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夜魔天宫偈赞品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 夜魔天宮偈贊品 第24集(圆明笔记)

2013-07-06 08:52:38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 夜魔天宮偈贊品 第24集(圓明筆記)

 

244929

尔时行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十方界 一切诸地种 自性无所有 无处不周遍

佛身亦如是 普遍诸世界 种种诸色相 无主无来处

但以诸业故 说名为众生 亦不离众生 而有业可得

业性本空寂 众生所依止 普作众色相 亦复无来处

有个地方说明。行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力林菩萨时,说明了它的意义。

现在在这个地方,要作一个比较。

前面讲力林,这里讲行林,后面讲觉林。力林前面是精进林。

十个名号,排起来,不会解释不要紧,你把它的意义,你所知道的意义写下来。过一年或二年三年五年,你把这名字重新再解释一次,你就可以看到你进步的情况。

现在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这种方法,十年前你这样念,十年后你也这样念。反正这些名字表示什么,你会说,你问我我问谁?不懂就是不懂。那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也永远不会进步。

学佛,学佛法,法就是方法,你要把这方法找出来。告诉你,你不但这辈子十年二十年都没进步,你已经多生累劫一样都一样,原地踏步,不是没进步。

我们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这十个名字排起来,然后你会发现,你随着一段时间,你进步的幅度有多大,你自己就看到了。现在怎么进步,那个方法,要你去做,这个叫行林。

你为什么会去做这个方法?在做之前一定有智慧。这个智慧会激发出那股力量来,那个叫作力林。力,是指智慧的作用。智慧的作用无量无边,所以叫力林。

这个智慧是怎么产生的?是来自于前面的精进,无量的精进。叫精进林。

把这种智慧的作用,运用到实践上来,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叫行林。

既然从因地上,你看从智慧到觉悟,就是要经过实践,智慧是觉悟之母,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是诸佛之母,但是,文殊菩萨与佛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在实践,行林,在行林上面,这就是华严的思维模式。华严的行法与成就的轨迹,我们从这地方就看到了。经典已经告诉我们,我们有没有这一种解读经典的能力?有的话,华严经哪有难啊,一点都不难。你要是没有解读经典的能力,那你看华严经,就真的,看不懂。

我们给各位的这个方法,希望把方法学起来,这就是法门。这个思维模式,你会拿来运用,那个智慧是无量无边的,运用以后,你再去实践。从精进林,到力林,力林到行林,行林后面是觉林。从名字相上,你就可以看到,非常的清楚。所以,从纵向,从横向来看,我们都好修行。华严,因为它部义庞大,所以修起来,特别方便。

好多人都怕它,那么大部。逃难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够用了。可是你现在不逃难,你不要怕。慢慢地做功课,这个方法很好用。

这是今天要谈的第一部分。

 

第二个要谈的。

刚念四偈,比较行林菩萨与力林菩萨。力林菩萨四句就很方便,很容易了解。他讲三世,五蕴,众生,业,心之间的关系,理论架构,非常完整。很好思维,智慧的作用,有迹可循。

行林,讲实践,实践的作用,无迹可循。那个不思议的解脱境界,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不是从智慧中来。

十几年来,我们讲华严讲座,讲了几千场,每次谈到智慧与智慧的作用,大家都拿起笔来,别人讲经大概没有我们这么认真。好多同修说,要听海云继梦讲经,笔与纸一定要带,要不然你会很后悔。听别人的,可以不必,注意听就好了。在这里,你不只要注意听,还要做笔记,那是指在这个部分,倾向于力林菩萨这个部分,换句话说,各位在追求智慧上面,你已经具备了条件。可是在实践上面,我发现拿笔做记录的人,统统放下来,注意听,大概我讲得还不够深,所以你不会做笔记。

实践的部分,为什么听,而不做笔记呢?这有两个状况。1、实践的部分,它是要你做,不是要你记忆的。智慧的这个东西,我们不会运用,它是要你欣赏,不是要你记忆的,可是你在欣赏中,因为很高兴,所以你就把它记录下来,一经过记录就容易记起来,这就很麻烦了。要你去欣赏的,你竟然变成记忆。一落入记忆以后,我们就很容易变成IQ,变成知识,变成学问。假如你是用欣赏的话,那么你会趋向实践,那就变成BQ。这一点,很少人能够去体会。在座当中大部分是倾向于这个部分。

2、另外一部分,在听,我们听说,听说这个听经,是要用心听,不是用脑筋听,所以不要记忆,也不要记录,告诉各位,那是讲行法。行法是要你去做。在行门当中,我们重要的一个关键,讲行法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话投机。投机就是要功夫,两个人的程度差不多的时候,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当我们的程度相当,你会相应,会相应。那个时候,内行人,就看门道。你讲到哪里,这个地方你怎么用功,那会产生什么效果?那我讲你懂,我讲你也懂,那个真的是高明。你要是功夫不到,那叫作鸭子听雷公讲,呱呱叫,不知道在讲什么。因为你听不懂,所以你笔会放下来,听得懂的,那也不必记了。你讲,喔,这里有这么一招,那里有那么一招。好,我现在走的是这一招,那你那一招呢,等一下,我要实验了,实验是实践了,不必记忆啊,那记忆也没有意义。

现在是,这两种状况当中,我们属于哪一种?

所以,真的在禅修道场里头,它是不记忆的,没有纸,没有笔。

我们有依,录音录起来,你永远背不起来,这很麻烦的。

。。。。。。

在这两个偈颂里,看到,前面的思维逻辑,当然可思可议。

行林菩萨这边,是透过行,行在此岸。注意,行之所以不可思议,就是他行在此岸,成在彼岸,你没有办法记忆。智慧它一定有一个逻辑架构在。我们一个行者,你天生的本色,要有这一份认知,行,我在此岸行,在娑婆行,成就是在净土,这个才叫不思议。我在烦恼中修,成就在涅槃界里,这个才叫不可思议。所以叫行林。

因此我们对于这个部分的偈颂,就不能够太过于运用大脑的逻辑思考,固然你也可以运用,就好象我们发炮弹一样,炮弹在炮管里头,它一定是物理现象,把它撞击以后,它冲出去,但是你要知道,在这边撞,在那边爆炸。它不是在这边撞,就在这边爆炸。这个地方,你还有一点迹,那轨迹可寻,因为它是个抛物线出去,你还可以感受到。

我们讲佛法的修行,是完全没有办法这样子。我们可以感受到是你真正在行的时候,你可以发现到。禅修。严格要求,一个礼拜天要给你一个感觉,你的心行到某地某处。现在告诉你不要往那边,往这边走,这个我们硬是要把你抓过来,这个时候你才发现,这头牛怎么这么难牵,拉都拉不动,至少你要感受到,这个状况,这个才叫修行。有没有成就,我们不敢说七天之内各位有成就你要是有那个善根,当然我们很高兴;不过没有的话,你至少要感受到说,我这个心念为什么这么鲁钝?这样的鞭策与逼迫,我的习性还转不过来。至少要感受到这种情况。在这样时代,轻易开口说有成就,那都不可尽信。但是我们能够来感应一下,这种刚强难化是个什么状况?各位有没有拿过铁钉打墙壁,每一支你都弯了,就是打不进去。这个叫刚强难化。用钢钉,你一用力,它就跳走了。这个墙壁刚强难化。我们的心性跟这种情况差不多。告诉你,不要这样子,你又这样子。

告诉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不要掉入心王里面,而你就每一次都掉入。那,当你感觉到为什么每次都掉入,自己在痛恨自己的时候,永离三恶道,就这么一次就够了。

你这样子去参,在密法里头,它会给你一个模式。然后说,你这样子,你就得什么福报,大福报怎么样子。禅法里头没有,但是密法所有的功德利益,在禅法里头,一切具足。因为禅法讲的是心的问题。你能不能够去感受到我怎么这么顽固。你能够感受,真正感受,用讲的没有用。讲给师父听,没有用,不是我要对你负责。你真的感受到,天地因果,跟你负责。因为你确实感受到我这么顽固,那我应该要怎么办,你自己就会去进行了。那一种天地间的因果律,不是向人负责的,是你自己向自己的因果负责的,向你自己的法界负责的,那才是至真等正觉,那才是真理。

现在一般人讲的都是框别人的框框,那种框框不是真理,顶多是社会的规范,我们不是讲这些框框。我们给你一个方法,要你对自己负责。你假如照我这个方法去做,还会有问题,我跟你负完全责任,就这个样子。

那你假如不能体会到,就从文字上,在那边搬来搬去,那没有办法。

觉林菩萨讲的是觉悟的境界,但是要到达那个境界,你一定要透过行林菩萨的这一番辛苦的奋斗。就行法,这里面要经过多少次的失败,最起码要以千万次来计算,百千万是需要的。第一个千万次的失败,大概你一无所成,只有失败;第二个千万次的失败,会有几次成功的经验;第三个千万大概你成功的次数很多;五六次以后,差不多了,成功的概率经常出现;你要每一个都成功,大概要一百个以上。修行不是自己想象,用讲的,不算。我们对天地良知的因果负责,在心念在调整的过程当中,失败是常态,不失败是变态。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再地失败是对自己的考验,你不要因为一再地失败而感到沮丧,因为一再地失败才让我们知道说,原来那个心是那么地顽固,什么叫作百千万劫以来,无始以来,你看看那一再的失败,我们累积了多久的那种错误的习性,现在要把那习性给改掉,会那么快吗?那么容易吗?

当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候,心念的产生马上掉到心王里面,叫你不要掉进去,马上起作用,你没办法,你一定透过心王在起作用。每一个念头都这样,所以叫第二念啊。叫你不用第二念,那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修行就是训练不落入第二念,功夫就在这里。就象从此岸到彼岸,必须涉水而过。现在告诉你,从此岸到彼岸,不要跳到水里,你去训练这一招。佛法的训练,是非常踏实,因为它这么样严谨,严谨到整个训练的过程,象一个黑合子一样,那么大家就把它略而不谈,直接就跨过去了。你要想在修行门中获得利益的话,你一定要打开,你心灵工程里面的那个黑合子。那个黑合子,你不打开,不叫修行。台湾佛教界法门那么多,念佛、持咒、诵经、观音法门、地藏法门、弥陀法门、药师法门,黑合子都打不开,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怎么念?不打妄想,回家再怎么念,你都发现妄想不断。又再问要怎么样不打妄想?他就告诉你一心不乱,就不打妄想了,反过来返过去,没有办法穿透它。

你要解开,华严给我们的是这个部分,打开你内心的黑合子,你才有可能进行生命的改造工程。这是行,实践部分特有的现象,不去面对它,就自己欺骗了自己。

这个部分,一定要记住。你打开电视,听海云法师讲经,你就是行者,强迫中奖。你说我听不懂,那就没有缘。我们告诉你是行法,不但告诉你智慧,智慧与聪明有什么不同?而且要你智慧起作用,透过智慧起作用,推动自己来实践,这个是佛陀给我们最重要的。你假如不透过实践,只谈论的话,不算。魏晋南北朝,清谈,社会不会净化,不会稳定。透过实践,大家一起来做,才有可能。所以,在力林以后讲行林。

第一偈。譬如十方界 一切诸地种 自性无所有 无处不周遍

地种,早期讲是种子,十方界当中,一切众生的种子,都无有自性。所以众生就无处不遍。众生,不是指人,指动物,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万法。

它是从有形有相的有为法,事相这一方面来提起,然后导引进来的:

佛身亦如是 普遍诸世界 种种诸色相 无主无来处

佛身,觉悟的本体,也跟这些森罗万象一样,普遍一切世间。

这地方要把逻辑结构,思维模式先架起来。

十方界,一切诸地种,这是讲事相。佛身,是讲本体。他不是讲本体,然后再举事相,亦如是。他现在讲事相周遍,然后再讲本体亦如是。这两个讲法不一样。

易经里也具有这种思想。易经六十四卦到最后两两卦,既济卦,未济卦,还没结束,最后一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这是一个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牌。

净行品里也一样,文殊师利菩萨一百四十一大愿当中,第一百四十天愿是要睡觉的时候,第一百四十一大愿是睡眠以后,醒来的时候,睡眠始悟,不是讲最后睡觉。告诉我们,开始,最后的结束是一个什么的开始,你去参。

未济是什么,你去参,整个的生命是从未济开始的,整个的一生,一天是从醒来以后开始的,不是从睡觉开始的。我们一讲到睡觉就结束了,不对。是睡觉以后醒来的时候,这个观念不一样。一般的小说,电影,艺术表现都跟你讲到,睡觉了,白马王子带着白雪公主过幸福快乐的日子,然后看他们走进洞房,就结束了。那是世间人的心态。那哪有结束,那才是制造业障的开始啊,因为他开始要面对的是醒来以后新的世界。这个地方,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下一个阶段才重要。

佛法在这边也告诉我们,这一世来,我们要准备的统统叫资粮道,在修行中你现在只要负责把自己调整到生命的正确的原点上,就好了,其它修不修都无所谓,你会很轻松。上了正确方向的交流道以后,上路了,就轻松了。还没有上交流道的时候,你一直在找,那时候紧张。现在,我们还没有到达正确的原点,所以还没有开始,等这里全部结束到交流道的时候,是旧有的结束,新的开始,我们要过新的一生,这个是生命的原点。

一样,我们现在在准备的,现在在进行的,重点在这里,在这个地方。

。。。。。。

这个基础没有的话,那本体你很难掌握,你的本体会是只有理论上而已。这个本体的东西,譬如讲无常这个理论,你假如一直讲无常理论是什么,我跟各位讲,它对你起不了作用。但是那一种无常感,无常的感觉,当你生活中发生境界的时候,那无常感,你去体会它,就那一件事相去感受那个无常感。我告诉你,你的幸福会穿透,会升华;你的挫折与失败,它马上会消失,那就从本体上去感受。

现在森罗万象都是假相,你能不能感受到它无所不在的情况?森罗万象都众缘和合而生,无所不在。你说哪有?太空中是真空,什么都没有。那也是一相,那种因缘和合造成它的真空,你能不能体会到?

吵架父母的孩子没有办法想象父母不吵架是什么样,我们的思维受到环境的影响这么明显。真正的状况是什么,我们体会不到。你看,两种不同的因缘组合,当你在这样的因缘组合当中,要去体会另外一种因缘组合,你很难去体会。思维模式在这里告诉我们,大脑的思维逻辑推理,就是这样的僵化。你要慢慢去感受,无所不在。你不要一直以为,存在的部分那一种思维模式,那只是一种,不存在也是因缘和合而生。

众缘和合而生它是一种普遍性的,在,不在,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有,没有,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空,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成佛也是合缘和合而生。证阿罗汉、证无生,都是众缘和合而生。你证得佛果位以后,你可以不受这个方面的约束,那才叫超越,不受众缘和合而生的因果律制约,你才叫超越。佛塔尖,十三层,表示超越十二因缘法,指这个部分。可是,你要成佛的这一刹那,就是众缘和合的。这不能够逃避,所以我们要去感受,去体会那个层面。

同样地,从事相进入本体,也一样。从这个本身上面去体会,那个本体的普遍性,感受到它的存在,那所发挥的作用无远弗届。

第三偈。但以诸业故 说名为众生 亦不离众生 而有业可得

因为有业,而有众生,离开众生要讲业在哪里,也没有那回事。这一个定义,非常好。你看这世间,多一个你,少一个你,都一样,太阳照样出来。

你个人这样觉得,我一死,天下就完了。是啊,你一死是你的天下完了。你会说一了百了。一了百了是你的业,你这个众缘和合在这里的业消失了,它重新再组合去了。

今天这个世界这样的成立,是众生共业跟菩萨善根,当这些人消失以后,这共业就不见了。现在流行新、旧之争,旧的发生的都与我无关,旧的瓦解了就通通不存在,新的接上来,就统统是你新的责任。新旧之间已经不一样。

业是什么?业就是跟着你众缘和合而生的部分,业随身,随着众缘和合而生。今天你是穷光蛋,不会被绑架,绑你没有用,但是你穷光蛋,也有一个业,人家会用你的人头,用你的人头去银行抵押几千万,给你一百万,抓去关的时候,你去关,其实那个比绑架更糟糕。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业;那样的人,有那样的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业。家里有宝贝,有宝贝的业。没有福报,没有宝贝,也有你的业,看到人家有的羡慕。

什么叫众生?今天我们自称为众生,很简单地讲,业,业啊。开车人会塞车,走路的人不会塞路。

众生的业在哪里?你要能够这样看得出来。

业性本空寂 众生所依止 普作众色相 亦复无来处

业性,业,本来是空寂的,业在哪里啊?找不到。只有你才会显现出来,而也因此众生因业,而称众生。

修行在哪里?修行,就灭你的业,业的相给消掉,业的性本来就空寂。你自己要去消你的业。现在修行颠倒了,还要带业往生,那就不要修了,每一个人都不要修,也可以往生。

我们这个色身,就是有业的相在,你能不能不受它的逼迫?业的相,假设是烦恼,当你把烦恼消失,入涅槃了,你就转烦恼成菩提了。业性是空寂的,只有业相在缠身,修行就在这里,很简单。两句话,看你修多久。

业性本空寂,把业相,除掉,就得救了。问题在业相你除不掉。当你能够发现业相存在的破绽的时候,你当下解脱。现在我们是业相的破绽你抓不到,告诉你,哎呀,不要烦啊,好好做功课。师父啊,很难耶。很难要怎么办?师父跟我加持。做你的师父有够惨,你有痛苦,师父就要跟你加持。师父现在就要把加持杯带在身上,你有苦难,我有灾难,这有什么办法。

你要去发现业相的破绽,业相跟人不是紧密的。业相跟苦恼众生是紧密的,所以我们要发现业相的破绽在哪里?在你没有烦恼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所以,趁现在告诉各位,当你没有烦恼的时候,你就去想烦恼的时候,你是为什么会烦恼的?你马上会发现,哎呀,我为什么在那里头,那里可以不用烦嘛,那就破绽。你一再地训练,当那一种情况再产生的时候,戳一下,就掉了,就把它弄掉了。这个就是智慧拿来实践,你要会这样实践,马上就可以超越了。所以说,普作众色相,相是现前,这些相有没有来处,亦复无来处。

我们知道,业性空寂,众生依的就是那个相,修行就是把那个业相给除掉,你去找出来,法门很简单,是要你一再地去做。我们是要把业相找出来,你找不到,那你就要一直去找它,就对了。20121221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夜魔天宮偈贊品 第23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夜魔天宮偈贊品 第25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