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0:50】
从此第五诸菩萨 说名具足方便住
深入无量巧方便 发生究竟功德业
菩萨所修众福德 皆为救护诸群生
专心利益与安乐 一向哀愍令度脱
为一切世除众难 引出诸有令欢喜
一一调伏无所遗 皆令具德向涅盘
一切众生无有边 无量无数不思议
及以不可称量等 听受如来如是法
第四生贵住依圣教生,在这样基础上,有了这样殊胜的法做为基础以后,再来,就有很多人很执着了,我的法很殊胜。殊胜要怎么办?就降不下来了。
孔子的时代,也有这种困惑。有好东西,收起来好,还是卖掉好。孔子说赶快卖。
殊胜的法,要用什么方法让大众知道,接受、教化、调伏?要有种种的方便。
师父的殊胜是接受信众的信托,代为管理、监督,很有效地去运用这些资产,把它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最大的效用。
你假如不能分配出去,一直存在你口袋里,贬值后就不值钱了。死忠。
不但要方便,要具足方便。
具足方便,最少要分三方向看。
第一个,智正觉世间,你要怎么样去运用善巧方便,拥有智慧,让自己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目标?
一般人讲善巧方便,在这方面就打死了。活的电脑辞典。
第二个,器世间,要怎么样具足善巧方便?
第三个,眷属世间,接引众生,要懂得善巧方便。需要相当大的弹性,转还的空间。
三个都有,才叫具足方便——充分条件。
还有一个必要条件——这些善巧方便,必须都要符合三法印标准。
要度他们发菩提心,上菩萨道,上菩提道,这个才对。
不要把佛教的格——三法印下降,这才叫善巧方便。通权达变。
能守得住三法印,怎么度都对;要不能守住三法印,离开佛教本质了,最多世间善法,宁愿不度。
戒有开遮持犯,不可方便到破毁三法印。三法印没有开遮持犯。当智慧没有办法了解这样可不可以的时候,宁可守住三法印不犯。这是一个行者的本色。济公就是不坏三法印。
随缘方便,是随菩提缘,不是随世俗缘。
方便,是方便接引众生发菩提心,而不是方便给众生去造业。
方便,有方便的原则,方便的基本标准。这是一个基本理念。
一提到方便,基本与戒律相抵触。变化大概都属于宗教仪式,宗教文化的部分。
宗教的真理,没法变。不能离开三法印真理。
发生究竟功德业
A、只要南传,或小乘佛教,或声闻乘,或上座部,开始在采取善巧方便时,已开始趋向大乘。
B、学大乘的人,要坚持不变,就开始走向小乘。
两个倾向,可以从这个地方做分辨。它是一个指标。大概你可以看到这个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是不是倾向小乘,从他语言模式中可以看到。
这个人开始在转化,虽然是南传,小乘,他已经开始从语言模式中表现出他的善巧方便面,那就是开始趋向大乘。
什么叫善巧方便?佛教术语叫妙有。
善巧方便是一切妙有的起步。不懂善巧方便,妙有无法展现,只有走在真实里面,就不能够完全展现,不能大量饶益众生。
你能深入方便,产生无量方便,你就能够拥有究竟的功德,这个还是直指,直接通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地方,与上面“速成无上佛菩提”的意义是一样的。
第一个是总说。这句话也是陀罗尼大总持。
短咒,通常只讲心法部分。只有一句。
四句咒语,而且是长咒,前面就是赞叹这个本尊的圣号。有的咒有两句就是长咒。
菩萨所修众福德 皆为救护诸群生
既然发心,常住道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要为了救护一切众生。
不要怎么做,光是把这个心念带着,一切身语意业都朝这边转化,你的生命就会象花瓣一样柔软、亮丽、芬芳、丰富。这就是生命的花朵。
带着那份心,对正法的认知就会很完美。你没有那种修一切法,皆为众生利益故的这种想法,你学佛绝对白学了。
一个修行者,不要为自己想,无我,无生,无相,放下。
专心利益与安乐
一心一意给予众生利益与安乐。
一向哀愍令度脱
不是给他KTV。是给他发菩提心,在人生旅途中觉醒过来,去追求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生命境界,这才叫给众生利益与安乐,才叫令度脱。一心一意,是要给众生醒悟过来。
哀愍是态度,很谦虚。
佛教不用高压,完全是用德行在感化众生,因为要给予的是他从生命中真正地觉醒过来。一定从内心让你真的改过。让他感受到生命中这种觉醒是多么殊胜,他自己会走过来,那就对了。佛教都“摒”,连还俗都没有,那是个人的事。
第三偈:为一切世除众难 引出诸有令欢喜
各个族群,都有困难。
扶轮社,大老板,打老婆、怕老婆俱乐部,有不能解决的障碍,许多是内心的障碍、困惑。人想要隐晦,想要说谎,不管善意或恶意的,都是他心理有障碍。
懂得越多,恐惧越大,就是众难。
有,有烦恼,有漏,难,恐惧。把它除掉,才会产生欢喜。
一一调伏无所遗 皆令具德向涅盘
教导他,从生命的旅程中觉醒过来,他就不会恐惧。
第五具足方便住,是以教化众生为主。
第四偈:
一切众生无有边 无量无数不思议
及以不可称量等 听受如来如是法
数字。众生就是那么多。
如来,是自性,指什么?人生旅途中自己能觉醒感受的真实义。
这个真实义,会随着你学佛认识的提升,那个感受的层面不一样。
佛法是活的,我们对于佛陀的教法的教导,也会随着你菩提道的提升、生命品质的超越,那个认知而会有种种的不同,你先去留意这个地方。
简单结论:
第五方便住菩萨在这里经文所讲的,都是怎么饶益众生。前面生贵住菩萨,都是讲法的殊胜。每一个位次,所修行的不一样。
◆僧伽班的教育,就教这个地方。
一住一住去比较,他们的法有什么不同?整体,初住,二住,到十住,十住位当中,每一位次的本质有什么不同?你又要把十个东西带进去。施戒忍进定慧,通通带进去。
这个地方是禅定,第四是精进。
你把这个东西一卡进去以后,你就知道第五禅定波罗蜜,不是死钉钉的东西,具足方便。
精进以后,住位就是解,了解明白,精进什么?生贵住,法的殊胜,精进在法上。
禅定你要去了解,禅定的意义是什么?具足方便,这一个定义。还没讲到实践。
十行位也是一样,那个法义你把它解开来,弄清楚它的本质是什么,你跟十波罗蜜一合。
这个合完以后,十住位的,譬如以这个地方讲,禅波罗蜜与精进波罗蜜,你从实践上面去解通以后,实践什么?实践他所了解的。你从那个四行位,要来跟这四住再合一遍;五行位要跟五住位再合一遍。
你这样子来,才叫做佛法。你要了解佛法是什么,从这里来。你就知道佛法在讲的,是多么的圆融。你要不是行者,你没有办法体会。
生命取向模式。你怎么了解生命是整体性的,秘密就在这里,用我刚才讲的方法。
方法你要自己一再地去用,它不会很精彩,是结论才精彩、活泼。活泼从这里来——前面的功夫。现在不要看后面,要多看前面,这工夫要怎么下?这就是读经的方法。
华严经就这样读!要这样整理。你一遍下来,比你读一百遍要好。
因为现在读经,你都会用到大脑,用大脑的方法你就不会去掌握生命的全方位。
整体在传统华严来讲,叫圆融。在整体性当中,它层次(传统华严叫行布)很清楚,又不离开它的整体性。生命的存在就是这样井然有序而且又很完整。201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