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悠活三昧 >> 浏览文章

密法行持的「愿」在哪里?

2011-09-26 21:48:42互联网 【字体:

真言的修行要领--总持陀罗尼--我已经帮大家撒出去了,法很殊胜,你自己要能够去认识、掌握,否则只是师父讲过去而已,没有用!

  譬如这两串念珠,我们说它很好,为什麽?因为它是「念珠」,而不是项链。项链不过是装饰品,你若拿来念就不一样了喔!它之所以殊胜并非被你特别加持过,而是因为你在上面用功过,关键在於你懂得用功的方法。当然,这也不是用功多久的问题,假设你用功了十年,过程中却一直打妄想,那麽十年後它也不过是条琥珀念珠而已,没什麽意义。

  念珠的价值,不在於是否由贵重的琥珀制成,而在於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用功过程中,哪怕只是曾经有过一小段,甚至一刹那中,你一念不生,那就幡然不同了。透过它,有一念不生的境界,这「一念不生」曾在念珠上面发挥作用,也许时间很短,但那个一念不生的刹那,便有极大的威力存在,它是因此而殊胜的。

生命中的宝

  我师父在我刚剃度时,身上还带着这串念珠,我现在戴着则是感恩。这五百颗的念珠,听说他老人家念过一千万遍,喔!看看这有多殊胜!咦?那二千万遍不是更殊胜吗?不是!它的殊胜,是在於他老人家加持的过程中,曾经有过……简单来讲,就是所谓「瑞相」的示现,是以这一点而殊胜的。我们必须能看得到这一点,否则光看到一千万遍,有何殊胜呢?念佛机要念个两千万遍还不容易,但有何意义呢?所以,是透过用心而让东西彰显出价值与殊胜的。

  你有很多宝,不管是翡翠、钻石等等,都属有形的宝,然而你必须能认识它,否则绿珠子、绿石头统统是翡翠吗?如果看不懂,认识不清,钻石和玻璃也差不多。同样的,你这样一个人,生命本质有何特色,有多高的水平,那是你生命中的宝。要知道,修行训练不是要让你拥有什麽珠宝,而是让生命品质提升,彰显内在的性德,那才是宝,修行的殊胜在这里。佛经里到处都提到宝,指的就是这个。

  生命内在的性德突显出来,很璀灿,很亮丽!这个是宝。生命品质总体的提升,这个是宝,而且不是单一宝,乃是「七宝具足」。摩尼宝珠的意涵就在这里。七宝不是只有七个宝,通常「七宝」是指「七菩提分」;七菩提分让我们的生命品质整体的提升。自己慢慢去感受与体会:生命在这世间的价值、意义究竟何在?关键就在这里!

  好多人虽然自诩学佛,但学到什麽?包装盒!本来学佛是要改造生命,去超越那个实质的部分,好比花钱购物,是要买实质的东西,但却买回一堆包装。如今佛教的文化与杂讯到处流传、充斥,把真正的佛教内涵都包装起来,看不到内蕴了。你学佛,到底是学到提升生命品质、超越实质的部分呢,还是只学到外包装?

  有些人威仪很好,心却紧缩成一堆,脸上七孔绷成一孔,威仪何在?那叫包装盒。修行是要把生命的能量给蓄积起来,让生命的火花迸放出来。大家却反而在学了一堆以後,生命能量都乾涸了,徒剩一堆包装盒,表面很漂亮,威仪很够,但实质内容呢?不在了!

猴子与砖块

  注意看看我们的内心!常常真理挂在嘴上,实质状态却搞不清楚;在常态下,我们凡夫……有没有圣人在座?没有啊!尽是凡夫。常态下,是指凡夫的常态,那个心像猴子一样,到处爬,到处攀缘,很厉害。这个心叫常态。你说捉都捉不住,这个心,你认识了。

  再看你的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心一起作用,人家骂你一句:「王八蛋!偷人家的钱!」你就抗衡起来了:「我哪有……」这时心像什麽,知道吗?像块砖头放在脑壳里面。别人劝你不要计较,你说:「看到他就火大!」他那句话是三年前骂的,可是你一遇见他,还是转不过来。这时心的作用叫「黏着性」,僵化了!而你心不起作用时,却像猴子。

  各位,凡夫内心的典型就这两种状况:不起作用的常态中像是猴子,一起作用时,脑筋头壳僵硬如水泥砖块。你也知道要转要转,不想转没事,愈想转就愈是气。心,为何僵化成了砖块?修行应有的状态在哪里?哈!刚好颠倒。末世众生颠倒啊!

  修行就是要让人转过来,平常在常态中,心要安住,不能像猴子,最好如砖块般,心必须起作用时,才要像猴子。你可以吗?做得到的话,就是圣人啊!我们刚好都颠倒了,所以是百分之百典型的凡夫。

  这要怎麽训练呢?修行啊!很简单,把它转过来就过来了。可是你去转转看。很多人,孔夫子谓之「狂狷之士」,学了佛後很会讲大话:「不要执着!不要执着!」但凭什麽不执着?这非得有一番训练不可。要把那猴子般的心静下来,叫作安住。用什麽安住?提正念、参话头、提疑情,守住这个地方,心就不乱跑,任何境界一出现,马上提正念,不让心乱跑,而我们一碰到任何境界出现,一律颠倒。

  所谓「任何境界」,是指心在攀缘之际,能否赶紧抓回正念这边。我们平常往往不抓回来,叫你工作,什麽事都不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修密的基本认知
下一篇文章:佛的三身
Tags: 华严 悠活三昧 海云继梦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