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3:42】
法筵龙象众,诸位是龙象。当观第一义。
听经,不要懵听,要考试,初级班要记起来来,要照着去做。
一纲多本。贤首五教仪一本,贤首五教开蒙增注一本;一乘分齐章一本。大部的《探玄记》一本,《华严疏钞》一部。架构华严大学的一个初阶。
五教,是判教中的一种。
什么叫判教?
一、判教是两种文化交融过程中主体文化向客体文化所作的一项客观、理性、人本的批判与接纳之态度。
这在文化很成熟才有可能。
南传与藏传是接受佛教,是区域性佛教,不是全部性佛教。
两种文化交融,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明在接触的交融的过程中,重新排列整理。
主体文化指中国文化部分。客体文化,是印度佛教。
你接受人家东西,买东西不知道,盲目。
你要接受它,1、首先这东西有用吗?你经济能力可以吗?你有需要吗?
2、因为有用,有实用的,有高级的,有更进步的。有美感,气质,欣赏。
供佛,慢慢来,表达恭敬心,虔诚心,供佛里是怎么付出的,事实上你在进行的是一种禅观。怎么摆,炉口即佛口。临场感,帮佛想,第一个吃哪个,身历其境,一步一步来。
判教不是批判而且是接纳,是绝对接纳的公正态度,经此绝对公正的接纳,主客体文化已经交融而产生第三种文化,并植根于主体文化的沃土上。
中要人从宏观立场,客观、理性、人本看佛法。人本就是看事实,对我们族群有益的就接纳,不是意识形态。它是接纳它的真理,不是接纳它的文化。接受过来,要能用。
汉明帝,西行取经,到武则天崇佛,经六百年,中国人才会用,这时判教。
判教价值是什么?
西方格义之学把佛教贬得非常低,它文明本身非人本,掠夺式的。
对物质永远没有客观标准,只是一个依据,不是绝对的。
食品标示的都是合法的,出问题的都是没写的,百分比相当大。
两大文明接触时,要抛开意识形态,人本的。
法化西方判教为先。判教与其说是判释迦一代时教的分类状态,不如说是法界真理所展现的分类情形。
西方人是用意识形态看佛教,所以没有办法向他传教,他说不谈宗教,他们用宗教自由来限制你,他可以向你弘他的宗教,不让你弘法。
用什么方法向西方弘法,这是要突破的地方。西方弘法,判教为先。判教,对于佛教整体的一种说明,学术发表。
佛教两大块,一是行者在义学上努力。义学是佛陀真理的相。
二、判教工程的五大部分。
1、定义及名相:义学。
2、行法的途径:禅观。
3、行因与证果。
义学检验禅观(行者内在的体验)
上三契理。
4、应机与机益。→契机。
5、各教间的有机关系。→一代时教。
佛陀真理的存在是在禅观,透过禅观才能兑现佛陀的真理,这是一种实践的工作。但是你的实践对与不对?
第一,要进入行者行列。禅观是行者的实践,对与不对,要提出你的境界、功夫来。师父来跟你用义证来验证。
第二,行者除自己要在关房内用功,还要与众生相处,这是很难的一部分。
与众相处是生命分享,不是互相掠夺。相互在磨练,透过这个更能验证义学上所讲的境界。众生的心性与你禅观内在的体验两个部分,透过众生三角相互对照。不会自以为是。
这个体验种类、类别很多,你假如不接触众生,就只有一个你的经验。众生那么多,有很高,有很低的层次,你可以分别出来。义学的分阶与分类一对照就出现了。
在判教教的同时,一个佛陀一分时教的分类,这太死板,你自己有一个本身行法的禅观基础,众生变成一种旁证,众生的层次种类你照样可以分辩出来,你有这三个东西一对比,你的判教不会有误。
古人离佛陀时代近,从义学与禅观就可以判教了。
现在不行,意识形态太复杂。你不知道水平在哪里。所以谦虚,一再谦虚。
独挑大梁,一定要各方面都来,义学通,禅观通,处众生界通,人生历炼要够。以每天八小时,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要二十年,加起来六十年。
深入经藏,深入禅观,深入众生界,还要融会贯通,再加二十年。
能不能综合起来一起进行,就要大乘上上根器的本事。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