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升夜魔天宫品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 升夜魔天宮品 第01集(圆明笔记)

2013-07-06 08:41:01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 升夜魔天宮品 第01集(圓明筆記)

 

015016

前言。

华严经经本结构复杂,内容丰富。

看华严经要用很圆很圆的态度来看,还要重重叠叠地看。

构想创作布局,阳光一照,就是一尊佛。两个圈子,投射一个影子,这会很有意义。

大圆融中有小圆融,大大小小重重叠叠在里面。

佛陀的境界,佛陀的行法,都带有这种特殊性。

用大脑看世间万法,经常会有挫折感。百分之八九十都想不通,很痛苦。

生命本身就像这样一个圆球。训练时,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要做到已是大成就了。

图。

圆的相对,就是角。现在人生几乎都是三角形,非常对立。△,只是有的人生,不是正三角,乱七八糟角,一定会在这两边当中有一边的力量比较强,对其他那边就有压迫感。当只有两个角时,斗争厮杀就非常地惨烈。世界绝对不能两强对立,大概三强对立时,还能维持和平状态。这是一个很痛苦的人生架构。

修行时,开始要修正这个角,不要这么尖锐。因此就有这样的状况,开始把这角削掉,你就变成多角形,变成六角形。

当六角形以后,你会觉得你还会再进步,你就把六角形再削一遍,第二个层次。开始削的时候,变成十二个角,从远处看已经很圆了。

当你觉得不够,继续进步,你就继续削,这时候变成二十四个角。象不象个圆?但是它24角,还没有360度。

当我们从这种情况,继续再努力的时候,它只有一种特色,愈接近圆而已,但它不是圆。

生命中,一个人能够从对立的角,变成不对立,多重角的时候,你已经很幸福了,在这种状况中要感受挫折的存在,都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个时候,叫福报很大。你在人生中会有一种感觉,会是一个很殊胜的人,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时候,你还不是真正的圆。

真正的圆,各方面立场都一致的。

24角,越远看它越象圆,越近看角就越明显。当我们跟一个朋友维持距离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很美。当你跟那个朋友结婚以后,角就出来了。所以你会怎么样维持那一个适当的距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从凡夫的立场来讲。

但是,当一个真正的行者,他永远都保持一种无距离状态,不是远近,没有距离,永远是圆的。

在凡夫时,怎么与人相处,包括与圣人相处都一样,维持适当的距离,因为我们不圆,我们是有角度有立场的。这是人生的一种状况。

华严,本身是圆的。它的真理呈现是多重角度,华严的一个根本理论,叫法界无尽缘起。各种因缘相互重叠,重重无尽。

我们知道是因缘法,缘起法,但这个缘起法,随着个人修行程度高低不同,诠释这个缘起法的能力,也有高低不同。

华严举法界重重无尽,这个缘起,相互缘起,重重无尽,不管讲业感缘起,真如缘起,都是它的立场。

法界之间的森罗万相,它都不是单一存在,都是互相的因缘激发而产生的,它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来讲,既然法界的缘起是这样的重重无尽。那么,华严在诠释整个法界的时候,就讲那个重重无尽。既然讲重重无尽,你会感觉到它是一个高度或深度的重重无尽,其实它就象一个正圆一样,各个角度来都一样。

华严所陈述的境界没有次第,它是一时海印炳然齐现,如看一幅画,一时全部呈现,而用大脑是陆续看的。

我们是六根门头全部锁住,即使看一幅画,都没有办法完全展开用自己的眼根去看,只能用眼识从头到尾描一遍,先抓住重点在哪里,然后从那个地方去慢慢欣赏,结果把它分尸了,你没有办法就整体性地看。

这就是人与行者之间的差别,凡夫与圣人之间的差。

人生在这个世上,应该要过一个很整体的,完整的,一种多元化的生命感。这就是修行训练的目的。华严经在谈这个部分,用经典本本的存在,充分把它显现出来。

前面第一个十信会,即菩提树下的一会。

第二个普光明殿会。

第三会,生忉利天宫品。

升夜摩天宫品,是第四会的开始。

夜摩天,第三天,善时分天。

在不同会讲,这告诉我们法界安立的现象,在整过学佛过程中,这种大乘经典,都是借着外在事相的境界来表达佛陀内心事相的境界。外在的境界是物理现象,叫物相。佛陀内心的境界,是他的心境。

在天宫讲,告诉我们,整个法界中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一切外相告诉我们,法界存在是立体的,立体中重重叠叠,在重重叠叠当中,它是一致的,没有分别的,平等的,没有差异的。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佛在这个时候,不动本座,而遍三千,他不动菩提树下,开悟一刹那,可他又到夜摩天,忉利天,他化自在天等,在这三千世界每一个地方,佛都同时存在。

佛遍一切处。我们在共修、供养、诵经、礼忏,你要观想,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

每一尊佛前面,有尽虚空遍法界的我。

那么,一一我的面前,有尽虚空遍法界的佛;而每一佛前面,有尽虚空遍法界的我。

你观想得出来吗?只有慢慢感受。不但佛,我也尽虚空遍法界。这地方,不能用物相来看了,用物相看你一定矛盾,因为那不可能。

这个佛不是阿弥陀佛、药师佛、宝生佛那么多,他是一个佛,释迦牟尼佛,要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一个基本的认知。佛能这样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也能这样,这是在训练我们去突破。你不能反过来说,我不能这样,佛也不能这样,这是凡夫。

一个行者说,佛能这样,我也能这样,这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佛到处都在,我们来看,怎么入那个境界?

经文,在菩提场,在普光明殿,在忉利天,在夜摩天宫,从不同角度一直切入。不但在平面有好几个,立体的天上也有好几个。

这是略本华严,下本华严。

上本华严,就不止到他化自在天,他还会到大梵天,到摩醯首罗天,经文涵义更广。

经文的结构,多重角度,多重角度训练我们时,我们要有很大的感受。

我们一直觉得人生在这个世上只有一个答案,吃饭睡觉长大结婚生子,再吃饭,睡觉。

其实我们可以多重思考,不是只有这一条路要走,还有很多条路,可以不结婚;结婚,可以不生孩子;结婚,可以修行。我们要怎么做,华严在这里一再地训练我们。他唯一的要求,你不能逃避,不能推卸责任。承担我们到这个世界来的这一期生命的任务。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做不好,就有愧,这趟路,白来了。怎么做好,各人因缘不一样。佛法没有告诉我们讲,做好就一定要成功。成功这名词是世间人用的。

佛法让我们尽力去做,然后让你的生命成长,这样就对了。记得一个原则,做任何事情,只是让我们的生命成长而已。你做得越少,你成长的机会就越少。所以我们接办一件事情的时候,无不卯足全力下去把它完成。当以世界的成败来衡量时,你的痛苦就产生了。所以,佛法不以成败论英雄,看你尽力不尽力去做,尽力要克服很多困难,你会绞尽心思、脑汁。你要由粗到细,由细到微,由微到妙。一步一步走过来,生命是飞跃地成长。透过这件事情,我们学到什么,我们的生命成长到什么,我们体会到什么?苦在哪里?透过这件事情,训练我怎么把苦消灭掉?站在佛法这个层面来看,人生是非常积极的、非常亮丽的。他不执著,他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在卯足全力这个当下,我们本身没有成败得失的逼迫,这叫空性。我们投入,并不是为了一定成败,是把它做好。

前面从信位讲到住位,从佛境界讲到佛的这种行法来,整个器世间,属世间,智正觉世间都陈述了。

讲明法品以前,都讲把心安住在这些真理的这个位置上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在十信位时,讲到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完全按照这样来修行,一个行者在这个地方,就可以成佛。但是,从位次上来讲,这个时候还不入位。

到了十住品,解释完以后,十住品以后,有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各位想想看,对我们来讲,初发心应在前面,可是前面只讲贤首品,说初发心很重要,可是这个时候你只有名字发心,没有办法真的发心。

真的发心,是经过空性的训练,《梵行品》是空性的训练,这个空性的训练已经完成了。梵行品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所共同修行的法门。

普贤行愿品是成佛以后修行的法门。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无尽。你做不到啊。

普贤行愿品供养。尽虚空遍法界,一个。无量无边的,一个释迦牟尼佛。

尽虚空遍法界那么多,一个我。

每一个我前面,有无量无边的释迦牟尼佛。

每一尊释迦牟尼佛前面,有无量的我。

每一个我都拿无量的供品在供养,你怎么去观?这都是成佛以后的境界。

你要真的能感受到,至少能有点味道,你才能讲。

一个人病了,很痛苦,翻不过身来,护士把你翻过去,好舒服,原来才知道,没病多幸福!能健康地走出去晒太阳,多幸福!这个时候你对健康的存在才有体认。

你必须经历过,初发心重要在,就在于你人生有真正的体验、历练,知道苦是什么,也知道乐是什么?最苦的是什么,最乐的是什么?这时候你说我一定要把苦给舍掉,要把乐给成就,这个时候你再来精进修行,才有可能完全投入。

我们对苦的存在还没有完全,对乐的存在也不完全,你完全不知道,所以在这个时候发心,发不起来。必须要到十住位以后,你能够感受到人生的凉、寒、温暖、热情,这种种当中,你会发现我要的是什么,不是这些。我现在所要舍弃的是什么,不是人家所追求的,现在人家在追求的,正是我要舍弃的;那我所要追求的,这些人都没有能够体会到,到那个时候,你差不多就有点味道。

修行者的味道,发了心以后才会有。发了心以后,你才能明法,明白真理是什么?真正修行的法,要怎么修,你才能了解,否则你不能了解。

净行品,在十信位里,对修法的次第讲得很清楚。

到贤道品,也讲修法的次第,都在十信位。

到十住位以后,就不一样了。它讲到法的层次感,就不是次第了,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理是什么?那么修行要怎么进行?明法品,这部分去年才讲完。这是第二个部分,十住位。

现在要讲的是十行位。

升夜摩天宫品,是十行位的前行部分。佛的示现,来到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他现在要从这个层面,来让我们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安住十住位,是让我们去了解,把心安住在真理的境界中。

十行位,是要我们去实践真理的这种状态。所以,叫行。

这地方表法,十住位在忉利天宫,是在须弥山顶。忉利天宫依于须弥山而住,这个法义你看不出来。须弥山,是有依,对立,对立的最上面是须弥山顶,那么忉利天安住在这上面,事实上它是等于超越对立了,在对立的最上面。用世间法来看,这个对立是对立到最高点,其实不是。在这个地方,它已经有超越对立的状况。已经超越对立,所以他才能安住。用现在的话说,它的对立,左右两边,刚好平衡,所以安住。安住,你才能彻底了解真理是什么?

过了这一点上来,就是夜摩天。夜摩天已经在须弥山顶(日月在其中)的上面,超过了这地方,就没有白天、晚上了。到这个时候,只有用莲花的开合表示时间。在这个地方,众生一直在动,他不能静。他的动都在欲界天里,与我们的动不一样。

欲界天的人都有欲望,但是他的欲望比起我们人,已经少很多了,而且福报很大,所以夜摩天的人都在享乐,他享乐跟我们不一样,不见得跳舞,游泳。欲望的享乐告诉我们,他是不静,不是很安静的静,虽然比起我们很清净,可他的心还是不静。所以,在这个地方,用这一点来形容来表达实践力行。这是表法的意思。

梵文本身,一个字有多重意义,很多字在一起时,它就有很多重意义了。那一句话,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我们也有这种情形,会误解。

译经,要勘定,要大成就者才可以,敢承担。实叉难陀。

写经家、译经家、讲经家,有一个特色,必须要把如来的真实义很完整地表达出来。

抉择经文时,你要懂得,当时译经家内心的那种琢磨、煎熬是怎么样子?不要翻过去就好。经文翻译,牵涉到外相与心相之间的关系。

常常有一语双关,它有投射作用在,你没有弄清楚,他本身就没有办法进行翻译。

经文,刚好在华严经里重叠,第十九品,刚好也是第十九卷。

这一卷有两品,(1)《升夜摩天宫品》,这是世尊不动本座,上升到夜摩天宫。(2)然后,夜摩天宫天王来迎接、赞叹、供养世尊,叫《夜摩天宫偈赞品》。

经文在表达这种境界的时候,每个地方出现的都不太一样。

佛学班,经首,要摘录一下,这个就是经首,不过跟第一卷第一品的经首,就不一样。

每一会,都有一段经首。

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南阎浮提。及须弥顶上。皆见如来。处于众会。彼诸菩萨。悉以佛神力故。而演说法。莫不自谓恒对于佛。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及须弥山顶。而向于彼夜摩天宫。宝庄严殿。

这地方是这样,他在菩提树下,一个。然后到普光殿,一个。然后到须弥顶上,一个。现在开始要到夜摩天宫来了。并不是说佛到夜摩天宫,须弥顶上的佛就不见了,还在。意思佛本来就都在,没有来不来,没有去不去。

忉利天宫,是在释天桓因的宫殿里面,那里叫妙胜殿。

这里夜摩天宫叫宝庄严殿。

佛堂你可以取名宝庄严殿,很美,众宝庄严。宝,就是行法,可用,可贵的。你自己在佛堂里,就要修行啊!他的行法,可用的行法,所以叫宝。用这个宝,用这个行法,来庄严你的宫殿。

宝,都是一种行法。宝华盖,宝幔盖,名字真多,都是行法。你不去解它,就不知道。你去解它,你就了解,华盖这个宝,它是修什么法?香盖、宝盖,不同的法,它有共同的作用,就是盖,在最上面,遮风、遮雨、遮光,免得行者受到这些障道因缘所逼迫。来自四面八方,都是来自上方的逼迫。盖,指这个意思。

幔、藏,也是一种修法。这些都是助道资粮,要具足,不是主要行法。但是你没有这些行法,你就会受到逼迫,用这些来形容。宝,就是可用的、可贵的行法,能发挥作用,用可贵可用的行法,来庄严我们内心的这个宫殿。20121123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升夜魔天宮品 第02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