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开始要跟各位介绍是第二行位,第二行叫做饶益行,讲到这个地方刚好是一个很有趣的点。行是在住后面,是第二个,住、行、向,这是中贤位,二行也是第二个。那么这第二个跟第二个,他有一个我们叫用生命不用大脑,你用大脑会说牵拖,硬把他牵过来,也有一个第二可以跟它并在一起,这个第二是什么呢?起信论上面讲,发菩提心有三心:一个叫做直心,一个叫深心,一个叫大悲心,这个大家都知道。什么叫直心呢?直心就是一条肠子通到底叫做直心,对不对?是啊,没错,直啊。可是直心要干嘛?直心只会得罪人,你放心,学佛不会叫你处处去得罪人。那深心呢?深心就没有世间话好形容,所以就只好深深的睡,叫深心。反正直心也不懂,深心也不懂。大悲心呢?大悲心就好像懂,因为比较可以吹牛。其实它都有意义的。
直心,用我们修行人的话来讲,直心叫直观心。观,止观的观,他是给你起观用的,起观要用直心,这个基本定义就把你定过来。你假如不弄清楚,你也不知道观心,不是我生病你来关心的关心,止观的观,观照的观,那个观心要用直心,所以我们应该来讲叫做直观心。深心叫做行深心,修行的行法要深,叫行深心。大悲心就是度生大悲心,要度众生,那你要有大悲心。
所以你从这个地方来看你就知道,为什么直心派出来,下面拉出来有十个心,为什么深心下面拉出来有十个心,你去注意看。直心一定跟观法有关,讲十个心;深心一定跟行法有关,讲十个心;大悲心一定跟度众生有关,讲十个心。这个定义就清楚了,这就不要人家定了,你自己会心以后,就有几点认知了,那十个心是怎么样,你记得由浅入深排下去就出来了。你用的词可能跟他用的词不一样,那无所谓,但你要不懂得最浅的是什么,最深的是什么,那你定义当然定不出来。你要懂得最浅的是什么,最深的是什么,那定义就差不多了,分为十个阶次而已。
所以不管是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一样,你要做什么事,就只有那个标准,跟我们修行一样,三个。第一个你现在在哪里,搞清楚没,你目标在哪里。这两个弄清楚,中间有一条路可走,你聪明才智大者,就拉一直线,聪明才智小者就绕远一点,因为你小,很多资粮道要去具备,那会绕很远,没有错,差别就在这里。这三个,你要确定的是佛陀到底要教我们什么,你有没有搞清楚,佛陀要教你什么你都不知道,那你学佛要学什么?你一定胡里胡涂,所以就跟着跑,跑一阵子以后就「不是说吗」?不是说又不是佛说,你还问什么?你一定要弄清楚,佛陀到底是要我们干什么?他到底是要教我们什么,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你到底要跟佛学什么,弄清楚,你也不知道你要弄什么,你怎么会觉悟,你更不知道佛陀要教你什么,你怎么觉悟?所以你一直叫佛教,佛教什么,就佛教,要不然又怎么样,你们不是都叫佛教吗?只是有的叫福教,有的叫佛教,我们北台湾的叫佛教,南台湾的叫补教(音译),只是差别这样。不是,你先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一个,佛陀到底他成佛是要我们干什么?他在教我们什么?你把他弄清楚。第二个,我到底要学什么?我要从佛那边获得什么?然后第三个才讲我要怎么学。
我们讲禅凈律密六科,六科其实是一体的,只是六个方向给你进去而已,你还是六个都要学,不过下手处只告诉你一个,就像你开门,开一个们就可以了,你就可以进来了,进来以后,六个门你都可以出去。你知道,不是说从禅进来就从禅开悟,不一定,从禅进来可能就从密出去。贤首品上面讲,从禅入正定,从密出三昧,没有说从禅进来一定从禅出去。这个就是华严的活泼,你从这里来,生命就是这样展开的,这是讲第二个行,先把这个行,直心、深心、大悲心跟你讲一下。
这个地方看,十住位其实在培养直心,十行位也在培养深心,十回向位就培养大悲心。所以这个贤位,初贤位,中贤位,上贤位,它是在培养你的菩提心,这样子健全、坚固以后就登地了,才能登地,你才有可能那是真的是叫修行。所以这个菩提心不是说你已发,你要已发菩提心不容易。要具备这三十个位次,三十个心就三十个位次:初贤、中贤、上贤位。
我们今天的人大脑都很发达,一进佛门就马上开悟了,有人给你授记,明心见性等等,好像很快,那叫不读经典妄自尊大。你没有办法那么快,因为有许多东西你必须要好好来,不要造神、不要创造偶像,你自己修学更不要产生偶像崇拜,你就弄好这三个:佛到底要教我们什么?你到底要学什么?你用什么方法去学?这样就好了。譬如我们想要怡情养性,这目标很清楚,我用什么办法来怡情养性?什么叫怡情养性?到美食街去逛一圈也蛮怡情的、蛮养性的,吃的饱饱肥肥的,回家好睡觉,这也不错,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目标弄清楚。然后你用什么方法,好,我可以用写字,也可以用画画,也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那都无所谓,只要你到达佛陀指定的目标就好,佛陀要教我们什么,你没搞清楚,你容易弄错。
好,我们现在来看经文,把这前面的部份弄清楚,因为从经文直接讲下来,有很多前题性的东西我们常会忽略。我算是讲的会比较详细一点,穷尽一点,还是会有忽略,只是比较穷尽而已,别人讲三个,我可能讲五个这样。我不可能讲到佛陀所指定的通通都讲进来,那就讲不完了,那就变成大本华严了,光讲一个你就讲不完了,只是想到了,这一会想到这些,就把它引进来。
好,那么在华严经的经文里,这个十行位它有按照十波罗蜜来,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样排下来,所以第二行一定讲持戒,你放心。它还有七菩提分、三三昧排着,所以它一定是从,在华严是从念觉分,再来择法觉分,你看它排第二个,它有一定的顺序。你从一般的来讲,七菩提分是择法觉分,择法以后就念觉分,念我们跟各位讲就是黏,你的心要黏在那个法上。择法你要去选择,你要是没有判别的能力,择法觉分的能力,你学佛会有很大的烦恼,所以一般初学佛法,他都是先讲择法觉分。学华严的人不一样,他是先讲念觉分,先把你粘上去,华严不怕你弄错,你一定粘上去,然后你会有拣别的能力,再择法。华严的意思就是凡是这个世间,这宇宙中,所有的法都是正法,它不怕你拿邪法来,只要你粘上去,它就让你彻底觉悟。
所以华严里头修行人,披毛戴角的很多,奇形怪状的很多,你进来你不要看,都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因为这里是先粘上去,然后再择法。择法确定我走邪道,不要紧,邪道也可以正起来,这叫做歹竹出好笋。一般的佛法它从初阶来的话,次第道来的,它先择法,教你择法,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你就会放弃很多不是佛法的。但是你要学华严,那就很抱歉了,这里面要求很多,因为你粘上去可能都黏错了,粘到邪道、外道去了,魔道去了,华严还是接受你。可是接下来你这个法你要确定,你知道吗?它不好,不好没有叫你一定要放下,因为已经粘上去了,然后它会重新跟你矫正,修正过来,这个就不可思议的地方了。你的大脑是先选正确的,很多人都是这样,我确定以后再来,确定就牙齿掉光光了。怎么确定,有的都钻到棺材里面去,剩下两只脚还没有进去而已,有的只剩下脚底板还没进去,他还要确定,怎么确定?那不行,所以各种因缘。
当然在各种修学里,各有利弊,一般人看外道就很怕、异端就很怕,就硬要把它给除掉或者消灭掉。华严没有,华严讲圆融,你是异端、是邪道,它也要摄受你,或者降服你、折服你,然后来教化你。假如没有这种能力,你看不到佛陀的了不起,关键是在这个地方。外道不是,它一定拣别清楚,跟我同道的再讲。学华严你先把这种华严的度量、气度,你先给弄清楚,要不然,你不认识华严。你以为华严还跟你其他的一样,华严在所有的宗派之上的原因就在这里,它统摄一切宗派,它不是跟其他宗派排在一起,你在那边,我在这边,不是,他是所有的宗派都在华严里,所以它择法觉分列为第二个,不是排在第一个,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这个地方,因为你碰上来了,就是择法觉分,所以它第一个就讲布施,第二个才讲持戒,在你在想,应该持戒第一,对不对?以戒为师,持戒第一,不是,持戒第二。第一个是布施。
这个在学佛上面,大家都从一般知识进来,所以你脑筋会继续起作用,在华严来讲,先从布施进来,你要先肯定一切都是佛法,你知道吗?一切法都是佛法,你要有这种心量。这个怎么也是?所以当初我们各位讲,此是普贤行,此时普贤境的时候,就很多人在那边这个怎么也算,那个怎么不算,不是都在法界内吗?为什么不算呢?理论上算,心里就不能算,因为你的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所以第一个标的就已经把你的意识形态给打掉了。你去留意看看,华严的殊胜不可思议,你一踏进来的第一步就已经不可思议了。所以大家都听得很高兴,「师父讲什么我不知道」,「不知道你还来听」,「就听得很高兴」,你进来的那时候就已经不可思议了。但是,你在处事上面一定要按照世间法来,因为处事是事相,事相一定照世间法的标准,因为它有一定的物理定律、社会定律要去依循。在真理的领域里,只有一条定律,是没有定律,只有这一条而已,可是在事相上面,那没办法,水有水的定律、火有火的定律,你必须分开来,真理里没有定律,它自在的,这个部分弄清楚。
好,我们看看经文上讲,「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饶益行」,这第一句。这个地方各位不要用你大脑的经验来看,它这里有几个重复的语句:佛子是第一个;何等为菩萨,第二个,称呼;第三个摩诃萨。首先你会产生的菩萨摩诃萨是指这个法会菩萨的对大众的尊称,所以叫菩萨摩诃萨。不是,经文不会浪费任何一个字,他大可以讲「佛子,何等为饶益行」。那为什么要再赘文、冗文呢?这多余的文章「菩萨摩诃萨」,这个地方加这菩萨摩诃萨,不是摩诃萨形容菩萨为大菩萨,这样就算了,不是。它是在讲这个位次的菩萨,要行饶益行的这个菩萨叫做菩萨摩诃萨,它基本上,菩萨摩诃萨这五个字在这里讲,它就是何等为法身大士的饶益行,它是指这一个。所以这菩萨摩诃萨在这里是定位,它不是称呼,是定位,要称呼的话讲佛子就够了,「佛子,何等为佛子饶益行」,因为都一样。为什么讲菩萨摩诃萨呢?就是法身大士,所以这个词的用意是定位用的,不是称呼用的,你在念的时候,你搞得清楚搞不清楚,那个在你心里的感受是一点点不同而已,只有一点点不同而已。而那个不同就差很多了。
所以我们在跟各位谈说,你读经文的时候是真的要用感受,这一句话在这里是感受最大的,你可以体验得到。称呼用语跟定位用语有可能一样,平常我们名片拿出来介绍,林博士、张博士,博士是称呼。可是你在学术论文发表的时候,对不起,那个博士是定位,那不是称呼。这个博士这个硕士,博士发表这篇文章,硕士发表这篇文章,这是定位。当这个硕士的文章跟你的文章不一样,看看谁高谁低,那是定位,那是位次,虽然一个名词,不一样。老师是称呼没错,可是在某些场合,老师是定位,在讲台上叫老师,老师就是定位,他是老师。所以一个词有两个意思,你要知道在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决不是称呼,是定位。今天的人不会去留意这些,乱教一通,这个定位下来的时候,那就殊胜,因为要讲的是法身大士的饶益行,不是我们小朋友在家里玩的饶益行,你不一样。这是已经出三界以后再回世间来的饶益行,法身大士在法界内,可是这些所讲的内容都在这个世间要兑现的,你要留意到这个之间的关系。
假如我们都是这个世间的话,你可以用这世间的心理状态、社会状态,跟必然的生理状态,以及物理状态来做思考。但是这个是法身大士的,他不用你这四个现象来思考,他思考的是法界现象。这段话是很简单,我都讲了,你好像都听懂,你脑子里头是没印象的,因为你不懂,不懂的是,法界是什么你不知道。所以你对法界就带着一种憧憬,然后你对这个世间,假如再夹入杂讯的话,你对世间的看法是不公平的。所以这个定位首先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这个定位让你彻底明白一个问题,看世间要净眼看世间,净眼,清净眼,不要加入任何意识形态。佛教有告诉你,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是很糟糕的,这些意识形态都要拿开。你要说,这是佛说的,佛说你就一直干扰,我没有说他不对,你现在必须先拿开,你才能够清净的心地来看这个世间。佛之所以教导那些,是因为我们还在迷惑颠倒,你不了解这个世间,所以他告诉你这个世间是虚幻的,苦、空、无常、无我的,他是告诉你那些。它现在这个是法身大世再回来的时候,他是不一样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你假如没有这种认知,你华严怎么看也看不进去,因为你隔着一些杂讯在,你走不进去。华严是很简单,不难,但是你有很多葛藤绊着你的脚,使你踏不进去,关键是在这里。所以第一个这个名词你先弄清楚。
第二个,饶益行,你看这个名词出来它没解释,也不解释,你要从法身大士在法界里来看饶益行,以后这个词就不用讲了,你就知道了。你要是定位错误的时候,你这个词再怎么讲,你都是知识而已。我们现在往下看。
「此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所着」,这个色、声、香、味、触叫做五尘,就是尘境,心于这尘境中不执着。讲不执着是我们常用的替代词,心无所著,无所著跟不执着一样不一样?你自己去参,当然一样,怎么不一样?一样,师父不一样,它是一样,但味道不一样?无所著就是过去,是指动态的这种过去,不执着是指静态的,两个都不执着没错,但是你要知道,有很多是属于潜意识的东西你不知道。不执着,现在我们还没有这个词,各位去发明好了,我是懒得发明。我们说我们肌肉有自主神经跟非自住神经,自律神经、非自律神经,是不是这样称呼?我常跟各位讲说打坐的时候放轻松,不要紧张,你说,我都不紧张。是,那是作意不紧张,非作意你就很紧张,而你不知道。
我举个例子,到多伦多有一个塔叫CN Tower,加拿大的国家标志,大塔,一个大铁塔,铁塔上面有一个旋转餐厅。塔有一个地方挖一个洞,五百米高直接可以看下来,那个洞放一个玻璃,很厚的玻璃放在那里,要给人家走上去看。小朋友跑过去又跑过来,我们这些有脑筋,尤其有脑袋的,一看,昏倒了,头伸出去就昏倒了,我说有什么好昏倒,我也很勇敢,我就一脚踩过去,我想踩一脚掉下去没关系,还有一脚勾住,这一脚踩上去,然后眼睛一看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这只脚不见了,一直要把这个脚收回来,那个时候不能动了。你知道吗,这一只脚踩上去然后看到下面这下不得了了,快,那只脚就不见了,你拉不回来了,这只脚踩还踩一边,你有那个意志,你现在作意要把这只脚拉回来,这只脚不作意的,你不信你可以去试试看。
这就告诉我们自律神经跟非自律神经,自律神经想要把他抽回来已经没用了,非自律神经太强了,它已经吓死了,拉不回来了。在我们的生命里,你有许多这些,弗洛伊德叫潜意识,它在操纵着你,你不知道。你的意志绝对是这样没错,可是你的潜意志它在操纵你,那个不执着是你的意志可以不执着,你会压抑它,晚上做梦又跑出来。大人你比较看不出来,你已经压到作梦它都不敢出来了,小孩子白天压抑,晚上作梦就出来了,你看他受惊,你一直呵护他,不用怕,不用怕,晚上睡觉照哭,为什么,他就怕那一个,已经进入潜意识了,我们在这里讲的是这个。
心无所著的意思是指潜意识也不着,我们不执着指的是只有意识不执着,意识不执着,潜意识还是执着。这里头牵涉到佛法中讲的,空、亦空,那个亦空的亦指的是潜意识里也要空掉,不是你,我都无我,我不执着,那个都是指你意识形态。我在修行我就是不执着,当你讲这一句话你就执着了,事实上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已经说明你潜意识里非常执着,你在意识里才会讲不执着,修行人为什么不设定目标,不为目标修行,他只要看清目标就好了。潜意识里也不要目标,他只是去修行而已,这一点,我想很难去讲它,因为碰到这种语言,我才跟你解释一下,这解释其实我们解释也很多了。但是,你很少去注意,而每一个词都要这样解释,都永远讲不完了,怎么讲的完?这个东西能不能一笔带过,其实我带过你们也不知道,我不讲你也不知道,哪有里面那么多文章,我讲出来还不见得好受,有人还说都是我自己创造的,那个有算吗?没听到他都没事。
这个是我们,你真的在修行的时候,你那个感受,内心的体验,那个叫体验,你体验到了以后,咦,就明明这样,怎么会这样?那个时候我告诉你,像我们一路走过来都没人讲,你就有很多东西,奇怪,就这样为什么那样,所以我们现在在用的字,只要用现代语言来解释,都牵涉到这种状况。潜意识里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佛法,你没有办法去解释这个,佛法能解释的,语言没有办法去解释,你用现代语言,你没有办法去解释。因为这个像透过那个唯识来讲,这个眠、随眠,眠,睡觉,随眠,有很多人起来说没有没有,我醒了醒了,其实还在睡。烦恼,随烦恼,那个随所带的都有这个潜意识的意思,都是非自主意志所能控制的部份。你修行就要把这个部份给除掉,下辈子才不会受它影响,要不然它潜着现前,现前习气的话,你业还是来。所以修行修到这里,佛法很多地方讲这个,譬如说伏烦恼、断烦恼。断烦恼是把这个潜意识的也断掉,浮烦恼只是意志上、表面上的烦恼你断了,可是潜意识的没断。
有很多同修来在讲修行的成果到哪里的时候,大部份讲的都是指意志能控制的部份,潜意识的部份他没办法控制。各位禅坐也常有那种情况,我跟你讲说那个睡着了,你就不相信,「没有啊,我很清楚啊,我一口气就天亮了」,一口气就天亮,你去问医生,一口气就往生了,怎么有可能一个晚上只有一口气而已,那一定是最后一口气,保证往生,但是你就是很清楚,其实潜意识里你还是继续在呼吸,但是你不知道。这个都是禅修当中一定要留意的。因为我们语言在做这种表达不会很清楚,心无所著跟心不执着,我告诉你,有差别,当然,不知道的人是没差别,他当做等义词,可是你从修行体验上来讲,这个差别是很大的。
这个谁,阎罗王常常在笑假修行,我不是已经怎么样吗?已经怎么样没用,天王悟就是这样。圆悟禅师他很厉害,因为他很会讲经,每次讲经人都很多,现在的话叫省长,就怕他邪教会惑众,就把他绑起来丢到长江里,从悬崖丢下去,结果丢下去,他坐着莲花起来。他绑好,用石头捆着把他丢到长江,要把他沉到长江底去,结果丢出去,他坐在莲花上给你看,轰动,省长气的要死,真有神通拿你也没办法,走了。很厉害,他那时候没死,那时候要死还是一样,阎罗王逮得到他,后来他才真开悟。真开悟神通不现,病起来还是哎哎叫,他一叫起来信众都不来,那个病又臭,弟子们说,「师父你拜托不要叫好不好,你以前信众那么多,现在你一叫大家都跑掉了」,那个没工夫的人叫的声音小,有功夫的人,他在方丈室叫,山门都听到了。他翻身说「真的」?「对,你不要叫」,他说「好,你讲,这个叫当中有一个不叫的是谁,讲,没人讲我就走了」,没人知道,那弟子一样笨,笨弟子是有传承的,没有人答出来,她说不答出来,你不答,我就走了,就这样子就往生了,厉害吧。为什么要拖着病?这是催他死,赶快走。病不可怕,自己都能控制,叫只是随着物理现象,有一个不随物理现象的那个是什么,你要去体验,这只有体验以后才有,你不体验你一定讲不出来。
这是从文字上来看看,你自己行法中的生命内在的体验。生命最深沈的体验,内在的体验,这个叫做顺口溜,讲过去就算,意义是一样的。最深沈的体验,最内在的体验,内在的体验或者生命体验其实一样,这个就不要紧,这个我发明的文字你们都可以用。而这个基本上定义当然有深有浅,对一个没体验的人,这几个词是一样的,但是再进到里面有体验的人那就不一样了,那也不是说深沈体验还是最深层体验,还是最内在体验,不是,到那里面,那功夫深浅一碰就知道。
各位有看过这个东西吗?这个叫表面磨光。表面磨光,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他磨多光,为什么呢?因为他磨光的那个纸,不是纸,它那个工具,在磨光它有分等级,叫几m几m。你假如五百的,五百的亮度,你用一千的,亮度加两倍,你用两千的,那就亮到不可说,因为没有两千的,我乱讲你也乱听。这是一个形容,一个比喻,它那个抛刨光的工具越细,它刨的越光,所以我们外行人一看,都很亮。很亮是你讲的,那个差别不一样,它那我们中文叫目,就像这个布有几目几目,就是一寸里面有几个格子,那个格子越多就表示越细。刨光的地方就会因为这个工具的不同,亮度也不一样,你用越细,他一定从粗的来,譬如一百、两百、四百、八百这样来,那功夫不一样,成本当然不同。
同样的,你生命内在体验也是一样,第一次体验不可能多深,但是第一次体验的人都以为他对,但它是最浅的。而真正很深的人,他是在无尽的超越中他才会进去,他才知道我有多深,要三、五个层次以后,他就能够知道我有多深,听人家一讲,喔,这个功夫好,我没他那么深,那个你才知道。而只有第一次的没有,他一定以为他到底,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自以为大师,昨天我也拿到一个,他也是大师,他说释迦牟尼佛讲什么讲错了,哦,你比他厉害,但是这个人我们肯定他有体验。他第一次,最浅的体验,可是他就认为他不得了,释迦牟尼佛错了,我这个才对,像这个叫狂,狂慧。你有了,你一定要记得要谦虚,有了这成就你还要再验证,对吗?然后求证,我这个体验对吗?求证、验证。然后呢要真正验证你对不对,你还要再超越,再超越一级再回来看你这个体验。那怎么超越?你只有自己去用功。你带着一种无尽超越的心,才有办法求证过去是对或不对,你会一直修正,一直修正,你只要停止,就错。所以修行是永无止境的,到最后要断气的那一刻你还在进步,因为断气那个你自己断了,那个你才知道这个功夫到哪里。不是说我这样怎么样,到时候要死还迷迷糊糊的死,那不算,一定到最后一口气,那口气断了以后,你在法身里头自己再精进。所以我们一直劝各位说,不要得少为足,以为你有了体验、有了成就,你就停住了,就怕这种状况。好,我们从这个地方来跟各位讲这体验的部份,所以这个心无所著一般来看都是佛家的基本条件,其实他是基本境界。
「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他讲这个菩萨护持凈戒是这样子,然后他又要为众生也这样宣说,这里面牵涉到华严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做如说修行,如行而说。这句话有没有讲过?有没有听过?因为他是这样护持,就是这样行,他这样行也这样的为众生宣说,就如行而说,是不是?这是不是如行而说?这两句话,对不对?「此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所着」这是行。「亦为众生如是宣说」如行而说,是不是这样?另外一句就是如说而行,这两句有没有问题?都没问题。我们很多同修都是如说而行,如行而说,这个也没错,但是问题就来了,我们常讲说,我这样子,真的我做到这一步的时候,这样做对吗?如来真实义真的是我做到吗?要这样再考验自己,再检验自己。如说叫理,而行叫事,如说而行叫理事无碍,如行而说叫做事理无碍,换句话说它就是理事无碍法界。
这两句并在一起,不是这两句,这两句只有上半句而已,我现在说,如行而说吗?就是事、行他能说出来,各位要知道,你能行不会说,有很多是能做的到,但是讲不出来。为什么会讲不出来呢?因为你做你知道这样做,没错,这个简单,做的简单,你要把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依据在哪里,你讲不清楚。你看妈妈疼子女的时候,就是妈妈疼子女,你问她说为什么你要这样疼,她怎么讲的出来,她只能够给你讲,「那是我生的,我剖腹生出来的当然我要疼他」,是真的吗?当然理论上好像是这样,事实上不是,她那里头有一种天生的母性,她会焕发出来的那个东西,那个你没办法讲。而那个要把天生母性对子女,她不一定自己的子女,那母爱对那个小生命是一律平等的。那个为什么自己的子女你会特别喜欢,因为自己的子女跑到你这边来是跑第一个,别人的子女不会跑到你这里来,但是母爱对所有的子女是平等的,跟你讲这只有你体验过你才知道。在你没体验的时候,你就当然那我的孩子我疼,而他的孩子他去疼,爸爸都是这种结论,这叫理性。
从生命中来看,对于小生命,以母亲那个母性的立场来讲,是一律平等的。同样的,小生命在找母亲的时候,其实看到所有具备母性特质的,他是一样平等,你假如不留意你去看看,为什么小狗会吃猪奶。母猪的奶头不像我们人,只有一个两个而已,它一络,那一生好多小猪的时候,一只小狗来也照样吃,那个小狗看母亲是一样,而母亲看小狗是小孩子,不会有区别的,这个是一种体验你才看得到的东西,而你要他讲他绝对讲不出来。所以如行以后能说,不是一般人,是法身大士,二行位,你看,第二句就讲出来了。
我们一般人你如说而行,是选择性的,它这个地方讲一个重点是「于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心无所著」。我们呢,有的,于美食街心无所著,于名品店心有所著,你去注意看看。有的呢,名品店心无所著,美食街心有所著,你只是有选择性的某一部份不着,某一部份会着,这个都不入法界。在这个世界里,你有选择有轻重,有的重穿,有的重吃,有的重形象,赚的钱通通去那个SPA、美肤,把皮肤弄的很漂亮,然后穿衣服又随便穿。你会觉得很奇怪,把自己弄的那么美,最外那一层那么美,结果披上去那一层毛一点都不美,为什么?因为他有选择,他选择只某一部份而已,他没有办法完全无选择。当你有选择你记得,当你在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里有所选择的时候,你绝对是意识行为,潜意识里,就算你在意识上都不执着,潜意识也绝对执着,要留意到。所以一个人如何,你看那些老和尚、那些大德,为什么从你小动作中可以看得到,关键就在这里,因为你有分别,所以在这一个部份讲理论,你好像很会讲,可是在另外一个地方,一个小动作你漏了破绽。
所以它这个地方,一个必要条件、充分条件都给你列出来了,「护持凈戒」,他这凈戒跟你讲的都不一样,于色身香味触心无所著,所有的戒,这个地方很清楚的讲到,这是讲行法的部份,讲戒完全讲到行上面,色声香味触,无所著。无所著是指不执着,没有错,但是当它来的时候你要怎么样?你说我不执着,那就是执着,当他来的时候你接受,当他走的时候你也接受,接受他走。所以福报来,福报来就来,福报走,就福报走。你不是,福报不来你在那边急,福报要走了你也在那边跳。你可能在某一部份没问题,可是另一部份有问题,这个都是潜意识里一定会产生执着,而那个时候对你的人生的冲击,它会转为另一部份去展现,非常不好。
所以我们从现实生活里你要看得到,从现实生活里你就可以开始进行这种大修法。我们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是因为你太粗心,没有仔细去观察,你只要用心,在日常生活中多去体验一下是这样吗?佛陀所教的是这样吗?你现在做到这里,是真的如佛所说的吗?要不然这个如行而说大家都会说。尤其你注意家里看看,你在做什么小孩子都很清楚,为什么很清楚?因为你的说跟行不一样,小孩子在旁边看最清楚,爸爸讲这句话下面就是什么动作。所以你都不要生气,你一生气他都很清楚,很乖,在写作业,你一高兴他也知道,他会跟你吵翻天,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你很高兴,可以跟你吵一吵,而你在生气,他会说乖一点,赶快去写作业。为什么?因为他把你的底子摸得很清楚。而我们自己呢,因为面具戴太多,所以你看不到,你自己都感受不到,关键是在这里。
所以佛法讲的,他讲的是很深没有错,那是指心性的部份,但是他在实际生活中,事实上我们都可以用得到。但是用到不是你做到表面上的问题,你心里还要再带着那么一个东西,我这样做对吗?真的是这样吗?那一点,一定带着你的生命去超越,你要起飞很快,只要你检验几个,像这种重点,这种要领能够抓到的话,你一定会超越,飞跃的成长。好吧,我们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