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1:00】
讲一讲,再复习一下,经文长,就有这个好处,不讲都不讲,要讲就讲不完。
尔时惭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这句话,那个时候,紧接着那个时候,无畏林菩萨讲完,马上惭愧林菩萨,你那个次第感马上产生,然后就这么说了。这个是从语言相、文字相上这样看;从演戏立场这样看,这个是非常具体。这个我们大脑透过经文的描述以后,把它概念化的东西——都是错误的。
我们现在要把它恢复本来面目,你要怎么解读它?这句话很多地方都出现,不只华严经,其它经典也有。但是这一句话,绝对不是我们刚才讲的那种状况。这是修行人,你自己要能珍惜的,这一份很难得的品质。钻石特质,学华严这份特质,你要拥有。
尔时,指生命中本然的状况。当你全体起用的时候,这几个尔时,通通同一个时间。
演唱会合唱团,那么多乐器同时在演奏,你要怎么描述?你到现场去听就知道。没有在现场,你要怎么讲?问题在这里。那个时候萨克斯有十支,那个时候小喇叭,那个时候小提琴。。。就是尔时,都是指同一个时候,各有技巧,各有专长,就讲这一会。它都是全体起用,整体地出现。大脑很麻烦,那个时候,卡死,就完蛋了。
你对生命的欣赏,就要象音乐会的欣赏一样,所有的人,所有的演奏者,所有的演唱者,同时出现。一个外行人在听,很好听,鼓掌完毕,回家。一个深入的人,对于这个现况,好在哪里?哪一支演奏好,有什么特色,清清楚楚,虽然完毕,也余音绕绕。
这地方告诉我们,生命的存在本来是同时在运用的。生命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同时,排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都在动。宇宙人生存在的真理就是这样,它本来是整体的。
那地方地震,那地方火灾,哪个地方出车祸,大自然运行,没有特殊状况。从宇宙来看,森罗万象,这叫杂花庄严。学佛到最后,花只能开,不能谢;只能鼓掌,不能生气,你的意识形态,把人家规范到哪里去了?不对。我们会一直以我们的标准来说,一个美好的世界应该没有这些,没有那些。
一个美好完美的世界里,这些都是存在,它只是存在,他没有恐惧,没有逼迫。
这地方告诉我们,这一个性德在没有恐惧、没有逼迫的情况之下,他有这样一个性德,叫惭愧林,起作用了。
承佛威力,普观十方。
承佛威力,就是依据觉悟的因缘的和合力。
我们现在看到的,你所拥有的境界,也是因缘和合力,但不是觉悟的因缘的和合力。那是业力,过去所造诸恶业,这恶业,有的有福报,有的没福报,通通叫恶业。这些恶业,因缘和合以后,就产生你的相。这个相一现前,你的苦逼迫就到了。
假如仗佛威神力,就觉悟的因缘和合力,就没有苦的逼迫,差别在这个地方。
菩萨厉害在能承佛威力。我们比菩萨更厉害,承业的威力,承业的业,你所造的业的威力。
普观十方,我们也会,到处诉苦,挖空心思,是无常的威神力。他苦吗?真苦,他不会讲。
菩萨是承觉悟的因缘和合力以后,他能够起无方大用。这叫普观十方,他随缘,随着各种因缘境界,他起妙用。叫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这一句话很简单,你看得透,知道了经典的语言模式以后,你会很清楚,他在讲什么。
这一句话是告诉我们,当佛进入了华严海印三昧的时候,有一个部分,惭愧林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在那里起作用。就象在演唱会当中你看到某一个演奏者,他正在演奏个什么乐器,就是这种状况。
这个地方,华严经是等于对整体生命的境界里头,每一个生命因素,每一个生命因素,都挑出来跟我们讲,讲得很清楚。
譬如说它六位行法,简单讲分成六大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一部分一部分讲。把人也分成六个部分,脑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椎就是相当于等觉位的部分,十地位就是心脏部分,血液循环部分,一个一个来,消化系统一个部分,排泄系统一个部分,内分泌系统一个部分,这样子分开,每一个部分有几个器官,每一个器官他一个一个讲,类似于此。从色身的划分法,现在西方是这样说,把这一切系统连接起来,能不能成为一个人是另外一回事。事实上这不可能。我们假设一个人的这样研究是整体的。
那么对于我们心灵的层次里头,也一样。现在惭愧林菩萨是整个心灵层次当中相当于这样六大系统当中的一大系统,这一大系统当中的一个主要器官,这个器官的活动跟整个生命是绝对有关的,都是同时进行的,生命的存在就是要这样来认知。
这种流水文,有一定的模式,一定的意义,一定所表达的那个标的,有这样的一个状况。
◆各位把这个部分能整理整理,它是很重要的,对于性宗经典的研读有他的技巧性。你能够抓住这一点,功德福德,无量无边。
一般人在解读经典,很难看破这一点。因为这是流水文,好象是必然如此,必然如此,不知道那个意义。每一句都有它的意义存在。
若人得闻是 希有自在法 能生欢喜心 疾除疑惑网
听闻前面佛的殊胜、法的殊胜的这种状况,佛的殊胜、法的殊胜的希有自在法,能生欢喜心。能不能生?很好就要修啊。
能生欢喜心的意思,是我要能够接受,我要不能接受,不算。
真正产生受用的时候,他就能除疑惑网。人生的疑惑,你会完全除掉。
【摸索用心方法】
各位进到这个法苑里面,我们叫住法园苑。那你首先就要除疑惑网,除掉人生的种种疑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要除,你怎么下功夫?你对我们所讲当中真理存在的那种殊胜与佛陀觉醒的那种境界,你真的能够肯定产生欢喜心,而经常地摸拟。模拟有两个方向:1、直接从这个地方模拟。
2、你一定要自己从基础上去充实。
1、你假如直接下手,不从基础充实的话,那象什么?这家饭很好吃,外买带回家,也吃得很高兴。这种买饭,吃饭,你永远不会煮饭。
好多同修刚学佛刚修行的时候很高兴,他产生法喜,久了以后,就觉得不对了,会产生困惑,以后你会觉得奇怪不是都很好吗,怎么修都不进步呢?你从来没煮过饭,怎么会进步?
◆这个时候,我可以去买别人的菜来吃,同时,我要自己赶快做菜。
修行,你都要现成的,师父你跟我讲,怎么转识成智?跟你讲,你就转过去了?用讲的就好,就不要修了,不是。
这样讲,你可以马上这样做,但这个部分你可以从十分之八减到十分之二,这就是你修行的进步;然后那十分之二进展到十分之八的部分,就你自己要做的。
你要记得这一点,刚开始买现成的来,逐渐地自己就要做菜,我从买来的菜当中我要来学习,做跟他一样的。开始试验,没有标准,不会,试着尝试错误,不要紧,几次以后你就知道怎么做了。不怕做错,只怕不做。
我们只知道吃现成的,都不去炒菜,你永远不会。
不能光买现成的,我们欢喜以后的修行,要分两头进行。正确的指导与修行的时候,会给你第一个,不给你买现成的菜回来吃,就要你自己炒,自己做,那你会在那边困难,不知道怎么做。然后他就开始注意了,怎么做,几次失败就会成为高手。修行,你自己去找,自己去摸索,你一定会成功。你会从修法尝试错误的过程当中,去体验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人生在这个世间中的种种疑惑,你自然就会除掉。
你不要以为我在讲世间法,这个都是生命的验证,你自己要去体验,从作这些事情,譬如说修法好了。师父说“念佛”。你问怎么念佛?“念佛!”好吧,我回去念了。假如你是这种心,你就死定了。你回去也要很认真地念念念,我要想,我要怎么念?师父,这样念对不对啊?“你不管对不对,继续念就对了。”你自己还是要用心,继续在念佛中,这样念,我这样念对吗?你不要念三天就来问了,你最少念3000万遍以后,你就会有心得了。你说,师父,我念了这一段期间来,大概念3000万遍,我的感觉念佛是这样,这样,对不对?师父说,善哉,善哉!知道吗?不是你这样念对不对,是你这样的用心法,对!
你要的是那个用心的方法,不是答案,答案没有用。
乖儿子、乖女儿,师父一直叫你做什么,你就一直做。师父告诉我,我做什么好,这个人格都不能独立,人性都不能发展。
【勇于决定、承担后果】
◆自己要去面对,然后从这个面对处事的过程当中,你会去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一个人在下决定的那刹那,你才能够感受到你生命的存在。一个人当我在拿捏要下决定的时候,那是非常孤独的,因为这个成与败,完全自己要负担。
你要结婚时,那个犹豫是非常大的,我决定结婚,结婚要保证幸福,万幸还是糟糕,要自己承担。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当主管,就看他能不能做决定。决定以后会失败,没有说一定成功的。他会成功,也会失败,一般一半一半。成功,你要怎么办?失败,你要怎么办?自己要弄清楚。这个时候,一个平凡的人,或一个懦弱的人没有办法做决定,他就要找个依赖,爸爸,我跟他结婚好不好?奇怪,到底是你要结婚还是你爸爸要结婚?当你不幸福的时候,爸爸能跟你分担什么?顶多,回来吧。你能做这种决定吗?尽管可以做这种决定,你的伤害已经产生了。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你作这个决定到底是对或错,是你要勇于做这个决定,然后对于它所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你要无怨无悔,完全地承担。
并不是说这样的决定一定不好。现在佛教徒就有这种观念,结婚是不好的,老是叫人家不要结婚。所以,人家看到佛教徒就头大。告诉你,一定要结婚,这个答案未必正确;一定不结婚,这个答案也未必正确。
两岸的关系,未必要统一,也未必要独立,这两个都是对立的。对立的东西,并没有一定的答案。这两方面怎么样拿捏得很好,问题是你自己要没有逼迫,没有恐惧。而它的答案必然会有一个结果。对于那一个答案,那个结果的来临,我们没有逼迫,我们就这样承担。这个就是修行人。
我们现在可怕的不是不敢下决定。然后就把你的决定寄托在别人身上。那么一发生问题,你看都是他做的决定。这很麻烦,这样的生命是一个可怜的灵魂,因为你是寄生在别人身上,你这个生命没有办法独立,你那个灵魂永远都在堕落的漩涡里,属于三恶道的种子。
常常指挥人家;在未知的领域里头,你又能承担,不会堕落。
(4)你在未知的领域里能够决定,在已知的领域里能够不执着,我告诉你你已经成就了。
◆A、在已知范围里能够不执着,这点比较难。
B、在未知领域里,自己要勇于去下决定而不后悔;即使错误也不后悔,这一点对修行者来讲,容易。
就这三个状况,两个条件,就四句。你两个都能具足,很殊胜,就已经出三界了。
你记得,(1)你假如说对已知的环境执着,未知的环境依赖,一定三恶道。
(2)对已知的环境执着,未知的环境能决定,已经不堕落了。
(3)对已知的环境能够不执着,未知的环境可能也是依赖,这也不会堕落。
(4)对已知的环境能够不执着,对未知的环境又能下决定,这个人已经出三界了。
你从事相上看,就这四种状况。自己反省检讨自己看看。
人生疑惑要能够顿除,就是这四个标准去看。
修行在哪里?这个就是修行,修行本身很方便,不难。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抓不着窍门,找不到门径下手处。
请问你,这是什么法门?用这四个标准看,你在日常生活中,哪一样不能够修行训练?
(1)好多同修问,师父,我修哪个法门好?唉,依赖师父讲的。
师父,观世音菩萨伟大,还是地藏王菩萨伟大?他对已知的执着,没法决定,一定堕落。观世音菩萨大,给他个依靠。
(4)要想了生死,出三界,你必须两方面具足。对未知的能够肯定,包括失败的答案,失败的决定。在失败中你要能够消化掉,承担起来,而不会受到它的逼迫。
在现有的已知的范围之内,我虽然知道,我又能够不执着。这两种状况很高竿,这不是不负责任,这是完全的承担,修行人的本色可以在这个地方充分显现。
第二偈:一切知见人 自说如是言 如来无不知 是故难思议
知见人,有见识的人,有见性的人。
知见,1、见性之见。那个见解是洞彻、洞见、创见、睿智之见,这种知见,有创造性,能够穿透的见解。
2、一般知见:一般的知见之见,一般人的见解,社会上一般的见解,社会传统观念的那一种观念。人死了,要助念,垃圾观念。修藏密的人,人死了要修中阴身法,人活着怎么不修啊?人活着修,死了有什么关系?潇洒。活几十年都修不好,死掉你要叫谁去帮他修中阴身法?真是是活的人比死的人厉害吗?
讲布施、供养,得大福报,师父修黄财神好,红财神好?修你家好啦。你要做什么,无非是想发财。基本教育已经告诉我们,布施供养,才有富贵福报,你不布施、供养,就光在那边修财神法,就可以发财,没有那回事。经济不景气,给他安慰了。
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
能够听闻到这一个希有自在法,能生欢喜心,就能很快地疾除疑惑网,除掉疑惑。他讲的这一些,如来都知道,这个是自性。这是讲两方面相符合的,这叫和合见。是故难思议。这些见性之见的人,有这种见解,如来无不知。
“世间大导师,离垢无上尊,不可思议劫,难可得值遇。”
讲这一句,功德有多大?你要能够从这个地方来看来学,这是很殊胜的一种境界。
【与如来自性相应】
“如来广大身,究竟于法界,不离于此座,而遍一切处。”
◆你光看这一偈,读诵这一偈,随着你对它的深浅度,你生生世世所得的国王位,有大有小。知见人如是说,如来无不知。你要能够懂得跟这个自性、跟真如去相应。
你要不懂得跟自性真如去相应,跟自性不相应,你修一切法,纵经尘劫,犹如煮沙,不成佳馔;只名热沙,不名佳馔。
关键在相应不相应,相应就是你选对了,你选到米来煮,你不是选到沙来煮。
你能够进入这个道场、这个法门来修学,非常殊胜,非常难得。
你要经常性地自己要作反省,我这样修到底干吗?真的能够了生死吗?有很多发心来当义工,发领执事,当干部,你来,不要成为人间第九难——在佛门中发心而不闻佛法。
我从一开始讲经,就跟各位讲了,我们在万华这一带,有一个师姐很厉害,她五楼,活泼能干,经常请法师来讲经,召集同修听经,每次二三百人。佛法是什么根本不知道,自己不听,听人家讲哪位法师讲得好。她大福报,不是河马,就是犀牛。
正法不显扬出来,你就没有办法修行。
我们自己要能够去懂得,你现在修学的法,你是要怎么样相应?要跟如来自性相应。你一导入,如来无不知。2012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