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十住品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之十住品26集(圆明笔记)

2013-07-06 08:02:28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之十住品26集(圓明筆記)

 

264844】十住品26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暨于法界。而说颂曰

这一句话很简单,要有临场感,就不一样。

A、前面讲真理性,长行文,一直讲过来,就是这个样子;B、现在依于现场的关系,他应众生的因缘、根器,重讲一遍,这个就不一样。

A、从真理来讲,是绝对客观的那一种状况。B、那么,他在重颂的时候,是观这种因缘,就有一种临场感,就是这个作用的时候讲的,有一种差别。如女人(通称)与太太(范围缩小,相上显)。这是很微妙的关系。

◆读经时要注意,菩萨为什么要重颂?有他特别的因缘。

洞见的能力,你可以去发明、发现,今天的时代把它讲出来。

讲经系统。两个很明显,发国以来才有的现象。

1、一个系统,完全按照科注,科判,古代为什么这样讲,一为什么变成二,原因有几,一二三,二为什么变成三,原因一个一个讲下去。古代对这个部分重视。

现在没有办法这样讲了。古人那套思维模式,他要打的红心在哪里,现在已经找不到红心了。本来我也是照这个方法学,学到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本,清净平等觉经,我就决定不再这样讲了。那本书收集注解资料相当一流,但是里面毫无标的,象辞典一样,佛陀觉悟的标的,完全消失了,找不到那个重点。这是古代说法的一个盲点。这部分在传统天台家,华严家几乎都走这条路,唯识的也一样,包括禅宗的也如此。虚云老和尚。

2、另外一个系统,太虚大师,完全依照现有的新资料,印度的状况怎么样,他直接从印度的背景来做解释。那就跟古代的注解法完全不同,所以他的思维就很新颖。现在,朝这条路走下来的,演培法师,印顺法师。他们创见,发明就很多。走这条路,大有可为。

我倾向于太虚大师的表达方法。不见得完全用他的方法,他们读书很多,见识很广,到过印度,缅甸呆很久。他们的看法,跟我们纯粹从中文著作中看的,又不一样。

这是一个背景的陈述。

 

这句话是个转折的话,本来到这里就结束了。为什么后面又有大段,那是另外的讲法。看起来是重讲一遍,其实他因缘已经不一样了。

十二部当中,偈颂部分就有三部。

 见最胜智微妙身  相好端严皆具足 如是尊重甚难遇  菩萨勇猛初发心

这个讲初发心,就是戒。不发心,持什么戒,都没有用。

佛法讲的殊胜从这地方来,第一条戒就是你要发菩提心。

为什么要学佛?学佛是人生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你醒悟到什么?你发觉到人生的真相,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虽然不能透彻地了解到,但是已经发觉我们现在的状况,与那个部分有很大的差别,我愿意回头,追寻那个真谛,刚始发心,所以叫初发心。

这些偈颂,都讲初发心,都讲因缘。

身,不是色身,是本体。最高的智慧的本体,你看不到,摸不到,就是有作用,可以感受到,所以叫微妙身,作用在智慧上显现的。

相好端严,没有办法去形容。维纳斯手断了,也那么美。

只要它的存在,都是相好端严皆具足。你看得到存在,它在本体上来看,显现任何一相都对。不是从相上来定义,要了解本体的存在,因缘和合显现的假相,通通叫相好庄严。我们刚好相反,有好恶,就有端严不端严。从真理性来看,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一切平等平等,完全庄严。不能平等,它就不庄严。人与人之间相处,也是一样,心里有疙瘩,就完蛋了。一对立,一切圆满、庄严都没了。

智慧透过本体所显现的作用,对于外面一切的人事时地物,平等平等。修行在这里,佛看什么都具足,他能完全转化。我们转不过来,就会产生不具足的现象。

尊重,他很透彻地了解到这种现象,与现在人讲的不太一样。

这种心境产生,本来就很难遇到。或说这种境界它从佛的立场来讲,是永恒的境界。对凡夫来讲能启发,是很难得的,一种启发而得到的境界。那么,你能够发现到这样的境界,知道它的可贵性,这叫尊重。不知道他的可贵性,不可能尊重。

你知道这种可贵、殊胜,你从这里发心。勇猛,因为这样发心,他很猛烈、很坚定。

 

 见无等比大神通  闻说记心及教诫 诸趣众生无量苦  菩萨以此初发心

觉悟的大神通。觉悟是什么?生活周遭有很多事,我们都不知道。夫妻吵架,谁都劝不得。你真的劝使他悔过,醒悟过来,就是无比大神通。能够使人觉悟过来,就是真理。

因为这样而学佛,让人生重新端正过来,就对了。看到苦,而发心。跟众生多相处,你那后得智辩才智,才会出来。

 

 闻诸如来普胜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譬如虚空不分别  菩萨以此初发心

前面讲智能,再讲众生,现在讲如来成就,佛的殊胜。一个法,一个众生,一个佛,发心就这三个为主。一个正法的殊胜,一个觉悟的殊胜,一个众生苦的责任感,以这个来发心,永不退转。

我们有没有感受到人生是苦,然后真的醒悟过来?苦有很多。冤亲债主,习气。

如来,讲自性。听闻到自性的普遍性,殊胜性,尊贵性。

佛,所说的一切法性、自性、佛性,皆无性,它只是方便说。种种性,它们的本体,本质,本身是无性。

讲自性,是告诉我们生命中相对中的一个最高点的那个标的。自性不是别性(个性),是所有生命的通性。这个通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个个平等,能起妙用。我们因为迷惑颠倒,把它覆藏起来,不会起作用。佛是让它充分起作用。差别在这个地方。

佛能让这个自性起作用,是那么是普遍,那么的殊胜。普遍就是穷尽的意思。

譬如虚空:1、无穷尽,非常广大。2、平等,不分别。

这几个发心部分,都可以给我们做检讨的,非常好的。我们进佛门为何而来?为何而精进?为什么到道场来?为何依止善知识?自己要对自己负责的。这地方要很纯,很清净,很崇高。不要隐瞒。假如不够,我们怎么提升?假如有错误,我们要怎样改?

 

 三世因果名为处  我等自性为非处 欲悉了知真实义  菩萨以此初发心

用你的愿与行,来改造它。学华严,生命是非常灿烂的,非常积极,就是因为有这三世因果。不要把三世因果解释成宿命论,那不是佛教的人生观,那是偏差的人生观,他的人性受到扭曲以后所才有的现象。

讲苦,讲集,讲灭道,苦集是什么?是病理学。灭道是生理学。

现象界是苦集现象,但是佛法告诉我们你可以灭道。人有病,但是病可以医好,在佛法里,没有一个病不能医的。不要把佛教一直往消极地方解释,那是你生命能量不足。

佛陀的本怀是寂灭涅盘,究竟乐,涅盘乐,殊胜的法喜乐,所以才有那一种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种人生,多么积极,多么活泼。

自性,究竟的部分,通性,是非处。

“三世因果名非处,我等自性名为处”,这是已成就的人说。佛陀超过十二因缘法,他的自性才是处。

补充:

三世因果,是因地的现象。我等自性,是果地的现象。果地人证得这个部分,所以,我等自性名为处。这个时候,果地人来看三世因果,就为非处。

现在这个偈颂,是从因地的人来讲的。

【从果向因与从因向果】华严经是佛陀的境界,佛陀是果地。经典是从果地来讲给我们的。垂示。经本本身是以果向因来讲的。

我们向上,这叫参,瞻仰。我们要怎么上去?这就是功夫。从这因地到果地,没那么容易。你没有办法,从果地向因地这样讲。

三玄九要。三玄从临济大师来讲,第一句体中玄,第二句意中玄,第三句是句中玄。这是由果向因讲。

我们从因向果,要从句中玄,到意中玄,然后到体中玄。倒过来了。

那从华严经发展出来的华严宗,华严宗是告诉我们从因向果讲的,祖师大德们摸索了很久,在这里找到一条从因向果的路,告诉我们,所以才叫祖师大德。我们愿意我们发愿跟随这些祖师大德的步伐前进,到达佛陀究竟的果地目标,所以叫华严宗的子孙。

佛陀讲这部经,是从果向因。

祖师大德从这条从果向因的路上,找到了一条我们从因向果的路。这一个部分叫作华严宗,宗是指从因向果讲的,经是从果向因讲。我们跟随着这些祖师大德的后尘,从因向果,愿意走这条路,所以叫这一宗的子孙。

不管你是哪一宗,哪一派的人,几乎都是这样。

你修学禅宗,就跟着禅宗的步伐,从因向果走上去,你不可能从果向因。

净土宗也一样,跟着净土祖师走,从因向果的那条路。他们的经典就是从果向因讲的。

为什么有宗?为什么经典之下要成立宗?不是要成立。是这些人在努力的时候,他发现了这条路。有的绕很远,有的不必。关键在这里。

现在很多宗派,把他们发现的从因向果的这条路,说成是佛陀讲下来的从果向因,那就颠倒了,他没有办法了解这个部分。

佛法告诉我们的,很完整。为什么要从这一宗、这一派这样来修学?为什么要三缘念?就是这一宗这一派,从因地到果地怎么走上去,他绝对不会错,因为他有经本的目标与经本的方法,给我们做验证。

离开经本来修行,经本一套,面对修行又是一套,那一套与经本讲的完全不一样。因为经本是从上向下,讲下来的。那么那一宗的行法是从因向果讲上去的。你看,华严经里面讲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

禅修,没有这些位,从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经过八触十功德,到初禅定,二三禅,哪有什么住,什么向,都没有。讲四十一位大士,也没有这些,禅修的过程没有。

禅修你说不这样讲,你说数息法,数法、随法、止法、观法、还法、净法,也没有这些,你不能用一法来套那几个位子,那完全没有关系。

你会发现,经典是横的布局。

行法是纵向的布局,有阶次上去,到某个阶段才把经典带进去,你行法走到某一个阶段,你会接到经典的境界去。以数息观来看,止法完成,进入观法的时候,你的境界会一直现前,这个时候,你这一宗这一派的,就要在观法进入还法的时候,带进去了,就在那个时候,经法才发挥作用。

所以,你想经法怎么殊胜,怎么成就,你看观法以前的基础你一定要有。没有的话,你的经本无法带进去,那时候你会走进妄想。

【经通与宗通】你会发现,讲经的人,跟修行的人,合不来。因为修行的人不照经来,讲经的人不会修。产生了一个经通,一个宗通。

在一个道场里,既要学经,又要学宗。所以,我们分四大宗派,四大教派。你要经通,又要宗通。修行,经典作指导、验证。

修行是一个全方位、多层面、总体性的一项生命工程。不是随便讲讲就好了。三藏十二部,岂是闹着玩的,这么严格,这么严谨,这么缜密的思维理路,我们把它叫做心灵工程。希望各位很快成为一名非常有作为的心灵工程师。

20120920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之十住品25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之十住品27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