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華嚴 離世間品 第82講
十、于念念中入灭尽定,尽一切漏而不证实际,亦不尽有漏善根.虽知一切法无漏,而知漏尽,亦知漏灭.虽知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而不于佛法中分别世间法、不于世间法中分别佛法,一切诸法悉入法界无所入故,知一切法皆无二,无变易故,是为第十不可思议。
不读华严不知佛法富贵,我们在此就能深会到,华严把佛法的圆融性,在此表露无遗。佛法的殊胜就在于它的圆融与穷尽,它能把本体性展露,也就是它把真实性完全显现出来。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所为,很难能够走到真实的边缘来.通常都是在一般的境界里面妄作分别。分别久了以后,我们就把分别当成真的,把假面具当成真面目。佛法就是要 把分别心破除,把假面具掀开,让真正的面目展露出来。但是很多人不敢面对这种真实性,因为他会畏惧。这就是他没有把心安住在内在世界的原因。
真实性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它完全是要自己去体会的。譬如一个家庭的建立是在于成员的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一个家庭的基本爱,对于房子只是副要的。同样的,师徒之间的关系在于法的相应,相应才能承接,这才是师徒。因果律也是如此,它是出于自己实际的行为的部份。实际的行为不是从表面来界定的,也非从个人的意识来判断的.它必需从真理出来的,这才是真实性的显露。
同样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它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例如有人说:台湾是没有文化的地方,因为受到植民的统治,都是外国文化.因此台湾本土的音乐家所作的歌曲都是哀调,都是愁云惨雾的情况,但是这表示还是有文化,只是比起外来的文化弱,而且本土文化受强制压制所以造成一种无奈而悲哀.因为台湾是一个浅迭子文化,随着稙民而强势进入它国文化,原土文化就无法留下痕迹,每次更换国家,就更换文化,因此一直无法使台湾文化发展。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台湾是最了不起的文化。「假设」欧洲文化是蓝色文化系统.中国是红色文化系统.日本是白色文化系统.美国是绿色文化系统,台湾就成为五色的文化系统。如果能把五色融合成一种文化,它就是最了不起的文化。但是台湾是浅迭子,它无法融合起来,所以台湾就成为多重色系的文化。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要恢复真实性之时,必需从多角度的立场去进行,才能进入实相.如果只从单一角度,所看的都是虚幻的。也就是必需以宏观来看,才能捉住它的正确点。所以不能用个人的意识型态去做推论,必需以生命的整体来认知。在总体生命当中,一切外境都是我们自性的流露,这就是心净国土净的理由。因此当我们是混乱时,外在的境界必然就成为乱的。但是佛法看一切法皆是清净的,它是有条理的。就如台风天的云,看起来是乱飞,事实上它有一定取向。这和我们的想法完全背离,这就是世间的意识型态与真理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不了解真实性。
我们要了解真实性,首先要破除世间法的意识型态。这个意识型态就是我执.社会的意识型态就是法执,我们必需放下我法二执.但是不容易放下。就如愚痴的人,他不会认为自己愚痴.平凡的人会认为自己不平凡,而为了使自己不平凡,而以平凡的语言文字在表达自己的不平凡。所以我们要能有所认知,才能达到实相境界。
于念念中入灭尽定 ︰念念是一心不乱,功夫成偏的状况。入灭尽定是出世间定,这是极高的境界。这个要从耳根圆通章的六阶段来诠释 ︰动净、识灭、根灭、觉灭、空灭、生灭灭、寂灭最乐,寂灭现前就是入灭尽定。因此灭尽定是修行到达圆通的阶段,也就是最高境界。灭尽定是襌定的修法。襌定可分世间定与出世间定。世间定就是四襌八定,它经过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经过八处十功德入初襌定.再来二禅.三襌.四襌.四空定。这个过程称为四襌八定。这种襌定的修持,是通外道的外道定。这种修法只有定功,没有慧力。佛法是定慧双修的。慧力必需在境界中去修。境界的行持就是当「动相与净相」现前时,要能起观照.就如有光我们能看到,黑暗我们也看到黑暗。光就是动相,黑暗就是净相。声音也是如此,闻性是永恒的,有声无声也是动净二相。六根也都是如此,这种动净能觉察到时,它是识性的作用,必需把识性灭除,根性就会现前。根性现前还要再灭,让根性不起作用,觉性就会现前。觉性现前就超越了根识二尘的对立状况,也就是识与根双泯。当定性现前之时,觉与不觉双泯。当空性现前,空有就对立,因此色空的对立要用灭性来破除,色空就双泯。再来生与灭就对立,因此生灭也要灭,才进入寂灭。进入寂灭,就入涅槃,灭尽定就是接近涅槃,所以说它是最高境界。
对于四襌八定,它是世间法的定.它尚在六道轮回中,一切因果报应照样兑现,所以它并不究竟。但是灭尽定是出世间法,这可以住涅槃,也可以不入涅槃。
尽一切有漏而不证实际 ︰有漏只是人天福报,会有用尽的时候,那就会再轮回。我们必需要把有漏转成无漏,那必需断除相续心。我们的妄想不断,相续心就不断。相续心全部止住之时,就是尽一切漏,尽一切漏就证实际。换句话说:妄想尽,实相就现前,就能够证实际。再来就看个人愿力,是要入涅槃,或者要行菩萨事业。一佛乘的行者是要在世间继续度众生的,他的生命是停留在止于至善的境界里,他不会受世间的污染,这就是修普贤行海。能住实际就悟得一真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能住实际而不证实际。
亦不尽有漏善根 ︰有漏善根是修无漏善根的资粮。有漏善根是人天法.无漏善根是出三界法。但是要尽一切有为才能达到无为.也就是要作意修行,才有可能不作意修行。因此有漏与无漏同时都要修。这种有漏与无漏双修,是随缘而修的。就如世尊成佛之后,他也在修。他是以无漏心修有漏福,因此有漏也成无漏。事实上他所修的就是世间上的有漏善根.譬如老比丘眼花无法穿针,世尊就帮他穿针。这虽然是示导众生,不可因善小而不为。虽然是善小有漏福报,缘到时还是要修,这就是不尽有漏善根。
佛菩萨常会以化身到世间来度众生,我们知道我们的法身是无所不在的,但是它的作用,并非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才以化身来度众生。但是必需要有缘。这个缘不论是善缘或恶缘,它是做为留着润身。对于佛而言,他是留一些有漏善根.菩萨会以留祸,做为再来的缘。要不然若跟世间无缘,那就无法乘愿而来,所以有漏善根不必去穷尽。
虽知一切法无漏,而知漏尽,亦知漏灭 ︰一切法无漏是从本体讲的.漏尽是从作用而言.漏灭是从相上来说的。这种体相用的观念,我们要能建立起来。我们常常会把有漏无漏相对立。事实上它们都在法界中,也就是它们都是本体,那就一切法无漏。有漏的产生是从片断的时间当中来看的,就如「一襌提人」,在此身会是一襌提人,但是从整个生命弘流来看,他另外的片断生命可能是非常精进的修行人,那就不能以片断的生命,断定他永生是一襌提人。在人人都有佛性的前提之下,他只是这辈子被无明覆盖住,没有显露出来而已。这种覆盖就是有漏,但从整个生命宏观而言,他还是无漏。所以从这辈子相上看是一襌提人,他就是有漏,这是一种整体的认知。
知漏尽是不分别,也就是从相上的分别一切法,有漏到漏尽的过程,能够清清楚楚。能够清楚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漏尽,这是智慧的作用。
漏灭也是如此,有生才有灭,这是相上的生灭。但整体的生命是无生无灭的,这就是漏灭。虽知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而不于佛法中分别世间法,不于世间法中分别佛法︰佛法就是世间法,离开世间法就没有佛法,这就是世出世间法。出世间法是以世间法为基础。因此佛法不能离开群众,那就必需度众生。佛法不能离开生活,那就必需与生活交融为一体。与生活交融处众是必需的,与人相处就要有警觉性。有警觉性就是佛法.没有警觉性就不是佛法。但能警觉到他人没有警觉性,这本身就是佛法,就表示自己有警觉性,因此它就是佛法。就如有人问「百丈」襌师「何等为奇特色」。百丈说「独坐大雄山」,这表示他的警觉性够。只有高度的警觉性,才能在世间法中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就具备独立大雄山,所以佛法就是世间法。修行就是要对一切境界带有警觉性,世间法就能圆融。因此就不必去分别世间法或非世间法。如果带着分别佛法与世间法的人,就会产生迷信。因此他会以世间法的标准去寻求佛法来修行,佛法就被扭曲。而且他会常常以戒律去衡量别人,就会造成是非。所以我们只要自己有警觉性,警觉到生命的存在,就不会去区分世间法或佛法,就能够把真实性显现出来。
一切诸法悉入法界,无所入故 ︰法界就是我们心念所及之处,因此法界是无界的,故一切法就都在法界中,所以它无所入。就像我们想要入行,但是入不进去。法界本来就是圆满的,我们都在法界中,也都在行中而不自知。这就是我们的识性在作用的原因。就如如来出现品是佛境界,再来就是离世间品,离开三界了.离开三界就入法界品。识性的作用,就会把它分为三个次第。事实上如来出现就是自性的展现.自性显扬就是离世间.而自性是人人本自俱足的,离世间就是恢复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就是法界,这三个是一体的。由此可知一切诸法悉入法界无所入故。
无所入是入而不入。它本来就在法界内,是我们的分别,才有入或无入的清况。现在只要不再分别就好了。就像迷路的人,只要清醒以后,就不会迷了。因此我们常会以为成佛是多么惊天动地,好像开悟的 会如神的涌现。事实并非如此,开悟见性是平平淡淡来的,它是一种自然的发生。就如开花是因缘到自然就开的,它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寻寻觅觅是「终日寻春不见春」。当你放下时「回头春上枝头已三分」的情况,这个就是开悟修行。这必需经过一番作意修行,再净下来才能成就的。所以无所入就是作意修行与不作意修行双泯的状态。这种境界的殊胜,是要自己去感受的。
知一切法皆无二无变易故。一切法皆无二,这是从法的本体来讲的。本体是无变异的。我们会觉得一切法林林总总,森罗万相的,这些都是本体所展现出来的外相。一切法的本质只有一个。从本质所展现出来的,就会随因缘成为千万种。所以法的本体无变异,就是一。从本体展现出来的相就是多。这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本体就是心。心能生一切法,这就是万法唯心造。我们现在是处于法相上,法相有重重无尽。修行就是要从重重无尽的相后,进入到本体,这就是要把复盖我们的意识型态剥开,才能进入到本体,自性就能显现,一切法的法性就展露。自性或法性是本自俱足的,这个本体我们丢不掉的。一切法相是假相,但它的相是真的。所以我们要舍下这一切法的假象,而不是舍去相。这个相只是存在,它是无性的。就如事业的成就以及名闻利扬是假象,这个要能舍下。但是山川河流的相,它是存在的,它是无性的,要放下我们执着的心。相是清净的,是无染的。污染的是我们的心,这个部份是真参实学的,是要自己去感受的。
我们在修行就是要把生命本能的感受培养起来,不能让它受到伤害,否则就会转向知识的领域,那就会感性不足而成冷漠的人。因此感性与生命本能,我们要去修护与接续起来,令它成长起来。也就是要如何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个就是建立我们内心世界的基础,就能放下外在世界知识的领域。当内在世界建立时,外在世界也就不必抛弃。因为我们可以应用外在世界来充实内在世界。但是内在世界尚未建立之时,外在世界是对你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你就会被吸引走。当内在世界建立时,外在世界会回归到内在世界来,那对于弘法利生的菩萨事业,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建立内在世界的方法,就是修法,最直接了当,法的修行方法要能去感受。
所以修行首要在于感受。培养感受生命的能力,有二种方法︰第一不要追求无穷尽的欲望,就如小孩子爱吃,不可无穷尽的满足他.由于欲望的强烈,生命能量会消耗掉。第二个,不要扭曲压抑生命能量的成长,使生命能量无法再接续下去。所以感受生命的能力,是属于情感语言的部份,要能让它正常发展。但是现代环境的教育,过于功利主义。因此就极度发展知识的领域,就隐币了情感语言的成长。因此人人的内心就空虚。在内心空虚之下,又会借着追求外在知识来弥补内心的空虚。坚固的意识型态就僵固了。所以我们要对这方面的了解,要有相当的恳切,进而来修行。因此修法是最直接了当,把这种结解开。所以修法最容易培养感受的能力。
但是现代台湾的佛法,都是以发展佛教文化及佛教仪式而已,这就是外在知识太旺盛,对于生命感受的部份太少.对于生命的关怀更微不足道,那就无法体验生命。因此修行就能够感受生命的情操。现在我们都是知识性的人生观,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与斗争性,这种对生命根本无法成就。我们要能够把识性转化为生命的根性来,成为充实我们内在生命,让内在生命的智慧达到无可限量的地步。这种智慧的光茫,就是内在生命所散发出来的光明。这个就是佛法所追求的真实性。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不可思议,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诸佛无上不可思议法。
佛的无上不可思议法,就是从这十种当中训练出来的。不是识性的记忆来。但是记忆起来,可以做为修学佛法的资粮,进而能够饶益众生。如此则得一切诸佛无上不思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