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1:27】
世界始成立 无有败坏相 智无智亦然 二相非一时
如菩萨初心 不与后心俱 智无智亦然 二心不同时
譬如诸识身 各各无和合 智无智如是 究竟无和合
先看这三个部分。
前面谈到这一种差别性,就是从狭义的定义来看,通通对立,这叫万象纷然。相,无相;生死,涅槃,各个分别;智与无智,也一样。
从相上看,是这个样子,你不能混在一起谈,说相就是无相。你现在谈不到。相就是相,无相就是无相,相与无相,分别各不同,不能说都一样。
这当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观念,佛法好象一直给我们这种观念,平等平等,如是如是。这是指果地的状况,果地人,是以果地的立场看,一切法无分别。这个时候他就能见诸相非相,是这个状况。
我们现在在因地,见相一定是相,不可能见相非相。所以,初学佛的人,不要眼高,好高骛远,都拿果地的境界来那边谈论的话,你无法下手。
我们应该要这样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要怎么样子见相非相,这才是真正的关键。不是一张嘴巴一直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讲老半天,你见相,还是非相,你还是相啊,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知道果地是这样,见诸相的时候,就见到如来了。这是果地。
从因地来看,我要怎么样子才能够见相非相?就要这个方法了。
所以,因地人要谈果地事的时候,就是要先问方法。这个方法,我们要能掌握到,不是一问到那你就成就了,那也还没。你找到这个方法以后,就要一直下功夫。功夫用够了,功夫成熟了,作功到了,自然你就成就了。功不到,口头讲得再多再好,都没有用。
尤其在现代这种快速快步伐的时代里头,大家都弄错了。以为听到一些果地上的成语,就以为成就了,不可能。
惠能听一句金刚经,马上就有所大悟,这个时候,是指他在方法上已经用功了。他还没有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他已经在履行,在实践,我要用什么方法来实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这个时候已经在摸索了。他虽然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实践这句话的方法,他已实践很久了。所以,人家一讲,他一历耳根,这么一个机缘,就开悟了,那时年纪很小。因为他已经具备了,他内在是饱满的。
我们这句话,听过多少遍,为什么我们不开悟?念起来好象也懂,事实上完全是一片茫然,完全不懂,就是我们没有那实践的功夫在,我们是空虚的。更遗憾的是,我们一听以后,就执着在这个文字相上,这很麻烦。不是我们业障重,不是末法时期。
你要能本着这个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要怎么样无所住来生心?我相信,你要朝这地方一直钻进去,就一门深入了。你一定明心见性,而且会很快。
任何果地的话,你都要当作疑情,去参!参,不是一直在那边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去找那个方法,应如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同样的,拖死尸的是谁?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念佛是谁?不是要你一直念这些。
疑情,要你自己产生,自己生的蛋才参得出东西来。当我们自己提起,产生的时候,你一定有一个因缘,拖死尸的是谁?什么是死尸?你的标的一定就浮出来了。
走路的是谁?吃饭的是谁?坐在这里听经,不是我,不是你,是谁借着这个身体在听师父讲经?你要去找那个谁。身体是坐在这里没错,是谁在利用这个身体在听师父讲经?那个影子好象出来了。慢慢体会,就是实践。
就果地的语言相来讲,我们通通要提疑情,然后去参,去实践,朝着那个目标前进。
我们就把人家弄颠倒了,把果地拿来,当做你现在的境界;所以讲起佛法来,金光闪闪,瑞气千条,要抓没半条,因为没有实践功夫。
你一定要好好地去实践,实践才叫做修行,实践是身心同时去推动。没实践,那是修听,修讲。
这地方,惭愧林菩萨所讲的法语,几乎都启示我们,从因地向果地走,所以他因地的状况讲了很多,前面都讲因地状况,从狭义定义看,你不要从广义的定义看。
这里讲到,"世界始成立"。成立 ,成住这个时候,"无有败坏相",一直在建设的时候.败坏就完了。
道场建设。吃喜宴。相对的状况。人生因为有相对立的情形,所以叫无常。无常从对立来,娑婆世界最大的特色。
没有相对立,就没有无常,圆融,变永恒了。
世界刚成立的时候,万华纷敷,宇宙间森罗万象,非常灿烂光明,看不出它的败坏的状况,他用这一个相表达智与无智,这两个的差别。有智慧的时候,就好象世界刚成立,万华纷敷,灿烂光明有智慧的状况。当它败坏的时候,就是没有智慧,什么状况都不知道。
智无智亦然 二相非一时
很多人到这里来,看象其它拜拜的庙一样,师父!你看我以后会不会很好?师父不是算命的,他就要问你。从现在开始往后看,会越来越不好。以色身来讲,一年不如一年,生老病死。问这个东西只是一个安慰,这些人是没有智慧的,在这世间他本来要一种安心,你只能讲安慰他的话,很好很好,算不算打妄语?就算,也要讲啊。问这种话,等于害师父。你说他越来越坏,那还得了?
没有智慧的人,所追求的实在是一团糊涂。人家骗他他还很高兴,你还不能跟他讲真实话。这就麻烦了。一个宗教师要有这份道德良知,那怎么办?我有事情忙,要吃饭啊,没有时间很仔细地跟他开导,这就是众生业力。有一点时间能遇得上,好好地从头帮你解释清楚,已经是多生累劫以来莫大的福报。还有人要第二次,已经没有机会了。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自己要了解,没有智慧的人,他所要追求的东西是非常困惑的。
世界要成立,一个是菩萨的愿力;第二个是众生的业力。这两个结合以后世界才能成就,这众生的业力,不见得是不好的。众生的福报与菩萨的愿力才构成一个世界的成立。这个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菩萨的智慧。没有智慧,世界不能成立,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世界要败坏的时候,菩萨的智慧不能起作用。世界是怎么成立的?是菩萨的智慧被众生所接纳,能够展开发挥作用,这个世界才能成立。世界败坏,并不是菩萨的智慧没有了,菩萨的智慧不为众生所接受,不能发挥作用,这世界就开始败坏了。
你留意看,台湾近五十年,最初一再地建设,菩萨智慧就起作用了,社会一直稳定,我们一直发展,现在几乎停止不再成长,还很繁荣,但是社会的稳定已经消失了,菩萨的智慧没有消失,但是众生不能接受。做人怎么做,现在你教训练年轻人看看?菩萨智慧完全消失了,这个世界败坏相已经现前了。有智慧,没智慧很明显地对立在那个地方,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得很清楚。这个部分不是用猜测的,看整个世界相(指我们的族群)就知道。
这个是从世界成住坏空上面来看,智慧的运作。
第二偈:如菩萨初心 不与后心俱 智无智亦然 二心不同时
那一个心发起来的状况,是不是永远都这个样子?
譬如我们讲,我发心要行菩萨道,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一个标准。这个时候,众生应完全平等,刚开始,你会这样下手。可是当你在第一年第二年,你会看不出来。但是,第一个十年跟第二个十年,你会发现有很多的不同。但是菩萨在菩萨道上他继续前进。
慧律法师提到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有人批评他把佛法当买卖,他的这个法会一下来,功德主多少钱。他举了一个例子,这么一场法会下来,有人捐一千,有人捐一百万,我都平等跟大家握手,这个地方没有问题,象每个人都写牌位。现在请问你,吃饭时大家怎么做?一千块与一百万坐在一起吗?有好多人在一起啊。都要吃饭,师父要跟谁坐在一起?这个时候出一百万的坐到师父身边来,就象放牌位,把出一百万的放在靠近佛的旁边。其实他只有这个意义而已。并不是说放靠近一点功德就比较大,放远一点就没功德,不是这样子,这只是世间法中的排列次序。
菩萨发心以后,众生平等没有错。众生无边也没有错,无边誓愿度也没有问题。可是你要知道,随着菩萨道前进的过程当中,有缘的会靠近,没有缘的会离开。这个时候不是菩萨的分别说,离开的是菩萨不要的。是因为他缘尽了,他要离开了,并不是说菩萨不要他。
吵架两个都错,你要懂得沟通协调,把对方的问题弄清楚。但是他不愿意,这样的离开跟我有没有关系?根本没关系。这种吵架的事情惹不得,过去无量事都搬出来。这只能告诉我们,缘尽了,不是我们不度他。你要走,随时可回来。佛门中自由自在的,唯一的就是法的弘扬与正法的修行。
但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他整个的情形完全不一样。前十年,后十年,差距很大,你刚开始发心时根本就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你现在学佛,周遭的同修,你把他估计一下,再过十年,是不是这些人?你把名字记起来,你会发现,十年后,怎么这些人都不见了,名字都想不起来了?菩提道,我们自己在成长过程当中,有多少人,环境会变化,以后你会开始把环境的因素重整,你会发现你的心一样的热,但是那个状况已经不同了。
同样都在菩提道上奋斗,但是那个相已经不同了,所以他讲:“初心不与后心俱”。因为这是对立的,从整体上来讲,他没变,可是相上来讲,它就不一样。初心与后心不一样,这是相上不同,菩提道,体上没有不同。这里举的初心,后心是从相上看。
不能弄颠倒,既然是相,它就有差别。体没有差别。
◆修密法,很忙,种子智,四种切入情况。密法本身重相,依相修行,相有差别。会执着,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一个法,一种珠。重视坛城的布置,是外坛城。内坛城,就是你的内心,要怎么安顿好,自己内在的一种布置。什么时候要修法,什么时候要服务众生,什么时候要放轻松,什么时候要拉紧神经向前冲。你要能透过外相布置你的内在。神经系统你会安顿得好,你密法修得要成就就很快啦。相上不会布置,造成内心混乱。
修禅法,很简单。高兴就拜。修本体,从本体下手,什么都好。容易造成狂傲,狂禅——一直讲果地的话,因地做不到。
第三偈:譬如诸识身 各各无和合 智无智如是 究竟无和合
识,六识,无法统合的,因为它个个都是对立。看东西,一定眼睛看;用耳朵听,这叫六识作用各不同,面对的尘境各不同。这地方讲的是相,都是讲识性。
跟我们根性的运作不一样。根性属于体的部分。
从生理学解剖来看,六根,六识本身都有相互关系。是因为你的意识形态把人家划分开来。
眼看到的是幻境,我们看到的东西,是一种波,那个状况或某一种波,在某一种状况之下它反射什么出来,你的眼识接触到那种波,所以它叫红色白色黄色,本身没有颜色,是波反射出来,你的眼睛接受才有那种情况。当你的眼睛产生变化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色盲。你把立场转换一个,那个人会觉得你很奇怪,人家总共才黑色与白色,你怎么变成那么多颜色。到底是我们正常,还是他正常?很多动物只看白色,黑色是正常的,也是它的眼识与色尘之间的关系而已。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么多颜色,是我们害了自己。人类颜色看越多,业力越重。你会说眼力好好,有可能业力重。
声尘,也是一样。人家骂他,他听不到,耳根迟钝,意根也迟钝,多好命,不会起烦恼。识性特别发达的,业力重,苦。
眼耳鼻舌身意,几乎都一样。
一个是识性,叫识身,个个是不同的。在不同当中,各有深浅。
每一个人你看一看,每一个人画家,不一定音乐家;音乐家,不一定舞蹈家,表示他们各有所长,他不可能全部都具足。
说佛是万能的,上帝是万能的,那佛会不会唱歌?会不会跳舞?意识形态不允许这种状况出现,这就是识性。他的划分法、隔阂。
每一个罗汉的长相,非常突兀。不会象佛菩萨丰满庄严。这是很强烈的对比。
显教,密教的,五大明王。
同样一个佛,为什么有的会把他塑造成这种状况,时轮金刚,千臂千钵,曼殊师利菩萨,你说哪一个才对?意识形态,从相上来做区别的,不能交融。相一显,就不同了。
各种识性的发达作用,是完全独立的,各个之间,各各不相知,它完全没有办法统合在一起。这里告诉我们,它前后次序,是有一种时间性;左右之间有一种空间性。这个就是对立。时空的区隔告诉我们娑婆世界意识形态的严重性。
不只色尘是波,身尘是波,味尘也是波,嗅尘也是波。都是波,那你从身根来接触实体物的时候,它也是一种波。只是现在概念上,你转不过来。狗身尘就没有这种波,我们的身尘,色身遇到的触尘,它就是有这种波。既然转化成波来看,就通通如梦幻泡影。
所以从本体来讲,与从相上来讲,是不一样的。智与无智之间,智与无智它本身都是抽象的。有智慧没智慧差多少,没什么差别,天才与白痴好象重叠在一起。为了这么样抽象的东西怎样说明,他就举这些例子来说明。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一种状况。
下面两句是结论。智无智如是,究竟无和合。20121209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