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法界观 >> 浏览文章

贤首五教义-法界观 第91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06:28:48本站原创 【字体:

 

賢首五教儀-法界觀 第91集(圓明筆記)

915632

要能开启生命的觉醒。不然都是废话。

【学佛标的】觉醒什么?表中列的七个标的、目标,七只是代表:解脱、涅盘、断烦恼、了生死、得菩提、得智慧、入法界证法身。

这当中,不一定用这表达方式。常问你,你这样活着干吗?你每天到底在忙什么?这样忙值得吗?你这样活着有价值吗?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有没有想过这些,没有想过,不算学佛。没学佛不要紧,我开启你,你想想看。你现在行有余力,就要思考,活着干吗?为谁而活?

有人为父母,有子女,为兄弟,柴米油盐,借钱还钱,忙一辈子,不知忙什么,一直在里转,都在生存边缘挣扎,忙着还利息。小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办法说活着有什么意义,没什么欲望,只要不负债不被追着还利息就好了,其实追求的是人天福报,没有什么涅盘不涅盘。

现在人有福报,多余时间太多了,你连去探讨一下人生生命人性是什么?都不去,福报用完就完蛋。

学佛是在追求生命真正的价值与意义、生命的真相,启发众生也是这个。自己要有启发的模式,然后要有动力往前进,这个才是重点。

 

表列这七个,哪一个不要紧,总要有一个。法是不同,但你的根器能不能成长?善根增长,会随着你根器增长到圆教,那么你的法门,从圆教数下来到哪里就到哪里。

补充:当你从圆教法界观这地方下来,解脱了,证涅盘,才断烦恼,了生死,得菩提,开智慧,成佛,一步一步来。

不是说你一定要得解脱才证涅盘,但是你证涅盘,一定得解脱。下下包括前面,越是下下超前前,范围越广。

【四法界】

这里说法利生,已经就你个人的成就与解脱没有关系了,它已经涉及到别的地方来。

顿教以前自我成就,圆教特别强调对别人的成就,总的在利他。

一般顿教以前,都叫微观佛法的训练,自我解脱部分——理上的问题。

圆教是宏观佛法的训练,不但要自我解脱,更要涉及助他解脱——事上的问题,事情。来到这个地方,它的重点是要理事无碍,自我解脱部分能够展现让众生来实践,让众生也能解脱,就不是个人事了,帮助他就是事。

圆教一开始就从理事无碍开始讲,怎么理事无碍?开始讲不是已成就了。理事无碍已成就就不要讲了,做了就对了。要开始讲,理事现在有碍,要变成无碍要怎样进行?这个就是他修行的地方。

再进一步,才是事事无碍,周遍含容观。每件事都能圆融,每个理也能圆融,理与理是圆融的,理与事也圆融的,事与事也圆融的,不会矛盾,也不会冲突。然后事来合理也圆融的,倒推回去也可通。

圆教教的是要到圆融的地方,所以它从这个地方开始,要利益众生是这样来的,说法利生不是说法利生就结束了,要到众生皆成佛。

所以这地方备注,若对前教,前皆名钝,唯此为利。

从圆教来讲,我们都是钝根。每个众生都不一样,尤其你启发他觉醒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它唯一的标准就是平等平等,众后皆可成就。成就在这里就有七种,还有深浅度不一,大家都可修,你又要通通包容,他修错了,也要赞叹他。要到那个因缘到,你讲他会听;要改的时候,你再讲;不然你没办法讲。众生是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你说他错?哪个众生会轻易跟你说我错了?那个我执就在那里。

你说他个人,他还愿意容易接受,因为他我执比较淡;你假如说到他法如何,他法执就特别坚固。

法执难断,我执好断。有位法师,授予他明心见性的人害死他,死于法执下。面具一戴,你扯不下来。

不要自以为自己是上根者、利根者,稍微钝一点比较好,至少诚心诚意。

【世界、净土与法界】

有这样根器修圆教法门,到最后他终极的成就这个部分,一般人没有办法形容,我在这谈两个东西,一个是法界,一个是法身。

你没有办法直接认识法界,只有用渐进的,就分。

第一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世界是怎么成立的?跟你讲不清楚,科学家更糊涂,每个科学家各有一套讲法,自己编的。

神学家,世界是上帝造的,十全十美,随着时空,缺憾就出来了。诺亚方,第二次犯错。

世界绝不完美,它是按照你的妄想而产生的,是虚妄的世界。你有你的妄想,就有你的世界。你活在你妄想的世界里,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是妄想所成。上帝就是你的大脑。每一个人大脑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存在,那叫共业,物理现象,时空状态。在这前提下,你的妄想有个核心在,是同一个。但以这个核心为主,有的偏向这边,有的偏向那边;半径不同。

你要记得,这个世界不离你太远,就在你生活范围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世界,而你这个世界,会生活的,很精彩;不会生活的,很痛苦。

你要懂得怎么生活,你要学佛。学佛,你的生命是精彩的,灿烂的,鲜艳的,多彩。

 第二个,真实的净土。净土有两种:

(一)菩萨净土,是透过他的真正的修行,把他的生命性德煅炼出来,到达66分以上,就有他的净土,它是真实的,生命性德所成就的。66分以后,他的所有生命因素很快速地成长,因为在60分开始,所有的生命性德也都启发了,但是不到60分。

当你到66分以后,其他的生命因素很快会到达51分(二信位),开始成长,一直往前进,进步很快。

但是菩萨净土还不完美。

当这个生命因素快速成长到96分以后,基本上他的净土是完美的,即使有一些不完美也无伤大雅了。

(二)佛的净土,是十全十美的,所有的生命因素都100分,净土是完美的。

那么多佛,就象这么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譬如说物理现象、时空,这些都是外在因素,这是大脑妄想的一个基础,是按照这一个基础来构成这个虚幻的世界,这种虚幻的世界很多。

只要是外在因素,通通是虚幻的世界。只要是生命因素的,都是净土。你去区别这个就好了。

因此,佛菩萨所有的净土,也有一个共同的一个轴,一个共同的圆心,那个是什么?就是觉悟,智慧。

 第三个、法界与法身。

这七个完全破全你那些执著,它拥有一个真正的东西就叫空性。空性的作用,般若智慧。这个空性它是贯穿所有的净土。那么,一个成就是不是每一个净土都可以去,你要留意到。当你有成就,有空性以后,每个净土都可去。

1、所有的净土组合起来的,叫法界。入法界的意思是所有的净土,都可以来去自由,甚至于我要到娑婆来,也很自在,只要有因缘我就来了,乘愿再来。因此在法界里,没有一个世界,没有一个净土不能去的,只要因缘到,我就到,这个才叫殊胜,才叫自在。

空性,不只所有的净土都能去,在法法平等的情况下,世界也能去。只要众生的愿力与我相应,需要我去,我就到,很自在。业力,把你挟着,业力要你去哪里,你不得不去。菩萨是愿力,来去自如,不可思议。

 2、法身,法身是什么?法身还是讲空性的,空性从三法印来。

所以,在技术面做训练的时候,你一定要紧夹着工程面去煅炼。尤其要透过四念处的界分别观,来训练你对三法印的体验。这个很重要。

【与佛菩萨对话】你要与佛菩萨对话,对话是让你感受到空性,与木头刻的有什么好讲,你跟佛菩萨之间那只是个像,透过那个媒介,你在空性中与他交融,那个感觉你要自己去培养。你那个感觉从四念处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诸心无常,诸法无我。你要跟我讲你有什么,我一定从这个地方问起,因为你这个没有训练,不可能有空性来。

因为别相观、总相观以后,你慢慢地会感受出来。你感受不出来三法印(空性)的生命现象,根本没有,不存在。空性是从这个地方严格训练来的。没有训练,没有用。你真要那情况,你会告诉我你实修的过程。你讲你的实修过程,我会说那你这样会有什么结果?你看相应不相应。你要不是这样修,只是嘴巴讲,我不可能猜。

你的因在哪里,我们一定会去确认的。这个果,你说对,就是这样,你讲的这样是真的还假的?你的果出来,我要验证,验你的果。当你这个不能确认的时候,不算。

法身是从这样来的。

你透过圣解脱道的训练,与透过圆融道的体验,对法身的感受是一样。你感受的部分是一样的,但是方法不同。

所以,我们讲修行,讲体验,你一定要从这里来。

 现在来看看这个法界与法身到圆满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况。

能证无障碍法界。

所有的净土都能去,这你体会不到;而且所有的世界都能去,这你可以体会到。

【进入众生世界】

每个人世界不一样。你不要讲佛佛平等、法法平等,我们来看众生皆平等。因为每个世界都不一样,当你每个世界都能进入的时候,你就看到众生都平等了。当你不能进入他的世界的时候,请问你,如何平等?平等只是口号,因为你不了解他。法身大士,对众生很清楚,知道为什么造恶业,那会有什么恶果。

你在惯性中,虽然没犯法,但犯因果了,要背因果。

省电省水省纸,不是节省钱的问题,是把资源要节省。每个人应有这种自发性的觉知。善用其心。

当一个人不能进入别人的世界,我想你对自己的世界,你都看不透。

当你看透自己的世界,你知道人应该怎么生活,那个时候你对比,要进入别人的世界,周遭应该来讲最少有三分之一以上,当你能了解他、体谅他、体验他的时候,他就是你的好朋友了,跟你会是莫逆之交。你稍微留意一下,你好朋友会相当多,因为你能够进入他的世界,能够体谅他,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这个时候来往是真诚的、深交的。贵相知心,进入他的世界。当你有这样的朋友,学佛要觉悟很快,他没有障碍。

好朋友不是交就好了,你有没有走入他的世界,当一个人挫折、失败的时候,你怎么体谅他?那是最好次朋友的时候。一个人成功,交朋友比较难。

 【培养兴趣】一定要培养兴趣,一是认识自己;二是很好交朋友。

兴趣有好有坏。喝茶可以交好朋友,最好谈心;论道可以交好朋友,论道常打架,那叫意识形态太强,我们不从这边来。我们一定从交流中来。你在论道的时候,要去欣赏对方、聆听对方、接纳对方,走入他的世界里是最好的。

不要有负作用的兴趣就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至少学佛以后,你会有一些好朋友。因为你在论道当中,培养良好兴趣的过程里,可以跟同修们做相当好的朋友。这是一个附带的作用。

当你精进的时候,会进入另外一个领域,与菩萨交朋友,那个时候,你跟菩萨对话,都不可思议。

 归无限庄严。法身境界。

庄严怎么形容?用现代白话讲,就是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不是说赚钱,是你能给众生产生一种经济效益。而他的经济效益不是钱,也就是你能够开启他的一种生命的觉醒,你帮他打开一扇门,这叫庄严性。

【成佛境界】止于至善的十全十美的生命,成佛了是什么?

这时,第一个条件是永恒的。它不是死寂的。空性起作用。

寂灭、寂默——心念妄想完全止息了,可是真实的起来了,他是恒动的。成佛不是结束,真实生命要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才叫成佛。从此以后才过真实的人生,虚妄的通通止息、断了。

第二个,恒动。

第三个,光明灿烂——才叫庄严性。开启众生的法身慧命,无限饶益众生,永不止息。

你帮助众生摧伏贪嗔痴慢疑,你坐在那里,那里就是大雄宝殿。

修行,在微观方面好办事,只要人格性健全,与朋友们相处状况,主伴观,互为老大。

20120828圆明。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贤首五教义-法界观 第90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贤首五教义-法界观 第92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