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告诸菩萨言。汝等皆当一心谛听。我今欲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说偈言
佛智广大同虚空 普遍一切众生心 了世妄想皆非有 不起种种异分别
称赞佛功德的总说。佛智,BQ从这里来的,也是华严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词汇。
前面长行文还要再做一个总结。
偈诵本来是连在一起,经家加了这个部分,为什么要加这一段?它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一段叫法界传承的依据。普贤菩萨在这个部分正好居于上承佛陀的DNA,要把它接受以后转化为给下面,就下化,再传给下面的众生。他刚好居于整个法界这样重要的地位。使普贤菩萨“圆满种种功德智慧庄严身心,犹如莲华。不著三界一切尘垢。告诸菩萨言。”这一句话里他把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告诉我们。佛陀的功德,我们才得以充分了解。
要真正完全了解,那你要透过修法。这个修法在印度传统叫巴克提瑜伽。由于普贤菩萨这样讲,我们才能聆听佛的功德。因为有聆听佛的功德,你就可赞叹佛的功德。依据与出处就来知于普贤菩萨亲口告诉我们。这个法义如何,你要有根本传承的上师传承下来,你能不能获得这份传承,关键就在这里了。普贤菩萨就在这里传给你了,你也在场了。已经灌顶了。
佛法是讲实质的,你领受就对了。
这一段有个充分条件,就是“菩萨闻已,一心渴仰,发大誓愿,”,有这个发愿前提在;重点就在这里啊,“欲闻如来真实义谛所有功德,咸作是念”。念请发起。咸作是念下面就是一个咒语:“普贤菩萨诸行已圆。体性清净。如说能行。如行而说。一切如来共所称赞。”这个咒语,即使念中方给你听,你也听不懂。这种句子叫易懂难解。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你要一直持诵。持诵一个咒语,叫速疾圆满普贤行愿陀罗尼。必要条件。
两个关键,一个是上承佛陀的法身慧命;另一个是下化众生,给众生法身慧命。
法身慧命你是有的,本自具足,可是你没办法开发,这地方叫你要有唱诵普贤菩萨告诉你的部分,要一直吟唱,这就是一个行法。这叫圆融道。
你常问,这样持咒,这样唱诵要怎么起观想?多少有一些杂讯。观想,就是那四个条件,信根具足,于诸一切心无骄慢,于诸众生生平等心,于诸如来修真供养。这就是你要起观的地方。再来就你所听的,在普贤菩萨那获得的,一直唱颂,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修法。这里面告诉你,你对这个真理要有“一心渴仰发大誓愿,欲闻如来真实义谛所有功德”。你要先具备这个条件。你唱颂,那个就会激发出来,那个法身会出现,那个无明会消失,这个时候不讲次第道,你就一直唱颂,心在那里渴仰如来真实功德,直接从这里来。这叫圆融道。
心念怎么看哪,你不要管,那是次第道的事。在这状况中已经有提到“一心不乱而谛听”,到这地方,普贤菩萨告诸菩萨言,也说“汝等皆当一心谛听”一心,就一心不乱。
你从意识形态开始训练,到善恶念,到净识,到生灭念,你自然就进去了。那个次第你可以不要管。如坐火车,不要管哪一站,到了就好。圆融道不需要这些。
这个法门有它的殊胜处,聆听,普贤菩萨讲了,你就听到了。你把你所听的讲出去。避免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一厢情愿,不要想当然。很谦虚把所知的文字念诵就好。说很好就对了。你还没有成就,没有见地,就不要讲。
第一句。普贤菩萨开始要告诉我们的,佛功德海,一量多,二佛功德很深,或很高,攀不上。只讲一部分,一点点就好。我们不要以为只有这样。即使只有这样,你也做不到。
佛智,你先要弄清楚,不是讲相对论,也不是讲专业领域的。
弟子规,第一孝悌,第二信用,谨信。做人处世为第一,有余力,则学文(专业领域)。这叫大学之道。专业可有可无。社会需要专业,需要竞争。科技是要建立在人伦上面,否则会奴役人类。人本这部分要先弄好。大人物不良示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佛智有多少,就变得非常重要,世间事可以不懂,为人处世不能不弄好。
第二句。悦可众生心,让众生感受到你体谅、贴心的存在,感受你的关怀。这是佛智的作用。佛智与一般世间行为不同。有些人的关怀,你会觉得很假;有些人关怀你会很感动,音里就会显现出来。佛智从生活中训练来的。
第三句。白日梦。世间妄想,心理现象四个部分,一胡思乱想;二僵化,想不到;三世间的推理与世间的追求,有三项。1、追求目标,功利性的观念;2、感官性享乐;3、思维逻辑。
佛智里没有这些,憨、直,拙。铃木大佐。
越是精明,世智越高,佛智越低。大部分人成反比。
阿罗汉是佛智100分,能干0分;博士能干100分,佛智接近0分;
菩萨,佛智与能干都100分。修行是要两边具足,尤其菩萨行者。
世间妄想,他能排除掉。非有,与空不一样。空只讲一面,讲非有,两个都有。第一,他有,第二有,他不用。那个有,会用到恰到好处,而不是把有除掉。非有不是有,也不是空。空没有起作用,空起作用就叫非有。非有,是有作用的意思。
我们用得不当,叫假有,有来用,有副作用。
一用大脑,就紧张,内藏器官肌肉僵化,久了病变。聚精会神容易病变。
修禅定,置心一处,是很轻松的。
佛智从定中来,训练过程是放松的。不放松不能进去。你会用,又不会紧张,这时你内在的生命与整个法界它能够互通。你一定要训练这一种聚精会神置心一处,又不紧张。
第四句。不起种种分别。异分别是什么?可见它是有分别,而这个分别是正分别,不是异分别。异分别是我们的分别心是不正的。
佛是有作用的。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分别,与我们的分别不一样。用大脑的分别都错,大脑里有善恶的分别。入土为安。善恶之间分别叫异分别,并不符合真理,只是符合社会道德律分别。情绪化。
你的分别是随着世间的运用,还是随着真理的运用?举个例子。水就湿,向湿的地方靠过去,火就燥,向燥的地方靠过去,这是物理现象。
佛的分别类似此,他是顺乎自然,合乎真理。佛智,就讲不变,真如的不变,可他有物理、社会现象,就随缘了。法身不变,起妙用就随缘了。
这是总说,讲佛功德,第一个讲佛智。
“的”的思维模式。我们讲的是“是”的思维模式,我是,我是什么?
普贤菩萨高明,介绍佛,介绍佛智,不介绍“佛的”。
一念悉知三世法 亦了一切众生根 譬如善巧大幻师 念念示现无边量
举例,讲微细了。一念,就是佛智的作用,整体起作用,作用就是那个方向。
三世法是什么?到西方,烦恼一样的,还是我的儿子、健康、事业。现代人烦恼的与古代人也差不多。科学再文明,未来还是那些烦恼。解决烦恼不是用科技,不是用IQ。
众生根,过未现来一样。现代人都是小学的教育,在有余力则学文的地方,都在造业。
历史对学佛人,对阿罗汉,历史很短,阿罗汉对冰河期里面都知道。
菩萨更远,能超越八万大劫。佛更没有边际了。一念,一滴,众生根器都了解。
佛智,不用已知,用生命,自然就会出现了,没有误差,不可思议。是修行人就是修行,不要问他是不是修行人。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
用大脑,用IQ,就有限,没有经历过的,你不知道。大脑会有误差。可思可议。
霍金讲到,人类大脑使用的这个生命太不少。
只有用佛智,科学家目前很难接受,他发明的工具没有办法与佛智相应。
好好地给自己,给整个人类谋大福利的就是BQ,来运用。你有这福报才在这领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