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离世间品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 离世间品 第32讲

2013-07-04 03:19:13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 離世間品 32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知三世:何等为十.所谓:

一、知诸安立。   

二、知诸语言。   

三、知诸谈议。   

四、知诸轨则。   

五、知诸称谓。

六、知诸制令。   

七、知其假名。   

八、知其无尽。   

九、知其寂灭。  

十、知一切空。

是为十.菩萨以此普知一切三世诸法。

菩萨有十种知三世的方法。知三世就是对世间现象的一种认知。今天台湾的佛教文化有很大的特色,就是学佛以后什么事都不管,什么事都不知道,都是傻乎乎的。这就是朝着修养方向去发展,人家他,他就变成石头般任人,一点也不反应。你如果稍为作反驳,他就说你的修行功夫不够,你应该有八风吹不动。你要做任何解释都不对,所以佛教徒到最后只有挨揍的份。因为如此表现才证明他修行好、功夫深。对于世间事什么都不知道,这样到底对或不对呢.他如何知三世呢.又怎么能知众生疾苦在那里呢。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假相。假如是在极乐世界的话,这种修行的结论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因为那里没有八风,唯有微风吹动、法音流宣.所以本来就应如如不动。但在娑婆世界里要教化众生,众生是来自四面八方,他的意识型态错综复杂,我们如何去引导他。如果只用很简单的六字大明咒,就要三根普被.众生的根是否烂掉,也都不管它。就如有位同修说,目前台湾佛教的放生是一种杀生、是一种污染。可是那些放生的大德他听不进去,他说那是魔说。他们还是要继续放生。他每个礼拜日都到市场去买泥鳅,因为他都选假日去放生。所以前一天生意人就忙着去捉很多的泥鳅,否则他没得买去放生。然后他就带到碧潭上游去放。他说很感应,认为那些泥鳅很感谢他把它放生。结果到了筏船的地方,放生的泥鳅通通浮上来朝着他看,泥鳅就一尾尾的死亡。人家说这样叫做杀生,他不相信。因为他只看到泥鳅浮起来看着他,就说泥鳅是向他感恩。他不知道那是怀着愤怒的眼光,准备来生报复的情况。因为每一条到碧潭全都死掉了。而那些放生的大德,根本不知道那种因缘的变化。有一位大德更励害,他放生蛤蜊。而他不知道这些蛤蜊是不会游泳的,一大堆倒在一起,全部都缺氧死亡。可是这些大德放生没有概念,所以说他是在放生,还是在杀生呢。人家讲的他一概不管,他说放生功德最大,继续放生。然后整个湖都臭掉。追查原因就是蛤蜊死得太多。谁的罪过。这个就是佛教徒修行以后的结论。然后他如如不动,那你说怎么办呢?这不是修行者的基本现象。修行人应该是很活泼亮丽的,他的可塑性极大、弹性极大.生命是充满着光明,充满着光芒。他能够照耀人间,照耀一切众生,这个才叫修行人,这样才能佛光普照。然而仅执着僵化在某一个地方,自己心性根本不知道,那根本就无法去教育众生,更谈不上是菩萨事业。如前所述,我们只是一个泡沫,目己对这个泡沬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波浪是什么。连自己都不了解,如何知道世间。娑婆的假相不能认知,就进不了一真的海洋。所以我们这个泡沬,要透过波浪认识海洋。海洋才是我们的本体。再从海洋出发成为波浪,再从波浪导引众生,再回归到海洋。这个就大乘教义所要穿透的。所以结论说,我们要先往生极乐,然后再回入娑婆度众生。往生极乐就是透过波浪的假相,而认识海洋的本体性。然后再从海洋的本体性出发,发挥无边的妙用,产生波浪度众生,这个称为回入娑婆度众生。如果我们都不懂这些真实义,如何去了解自己。很多佛弟子还是执着一些佛教名相,这些都已经被时化淘汱的,他都不知道。到现在还有人吃饭,把菜汤全喝下去,这种惜福的旧观念,要死比较快。里面除了油盐集中外,农药存留都在里面。在过去是没东西吃,所以要节省。现在大量用农药、抗生素生产,受到抗生素的影响,菜的腐化极快。这是时代已经转变,标的已经不同,我们就应该透过新的时代的转变而调整,不应该食古不化。可是这种观念一直无法超越,还是一直坚持要惜福。是把碗里的福惜了,却把身体弄坏了,更还有大量的菜都澜去了,这不知道是惜福还是在消福,而又自以为清高。这个就是对整个现象界,认识不够所造成的一种偏差。而这种偏差就是来自于传统的意识型态,这种意识型态已经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干扰。我们要如何去突破,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结。

这个地方提到菩萨有十种知三世法。知三世的方法当然很多,此处提出最重要的十个纲领。如下:

一.知诸安立:

知道世间的种种安立,这个安立是什么?譬如说: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组织,是如何成立的,称为知诸安立。这些成立的规划就是安立。今天台湾发展到这种程度,台湾是如何安立起来的。它的前因在那里?大陆也是一个世间,日本、美国...也都是一样。在这个世间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任何一个社会,它的组织成立的条件是什么?你有否了解到。菩萨对这些是非常清楚,他不但对外相知道,他更知道那一群人在一起的共业。一个生活的共同体,都是他们的共业。这些共业的成立,就是他们之间共同的意识型态,这种共同的意识型态,会造成他们的因果之间的关系。今天大家都生活在台湾,有很多人如此说:家里父母是信基督教的,但是他还是觉得与佛较有缘。父母传下的基督信仰,那只是一种因缘,当时因为面粉领太多,衣服拿太多,所以不得不信,其实这个信根本跟没信一样。就如社会普遍人拜佛和拜神一样,他没有什么信或不信,他只是习惯去拜拜而已。而你生活在这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社会,很自然会受环境的影响。也很自然的会觉得对佛教较有缘。就像西方的文化一样,他们的民族很自然会和耶苏教比较有缘,与佛教比较无缘。所以我们很多移民者,虽然带着佛教信仰出去,他的子女都变成基督教,这就是社会环境共业所造成。所以能了解到这种安立,就是知诸安立。所以有人梦到白衣大士,在中国的人就说是梦到观世菩萨;在欧美人就说是梦到圣母马利亚。因为他的潜意识就是存着共业。所以那不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因此在基本上我们发生的错失,朋友彼此都不会指出来,因为一说会撕破脸。所以好朋友其实是无用的朋友,因为他无法指出你的缺点;指出来你也不会接受,因此好朋友之间的缺点永远维持着;但能彼此包容。这就是习惯性无法去突破。而菩萨在此他他能突破,他也能改,这是世间法。我们学佛人对这些世间法不知道,也不知道为何如此;事实上这些世间法是普度众生,最有效用的方法,我们要是不了解这些,就没办法度众生。所以有很多大德讲话没有人喜欢听,但是写信解答有人会喜欢,因为写信不可能讲很多。也就是他只能在很小的地方去度众生,没有办法由广大的心胸去度众生。因为他只限于自己的专业里面,众生普遍的生活他不能了解。

二.知诸语言:

语用普偏的用法有二种:一是声尘。二是行为(肢体)语言。声尘就是一般的地方语言,国家语言乃至世界共同语言,通称声尘。行为语言分成音乐绘画、肢体表现,这是超出声尘的部份,菩萨他能知道这方面。一般人只知道对方讲的话是否伤了自己的心,就如一位青少年对其崇拜的偶相的照片,他比万两黄金更重要。所以要表达你对他的关心,就要能针对其内心起震憾,才是真正的语言。菩萨他懂这些,我们是学佛人也要能懂这些,才能度年青人来学佛;因为你了解他的心。懂得他的心就是一种语言。这些都不必什么理论,否则你就不知道语言。菩萨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让我们恭敬,有他的道理。这些世间法我们就是不能通达,世间人不懂世间事。而出世间人能懂世间事,所以到底修行人利害,还是不修行人利害。对于世间的享受,修行人没有意识型态,所以修行人是真享受。而世间人是迷惑,就如夏天登革热、日本恼炎正在流行。人家在朴杀蚊子,而你是不要杀生.要慈悲让牠咬。人家说会传染登革热,你说没有业力就不会被咬。这些话算话吗?可是讲的人自以为修得很好,可是断了众生的法身慧命,他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不了解众生的心。你的语言出了你的口,就已经断绝众生的接受。你的语言不是出自你的口,但是众生能够接受你,那你就对了。只要他接受你,你虽然不打蚊子,他会说你很慈悲。但是众生不能接受你,你的理论讲得再多,他说你头脑有问题。传染病就是这些人传染的,所以中和在扑灭登革热病源的时候,很多佛教徒的家门都锁住,不让人进去濆洒与消毒。佛教徒何以和社会脱节呢?也就是不知’知诸语言,他脱离了社会。

 三.知诸谈议:

谈议就是仪礼,议礼包括了义与不了义。我们知道法门虽多对机则良,说法要契合众生的根性才是好法。众生所要的是人天乘,说法者就讲人天法即可,人天法是不讲究竟出离。它是求财富而拜财神或土地公,你不可劝他不要拜,否则就不契机,他是听不进去的,众生就无以受益。我们要告诉众生发财之道,就是不可造恶;告诉他当你心念驱动想要造恶时,虽然祸端未来,但是善神已经远离不保护你,所以你想要福报,就要多行善。行善虽然福报未至,但恶神魔鬼已经远离,因此时间一到你就发财。你若对其急于求解脱的人,说饶益众生的事,也同样的不对机。这并非众生不可度,而是我们在谈议上无法契众生机,所以在谈论之时要能上契佛理,下契众生之需。要明人’事’时’地’物而谈论,才能够将人生的真实义表达出来。在谈论时不一定要用佛法术语,只要令众生达到善用其心的境界。并不是佛法术语才是佛法,若能以平常生活的语言,来发众生的觉性,是为最佳度众的谈议。善财童子参访很多都在家人及外道,因为在家人谈在家事业,那是一字法门,他就能 把真理展现出来,一样可以令人解脱的。所以要谈真实义就是要契理,要让众生受益就要契机。因此对自己是契理,对众生是契机,否则无法谈论。佛陀讲法不是只单一法,他是真俗二谛交互应用的。而现在的佛弟子只谈真谛,不谈俗谛,不谈俗谛就很难接引众生。因此只讲真谛就会成为概念化、知识性,概念化知识性是无法发觉性。即然无法发觉性,通通都成了世间法。佛法是觉悟的方法,所以学佛就是要发觉性,要让众生感受到觉悟的经验。因此入佛门至少要有一次觉悟的经验,才不枉费我们进入佛门。那我们要如何发觉性?如何去感受到觉悟的经验呢,如果有一点点觉悟的体验,就已经超越,生命质量已经提升。要懂得这个经验才是重要的。所以谈议之间一定要懂得发众生的觉性。不能发众牛的觉性,任何谈议都是戏论。这是学佛者的本色。

四.知诸轨则:

轨则就是戒律,轨则用现代语就是「伦理」,我们人生当中有很多轨则。佛门当中轨则就是真理,真理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指标的真理状况、真理的现象。第二个是达到这个状况、目标的方法,那个方法就是轨则。在佛法中比较重于达到真理目标的方法,所以通常把轨则称为法;这个法本身也有规范之义,那就属于戒律的部份。这个规范是规定。何者当做并如何进行去做,何者不应做,那就要止住,这个叫做轨则。这些轨则不论如何解释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这个轨则要如何导引众生。在导引众生之前要如何导引自己。大部份的同修都很贪法,因地修行的人最好仅选一法来修,顶多一法主修、一法辅修。如果三法同修,已经是贪心法门。因为贪心法门会造成错乱,就会一无所成。因为你只知道法门的相,而不知道法门的精神。我们说一法通、法法皆通,修任何法门一定要建立在空性基楚上,这是第一个基楚。第二个修法要完全投入,即然要完全投入,你就不可修第二法。第三个是在修法时不要执着我在修法,然后又要完全投入修法。这三个能把握得住,任何大法乃至西藏的叫大手印,都能圆满成功。如果只是在相上修,那绝不相应。因此关键在前述的三点:一.建立在空性上,二.完全投入,三.修法不作修法想,这三个条件要俱备,否则只是在相上转,修再多的法都无用,那只是数人家珍宝,无有是处。修法一定要进入核心,能进入核心,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就能掌握住,那个法则就是轨则。整个心性产生变化的法则,我们就能掌握得住。就可以了解到众生,因为整个法则我们都掌握得住。你现在无法掌握到法则核心,很自然的就会陷入枝末,在枝末里团团转。只有在树干上的根本处才能起作用。但是一旦轮为枝末之时,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今天我们自己想想看,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心性的轨则,宇宙法界运行的轨则,你有否掌握到?

五.知诸称谓:

称谓就是名号,它就像终端机一样,最后显现出来的名目。这些称谓都是相对的,它不是绝对的。我们自己本身是老师,在我们的老师前面就成为学生,在学生面前就是老师。相同的在儿子面前是爸爸,在父母之前是儿子。所以学生’老师’儿子’爸爸..等名号都是相对。我们知道这些称谓,就应该知道它的相对性。人事之间的相对性比较容易了解,非人事的就不容易了解了,例如.左边是在哪一边,有左边当然就有右边,有二边就有中间,没有中间,左右就不存在。所以左右二边是相对的,它就是建立在一个核心上才有的。所以称谓是相对立的,相对立就是世间法;就如花瓶是相对于插花用的;古董也是相对现代的。相对性的范围非常广范,所以称谓所含盖的是相当广范的;例如一种物品本身具有艺术性、有使用性、有时间性、有储存性等等,已不再是单纯的人世的称谓而已;同样的过去世、未来世都是相对的,都是称谓。所有任何的称谓,任何的名相都是相对的。真如是相对于虚幻的假相,实相是相对于有为法的假相,我们要了解这层义意。虽然真如是绝对的,诸法实相是绝对的,但是这些都是相对于虚妄的假相而有的,还是属于相对。因此只要落入语言‘文字都是世间法,所以修行要能离语言、文字、心缘相。菩萨他能够通达这些,然而我们没有通达,又以不通达来表示自己的成就与功夫,那是很冤枉的事。

六.知诸制令:

制是制度,制令是一种上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对社会制度的运作过程,要能够很清楚。这个制令除了皇帝给臣民以外,地方官与地方人事的公布都是制令。例如日据时代火车是从基隆到新竹,日本人想把铁路从原来的万华移位,经过龙山寺。龙山寺就出一道公函给总督,不准铁路从龙山寺通过,还是摆在原处不要动,它这道公函日本政府就不敢移动。这道公函就是制令,只要对当地、当时有影响力的都是制令。家有家规、国有国法都是制令,这是俗谛的事相。菩萨还更深一层了解,世间所产生的种种现象。因为有制令就是不平等,因为有上下隶属关系。然而国民政府不信龙山寺,这就是上下对立的产生。国民政府认为他是来统治台湾人的,所以龙山寺必须要服从。日本政府他要统治这个地方,他还是尊重地方神仕贤达的意见,因此他会尊重地方,所以他的上下关系比较灵活。国民政府是采取高压政策,对于这种就不灵活,因此反弹性会很大,这个就是上下之间的关系太过明显。佛法讲的是平等,它没有上下之间的关系。所以佛菩萨示现到这个世间来,他不会说我是佛,他和我们同样生活在日常中,他不用制令的关系,而是在生活当中来诱导我们。佛菩萨来此世间,不一定是当总统,也不一定是当院长、部长;他是在平民中出现,这个才是佛所说的平等。菩萨知道有为法中的众生,必须以权威来控制、牵引、诱导、导引他,所以他会示现众生的需要的制度出来,有这样的命令状况出现。菩萨知道这个原因,他不只知道单纯的假相,而且知道众生的心性需要如何处理。所以菩萨常常会发挥很大的威神力,把不当的、不好的制度加以改革。但是这非一般人所能知,因为世间有为法是不平等的,菩萨站在平等的立场,做一个正确、正常的引导,这就是佛菩萨发挥威神力的地方。

七.知其假名:

我们知道所有的名相都是假的,众生就是会执着。例如「火」只是符号,文字的火不是真的火,可是我们会把文字的火当做真实的火。假如写在纸上的火是真的火,把它放在锅子下面,锅子就会热。因此知道文字只是一种符号,它代表着真正的火,纸上的火只是假名;那个会烫人的火才是真的火。但是现代的人不认识真正的火,只认得文字的火。水也是一样,其它一切法也都是一样,只认知文字的相,不了解相的本体。文字只是代表实相的东西,所以文字只是假名,它只是符号。我们透过这个名字,应该了解到那个实质的东西。因此名字就是有为法,那个真实的东西才是实相,名字是假相。学佛就是要能够把假相、实相,分辨清楚。现在所讲的实相还是有成住坏空,因为它受到物理定律的限制,所以它是无常的。但是它不是假相。虽然是实相,但是也是无常。这个名字是假相,如果把它写在纸上或刻在石头上,它所受物理定律的影响,可能比实相的坏空慢,所以实相已经毁了,但是这个假相可能还存在。因为这个假相的存在,才能成为我们研究几千年前的那些实相。可是我们对于假相、实相、无常、有常,分不清楚而一团胡涂。假相与无常是不可以划等号的,它们的理论来龙去脉的一贯,我们要能了解。今天学佛的人一直无法突破,就是这无法了知实相。都是一些是是而非的观念,讲起来头头是道,却是处处矛盾。道也是片断的道,整个系统无法串联起来。所以一定要建立语言模式乃思惟模式,否则你的心灵方程式无法建立。

以上七种假相都是属于世间法,菩萨当中俗谛是森罗万象的。我们要把它弄清楚,这叫做后得智,是事事无碍法界。所以它的范围很广。你假如只在事法界里面,是无法看到实相的。虽然看起来都懂,但所做的决定必定错误。所以你是由福报及业历来牵引着生活的幸福与不幸。这种生活完全受业力操纵。想要挣脱业力的操纵,只有从事法界进入事事无碍法界,才有可能乘愿再来,愿力也才会发生作用。这些事相菩萨是非常练达的,不是憨厚形就表示有成就,这是错误的观念。

八.知其无尽:

知道事法界是无尽的,就像波浪是无尽的。单独的波浪是有尽的,可是海洋的波浪是无尽的。它是一浪推一浪前进的,这个是世间的有为法。有为法是无尽的。这个无尽本身就具足真实义,也就是说世间的有为法就是实相.所以说「此是普贤行、此是普贤境」。这个如果转不过来,进行品要多念几遍。从事法界的立场来看有为法是假相,但当进入海洋以后,波浪的假相就转化成海洋的一真法界。这个时候再从一真法界出来,就是无边妙用,那就是无尽的事事无碍。我们在事法界里面,也可以会发现这个无尽,但是这个无尽只是有限的延长而已.譬如寿命,我们的生命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段,这是一种有限式的思惟模式。但当我们开始学佛,知道生命不只是这一生,还有过去及未来的好几世,这个时候我们会把生生世世中连接。这个就是由极大的段落所接起来的。这个还只是有限的极长而已。这种有限的极大还是有限。但是佛法所讲的是无限。无限与极大不能相比。极大再大还是有限。无限极小还是无限。所以自从无始起无明,然后尽未来际,这就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所以一般人在事法界里,能够感受到无有穷尽,事实上那还极大,那只是把这一辈子的有限加以扩大而已。它不是无限。菩萨不但知其能够扩大,而且知其无限。譬如我们使用统计,也是利用有限的时间中进行统计,我们现在是在自己的生命时段中,统计着自己六根所接触六尘的尘境。你可能应用你的神通力,可以把它算出来.但是在你这一段以外的生命就无法统计。三千大千世界一时下雨,摩西首罗天王一念之间,能够知下几滴雨。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对摩西首罗天王而言是轻而易举。所以可以知道,这种能力只是有限的扩大而已,并非无法知道的范围。摩西首罗天王只是比我们的能力大一点而已。我们不可把这个大一点的当做无限。我们这辈子的尘境就这么多,欲望也就这么多。欲望感到无法满足,就自以为这就是欲望无限。其实这些欲望在菩萨来看是微不足道。这是因为你是在有限当中,而欲望超过你的有限,才觉得它是无限。欲望超过你的有限,那是苦的来源,它不属于有限或无的范围。菩萨知道这都是属于有限,他也知道你这个泡沬,所能算的波浪是非常有限的。只是你比别人带有警觉性与观察力,发现自己这个泡沬要消失之前,所涌进来的波浪。我死后波浪还是会继续出来,而认为这就是无限。可是菩萨不是这样算的,菩萨是除了自己这个波浪,还有无限多的波浪.除了自己这个泡沬,还有无限多的泡沬。在这些泡沬与波浪之间,它会一再的出现,以致于达到永无止尽。这个永无止尽还是极大的范围。我们讲的尘境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呈现,那才是无限。所以所谓有限,就是能用人力所及的就是有限。因此海水再多,恒河沙再大,都是人力所及,都是有限。但是只要在一个圆球上任何一点起划线,它是永远划不完的.一个袋子装二个球,手上只能有一个,这二个球就永远拿不完,这种永无止尽就是无限。有限与无限的观念就如此而已。永无止境拿不完的是无限。菩萨知道无尽就是这个东西,这个观念是不可思议。我们要把这种观念把它辨清楚。

九.知其寂灭:

寂灭就是本来的样子,他知道这些法的本来样子。菩萨是不会跟众生生气的,众生所以为众生,这就是他本来的样子。菩萨能看到外在事相,还能看到众生内心的无奈,他知道这些现象本来就如此。就以台湾人的民族性而言,各民族有各个的生活习惯,就是民族性的未来样子。菩萨知道众生面对的环境,与整个人类、世界、法界的未来样子。而我们自己对自己事认识不清楚;菩萨是出世间人,对于众生的出世间事,他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他独立又不受意识型态的左右,我们是受到意识型态左右,所以我们对状况不能够完全了解。                          

十.知一切空:

一切空是因缘和合而生.不是一切都没有。他知道世间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生就是空。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它是空。所以一切空,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的。一切法是由相所呈现出来,都是因缘所生。当因缘散开时它就灭。所以空就成空性。空性才是真正的本体。佛菩萨何以对世间法了解比我们透彻,他就是从本体出发。如前述他从海洋出发,所以他知道海浪如何形成、泡沬何时消失、海浪什么时候消失。我们就是海浪、我们就是泡沬,但我们不知道海洋是什么。我们以泡沬沾沾自喜,自以为是永恒的.世间没有你像世间会毁灭一样。事实上世界最伟大的人都死了,这个世界依然不动,这世间不会因某一人物的死亡而灭亡。但凡夫自以为是,这就是痛苦烦恼的根源。这痛苦烦恼来自于自我的本立主义,这个就是坚固的我执。所以我执是一切苦的根源。菩萨他不从这里下手,他从海洋本体处下手,他知道一真法界的体性是什么。从这个体性发展出来的假相是什么。他既然知道那是假相,就不会执着。而我们不知道本体是什么,更不知道假相是什么,又迷恋再假相上面,这时一切苦就因此而产生。所以它的结论说,菩萨以此普知一切三世诸法,以这十个法他能完全知道。

菩萨以此普知三世诸法:

从现象界来讲有七个.从穷尽义来讲有三个。用这三个穷尽一切假相,三世一切诸法就无不通达,这个是从修学的立场来看。菩萨何以有此能力,我们何以会如此恭敬菩萨,假如你在念菩萨名称时,把这些真实义带进去起观,称之为正念。那你在持名修学必得大利益,得大成就。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离世间品 第31讲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离世间品 第33讲
Tags: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