,手是透过心的运作。
心是怎么样起作用,这本身是个大学问。修行是修在这个地方;一个人平常的涵养也在这个地方;你平常的学术资粮也在这个地方。
学生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训练,学成一身武艺,每个学生,画风都有不同。画风有不同,是他的助道资粮道,不一样。一个贫贱出身,常遭人家欺辱,生命的历练;与一个富贵出身的,不愁吃穿,背景不同,他们所画的,不会一样。受同样的教育,所得到的答案,也完全不同,一定不一样。这个地方,就是那个心的作用,不是大脑所能求证的。
所以,工画师他自己本身不知道他的心。他只知道说,他要这样画。
五大明王,多少人看到讨厌,你最好不要。漆蓝色。这当中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倾向那个颜色,你讲不出来,但你会说我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个时候,你的议论,不能为标准,因为你是不能掌控的情况。你看了喜欢,不喜欢,是你的情绪问题,因为你的背景,生住异灭之住当中的背景,你的平等性智,产生不平等现象。
一般讲,不分别,那个不分别是不负责任的话,绝大部分是看不懂,不是不分别;不但外境看不懂,内心的作用也不懂,一团糊涂,你的话不可为证。
法官在办案,也是一样,你有没有看到?当初不是没有看到,眼睛扫过去,根本不知道。你现在一直问,他的幻境会产生。那一种没有很确定的情况之下,你一直逼问,他会产生答案,那个答案根本就不准。
我们在看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第一个,尘境,你无法分辨,好坏你不知道。
第二个,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你自己的心念运作状况。根本不能知自心,尤其流行,是最糟糕的事,人家说,报纸说,看不清楚,这叫盲目,不是指眼睛,是指心,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心在怎么起作用,那些作用你根本就不知道,所以叫不能知自心。
可是从技术上来讲,这个画是由心所指挥出来的。所以,又而由心故画。
所以法性如是,一切法都一样。过去一种很好点火的木柴,都烧了,加上乱吹,那个宝没有了。法性,跟我们不知自心一样。
你现在到底知不知道,疼惜,那个心情你要有。现在我们生活环境有这么大的福报,你到底知不知道嘛,你能不能珍惜。惜这个福,惜这个缘。不行啊,只缘生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什么福,讨厌要命,换个地方,你到哪个地方都一样,你想找一个很逍遥的,你的生命就这样腐化掉了。
我常这样想,我随时要走,比谁都快,我只要把心一放,把气一吐,就可以走了。到处都痛,起不是很好吗。一翘就走了,那因缘要再具足,什么时候再有?你要惜这个缘。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怎么让他发光发热,散发出生命的芬芳?在失败、横逆、阻挠、挫折、压力的情况之下,你怎么样挺得起来。你克服了那些困难,你就成长,就超越了,你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成长。你要懂得你在做什么。
你进入佛门,你在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要达到止于至善的阿耨三藐三菩提,那指的是什么?要去改造自己,有多少痛苦、无奈,多少的不甘心,在这个时候,你要放舍自己,这一条路就很顺畅;这个时候还坚持我执,那叫作满头包,一定会辛苦到底,到最后你会一直抱怨。
法性是什么?因为我们不知自心,所以你想要做什么却一切都是由心而产生的。
你不能放舍自己,不能真正考验体验到那个心的存在与作用的时候,你的心就是业、力,所显现出来的法性,就是业苦,娑婆众生就在这个环境中。一个行者,娑婆的行者,当他愿一立时候,你已经离开娑婆了,讲一句话,是有根据的。
你在娑婆是受到业力与苦的逼迫,因这它这里是对立,不能知自心。可是,当你的愿力一起的时候,菩萨才发心,即成阿耨三藐三菩提。
梵行品上面讲得很清楚,从这里来啊,看我们的愿是怎么起的?然后,愿一起,果地就立了。果地一立,所有的因就靠拢过来。当你这果地的标的一立,娑婆的一切相对全部排开,没有啦,再也没有相对了,所有存在的因素,它会构成我们到达阿耨三藐三菩提这个标的,上面的所有的因。所有的对立都会转变成殊胜的因缘。
你要了解啊,华严给我们法界无尽的重重缘起,就在这地方展现,你要建立那个愿。这个愿,是我们生命向上攀升的一个基本能力。你这个能力要把它给激发出来。不是发一个冠冕堂皇的愿,是我们生命要向上攀爬的时候,我从哪一条路,哪一个方向去爬?那就是你的愿,愿就是指导你的方向。你的生命能力,生命力,生命感要展现出来,要向上一直爬,要怎么走?那个愿,作指导。
这个生命向上提升的这个能力,才是真正的愿力。愿力怎么定义?愿力就是激发我们的生命向上提升的能力。不是发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还早呢。
你必须透过这个方向,我以度尽一切众生为方向,我要走这一条路,我的生命就向这个地方一直爬,爬到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就只有这么一条路。那么这里面很显然,你在这一条路上要遭遇很多的挫折。失败,跌倒,头破血流,甚至于都碾碎了,你都还要再把它重组起来;然后继续再往前进。
这个愿所指导我们生命向上攀爬的这股能力,这一条路,是尽未来际,生生世世,是无穷尽的辛苦,无穷尽的付出,多少的阻挠、毁诽、冷落、是非,很长时候热议下去。当人家给你压力越大的时候,你就应该越庆幸,因为你愈来愈有名了。人家都不认识你的时候,不会给你压力。当你的效果在开始产生的时候,那个压力就来了,批评、诽谤,样样都有,人要走过去啊,这时候,乃至于会粉身碎骨,是事实啊。你要这样的状况中被埋没了,被消毁了,被牺牲了,被判死刑,你要无怨无悔,下辈子再来,你有没有这样的胆识?恶名怖,恐怖,不要出事啦,你要把这些通通弄好,叫盛名满天下,是虚名。
一个行者的本色是对自己负责,不是要给人家歌功颂德的。
台湾有很多很有名的祖师,清水祖师,宋朝普安禅师,罗状元,三平祖师庙在广东,你都不认识,但是台湾最少一半以上的人在默拜。
一个行者秉持着真理,他要教化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的时候,有一群食古不化的LKK就会把他K掉。而你必须要有这种打算,随时随地为了正法,为了众生,死而无憾。可是,很多人要好名声,有恶名怖。
我们在履行菩提正道的时候,常常会这样子被扭曲,那你必须要坚持,百忍,一直勇往地向前进。想拥有这样的一个精神与历练,是非常非常难,非常难的。混口饭吃,这辈子这样子相安无事平平静静地过日子,这是所有的凡夫所祁求的,你的愿力在哪里?你的生命向上攀升那股动力在哪里?你一定要接受这一种风浪的考验,生命的本质是这么美好,我们要作一个行者,你先要有这样的自许,期许自己,不要怕挫折,不要怕失败,不要怕被批评,不要怕被人家侮辱,不要被人家误会,那不管,做我们该做的,勇往直前去做。因为我们有正法的明灯在做指导,我们不是盲目的,不是没有标的的。一般人没有,他怕。我们有这个标准,你不应该怕。这是每一个行者所应有的本色。
这里讲世间人,他的相是这个样子。
现在来看心,心象工画师一样,他能画一切世间。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五蕴从心来生的,这里面谈到身口意三业。
身,四大和合。口,也差不多。大概是五蕴与四大之间结合起来的一种现象。而五蕴讲的就是心。所以,身口意当中,就是四大五蕴结合成一体。
五蕴,要从心,从意上面,你才看得到。五蕴如何造?就看你的心了。
你的心假如是大脑取向的这个范围里面,可思可议的话,通通在业力的范围,就在十二因缘法里面。
假如你这个心是你已经训练到,大脑要求证无法求证的那个部分,那个心就不可思议了。在这一个心的前提之下,是五蕴皆空。
所以,他这个地方讲,能画诸世间的这个心,很显然是大脑取向的,也就是脑筋本身可以求证的这个心,它能画世间,五蕴才从这里产生。所以,它能造一切万法,无法无不造。世间一切万法,森罗万象,都从这个心来造。这里你就可以看到,脑筋能求证的心,它会显一切相,不能得本体。
脑筋无法求证的那个心,能够得本体。这里把那个东西讲很清楚了。
无法无不造,一切法都能出现,这是一切有为法,都是大脑取向的作用,它能画一切世间,森罗万象,都是因缘和合。从因缘和合而来的,就是大脑取向的。所以这个时候五蕴产生,全部都在十二因缘法里面。所以,这两句讲的世间法。
前面两句讲的是大脑取向,讲的那个心,是脑筋能够求证的心。
我们从世间法的运作当中,要去看到我们自己本身真正要走的那一条路。它下面讲: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他开始转化了,心、佛、众生,三个都一样。
这时候讲佛与心的关系,就不是我们讲脑筋能求证(可思可议,这叫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的部分。不可思,不可议,是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佛陀的思维模式)。
你把这两个心弄清楚,心是一个,但是它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世间法中的森罗万象,相上的这个心。这里讲的这个部分,是讲体性的心,不是无法而不造相的。
讲本体体性的,还是讲森罗万象的。森罗万象是由脑筋求证的这个部分所创造的。
体性的那个部分是脑筋所没有办法求证的部分。很清楚了。
不是光听,光听没用;你要去实践,一定要去做。
不要看世间法,消防安全,是佛教徒必修课题,平常一定要作演练、训练。
环保,要懂得垃圾分类。要懂社会观念。不懂,谁给你度?
现在时代,我们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你要有。环保概念,安全概念,交通规则,这些世间法并不一定说都不好,必须在世间法的规范之下活得很自在,那你才能够说我怎么出离三界。
你世间法的部分,怎么来的,一定弄清楚;为人处事,人格的部分一定要完整。完整以后,我们再来讲说求出离道,转凡成圣才有可能。
你脑筋能推理求证的,通通是世间法部分,相上的部分。
脑筋去求证,无法推理的部分,就是出世间法的范围,是体性的部分,那个心是这个部分。佛法交待很清楚了。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比较完整的讲法。这个行者的心行,这个心,包括前面两个心。一个是脑筋能够求证的那个心;一个是脑筋不能够求证的那个心。这两个心的运作、心行,只有行者才能知道。
普造诸世间,各种世间,世间,出世间,智正觉世间,眷属世间,器世间,通通包括在这里面。世间一切森罗万象一切万法,还有体性。
你能够知道心行,心的运作,心的体相,心的轨迹,从前面修行来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念的产生、心念的存在,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第六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个就是脑筋所能求证的部分,都是相。
现在你转化一下,分别意识变成妙观察智;末那识,比较计较的部分,把它变成平等性智;前面的六识,把它转成成所作智;阿赖耶识,转变成大圆镜智。这当中的修行,你自己要去切入。
你把这个东西弄得很清楚,生住,住的范围跨度那么长;异,变异的作用,这作用的复杂性,通常不是单一作用的,情绪起作用不是单一的,这通常都是社会上心理学研究的是作用的这个部分,异。
宗教跟心理学有关,是跟生住异灭的异,在这里有关。
佛法研究的生住的住,差这么一截,差很大了。
通常佛教在异的这边,比较不谈。它真正研究修行所要下功夫,是在住的地方。你把住的东西弄清楚,异就知道了。源头抓住,尾端怎么样就知道了。
心理学,只能研究前半段,后半段他没办法研究,上帝创造人,异,从这里讲。
上帝怎么创造人,就是住的地方,他没办法讲。上帝从哪里产生。
一般人没有办法体会,文字上有障碍。因为语言模式、思维模式没搞清楚,永远不知道。
你把语言模式、思维模式搞清楚,再来怎么做,你就知道了,那是行为模式,身口意三业。
华严密法。
你只要源头掌握得住。我们从真实来,给你完整性部分。释迦牟尼灌顶。
你从相上看,世间法你怎么圆满它;然后你追求的体性是什么,思维模式要建立起来。因为大脑能够求证的是相的问题,每个人因缘背景不一样,来自不同的家庭,心胸不同,所显现的相都不一样。现在关键在于你的那个体性的部分——大脑无法推理的部分。你要能超越。大脑能够推理,你在这一方面,他在那一方面,哪一方面哪个人比较强,都没有用,大脑推理的那个极限,每个人都一样。大脑框住,就在三界内,就在生死轮回中。
佛法在讲的是你大脑无法推理的那个部分,你能不能跳过去?这叫出三界。怎么跳过去?就从实修上面来。经典已经告诉我们这个样子,你能够了解到这个心,体性的作用,识相的作用,都能够掌握了,跟佛一样了,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觉悟如林,希望各位真正掌握到这个体性。20121213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