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5:11】
无量亿劫中 难可得见汝 大智日今出 照明于世间
重点是见汝。见到阿耨菩提心。华严门槛高,要求严格。
汝,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在一个人身上兑现出来,这个难。
从这地方要求开始前进,一定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里摸索,改进,思考“我是为众生吗?还是为自己?为众生什么时候转变我的生命因素?”这就是修行,普贤乘,直接就入法界,真实道就这一条。你要入佛智,直接从这里来,不要放逸自己。至宝,你本身都已具足,必须开发出来。为众生,自己放一边。一切检验的标准就是因果。
摸索过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看到业相,马上拜忏;不马上,也要每天拜。每一次,108拜,每一次情绪起伏,108拜,直接一超直入法界,回到生命的故乡里。
每个人有50%得癌症概率,所以不用怕。有50%不会得。
进佛门,你有50%幸福,还有50%不幸福。一定成佛,从50%开始,每加一点,都要无量阿僧劫。
100%幸福,一定要100%发菩提心,100%为众生发心成正觉。一定要从这里肯定下来。
每讲一个理论,你要整理,2000个字。要讲得很顺,要常常跟人家讲,概念才能讲得很清楚,将来就是它带着你入法界。要真发心,一再检验,承担,为诸众生吗?
出家人,代表佛,接受供养,是因为菩提心。百千亿劫勤苦修行,每一寸大地都流过他的血,都是为众生。
随时检验自己,我是个行者吗?绝不放逸。
禅法班,基础班进来开始就要发愿,应当承担,整理,去做。
台中詹师兄,吃素,学校排骨给狗吃。他是工友,有一次,打开便当,排骨就被狗拖走,便当被狗拖地上,他检起来再吃,很自在,心平等,无分别。
阿耨菩提的作用,就象大太阳,大智日,光明普照。
一定要你去探索,挫折、逆境打破你的我执、法执,打破你的面子,破你的大脑思维模式,让你的法身活出来,这个痛苦。需要一再地历炼,磨练,自己承担。
歌咏赞叹,这地方都是圆融道。
心里喜悦的调子,歌舞嬉曼,如天女散花。非常好的一段,你也可以编。
汝见诸众生 无明闇所覆 能发大悲心 履践无师道
怎样发大悲心?做功课回向?关着山门,普度众生。
要有你的智慧。
无师道,无师智,当下你就要起智慧。你要做这种事,一定要世间法要会处事。你要一再地实践,真正去做。要没有,人言微轻。大悲咒不起作用,是你德行不足,你自心没有开发出来。那部分到底是什么?真的那个?这才是重点。
世间众生苦,你看得到,你一定能解决——你记得这个原则。你只要在这个世间是个正常的人,身心健康,人格性健全;过一个正常的生活,与贫贱无关。众生有苦,你看到了,你一定有办法帮助他。(除非你假想众生的苦,这是多余的,是你自己病的一种投射,不正常的。)有些众生的苦,你根本看不到。看不到,没关系,你慧眼不足,没有帮不帮他的问题。
这原则,就像释迦牟尼佛所教的法,你一定可以修,而且你也一定可以做到,因为他是在这世间教的。
做不到两个原因,第一,你人格性不健全;第二,你没有回到正常生活中来。所以,你看不到真的苦,看到的是假相。
你是一个健康的人,众生有苦,你看到了,你要帮助他,绝对能帮,你不必问,这叫无师智。你一直在做这件事,就叫无师道。展现非常大的神通。只是两个条件而已。
这地方称赞善财童子的独立人格性,他的生命观非常健全,九法界众生的苦,他都能帮忙,这叫发大悲心。因是同修,这点也都能做得到。
三偈,体相用。第一偈,本体性的称赞,为众生发菩提心,这是本质。第二,如大智日,照明于世间,相。第三偈,无师智,显现大神通,救度众生。
汝以清净心 专求佛功德 能事善知识 不顾于身命
清净心,无染。求佛功德,上求佛道,智正觉世间,没有为什么。
侍候,最亲近的学习。依止学习,教你什么,你学什么;一定时候,你回来小参,这叫依止。
事,亲近,承事,供养。身语意三业要做清净,非常地难。
你要无我,不然你的心会格格不入。
语业柔和,承顺,不能见是非。
身,一切事相,有很多意识形态时,根本进不去。单一概念的时候,你才有可能。
工程面一定要有。
独立人格性,很坚强,很难柔嫩。在一个人身上兑现,不容易。
从宏观来看修行,前面一偈赞叹善财童子技术面成就,这偈赞叹他工程面成就,两部分都具足。这里面有理论次第在。
赞偈善财童子菩提心的作用,这几个偈子,20行,可写一篇论文,从法义展开的事相、生命、行为、个性、修法、教化众生,这里面太繁复,太丰富了。
前面刚强,独立,如八大明王一样,展现无边威神教化众生,这地方又极度柔和,各种压力都能承事,不顾于身命。在善知识周边的人、事,要能做到这一点。他不是无能的,不是柔软就无能。他是万能的。回到因地为人处事,为人很柔,处事很能。
世间菩萨只有两个,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专管人间闲事。
华严菩萨是这两种菩萨的结合,众生有事,要管。怎么管?履践无师道,与诸众生,现大神通。上求佛道时身心柔和,到善知识师父身边,极其柔和,不顾于身命。
承事善知识,所有事情都要面对。你看到众生有什么事情,这些事情都会在善知识这边反应,你就在这边学习处理,这样才会进步。举手投足之中,他展现的是无边的法义,你要能捕捉。我与师父相处不多,在他身边学到很多。人在困苦之中,他是怎么熬过来的?遇到状况,他是怎么处理的?遇是非,他是怎么处理的?你跟他相处一天,就能学到好多事情,当人家问他,他是怎么答的?传承从这里来的。家风,道风,就这样来的。
修学中,是用心,生命永远是向上的。不会用心,就沉沦。善用其心,事善知识。不要太照顾自己,自己怎么样。用你的立场去完成它,这是智慧,完成它;不是用你的立场去想一想,装不知道,那就完了。这是你从修学上应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