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華嚴 離世間品 第63講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着.何等为十.所谓:
一、于一切世界无着。
二、于一切众生无着。
三、于一切法无着。
四、于一切所作无着。
五、于一切善根无着。
六、于一切受生处无着。
七、于一切愿无着。
八、八、于一切行无着。
九、于一切菩萨无着。
十、于一切佛无着。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挺转一切众想。得无上清净智慧。
无着从文字上来解释是不执着。文字的解释是很容易,但是我们无法体会到。一般人的不执着是虚伪的。他只是把执着的部份隐藏起来.而把不执着的表面显出来。这些都不是佛法的不执着。因为把执着藏在内心深处.而把不执着表显出来,这都是脑筋去分别,所产生执着或不执着。你虽然把不执着显出来,你还是带着执着。就如前面所讲有生就有死,生的当中死就存在。生的越多死就越接近.快乐当中有痛苦。人体当中显出来的是男生相,其实也存着女生的因素在其中。女生相中也存在着男生因素在里面。因为人是父母两性中生的,本来就两个因素就有的。所以脑筋完全是在对立的。要把这种对立去除,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基本上的生活,是生活在脑筋的范筹里面,这就是活在意识型态当中。这种意识型态是社会制度产生的,它不是真理。因此必需离开意识型态,把脑筋生活取向,转变为生命本能的生活取向。只有生命的本能,才是生命的总体,它才不会产生对立。因为它不受意识型态的规范 ,它是生活在根性的领域里。根性就是生命的本能,就是与法身慧命相融合。它是绝对的圆融.绝对的平等.绝对的清净,这样才是真正的不执着。
脑筋取向的人,很容易用自已习惯的意识型态去束敷他人。例如在佛门中席地而坐是很当然的事.这就是我们的脑筋已经被规范了。而且你会用这种意识型态去束敷未受这种规范的人,这就是识性的作用。
生活在生命本能取向的人,是和识性的生活不一样的.例如不同国家的人吃的食物不同.中国人吃米饭.西洋人吃牛排汉堡。我们是把牛排当菜,汉堡当点心.韩国人吃辣。这些都是意识型态规范,使不同地区的人无法去接受。但是生命的本能是超越这些.它只是吃。吃的本能是一致的,所吃的食物是意识型态的。因此人类对食物会产生战争。吃只是一种存在,它不会战争的,这就是生命的本能。
我们人类是生活在脑筋的意识型态里。因此在不同的意识型态之下,就会有争夺。夫妻吵架也是意识型态不合。他们天天吵架且生了一群孩子,因为性是生命的本能,它是根性的基本需求。所以我们要能认清,自己是生活在生命的本能,还是生活在脑筋的意识型态上。因此只要有意识型态的污染存在,人与人就会有争夺乃至战争。所以学佛就是要能跳出意识型态的限制,进入到总体的生命领域中,生活在生命的本能里。当生命的本能与法身慧命相融合的时候,生命的本身就拥有一般非常特殊的魅力。但是用脑筋的人,产生对立是必然的,人与人相处就会有隔阂,就会很冷漠。当脑筋在钻牛角尖时.精神就会分裂。 因此我们要抛弃脑筋的使用,转成生命本能的应用,就能与法身慧命融合。这就是这里十种无着的修行法门。他告诉我们要离开脑筋的执着,离开识性的生活,离开意识型态所造成的惯性。要应用生命的全能.它是生命总体。生命总体是宇宙中最大的神秘。当我们一再的用脑筋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变成惯性。当它变成惯性的时候,生命本能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我们就感受不到。因此你就成为行尸走肉而已。所以祖师告诉我们「拖死尸的是谁」,要我们去参,就是找出我们的本来面目。因为在惯性之下,自已的身体已不复用。这就是完全生活在识性当中。生命本身在运作的过程当中,它有一种自然调整的功能。但是在脑筋强烈之下 ,是无法感受到的。所以古代大修行人能够预知时至,这就是生命本能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修行人的专利,只要是生活单纯都可以应用出来。动物这种生命能力有时比一般人更具足,这就是它生活单纯化。一个修行人就是具足纯然的觉知,觉知道生命的运作。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当我们觉知到生命本能时,你会逐渐的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会随着你的心,使身体不断的运作。这个心不是心脏.也非脑筋.这个就是生命的感受。当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时候,生命本质就提升。我们就突破身体物理现象的局限,进而能够一再的自我超越,佛性这个时候就能够兑现。你能继续精进,就令把佛性兑现达到巅峰,如此就成佛了。
所以这个法门的行,是从觉知到脑筋意识与生命本能的总体。再来就是要从感受生命的存在与生命的本能,这就是要能善用其心。进而与法身慧命相融和,就是回复到本来面目。现在我们都没有碰触到,就必需依据这十种法训练,使我们的生命与法身慧命相结合,并建立起极稳定坚固的关系。你就真正倾向于新的生活,而不是脑筋的生活,我们的魅力就会展现出来。我们看这些伟大的宗教家︰世尊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用他的魅力降伏很多人而跟随着他。基督教的「耶苏」也是修行人,他也能使心连系,所以就有很多人会追随他。耶苏所展现的是教育程度非常低的人,他有这种魅力,就是他的心与生命相融合。那我们之所以没有办法吸引人家,就是我们的心与生命没有扎稳,因此魅力无法展现出来。应用其它的技巧都不是真的,经不起时代的考验。但是这些行者的口才并不好,却能影响这么多人,这就是他们的身体会产魅力的气氛。除非你是一个和心完全没有连系的人,否则一定可以感受得到。当你能够与心建立起沟通之时,身体上的病或者各方面的挫折感,将完全一扫而空,在人生中就永远不会有恐惧。所以耶苏钉在十字架之时,他丝亳无畏惧,也亳无痛苦。我们就不是如此,当医生宣布你得了癌症时,你的身体与生命就像气球消气般,很快就死了。这就是你有恐惧,这完全是活在脑筋里面,而不是活在生命里面。所以一个信息给我们,就可以使你完全消失掉。生命就不是,当你的身体得病之前,生命会给身体一个警讯,因此身体就知道。科学家在研究人要生病之前,病是终端的现象。要生病之前,身体的细胞的活动它会产生一种能量.这个能量开始转变。一个健康的细胞是健康的能量。当他开始病的时候,能量开始转变。这就已经告诉我们。可是因为你的心没有与生命沟通,所以身体就不知道。行者之所以知道,是他不用脑筋。所以生命给他的讯号,本来是生命能量一直在增加的,现在因生命能量转变,不给生命能量了,他就知道他的死日在何时。这个时候他会随缘而行。若有人请佛往世,他就会把生命能量重新组合。他即然能够接收能量转变的讯息,他就能够改变细胞,使身体回复,这个就是生命是在总体的状况当中。我们的脑筋只活在意识型态的部份里面,没有办法穷尽。
在这些例子当中,你要能够善用其心去分辨.要能够生活在生命与心时,你才能够不执着。活在脑筋的话,那是永远执着。脑筋是永远对立的。生命它是圆融的。圆融的运作是本来如此的,那就没有执着与不执着。它完全是自然的,就像春天到了,百花就盛开.到了夏天焰阳就高照.秋天落叶就纷飞.冬天寒风就刺骨,这种自然就是生命的本然现象。脑筋就不是如此,在第八意识的档案当中它会一再累积。你就永远无法磨灭,那就是执着。在生命当中,每年的春天一样是如此过,它就不会留在哪一年当中,所以它是永不执着的。
一、于一切世界无着:
一切世界是指我们生活的空间,我们生命活动的领域。它是从相上来讲的。在相上就如「莲华藏世界海中,就有二百一○亿的佛剎微尘数世界」。这么多的世界,若用脑筋来想象,你根本无法执着。但是你还是会执着在一个世界中,这就是你的想法。就像很多人说:布施要三轮体空.他根本不是三轮体空.他是布施很多以后.布施给谁都忘了。三轮体空必需要把布施成为我们的生命因素。当布施成为生命因素时.布施就像我们在呼吸一般,那就不会执着。如果你执着呼吸,你必定是痛苦。但是呼吸正常人是不会难过的。
同样的,在一切世界的经历,在我们生活环境当中的种种变化,生命本身是不会执着的。因为一切世界的相,当下是空性的,它是清净平等的,当然就不会执着。这个空性就是生命的本能。但是脑筋所看的一切世界的相是对立的,它是没有办法去圆融的,这就是脑筋的执着性在运作。但是生命有很大的因素可调整,它会使因缘一再的改变而适应。譬如我们住在台湾的人,台湾一年四季变化很大.夏天湿气很重,温度很高.到了冬天雨水更多,寒风又刺骨.冬天与夏天的温度相差三十度,但是我们都能适应。可是开始用脑筋之后,用冷暖气机之后,我们本来可以适应三十度的适应力,现在只能适应五度。假如说台湾人三十度是我们生命的总体活动范围,结果已经缩到五度,因此我们生活就在局部当中,所以你就很难去适应。所以一切世界无着,是指我们的生命所能适应,不是脑筋所想的这些世界。从相上的区分法在娑婆 、在极乐,你能否不执着.你能否随着因缘,随的你生命质量的调整而作适当的因应。这是一样的。我们讲法上,不从严谨的文义讲,而是从法义上讲,这就是依义不依语。这是我们是双轨,权实双行在讲的。行文义而言.不执着于一切世界,是指十方一切世界。从现象界而言:就是我们生命适应的生活领域,就是有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世界,因此实义比文义来得更重要。
二、于一切众生无着:
「一切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因此众生种类,形式森罗万相。但这一切相都是假相,我们不可以执着。我们从个人而言,在脑筋的型态里生活,它是局部的。它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论是以个人的立场或者自已的磁场,乃至我们的生活因素.而认定是物与类聚,这就是脑筋的选择。但是生命是不会有排它性的,例如最近几天稻田里,白鹭丝遍地都是.树上的蝉鸣与鸟叫热情洋溢。白鹭丝站在牛背上.乌鸦也同在一起.麻雀更是参杂围绕,牠们和平相处。然而我们的身上,没有一种动物愿来亲近,这就是我们的意识型态不容许侵犯。但是生命的本质上,它是融合的,它没有排它性的。而我们的脑筋天生就是相对立性的。对立性就无法去接纳外面的境界。因此夫妻就会不兼容,甚至对自已都无法容纳而自杀。这就告诉我们,应用脑筋是很难接纳别人的。如果你够广为接纳一切人,你就可以独处。如果不能接纳一切人,你的内心必定是空虚的,你对人群绝对是冷漠而无情的。因此你必须借着外在的声色来填补内在的空虚。但是你能够接纳一切人,而且又不执着,就能够安处在内心中,不会畏惧,不会排徨。这个就是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能是不排斥一切众生的。它是生活的整体,它本来就融合的,这就是不着。但是用大脑的意识型态,它是分裂的,它是排它的。众生就无法互相建立沟通的管道,众生之间就无法相处,这就是执着性的存在。所以于一切众生无着,就是要放下脑筋取向,放下自我的意识型态,放下对立性。改由生命取向,使生命融合,就不会有排他性。这个脑筋是无法兑现的,也无法用想的。只有生命的展现,借着身体才能兑现。这种兑现就要看你的生命质量的高低而定。
三、于一切法无着:
一切法是「修法的法」及「一事事相」。如果用人为去营造生活环境的气氛,这就是执着。只有随缘才不会执着。但是随缘不是不负责任,是要完全投入,完全承担。然而是否达成目标,不予预期,这个就是真正的随缘,才是真正的不执着。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愿付出而唐塞的,这也是执着。所以执着与不执着,不是从相上看的。愿意完全投入的人,你比较看得到他的执着。一个不愿投入的人,他会说他随缘,你就会认为他不执着。因为你受他的假象隐瞒。所以不是从相上来看的,是要从生命的体验当中来认知的。如果停留在表相,就会受他脑筋意识型态而僵化 ,就会执着。只有在生命的本能里,才能对一切境界接纳,这就是能随缘。这种的修行法是要我们在用脑筋时,完全投入。但不能使脑筋僵化,不要受意识型态干扰。当你完全投入到身疲力尽时,脑筋已达到极限,身心之力已耗尽,这个时候你会放下。放下之后遂渐回复安静,生命的本能就会显现。当生命本能一起来,就很容易开悟。因为生命的存在是从感受的能力来的。只有在完全投入的作意之下,再进入不作意,乃至双泯,才能有所成就。并非不动大脑的修行是对,是要懂得善用其心,让心与生命融合一体。换句话说:要修这个法门.就是要让你的心显现出来,要能够感受到生命能力的存在。否则你现在的身体是受到意识型态的规范。这个意识型态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自已累劫的习性。只要被意识型态牵住,只好六道轮回了。所以我们必需把生命能力的部份发挥出来,建立正确的思惟模式及语言模式。由自已掌控自已,就能于一切法无着。
四、于一切所作无着:
于一切所作无着在文义上是有所区分的。
(一)于一切法无着:称之为空,这个是无相
(二)于一切所作无着:称之无作,这个是行。
(三)于一切愿无着:称之无愿.这个是愿
这三个称为三三昧.这个是文义的解释。
我们现在是要从行门来看,于一切所作无着。这个作是行,它也是相。这个必需在「当下」来看。譬如我们做饭是行的过程。当饭完成时也是相,所以行的过程是相的一种。愿是与行同时的。愿行本身就是作。因为愿是做为行的指导。一个是力行.力行是修行过程当中的用心方法。这和煮饭的过程不同,所以称为「空、无相、无愿」。这个作与愿是不同的。一般所讲的空、无相、无作(无愿)是属于相的部份。
我们于一切所作无着而言:一切所作就是一切我们所接触的一切法,是自已主动去做的,而显现出来的结果不予执着。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你要老是提过去的功勋伟绩.或者怨叹过去的不如意,这就是执着。这些只是福报与业力的显现而已,这一切我们都不执着。再以不执着的基楚下开始成长我们的因缘、善根、福德。不要自哀业障深重、善根不足、福德浅薄。这些是针对不学佛的人讲的,因为他们没有觉知的能力.又无法接受觉知的训练.所以才叫做没有善根、福德、因缘。我们现在已经来接受觉知的训练.就不同于不修正法的人。
一佛乘是殊胜的.但是我们不要迷恋着这种殊胜,必需脚踏实地的去行。照着殊胜的法门去修学,就不会走冤枉路,这就是「精中净又近」。这是直了成佛的修法。就如前面所说的,你如果能感受的生命的存在。能与生命融合一起,就能有所成就。同样的.一佛乘法门的殊胜,你一定要和法门相应.相融合在一起.就必定成就。这一点我们必需深入去感受。这个「作」是指生命本身的作用,不是脑筋的作用。脑筋的作用一定是执着的。生命本身的作用才是无着。
五、于一切善根无着:
善根是我们本自具足的。本自具足就是我们的本能。本能是不必执着的。一个字写得好的人,他不会执着的。执着本能是一种愚凝,譬如有做菜本能的人,是不会执着于天天做菜给人家吃的.除非他是爱表现虚荣心做遂。虚荣心就是满足自我的成就。这是他不知道这就是本能。另外一种是知识与技术,他是靠这种知识生活的,就如配舞的人不是本能,他是为赚钱而来的。所以会执着于外在的就不是本能,那是脑筋的意识型态。所以善根就是我们的本能,它可以增长生命能量 。但是你要完全投入,令善根成长起来。进而随着因缘的变化当下就能成就。这就是于一切善根无着。这个是从法义上表达的。若从文义上的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我们自已要去了解。这个是知识而已。这里就略之。
六、于一切受生处无着:
于一切受生处无着,就是你投胎不拘限于任何一个世界或任何一个佛国土。他不会因出生的贫穷或富贵,自我哀怨而仗势。佛法的教育是绝对平等的。它不论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出生的贱贵,是一律平等的。这种平等是自我要求与他人平等,不是要求他人和你平等。所以你不能拿原有的恶性要求人家和你平等,这个不是平等。你要懂得谦冲自睦,慢慢的培养德行 ,才能够和人家平起平坐。所以出生处的贫贱或富贵并不影响成就.就如六祖「惠能」大师,出生在柴夫之家.他照样成功。广钦老和尚不识字,生活的历练使他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所以出家修行.他出家二十余年不受戒.当时他已入念佛三昧.老和尚叫他快去受戒.他很谦虚不敢受戒.因此他才受戒.才正式为比丘.他的成就在台湾独一无二.除了慈航大师.印顺大师的知识分子以外.已经不多人有这么大的成就。所以出生处的高低不必执着.称之为受生处不着。我们现在很执着,要赶快逃离这个五浊恶世,找一个安乐窝,这就是受生处执着。这就是完全受意识行态所操纵,不是生命本能。所以生命本能是子不嫌母丑.尤不嫌家贫。但是脑筋会选择 ,这就必定受污染。在生命的本能中不会有污染的情况。两个相聚在一起是本来如此。这个我们应该要有所认知,受生处你就不会执着。这是从生命本能的层而来讲的。
七、于一切愿无着:
愿是自已要去力行的。愿是出于本能.力行是德行的展现。德行的展现,不是你能执着的.就如「证严法师」的大悲行救济众生.慈悲已经变成他本能的展现。在佛教界或社会上也很多人发这种心,但是不能如愿而退心,他就是脑筋受到污染。这只有生命的本能来做,就不会有障碍。因为生命本能是一种能量.能量散发时就是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就会吸引志同道合者,迈力的投入.无怨无悔的把家里所赚的财产,通通用到救济众生之身上去。他们就是和生命相融合。这个在社会上有很多默默在做,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这就是愿行在推动与生命相结合。当心与生命本能相结合,德行就会显现。假如此时他们能依正法更进一步来训练,来升华生命质量,那会更不可思议的。
八、于一切行无着:
于一切行不执着。这个「行」包括「身、语、意」。这个身不是身业的身,而是「行」本身的运作。就如身体中的呼吸、血液循环,它都是行。心行也是一种行,就如一个人喜欢无病申吟,这就是他的执着,也造成他生病。意识型态的运作也是一种行。生命本体的运作才是真正的行。脑筋的运作是垃圾行,是污染行,因为这是产生对立的执着行。对立是由分别起执着入阿赖耶识,有如计算机存盘一样烙住影像中。这就是执着。所以脑筋运作的你要它不执着都不可能。但是生命本能运作的行,阿赖耶识留不住.这是宇宙中最大的奥秘。就如我们在梦中 做梦的内容,是从来没有经验的。但当梦醒时,阿赖耶识就把它留住着,这就是执着。但是生命就不会执着,因为要做同样的梦是少见到的.这个就是一切行。我们对任何境界而产生的自然反应,就是生命本能的智慧,这是很自然的。这种本能人人皆俱足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每一个人的反应都不会一样。但是脑筋就一定会有反应.它会区分种种的不同。但是六根接触六尘的当下,有一个鉴赏能力,它与脑筋无关。那种生命活力般的色彩亮丽.就流入你的生命中了。可是当你接受以后,脑筋就开始起作用,就会去分类与比较。生命本身是不比较的,它只是接受与融入,这就是生命的本能。
九、于一切菩萨无着:
十、于一切佛无着:
从文义上来讲.菩萨就是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这些都不要分别。再进一步就是从佛或菩萨的德行法意上来诠释。但是我们很难去体会的它真正的意义,所以必需行门来进入。菩萨就是菩提萨墯,就是觉悟的有情。佛是究竟觉悟的。换句话说.在我们觉悟的过程称为菩萨.当你觉悟圆满称之为佛。因此觉悟的过程是生命本能的成长。成长是不会执着的.就如树在成长中是不会停止的.一旦停止成长,就是死亡,所以它不可能停止成长。同样的,生命成长达到最高峰之时,它也是不会停止的。所以成佛以后,并非坐着让人供拜的。它是我们意识型态所认定的。真实佛像是钢做的,有什么好拜的。拜佛只是自我觉醒.要向内向自性拜.所以拜是自已内心的观照。能如此观照.你的生命质量必然超越。佛法讲的是自性.当佛成佛时.还是继续度众生。在生命的洪流当中.还是继续往前进的。所以说十大愿王是成佛以后要行的法门。「众生有尽,我愿无穷.众生烦脑无尽.众生业无尽.虚空无尽.我愿无尽」。愿行是无有止尽的,称之为菩萨。菩萨的伟大就是性能超越一切。不执着的生命洪流是无量的.是无限的.无尽的一再成长。这就是菩萨到达成佛.生命洪流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执着.直到成佛亦不执着.不停留。生命的现象.生命的本质.本来的样子.就是如此。所以一佛乘只有修行.成佛已经不重要了。佛的本质是度众生无尽.他的生命洪流就是如此殊胜.继续不断的往前成长。生命的成长是永无止尽的.它是十全十美.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所以殊胜的生命是永恒的存在。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速转一切众想.得无上清净智慧:
总共十个.能够安住生命的本能.能够把心与生命融合为一体.就能产生无穷的智慧.就能使众生的执着放下。这个世间大脑取向的生活.就能转为生命的取向.这个就称之清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