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2:11】
次对空宗,拣显法义,亦有五门。
按五个标准来看。宗,教,每个标题都可好好写文章,弄清楚。
第一个,无本性中本性义。
但明自性清净本然,常住真心,方为实理。此真如体,唯是一心。即以此心,为其名目。权乘不了,住平等空,非诸法性,故令认体,而表其是。
佛教思想一再扩大,到成熟阶段,思想有很大的变化。
Ⅱ、始教空宗,无本性中无性义。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即是真如,以此无性而为其名,凡愚不了,着于法相,故但标名,而遮其非。开始草创阶段。
原始佛教只要了生死解脱基本架构就好,不会讲终教这些。回到佛陀那时现场去,大家都在禅定里转,很多习气烦恼转不了,除不掉,才发现断除烦恼的方法。带着疑情,回到佛陀的时代,他在讲经弘法时候,在恒河走来走去的时候,你要如何?那种禅定很容易进去。赤脚泥泞土地。光从文字弄不出东西。
不能只看佛教的书,其他教书也要看。天台四教也要看。要把对方情况弄清楚,不要用自己解释。
到龙树思想起来,事实法性思想是很融通的,这时已经不讲唯识,他放下唯识,专弘唯智。唯识完全讲大脑。唯智在大脑以外,智慧离开唯识来讲,专讲法性,不讲法相(法相是依于小乘辩义来的)。文章写不完。
生命永恒存在的现象,此明珠一颗自古皆然。佛陀本身的示现是典型的外道出三界。没有外道,也没有阐提人,基本上他已经讲了,可是文字上找不到。古德不泥于文字,所以能创新,“常住真心”后来讲出来的。
生命有两种,一种你个人的生命,延续需要血液中的DNA传承;另一种民族的生命,需要法身的DNA——生命最深处的内在体验传承。民族的命脉就在这常住真心。中国、印度民族不会灭亡,民族里有那个东西,孔子、范仲淹家族传承,家教就在常住真心里,有了体验才会教导。
这个东西透过三法印来印证。符合三法印,这个理论可以一再地演述,一再地扩张。用原始的原汁原味没法修,因没有古代的基本条件,印度人修到四禅八定去了,下一步找不到,他带疑情、摸索已经很长时间了,佛陀一讲就出去了。
在历史演变过程里,他的思想一直往外发展,然后一直深入,而一直微细化。
常住真心,也是后来发起的如来藏思想的地方。
南部倾向戒定法相的诠释,讲八识。
北部强调“那个”,重法性,事实上也有一堆名相,不是讲标的,而是讲那个东西,自性,本性,直如等,讲一超直入。
唯识有它语言模式。唯智有它语言模式,发展思维模式也不同,行为模式也不一样,修法就有很大不同了。
第二个,真智知中真智义。
△一心真实,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彻于染净。
接前面那一句上面。
Ⅱ、始教空宗,真智知中真智义。△能了此者,即名真智。
第三个,二三谛中三谛义。
△所诠法义,具足三谛,色等即空,是为真谛;空即色等,乃为俗谛;一真心性,非色非空,能色能空,名为中道第一义谛。就二谛中,一真法性,目之为真,种种义相,称之为俗。
终教,第三谛。
Ⅱ、始教空宗,二三谛中二谛义。
△所诠法义,不出二谛。差别法相,乃名为俗。无为义性,即名为真。
第四个,三性中通具义。
△遍计执性,情有理无;依他起性,相有性无;圆成实性,情无理有,相无性有。
密法如来圣性观。这篇文章可以写三万字。小始终空,写到这里。
中级班,一个文章写到三到五万字,实力训练。
高级班,从五万字,写回来,改到三到五千字,可以写到历史上。
Ⅱ、始教空宗,三性中各具义。△有谓依计,空谓圆成。
有与空,互不相涉。
第五个,每时德中有义。
△一切诸佛,自体皆具,常乐我净,真实功德,身智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机缘,故以无我为妄,有我为真。
禅定境界,禅观中来。义学从禅观来。一定要有禅修,不然这高级层次你根本就不懂。
Ⅱ、始教空宗,佛德中空义。
△虽说佛身,五求不得,得即虚妄,无得乃真。离一切相,名佛功德。故以有我为妄,无我为真。
五个差异,它有不同,没有对错,是禅观的层次。
真懂得,用你自己的话讲。你真懂得用自己话讲,你会发现,你会重排,会变化。你不会用自己话叫,叫会照排,不会变化。有用的东西,你要会用,才叫有用。
透过五教训练,要能学到一些东西。201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