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不住无生法性者。通常会这样讲,要等待因缘和合,现在因缘不好,这世界就不宁静。这个“等”叫住无生法性者,也就是说你自己不愿意起作用。凡夫只是起心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但菩萨一定要起大愿,叫不住无生法性者,菩萨会乘愿再来,尤其是在有灾难的地方,他要去救度众生,那要怎么办?他要本着他的愿力,虽然他证得不生不灭,可是在这不生不灭当中他要加入一个因缘,叫菩萨愿力,来转变这不好的环境。所以说一个世界的成就就在二个因素,一个菩萨愿力,一个众生业力。殊胜的世界要想成就,菩萨愿力很重要,众生业力是关键。假如众生能依止菩萨,让他的愿力去推动,你能顺利地协助他推动,这个殊胜世界很快成立。
绝对大部分的尤其苦难的世界里面,五浊恶世当中,菩萨的愿力不能成就。为什么?众生业力重,众生业力在哪里?在于他不能相信菩萨,菩萨推动,众生没有信心,甚至会扯后腿,造口业来诽谤。你会把他当凡夫,用凡夫心事来认定他的殊胜愿力,这就是最大的业力。当这业力大于菩萨愿力,就完了,那个世界建立不起来。或是菩萨还是会来。众生扯菩萨后腿,站在真理立场,没有业;有业菩萨都不敢来了。
菩萨有愿力,忤逆我者,无罪;顺我者,殊胜。不象天神有喜怒,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佛法中绝对没有副作用。你要能依菩萨愿力而产生绝对的信心,甚至来帮助他推动的话,下辈子绝对到那菩萨的国度去。但你不知道,你用你的心识思量来否认,来扯后腿,来扳倒他,那不要紧,菩萨不会与你计较,他会把所有阎罗王那边的因果律解除掉,这些对你们不会有伤害的。进入佛门中,只有正向,没有负向。只会增加你的殊胜福德,这就是佛教的殊胜,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愿力。菩萨不会给你做造恶的因缘,你要去修慈悲心。
下地狱,真心学佛,不用担心。语言上障碍自己要想办法克服。
是虽已观贪欲不净。而不证离贪法。亦不与贪欲俱者之所住处。
经文很复杂了。贪欲不净。不证离贪法,看来与凡夫很象了,不一样,没有贪欲,但行为好象在这当中,最明显的是维摩诘居士。这是修行人的境界,不是说危险地方我就不去。一个最重要原因,他要完全舍离它,那就麻烦了,众生没有办法与你相处。因为你是那么清净的人,无法接近。一个大善知识开放与大众相处,你要珍惜。大德他只要现人相,所有人的物理现象都会在他身上发生,他也要有厕所,你殊胜感就消失,大德很自然会与众生保持距离,你会把他样品化,装在框框橱窗里,他的晶莹不受污染了,这是你的悲哀。
佛法是在生活中,你要能与善知识在生活中相处,你才知道说在生活中怎么修行,修行本身平淡无奇。菩萨不要使自己变成样品,这是行者的大慈大悲,你看不出来。真正修行者,深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要留意,你的那一半可能是你的大护法。佛当初周游列国,弘法布化,受到诽谤。你能看出他的美、他的殊胜,那是你的善根、你的福德因缘。这世间很多大修行者,不要用框框去看。
观,是彻底明了,他已经感受到贪欲的不净,但是不证离贪法,且不与贪欲俱,不与贪欲并行。这心境要怎样揣摩?心境是离贪,不与贪混杂在一起,在行为上他不证离贪法,还是与我们一样,从正常生活中来,他也会睡得很好。生命品质净化,生命品质提升,去除生命因素杂染源,在日常生活中才看得到,在日常生活中起步,然后开始转化。你认为它不会污染你的生命因素就好了。如抽烟,不以为意,很自在;如认为它会污染生命,就不要嘛。那东西会染上你,不见得染上他人,你要避开,别人不见得用这方法净化。
在家修自己拿捏,只要能达到你的目标就好了;有方便处,也有很多恶因缘,你要能闪避掉;原则要能抓得住,就很好修。僧团有共修的模式,统一起睡,早课。
是虽修于慈。而不证离嗔法。亦不与嗔垢俱者之所住处。
已修得慈心三昧。不证,只是不去取得。不证与不俱这两者之间你如何拿捏?不是说不证离嗔就去发脾气。简单定义容易下,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弥尔逊说:“凡是简单明确的定义都错,这句话也错。”不是否定人家,我就对了。
你必须修于富,而不证离贫法,又不与贫穷俱。
懂得修行心法要领,一个法门就可以了,修行很简单。
超越语言很重要,弄通就超越了。
这是第51参,轮字法门。佛法僧三宝,不要被它套住,警觉性。
何故团团转,只因迷著来。修行不要加框框。
每一个法都是觉知,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出去。觉知有,这地方就看得很清楚。
是虽观一切十二缘起。而不证离痴法。亦不与痴惑俱者之所住处。
一切法都可观十二缘起,你不一定详细地区分那么清楚,随着你思维精密度增加,能穷尽十二缘起。刚开始精密度不够,不要一直去背,又多一个框框。预备很多工具可以,不要每天都拿来用。一法就好,主要的那个法是什么?那个会常常用,一直用。每天要修的那个法才重要,其他不必用。有那个觉知,修一法就好了,其他的加行。
你懂得十二缘起,就有智慧了。
利根修十二因缘,钝根修四圣谛。不是用你想的。讲利钝没有褒贬。
离痴法,你只要有智慧就好了,要不要表现有智慧,不一定。有智慧人会憨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