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离世间品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 离世间品 第75讲

2013-07-06 00:42:02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 離世間品 75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无畏心。何等为十,所谓:

一、灭一切障碍业发无畏心。      

二、于佛灭后护持正法发无畏心。

三、 降伏一切魔发无畏心。  

四、不惜身命发无畏心。

五、 摧破一切外道邪论发无畏心。

六、令一切众生欢喜发无畏心。

七、令一切众会皆悉欢喜发无畏心。

八、调伏一切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发无畏心。

九、离二乘地入甚深法发无畏心。          

十、于不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心无疲厌发无畏心。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无所畏心。

发无畏心就是发勇猛心。勇猛心是十行位中的「无违逆行」。无违逆行是直心的行法。这就是俗称的直心是道场。修行是不曲不弯的清净心。直心并非不经过思考即反应的心。它是在思考时不必预设任何立场,也没有把自有的意识型态加入。是针对该事相去深入,这是心清净的直接反应。一般人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绕在事件周围打转,并不在事件本身去深入,因此他转不出来。就如一个人刚开始发心用功,当他遇到挫折时「如生病」,自已会认为魔或怨亲债主找上来。他就无法一面做功课,一面看医生来对治病.这就是他绕在病的周围而转不出来。事实上做功课与魔或怨亲债主无关。因为他不做功课病还是会生,并非做功课才会生病的。因此不能把病与修行并论,这就不是直心的呈愿。他是借着病的因缘而退心,这就是自障道。所以我们要对直心清净心能重视它。

一、灭一切障碍业发无畏心:

障碍业是我们累劫所种的「业因」,现在的「业果」成就,因此造成我们内心的障碍。这种内心的障碍就是疑惑。疑惑就会令我们心生恐惧。因此要扫除内心的疑惑,就是要不恐惧,那就是发无畏心。因此想要灭除一切障碍业,就在于我们的一念心。当我们对世间的「苦空无常无我」生恐惧时,就会觉得世间是丑陋的。那就会在我们的内心种下生死轮回的因。如果我们是发勇猛心来修行,「苦空无常无我」就成为我们成就伟大道业的基础。假如一直认为自已是业障深重,生在佛后,见不到佛,那就永无翻身之地,这就是疑惑障碍了自已。

发愿是消除内心疑惑的最佳勇猛心。当我们发愿以弘法立身之时,就会对世间的苦空无常无我,所受到的苦去消除。如此就会把身口意三业安住在内心世界,业力就不再延伸,心就能清净。当我们把身口意三业安住在内心世界,就能感受到苦对众生的逼迫,因而就会要消除众生的疼苦。这个时候自已的心念,就转为乘愿而来度众生的。如此就能扫除自已的障碍,又能令众生消除障碍。这种发愿就是正知正见。有正知正见的人,人生观就会建全,那就不会迷信。现在有很多佛教徒迷信于大悲水能治百病。事实上修行有成就的人大悲水是可以治病。但是内心自认为业障深重的人,就表示修行不得利,甚至连正知见都欠缺,大悲水当然就成为迷信。因为他在人性的品德上已经歪曲了。因此建立健全的人生观是非常重要,才能在佛法的领域中有正确的认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当我们对佛法的认知不正确时,自认为业障深重、生不蓬时,才到娑婆世界来。此时的心就陷在五浊恶世当中。自已的生命就陷在「命浊」之中。身口意三业就在「众生浊」里。当认为永无见佛时就在「劫浊」中。因此你的生活就在不正常中生活。事实上我们面对的境界虽然是无常,但是它不是罪恶的,假如我们把无常当罪恶,那就错了。佛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皆如梦如幻如影」,但他没有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是罪恶的」。他把世间的苦空无常无我告诉我们,是要我们去认知苦空无常无我的状态,而不要被它来系敷住。凡夫就是被它系敷无法脱离,就如驴子绕磨石般不知道出离。我们也如此在六道轮回当中团团转,这就是受无知的限制。

因此当我们带着不正确的知见来学佛的话,还是由此无常的坑,摔到另外一个无常的坑,那就被系敷住无法脱离。这个以基督教而言,称为「源罪理论」,它认为人出生就有罪,这个罪必需由耶苏来替你赎罪,那就只有跟随基督而行。佛法就不是这种观念,它是告诉我们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去突破它,那就必需修行。修行最直接的就是去除心中的疑惑,消除内心的恐惧,就能脱离生死苦海。所以当我们能够脱离生死苦海,再来就要让众生也能体会到无常的束敷,令他也能脱离。因此准备阶段的作意必需进行,也以此告诉众生作意修行。就在作意修行之中会很自然进入不作意与双泯的阶段,这个时候一切苦都不存在,你就具有高度的情操与智慧,也就消灭一切障碍业。这种修法就是把娑婆世界的心转入极乐世界的心,这就是发无畏的心。这种发心是顺着的人性来发展,所以称为无违逆行。

二、于佛灭后护持正法发无畏心:

现在台湾佛教界普遍流行要往生极乐世界,他们认为娑婆世界是未法时期,万人修无人能成就,因此只要念佛就能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才转识成智。这种观念非顺佛意,经文就明白告诉我们「在佛灭后要护持正法」.护持正法就是要修行,进而把正法弘扬。念佛往生是告诉知识程度低的信众.以及生活无依靠之人.或者在战时逃难时期的人.因为这些人是没有时间进精,因此一个佛号或一个咒语就可以。现在的生活如此安定,又有充份闲余时间,如果再自叹业障深重,不肯深入经藏,这个就是真正的业障。这个不是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应该是要把苦的根源灭除,这才是真正修行。因此我们应该发起护持正法的无畏心。

华严经是一佛乘的修法,它是佛成佛之时所转的根本大法。只要我们依此修行,就是护持正法,能够不退心就是无畏心。甚至要能发起「愿于诸佛末世,宁受种种苦护持正法,不令正法倾荡」的心。能够有这种正确的愿,人生观就很正确,对于佛法的知见就会正确。否则佛法会变成个人的一厢情愿。一厢情愿是断垣残篇亳无根据。又以错误的谬论来引论,这就是迷惑颠倒,这个就是没有正确的知见所造成的现象。所以一佛乘的行者,应该要能勇于承担,顺着正法的弘流,这就是无违逆行。

三、降伏一切魔发无畏心:

魔与怨亲债主是不同的,我们刚学佛,魔是不会来侵犯的。这时候只有怨亲债主。因为刚发心学佛乃至做功课,福德增长极为有限,所以怨亲债主会来讨债。当我们真正的发菩提心时,一切债就能清偿完毕。因为在菩提道上的功德是无限的。怨亲债主的债是有限的,所不会有怨亲债主。但是当你在菩提道上有退心时,魔就会来。因为你在菩提道上精进修法,就会有法在。有法在护法就会到.有护法就没有障碍。当你一退心魔就会出现。所谓退心并非不做功课,而是做功课的心态不正确。由于心态的不正确,护法就离开,魔障就到。因此不退转的心非常重要。我们必需要超越心态的不正确,进入到不退转地,也就是进入一佛乘法界次第道。在法界次第道中只有前进不会后退。在次第道当中是不会有任何业障的,也没有魔障,因为这个时候护法是尽虚空遍法界在保护你。这种境界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的,是完全用感受的。

感受是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感受到:例如:

(一)自已未进入学佛之时,与进入佛门学佛之后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二)自已在世间面对一般人在过生活的时候,和自已独自沈思的时候,心境有什么不同?

(三)人性的光明面所流露,与互相斗争攻击对方,这二种型态的差别,你要能感受得到。

一般人是感受不到的,因此当他们的事业在竞争的时候,就无不用其极的攻击对方,但是回家也会非常慈悲对待自已的小孩。这是一种人具有多重性格。凡夫是感受不到的.我们要能够去感受到有这种差别的存在。然后从这微小之处逐渐放大,把学佛前与发心后的心态与心境感受出来。如果感觉不出来,那你还没有发心,就表示没有用心。

佛弟子都知道,世尊于燃灯佛授记而成佛。我们是否见到燃灯佛呢。事实上我们把燃灯佛的定义弄错了。所谓燃灯佛就是启发我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知识,也就是引导我们进入一佛乘之前的无量因缘,就是我们的燃灯佛。因此一佛乘的行者,都已经遇过无量数的燃灯佛,它点亮了我们明亮之光。由于你受意识型态束敷,无法感受到那种差别。现在我们都很用心在学佛,当然就能感受到学佛前与发心后的心态与心境的差别。再经过时间的累积,就能够感受到自已经步上菩提道。这个时候能够继续精进把缺点补强,就能超越提升生活质量,这就真正进入修行的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已具足菩提道的资粮。这个就是前行的准备阶段。这段时间可能要用数年的功夫。进而在具足资粮的时间,还要用功一段时间,那个时候才是真正入法界次第道,那就能降伏一切魔。这是三行位的行门。现在是三行位的第一个行门,我们要能深刻去体会。

四、不惜生命发无畏心:

修行人要不惜生命是很简单的事.因为修行人是以法为主。就如「僧肇大师」人家要杀他.他说「将头临自刃,犹如斩春风」。因为他知道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是空。就如善财童子参访「甘露火王」,也是不惜生命上刀山下火坑,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一般人是以生命为主,不是以法为主,以法为主才能够把心安住在道上。我们是以生命为主,就会把心在追求五欲与物质的享乐上,因此境界现前就会恐惧。就会把外面的境界与自已的生命做对立与比较。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如果是安住在内在的生命世界里,就没有比较。在没有比较之时,这个色身的存在根本就无关。因此能够把心安住在内心世界里的人,当临命终时就能把持得住.因为他已经将身口意三业安置在内在世界,所以他就不会向外攀缘。当于死亡境界来临时,外面的境界就不会对他产生干扰,他能够清清楚楚。这就是所谓的预知时日,而且能够来去自如,能够当家作主。所以以法为主是修行人的基本。能够一法深入,就能够通达一切法。这一法深入就能够安住在内心生命的世界中。慎思之。

五、摧破一切外道邪论发无畏心:

心外求法称为外道。把心依止于外面的境界的说法就是邪论。但是外道不一定是邪论.邪论一定是外道。就如中国道家与儒家,站在佛法最高境界而言,它是外道。但是佛法传入中国,已经和中国文化融合为一体,历代也成就许多的祖师大.就如清凉国师的疏钞,是以易经、孔孟、老庄等思想做注解。这就告应我们,修学佛法必需要先建全自已的人生观。要建全人生观,先从待人处事的圆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就具有相当重要的角色,对于我们就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并非要我们归依它,而是要善用它来奠定自已成功之路,这个就是外道中的内道正论。

邪论它会摧残我们的法身慧命,更增长我们的无明.就如主张这个世界是造物主所创造的,一切万物都受到造物主的主宰,这就是绝对的邪论。它告诉我们要依赖外面的造物主。外面是不能依赖的。佛法是要住在内在的世界里面。现在台湾的佛教也很多类似的,例如自称自己道场的佛菩萨很灵,以及大悲水可以治百病等等,而且他们会制造神灵的显化,或者一种超能力。这是一种谬论。他拿来给众生做依归,这就是佛门中的外道邪论。我们要能够发起无畏心来摧伏它。在愣严经中外境的色受想行识,归纳为五十种魔,我们要能够去破除它。这种无畏心我们要能发起来,但是并不容易,就如我们的同修已经出家了,在他未出家之前就是一贯道的讲师,他始终不敢说出一贯道三宝的口诀,例如「玄关窍、合同与佛咒。他就是畏惧一惯道的天打电劈的誓言。所以要发摧破外道邪论是何等困难。但是为了护持正法,我们必需要发起。

六、令一切众生欢喜发无畏心。

令一切众生欢喜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每个人的观念都不会一致。就如有人非常赞叹佛光山以唱歌、佛舞,把佛法生活化来摄受众生。但是就有人极力反对,因为他认为是把佛法下贱化,因此他认为唱歌跳舞是魔。这二种尖锐的对立就是观念不同,因此要使每一位众生都欢喜是不容羽的事。所以戒律它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饶益众生为前提,只要对众生有益就是对的。佛光山为了摄受众生在饶益众生,而以无畏心打破佛教传统束敷的观念,因此他用展新的姿态出现,发挥出积极亮丽的佛教观,这个就是令一切众生欢喜。尽管有人会以极端的排斥,那就让排斥的人去找传统的佛教。不同的菩萨道场,所成就的国土不同,接引度化不同的众生。各道场接引与它有缘的众生.个人去找与自已适当的法门修学,那大众就都能欢喜。但是不要因为我执而去造业。不喜欢就离开。喜欢就护持,这是行者要能拿捏得住。

现代有许多新兴宗教,它们都依存在佛法而开展它的群众领域。这是我们很难接受的,因为它是在破佛毁法,会带给众生极大的灾难。在这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的时代里,是不容许他人侵犯的。我们也只能提出正法的呼吁,从新宣示正法的意义,令众生知道正法的情况。当众生无法接纳时,那是众生的业,我们只能够尽自已之所能去做。虽然它们假藉佛法在摧残众生的法身慧命,我们也不能去批评他,因此就要能互相包容,以对谈的方式来降伏对方,不要采取激烈的对抗,否则自已会受到伤害,这个就是要令一切众生欢喜的技术性问题。众生不是一层不变的,有种种不同的众生,我们要如何去圆满他的心愿,这是很难的。但是这种无畏心,我们要能发起。因为生命是永恒的,它是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相续的。我们要以生生世世不断的来度他们,以各种不同因缘而组成的时机来令他们获得正法,这种打破时空领域来进行,这就是令一切众生欢喜发无畏心。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离世间品 第74讲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离世间品 第76讲
Tags: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