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53.普贤菩萨章 >> 浏览文章

四十华严53参之53 普贤菩萨章 第43集(圆明笔记)

2013-07-06 01:10:17本站原创 【字体:

四十華嚴53參之53 普賢菩薩章 第43集(圓明筆記)

 

43

又见普贤菩萨。于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变化身云。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成熟。

前面讲,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人事时地物,你要怎么用心而进入法界里面。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在对立的状况中,二分化,善恶对举法来分辩。

要怎样不对立?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微细观察。微细观察进入到里面,情况就不一样,你不要浮在表面上。一个讨厌的人,你进入他里面,就值得欣赏了。

要懂得用心,有的用心抓紧,有的用心放松。不管怎样,都是值得我们来欣赏了。当你欣赏,它远超过恭敬与尊重。如对一幅画,你会欣赏它,它就高兴了。欣赏它的范围与幅度,无超过恭敬与尊重。

做人处世要,但是你要是懂得欣赏,那才是真恭敬真尊重。

由于微细观察,你可以在生活中,深入到每一个角落。这个就是法界了。这当中没有对立,你要记得这个原则。

你深入以后,通常你会有一个觉知,这是一个单向的反应。觉知以后,当然有菩萨海会。

华严的语言模式里有个特质,单纯模式讲完后,他有一个复杂的状况,他从一个讲完,然后扩大到一一毛孔,如一毛孔,一切毛孔,皆亦如是。不但毛孔如是,毛孔中一一相、一一好、一一支节也皆亦如是。这已逐渐在复杂化了。

这段经文比前面的状况都更复杂。

又见普贤菩萨。于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变化身云。

从处事上来,可以看到专家学者在发表,一个讲生物,机械认为无前,当两个起关联的地方起冲突时,因为两个立场不一样,他们有一个特质,一个深入里面去探讨分析,一个就很仔细地去听,“好了,我要去忙去了”。他在他的领域里激发出新的东西,有了新的变化。有没有这种经验?看起来好象无关,但有了某种启示出来,这个状况,就是这段经文所写的。

每一个人都是普贤菩萨,他深入在描述那个状况的时候,你会得到某种启示,也就是你的世界海那个普贤菩萨进来了。我们麻烦的是,这个人讨厌,不管他讲什么我都讨厌,这叫一阐人。你要知道讨厌的是那个人,还是那个是,还是那个理论?讨厌的人可能有很好的东西给你,你不能拒绝啊。菩萨示现讨厌身让你讨厌,然后他有很好的东西要给你,接受真理的能力,不要因人废食。不要因一篇文章而否定一个人,不要因一句话而否定一个人,不要因为讨厌一个人而否定他提的一切意见。因为所有的东西,对我们的生命都会有影响的,都会有很有价值的东西,你必须吸引、去接纳它,这才是关键。他讲有关真理是什么,对生命有启发的,一定要接纳,其他无关真理的也不必争吵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普贤菩萨在这个时候,他就无处不现身。这就看在修学过程里如何用心,如何用功。

出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变化身云。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

他进入一一世界海,又出来,重重无尽的状况。这叫因陀罗网境界门。

他进来,起了作用,那个作用又影响出去。所以此世界、彼世界是一是异,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到。在生命中确是这样子。你看我们身体里的细胞、器官相互都有影响。

这样相互影响的目的,还是一样,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成熟。

诸佛菩萨的存在,在于引发我们在阿耨菩提上面能成长乃至成熟。在阿耨菩提上没有帮助的,都不叫菩提道。你在生活中能不能够引发你在阿耨菩提上面得到成长,这是人的第一要务,最重要的事。但大部分人把这个部分放弃了,因为他用大脑,没有目标。

因为生命是一种纯粹的奉献,对生命是纯粹的付出,纯粹,包括三部分,

第一、没有功利性,没有相对交易。不是投资。

第二,它不是感官享乐型。这是一切障碍的核心。名利只是感官享乐的一个媒介。

第三、不是知识型的,读书只是高级的享受,是大脑感官后种享受。它有副作用,它还有一个更严重的就是法执。搜寻证据的习惯会障碍你在阿耨菩提道上前进的最大障碍。生命止于至善的境界,大脑是没有办法找到证据的。

成就必须把这三个部分除掉。

普贤菩萨的身见,你要怎么见?这段经文可以见。你仔细去思考,叫做念。不管从理论上去思考,这是什么东西,或在生活中怎么体验,都可以。随着你思考的不同,你善根成长不一样;随着你思考的深入,你福报的兑现不同:随着你思考的完整性,你善根成就有大小。

经文,你去思考,叫做念。这个是一种忆念的方法,有生命的成长、世间法事业绝对的好处,都会有很大的帮助,那帮助大脑找不到,可以感受到。

第二段.时善财童子。随顺普贤善诱诲故。入普贤身及毛孔内。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教化众生。

普贤菩萨没讲话,他用身相的显现来跟善财童子做沟通。善财童子就随顺进入那个境界里了。你在看经文时有一套正确的思维模式,那是与佛菩萨最好的相互沟通方式。

入普贤身,他们相互沟通,进入普贤体性里,

毛孔内,进入体性每一个角落。

【经营方法】普贤身在法界中,一切人事时地物都是。你进到一个状况里,那就是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觉醒些什么?然后,在这个世界里你拿来运用,完成那一件事,是不是用经营的?经营一件事,把它圆满完成。你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烦恼的人只要一分工,他就会打仗,这是不好的心境。要有经营的方法,把周遭的一起做好,发挥优良作用,这时就在度众生了,每一件事都这样做,人事时地物都一样。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都是普贤身相,在这里面你都在教化众生。

学佛,是以实质性的状况来做修行,以实质性的影响来做教化,而不是形式上的部分。

复次善财童子。所见佛刹极微尘数诸善知识。往诣亲近。承事供养。积集增长一切善根。智慧光明。比此暂见普贤菩萨所得善根。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亿分。数分。算分。谕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在这地方善财童子受到普贤菩萨教化,法界、法身,入法界、证法身,所得这些功德利益作比较。

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亿分,小数比;

数分。算分。谕分中数比;

优波尼沙陀分,大数比,数学术语叫N+1。极大数后面再加一。增一阿含意思。有加一的观念存在,这就叫无限。

为什么参访那么多善知识加起来不如普贤菩萨这样一个善知识?

▲以前都是次第道。次第修学,从基础一步一步来,是分解动作的。

当你分解动作全部把把它综合起来,是不是能用,就不知道了。

▲没有次第道不行。次第道里的东西你一定要有。因为你有了次第道,你才知道这个综合体的价值在哪里。次第道,到弥勒菩萨成就,不离生活百态,生活中的一切,经过110城,都在生活周遭状况,意思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一定要能用心。

既然要你做,你把份内事做好,跟你周遭有关的,你要去圆融,不能切断。工作换了,这里面还有互动,你也需要有些关怀,因你曾经做过,有你的经验,相互关怀,不是干扰。

从日常生活中来,你经过的每一件事情,叫110城。其实是108

你遇到的人,统称53参。都指这数字综合穷尽的意思。

▲次第道讲的是这种累积的功德。你一定要有。但是算其总功德来讲,不如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代表圆融道,一切法都在这里面。

▲修次第道,通常是八十华严前面所讲的。

●真正在修圆融道,全部都依普贤行愿修。这个术语我们很严肃。印度教讲的很好听,叫奉爱瑜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们不叫这长,叫主·克里须那。东西都一样。因为佛教倾向于无神论,不会讲克里须那神这个东西。普贤行愿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方式。

Ⅱ出离心起是修声闻乘。这当中包括独觉乘(把教理再弄清楚)。

出离心是放下虚妄的世界。有出离心、出离行。

Ⅲ出离心以后,你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追求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命。菩提心、菩提行。

Ⅳ菩萨道就是大乘,度众生了。有菩萨心、菩萨行。

Ⅴ再过来,才是普贤乘。普贤心、普贤行。大乘以后修普贤行愿的统称为普贤乘,或叫一佛乘。普贤行愿的修法与前面次第的修法是有些不一样。

普贤乘的修法以菩萨道为基础,菩萨道的修学以菩提道为基础,菩提道的修学以出离心、出离道为基础。都不可免的,这里链一断,那上面修的都不算。

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菩提心是总根本,菩提心以出离心为基础。

菩提心在每一个阶段里的定义不一样。

Ⅲ初发心的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觉心。

Ⅳ菩萨道,三藐三菩提绝对不可免,更高级的菩提心。

Ⅴ一佛乘的菩提心,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层次不一样。

●圆融道的修学有它的殊胜处。直接就来学普贤行愿就好了。可以,你前面的基础要充实起来。我们是普贤行愿道场,第一个行者都叫普贤行者。

Ⅰ特别强调你人格性健全。人格性健全变成我们要求的第一要件。

Ⅱ人格性健全以后,会要求你发出离心,那出离心你必须看得到,感受到这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不实的、是假的。有没有感受到,常常提这样疑情,“我这样活着对吗?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我是谁?那个真我有没有感受到?”主要这三方面的问题。

Ⅲ发了出离心以后,你要追求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命,这叫菩提心。你要到哪里去?

Ⅳ菩萨道就不一样了,度众生。少安少恼否?众生好度否?

你要清楚用功是在哪个部分。

▲私下在自己家里用功,这些基础、次第道的部分要多加强。

●共修在一起是透过圆融道来做训练。所以欢喜心一定要发起,唱诵是很高兴地唱颂。颂是赞扬,透过唱歌来称扬灵性的光芒,你要带着那种心境来。是很轻盈的。

悲情的去修出离道。

●学普贤行愿,是要以一个开朗的心,阳光的心。把那个喜悦分享给大家,分享给动物、树木、石头,它们都可以获得利益。多赞美。

▲次第道所修的善根是有限善根,因为它是分解动作。有限极大还是有限。

●圆融道这边的善根是无限,无限就没有极限。

拿有限的极大与无限的极小比,无限的极小还是比它大。有限的再大不能跟无限比。

●圆融道是无限法,无限的功德与利益。▲次第道是有限的功德与利益。

透过这个法,你要观察,不管他修哪个法门,你都要鼓励他,鼓励他在那里成就,随喜功德。他有法,就鼓励他在那边成就,结善因缘。你又会分享给他,你对你的因缘就很深了。这叫法侣。结法侣,不是结怨亲。这是要有的一种心量。

●有正确的心态,修学上就会很轻盈,不会有负担。这叫普贤行愿法门。对于自己的法门很清楚,对于社会环境,对于众生的环境也很清楚,你的法门就会无限展开,受用无穷。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四十华严53参之53 普贤菩萨章 第42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四十华严53参之53 普贤菩萨章 第44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