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華嚴 離世間品 第44講
八、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
长婴疾苦是从果地来看的苦。这种苦是从果报的发现,一直到它的成熟及结束的整个过程。
因果是学佛人最常讲与听到的,尤其是苦报,再来就是福报。我们会经常以什么人种了什么福田,因而得到哪些果报。但是绝大部份我们所看、所闻、所讲的都是错的,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果的起与报,时间上会有前后,也会有同时。就如驾车去跟人相撞而死的,鴐车相撞是因,死亡是果,这就因果同时。但是你不会说他是因果,你是说他鴐车去撞人家,或去撞东西而造的业,而产生苦痛乃至受伤死亡的结果。由于这种因果同的时间太短暂,所以你说是造业所得的果报。其实这个就是因果。
现在我们常听到说:吃素会长命,布施会富贵。事实上这辈子布施,这辈子不会富贵的。这辈子的富贵,是前辈子来的。这辈子的布施是果报,不是因,就是前辈子修有布施的因。所以这辈子福报现前,他才会布施。下辈子什么时候因缘成熟,果报再现前你不知道。所以我们把它交错在一起,以为他这辈子布施,所以这辈子福报现前,这是错误的。这是因果关念没有认知清楚。以简单的例子来说:你布施什么,就得什么果报。譬如布施穷人那你将来可能是生意人,你的客户会很多,生意会兴隆,这就是布施的果报。如果是供养佛,所获得的福报会是投生在富贵人家。这种因是上辈子的布施,而得下辈子的果报。并非因种与果报在同生产生。所以这辈子的果报是前辈子布施或供养来的。这辈子生意兴隆,是你前辈子布施。这个部份我们要认知清楚,不可以混淆。不要学了佛就能发财,学佛和发财是没有关联的。这个警觉性一定要有,否则你只是愚痴,下辈子的果报就是畜生,这不是佛法。佛法是有警觉性的,这个理路一定要很清楚。不可以错误的理路,当成自已精通佛法,而且还以错误的理论去纠正他人正确的行为。这就是混杂的基本现象。
众生长婴疾苦就是众生的苦报现前。苦报现前是比较容易感受到。以行法的立场而言:苦报现前称为「硬贼」。硬贼就是遇到挫折或障碍。它是很坚硬且强捍的,这时你会有警觉性。但是如果你是遇到「软贼」,它是一种顺境,就很易丧失警觉性。所以要拥有警觉性,才能翻破无明、才能破因果系敷的轮回。这个是行者应有的基本认知。
从菩萨的立场所看,众生都是缺乏警觉性。尤其萧条期与复苏早期的众生,他会一再抱怨生不蓬时,见不到佛菩萨的疵佑。他在一连串的挫折当中,就会怪佛不保佑他。事实上这个与佛神的保佑无关,是他们的警觉性不易启发。因为他的心性是比较喜欢占便宜,又不反省,所以他的警觉性不够。对于「复苏期」的众生就较易起发警觉性,因为他会反省,但是挫折不断。他的反省能力要付诸行动很薄弱,必须到后期的阶段,反省的能力强化,付诸行动的能力增强时,才能够改变命运,步上繁荣阶段的范围。衰退期至复苏期的众生是最需要菩萨的关怀,这阶段的众生是刚强难化的。因为「衰退期」的众生的奋斗,还会有一点成果,但也会失败,但不严重。他的成功比率大于失败的比率,这就是他还有一点福报存在。因此他很难接受佛法的洗礼与熏陶。「萧条期」的众生是越奋斗就越陷入,而越透支福报,所以会造业。而且到最后会失败不断,那他失败比率就大于成功比率。但是由于他的个性刚强不服输,所以业苦就会一再浮现。而我们修行人当中有2/3以上的人是属「萧条期」的人,他始终不服输,所以就很难成就。他始终认为他的方法及观念是对的。换句话说萧条期的人充满着「我执」,而且是失败的我执,他是无法接受他人的指导的。然后又要一再的去展现自我,所以道场的是非就特别多。原因在于他进入佛门,是带着外面求道的方法与目标进入佛门。这种动机就是不正确的,所以是绝对会失败的。这种人就是萧条期的人。繁荣期的人是为求道而进入道场来,他的心必定是广扩的。他只是来接受道业的训綀与考验,是无我的,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但是这种人是凤毛麟角,千万人中难以寻得几人。萧条期的人是我执甚深,而且占了2/3。除了极少数繁荣期的人之外,尚存1/3的人绝大部份是有我执存存。只是我执较轻,他愿意接受训綀,但是无法去除我执。所以他就以存在着他原有的观念,而判断与接受善知识的指导。他只接受善知识讲的是对的,这就是在前行准备阶段,没有调整好。因而无法与善知识相应。愿意接受的是顺境的训綀,但是佛门中要训綀的是逆境的训綀。顺境的训綀是社会爱的教育,对你是没有用的。逆境的训綀是要你去除我执,所以善知识会有各种方式来磨綀你。如果你的前行准备不够,就无法与正法相应。因而你会脱落,你的疾苦就会产生。这种痛苦一再的发生,除了社会上迷惑颠倒之外,你在行门中应该要有高度的警觉性。这个是从我们自已的立场来看的。
从菩萨的立场来看:,就是你无法体会到。所以菩萨要从各方面来开释你。因此当机众的压力就很重。随缘众(尤其上网的)会有很大的欢喜心。因为当机众所面对的是接受或不接受,面对实际的琢磨,所以疾苦就产生。随缘众会以这种琢磨是最佳的修行方式,而生欢喜。当他面对琢磨时,就会跑得比任何人还快,这就是他把修行看成太美了。修行的美是不在相上的,而是经过琢磨、穿透以后,此时落叶黄花无一不是美。如果不经过琢磨,和风旭日也觉得暗然无色。这就是基本态度还没有转变。因为你还存在原有的观念来做检别,所以你还是凡夫。因此一个正确的方法,就是要把我执去除,完全的接受。如果我们不是具有上上根器的话,那就要懂得仔细观察。因为警觉性的基楚,就是要能仔细观察。有了观察的能力,就能知道众生的根器,而做自我教养与调适。进而让他都能平衡,你才能够以凡夫的立场去帮助他们。如果你对众生的解答,都用自已的一点断垣残篇的佛法术语,是无法使人接受的。这个就会造成你的业力,也会造成自已及众生的疾苦。而这种现象,你自已本身要不改善的话,那就是贫无善根之人。而且在生生世世当中,无法累积福德。因为你用的是不正思维,是在耗损你的生命能量。由于你跟佛法有缘,不致堕入三恶道。所以在佛门中要能善观察,进而圆融各种不同的噪声。圆融也必须培养,因为圆融必需要有核心。核心就是你的中心思想。你假如没有核心,就无法分辨噪声,正法就无法显现,你就无法观察众生的疾苦。所以你要赶快把核心过虑出来,才有办法去观察众生的疾苦。你才能发起菩萨的大悲,否则你只能自叹无奈了。所以从智能的层面,觉知的能力是绝对需要的。
九、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
众生没有善法的欲望。善法是指能够增加生命能量的法。众生想要增加生命能量,他就会去追求。但是追求善法的欲望必需要有恒心,才能断除对外在尘境的欲望。外在尘境的欲望不能断除的话,善法欲就不能成长。在娑婆世界的众生所看到的都是眼前的,譬如学速读可以对看书快速完成。如果速读应用在读经典的话,绝对是百害无一益的。因为你对经典会亳无所知。速读是社会的教育习气,如果我们把速读习气带得太重时,那你在佛门所做的,都会背道而行。那你就知道他不是无善法欲,而是他的善法欲无法彰显出来,这就是被无明复盖住。所以他还是在追求世间的眼前利益。善法欲是必须能够把世间眼前的利益给破除。世间眼前的利益是指你对外追求的。所以福报大的人是很难放下来修行。没有福报的人,一切都不是他所能掌握的,因此他就能来修行。因此他进入道场就会开始留意要如何修行,他就能够开始养修行前的准备条件。
我们自已培养修行前的准备条件有二种状况︰
第一种是你在人世间已经历綀过了,可以把一些欲望完全放下,不再追逐。不管你在世间是否走过人生的颠峰,到这个时候能够放下。年龄虽然已是半百,已经走过人生的全程。整个人生的历綀都有了,放下来修学,就能够完全接纳。而且也很稳定、成熟,但是习气很重。
第二种就是你具有善根,都能够接纳所有正法训綀。由于本身内在,已经具有前行准备的阶段。只要再经过一番的观察与训綀,就可以具足一切条件。你也就可以进入佛门的正式训綀。这种人成就是非常快的,就如古代的大德:「深造」、「道安」、「清凉国师」等,他们二十几岁就开悟了。因为他们具有这种善根,他可以完全的接纳。
我们之所以不能开悟,是我执甚深。这是社会上养成的习气。附带条件又多,所以就无法接纳。它告诉我们必需要能够全部接受,而且没有除外。这只有过来人才能指导你如何往前走。只要你有一点保留,那就是你的最大致命伤,但是你不知道。我们这个善法欲一定要自已去突破。我们都知道要拥有善法欲,可是在习气上,切无法去激发你的善法。因为你无法放下外在境界的依赖。我们举例来说:每个人都有个性。个性可能是优点,也可能是缺点。你要是依赖自已的个性去求道,无有是处。但是要把自己优点或缺点放下,又不知如何放下。我们可以把财富放下,但是求道的欲望及求道的才华,没有办法放下。就如读书人领悟力高,你就没有办法把领悟力放下。我们发现知识分子,比较喜欢讲经弘法。但是要他来修禅定,他就无法接受。这就是他还是带着他的选择,因为他发的愿就是选择的。他的愿不是照着经典的指导发愿的。他起的大悲心是他自已认定的,他根本不符合这些条件。这就是他仗势着他的聪明才智,无法把它放下。而修行就是要放下这些。善知识重新和你雕塑,你愿不愿意接受善知识的指导,你是不会愿意的。指导者是要把你的「我执」去除,而你会说:那是我的精华,因此指导者就无去裁培你了。这个就是关键。我们要能够这以觉性来成就自己的专长。如果你是依赖你的才华、专长,就会丧失你的觉性。如果你是放下才华及专长,你的觉性会培养得相当高。因为觉性是你的缺点,你会有如履深渊,如履薄冰的心境,那你的警觉性就会很高。这个是我们在整个进行过程当中要去注意的。这个善法欲是人人都会有的,只是你无法激发出来。因为外在的环境一直限制着你。
十、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
诸佛法就是一切觉悟之法,觉悟之法是人人本自俱足的。只是被无明复盖住,好像是丧失了。事实上它并没有丧失,它只是发展不起来。因为你丧失了警觉性。佛法所讲的无非要你具有觉知的能力,具有觉性,就是要把觉性找回来
菩萨看众生,每一个都俱有这种能力,只是被复盖住。并非离开你,而是被你无明隐藏了。你现在要把它发觉出来。菩萨是在帮我们把它挖掘起来,要把这些本自俱足的觉性,把它回复过来。这是每一位行者必须进行的工作。那菩萨要起大悲心、大悲愿也就是要在这里帮助众生。
是为十:菩萨恒心以此心观察众生:
这十句当中,以观察众失诸佛法而起大悲做为总结。这十句当中都是在起发众生的觉性。所以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不论药师经、弥陀经」都是用各种因缘在起发众生觉性的。让众生已经丧失的(隐藏的)觉性重新滋生,回复到原来状态。这就是佛法的特色,菩萨的悲愿也就在此。
我们今天所发的愿,都不是真正菩萨立身的愿,而是自已的喜好所做的选择,这是错误的。发愿是要去执行的,而且要经历无数的考验才能满愿的。所以要想成佛作主,就必需先发愿。佛菩萨也都发愿而成就的。你发了愿就要确实去执行,否则你的愿无有是处。发愿就是在逼迫自已去成就。在执行愿时也不是自已挑选自已喜欢的来做,而是因缘到来就要行:譬如你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时,要去深入了知众生刚强难化的原因。那就必需以众生同事,才能体会众生的刚强难化的原因,并且在同事当中给予教化。所以必需接触广大的群众,从广大的群众当中,才能了解到群众的心理,进而了解群众当中个体的倾向。如此宏观、微观能够俱足,你的愿才算正确。如果宏观的部份没有,微观的部份都是个案。而你所接触的个案,都是跟你有关的,是和你往昔有因缘在,今日相应相处。所以你要懂得这种警觉性。
佛法绝对非我们意识所想象的,意识所想象的只是一种数据性的佛法。数据性的佛法会随着我们的身死而消失。下辈子还是要重新再来过。但是拥有觉知性是生生世世永不离的,所以我们要把识性(泡沫)去除,剩下来的菩提、本体、(海洋),它有多少,那就是你的善根。我们现在虽然在佛门中,但是也都是泡沫,生命质量所剩下的觉性是极有限的。佛法讲的就是觉知性,这个部份我们一定要有很高的疑情,深入的去参,否则你学佛也是在白费生命而已。
菩萨能以众生的根器而以教化,我们是迷迷糊糊的。因为自已都看不清楚,当然看众生就没有标准。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去调整自已。菩萨看众生,知道众生是缺乏什么。但是菩萨看到众生不缺乏时,众生就是菩萨。菩萨碰到菩萨是互不相瞒的。菩萨看众生是看菩提觉性的增长,菩提觉性的增长是无法隐暪的。所以菩萨有菩萨的标准,我们凡夫不必隐暪。因为我们顶多在文字语言上下功夫而已,这是不入实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