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离世间品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 离世间品 第28讲

2013-07-04 03:15:51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 離世間品 28

「经」入一切众生「善行.不善行.心行.根行.解行.烦恼习气行,教化调伏时非时行」。

这七种行总称为众生种种行。这众生种种行当中染净都有,因为它是在幻相上,从幻相上来看一定有染净,也就是有善行,有不善行。这七种当中有总的原则。众生为何有这些种种染净行呢 .这是因为众生在对立的前提之下所显现的。只要有对立就一定有染净。对立的产生是有一个中心,有中心就有边际.有了我就有对方.有东方就有西方,这就是对立产生的根源。但是这是一种非常泛概念化,这种概念化只是知识,不是佛法,是世间做学问的方法。对立是因为物质界的成住坏空所产生,因此只要想拥有这个成住坏空,对立就产生。一个故事本身是很美的,故事与事实之间是有距离的。距离越远,对立感越不明显,那你就会觉得很美。当距离越拉近,对立就越逼近,这个时候就不美。佛经它不是这样,它不讲人是如何创造的,它如果说人是什么创造的话,那个距离就越拉近,人与创造者之间就对立起来了。佛法讲因缘义意非常深,因为因缘和合,就不是对立。为什么不讲造物主,因为造物主和人是对立。因缘和合的话就没有对立。所以佛法讲人的产生,是古时光音天的天人飞到这个世界来,看到这个世界很美,当时这个世界的地乳味道极美,这些天人就喝地乳,因地大人稀喝不完,天人越喝越胖,再也飞不起来,所以就留下来了。后来人越来越多,地乳受到人的破坏产生地衣,地衣生长也很快,吃完它即刻生,因此也取之不尽。因为人越来越多,后来就有地皮产生。但它早上吃,晚上它才会生,这时时差就产生了。后来发现地肤,这时今天吃,要过好几天才会生,因此就有储存的现象产生。大家互相储存之下,对立就产生。对立产生、争执就产生。它编这么一个故事,你就可以发现,人本来从不对立,因为因缘的转化而造成,这里本来是极乐世界就变成了娑婆。因为人有对立、有争执,有贪爱,五浊就开始形成。所以这个世界经济学的发展,是因物质的稀少及人类欲望不断。稀少是经济发达的主因,事实上经济的发达生产大量的物质,它也只是相对性的丰富,不是绝对性的丰富,所以大家会争。如果是绝对的丰富,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并非如此,就如我们储存大量的卫生纸,外面的卫生纸都没有了,你会说我已不匮乏。基本前提之下,他还是匮乏的,因为它还是会用完的。一个人拥有福报,所以你觉得很丰富。在这区域的众生有福报的「共业」,所以此地区的人会觉得很丰盛。但是整体而言,它还是不足的。因为有匮乏,所以经济学才会发达。稀少是经济学的基楚与前提。稀少是对立的原因,它也是争执的原因,更是贪爱的根本。也就是因为争、贪、爱而造成对立性。因为有了对立,再加上个人的福报高低不同。有福报的人就很容易达到目标,福报不足的人就会有很多挫折,没有福报的人尽其一生,他还是撩倒一生。所以有很多人在台湾,他尽一辈子的能力,省吃俭用缩衣节食,想要买一栋房子住,就是买不到。因为稀少在一般情况之,我们无法感受到。这是属于理的部份。理如果不了解.就无法进入理事无碍。我们只是在相上看,偶而听到一些断垣残篇,不太建全的理论,就误以为是真实的,就坚持不化,那就是概念化。概念化之下,对真实义的了解绝对不足。染净的对立,事实上它还是相对的。只要是对立的,它就是相对立,因为它是属于幻境,幻境是波浪的泡沬。尤其目前的选举绝对是对立的。对立分成平等性对立与上下层次的对立。所以这个世界是对立的。在这个对立当中,波浪是一波波上来,众生就迷惑在这波浪中。迷惑在泡沫当中。那你想要寻求你的存在,就必须把自己这个泡沬巩固好,你就在泡沬当中认真,这就在世间法中用功,这是错误的用功。但是从一真的立场来讲,在波浪、泡沬上用功是错的。若从泡沬与泡沬之间来讲,那是没有错的。这一点我们要能认清。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也有理。所以泡沬与泡沬的对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也是泡沬,所看的泡沬的对错,那是我们看的,因为对方的泡沬,他有他的看法,他的看法和我们的看法不会相同的。即然看法不一样,大家都对。所以你看众生对与不对、善与不善,都是个人本位主义。因为每个人都有本位主义,那就有对立。每一个人都成对立,每一个波浪都相互对立。由于都是泡沬、都是幻相,因此每一个人都说对方被污染了。第三个人说他两位被污染了,我最清净。事实上无量的泡沬都污染。站在整个海浪来讲泡沬是相同的,所以染净都是泡沬,都是虚幻,都是相对产生的,在一真当中它没有那些。所以一位菩萨把一切境界,都转为「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此时泡沬与波浪之间,就没有对与错的问题。因为一般人转不过来,还是在泡沬里,看到的都是不好的,就无法体验普贤行与普贤境。我们要站在法界整体的立场来看,要站在一真的领域来看。因此一切众生染净行我们都要入。但是今天台湾佛教,只认为净行要去,染行不能去。换句话说:他是站在某一个泡沬来看另一个泡沬,他认为要那个泡沬才对,另外一边的泡沬不对,这是很糟的事。华严是站在一真,所以说一切都是泡沬,泡沬与泡沬平等’平等。因此我要入你净,染也要入,这是正行,这就是所谓的积极性、肯定性,正向人生观的修行法。否则染净都否认,因为染净都是泡沬。染的不入、净的也不能入,这个是从否定、消极负向面来修行的。也可以成功,因为两个都给予否定,还是一样进入一真。两个都给予肯定,也是入一真。只要进入一真就对,我们不可一方入.另一方否定,而在这两者之间摆荡,那就进不了一真。在常态之下,没有掌握总体,就会不是在左边、就是在右边,结果二边都不对。这就是没有建立思惟模式与心灵方程式,而无法确知哪一个才对,而经常混杂在一起,所以这是很伤恼筋的事。这种说法是一佛乘、一真法界的说法,和外在的说法有异,异在于外在的不了解一真。怪在他们对泡沬的不认识,而在表相上无法深入。佛法不可思议就在此处,一佛乘的殊胜也就在此处。它直从接根本下手,然后再从根本转回来的时候,说法就无碍,此时不论从染处、净处讲都对。若没有进入一真,我们会把染净分类,两方面一定有所偏差。由于染净都是泡沬,所以你的说法就有碍,怎么说就怎么错。能够把一真及波浪’泡沬认清,而成为生命因素。再以现代的言语表达出来,使可听性高,就能转化成为我们的生命因素。只要我们投入去做,成就必定可期。此时我们已经深耕、深化,只待因缘成熟就会证得,就会知道我们的生命质量已经提升。要不是如此,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这七种行是不难,其中所含盖的理论要弄清楚。

四.入一切众生善行:

善行是社会一般人的道德意识型态。善有善报、恶会得恶报,所以要行善。众生行善、我们也要行,这个叫做入一切众生善行。

五.入一切众生不善行:

这个是众生认为染的部份,我们也要行。染行是事事无碍法界的行法,我们要懂得方法去行。我们知道持戒是善行,破戒是不善行。破戒是否要入呢.不是如此的。这是告诉我们染的部份不要回避,要能承担,不是要我们去破戒。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譬如「吃素」是很头痛的事,在台湾有吃素的文化,在国外没有。所以我们到国外,人家弄什么给我们吃,我们就吃什么,这个叫做入一切众生不善行。但是不要执着所行的是不善行。素食文化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只有台湾有,别处没有。但台湾的素食文化,是绝对百分之百的不善行,因为它追求色香味俱全,贪心之重无以厚加,这根本就不善行。我们虽然无法像外国人只吃青菜沙泣,也要能以原来的本色食用。所以善行与不善行,只是相对立的,你认为对的,可能别人认为不对,但这都是个人的事。所以我们不要用道德观去太严格的审判,因为道德是一个地方的习俗或律法,离开这个地方就没有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空下,道德是会转变的。所以说染净善恶是道德的论定,那都是相互对立。真理所讲的善:凡是能增加生命能量的都是善,凡是不能增加或 消耗生命能量的都是不善。这和道德所讲的善不同,道德所讲的善,是在法律规范下或是众人习俗所认可的善。否则就是不善。我们知道维摩诘居士,他是善行、不善行都入。从道德家的立场来解说,认为维摩诘入酒室只喝果汁、不喝酒。事实上酒也是水果酿成的果汁。道德家绝对不承认他喝酒。以事事无碍法界的立场是说:维摩诘到酒室喝酒照喝,因为喝酒是波浪、是假相,他的心是如如不动的住一真法界里面。他现在遇到喝酒的因缘,他就随缘,缘过了就算了。但是我们如果存心要去消遣的话,那就是不善行,因为因缘不同。因此随缘就是波浪,有心去的就不是波浪。因果由心而成。所以要真理、真相要弄清楚。真理所指的善是增加生命能量,不善就是会灭少或不增加生命能量。身为菩萨这两方面都要入。站在真理的立场,能够增加生命能量的是善,不增加生命能量的是不善。菩萨入众生的善与不善,都会增加生命能量,这就是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因为众生在对立的情况之下,才有善不善。菩萨是在一真里面,他遇到六尘境界都会增加生命能量。善与不善的都是假相,而这些假相只是他的助缘、一个媒界。他透过这些助缘与媒界,会去增加生命能量,只有因缘不成熟才不会增加生命能量,那个媒介没有来临是为不善。所以菩萨戒里面,只要不为众生转法轮就犯戒。此处讲菩提心戒的意思,就是我们不接触众生就犯戒。因为不接触众生,六尘境界不来,也就是假相不到。假相不到就不能增加我们的生命能量,生命能量不增加就是犯戒。这和戒律的说法真义相同,只是戒相不同。一般讲的戒是戒的表相,而我们以修行人的立场来讲,凡是不能增加生命能量、提高生命质量的均犯戒。我们以众生界相处,是自己提升与超越的最佳媒界,所以不能把这些波浪、假相除掉。它虽然是波浪、是泡沬,是不能免除波浪’泡沬的。只有在波浪当中,才能显现出大海雄状、豪放广大、不可思议。假如没有这些波浪的境界,大海的豪放与广大,我们 就感受不到,当大海波平浪静实无趣味。大海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就是喜欢它的状况与雄伟。凡夫看浪的冲激就迷惑在浪当中,菩萨看浪的冲激能进入大海、性海里面。大海的存在我们可以了解到,但一真的存在是感受不到的,这只是举例。我们必须要透过波浪的相,才能了解到海的体性。这一点就是透过波浪了解大海的存在,就比较深层了。更要把它转变过来,透过尘境的幻化而了解到一真法界的存在。再透过娑婆世界的苦难,才能够了解到真正的极乐世界的乐。现在娑婆世界的苦,我们根本没有感受到,极乐世界真正的乐当然也感受不到。所以那些厌娑婆欣极乐的人,也只是一种概念化,那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大家一直在寻找善知识及法门,希望往生时阿弥陀佛会来接引,这些都是概念化。事实上只要我们修行,让生命质量提高,生命质量提高到那里,阿弥陀佛就到。如果生命质量不到,就无法与阿弥陀佛相应。所以概念化都是意识型态起作用,这就是众生与菩萨的不同。众生有染净、善恶之别,菩萨没有那种分别。菩萨只有接触与不接触众生,只要远离尘境就不善,因为你的生命能量没有增加。只要接触尘境、接触众生,生命能量就会增加。那个时候众生的定义「善或不善、染或净」都无所谓,而一扫而光。因为那只是媒介而已。就如男女结婚,媒人只是中介而已,媒人好坏并不重要。尘境本身是有缺陷的,因为尘境本身是泡沬,我们不能被泡沬迷失。顺境、逆境都是尘境、都是泡沬,我们不要管他。所以尘境的善与不善都无所谓,能掌握住一真才是最重要。菩萨是掌握这一点,凡夫会去选择尘境。一般众生正确的心态,从真理的立场来讲:凡是能增加生命能量的,那种尘境就是善,就叫顺缘。那个尘境不能够增加生命能量,不能提升我们生命能量的是为逆缘,也就是不善。菩萨对尘境的善与不善,他都能够增长他的生命能量,都能够提升生命的质量。但是他不接触众生,不与尘境相交涉,他就犯戒,就是菩萨的不善行。

六.入一切众生心行:      

七.入一切众生根行:

 「心行.根行」,这二个应该要一起看。什么是心?我们知道它不是肉团心,肉团心是一个帮浦,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机构,它只是机器而已。这样的机关,对一般人所能产生的只是生理现象。我们这里讲的心不是肉团心,但也不是脑筋。恼筋它可以促进我们去感受,但是脑筋它本身不会感受。脑筋只会思惟及推理,在思惟与推理的前提之下,它会有主观、客观的现象。一个学问家着重于思惟、推理与罗辑。但是修行者是一种感受。换句话说:学问家、思想家他会有正确的答案,他会告诉你什么叫做爱、什么叫做神,乃至什么叫觉悟,他都有一定的定义。他可以把千千万万的事物做成定义,但是他不觉悟。他只是知道爱,觉悟,存在他感受不到。这就是恼筋识性的作用。这对学佛是毫无用处的,我们修行人也用脑筋,但不是识性的用法,是觉性的用法。觉性是什么呢?譬如说:一个学问家他会爱人但他也会恨,爱不到就成恨。一个觉性的人会让你感受到爱的存在。爱如果使用不当就成占有,这不是爱,是占有。一般人将爱与占有合为一体,那根本就是占有、拥有他,不是真正的爱。你把他当为物而占有,不是把他当人,所以这根本不是爱。爱是一种关怀。你能对他关怀,有才有爱,否则不能叫爱。而这个爱的展现出来会对一切人都爱,因为关怀是平等的,无远弗界的。但是占有就不一样,你的爱其实是占有他。你对别人不会关心,因为他不属于你的。如果你是真正的爱,你会去关心别人。 而真正的爱是没有恨的,爱的反面还是爱,只有占有的爱才会变成恨。对神性、觉性的领会也是一样,是从感受来的。不是知道就好,知道只会变成占有,那不是爱。感受就不是如此,我爱我的家人,我当然也爱一切人。那你为什么只爱家人,不会爱一切人呢?这就是占有起作用。所以现代人嫁女儿,就把女婿带回家。当占有起作用,爱就不起作用,爱心就没有发挥出来。

众生心行要如何入呢?我们都走入占有的心,这是错误的方向。是要走入关怀的爱,才是正确的方向。入众生根性也是一样,用根就不用识。心是比较抽象,它是总体的。根就比较俱体,根识是对立的。我们现在用的眼对色、耳听声,这些都是识性的作用。我们在精进的过程中,常常看到光、听到天音乐、闻到天香,这都是幻境。为什么只有光、声、香?其它的都没感受到呢?现代的医学很清楚告诉我们,大脑里面的中枢系统控管眼睛、耳朵、鼻子,所以只要我们一打坐、起观想,那三个境界一定出现。所以是生理现象,生理现象就是幻化。古代的老襌师没有学过解?学,可是他很清楚,要大家不要执着。如果因此幻而起喜悦乃至停滞不进,佛法不会成就的。因为应用识性,不是用根性。用根性一切都导入自性海中、一真法界里面。我们现在是用种种的区别,都在泡沬、波浪中,所以它是假相。

八.入一切众生解行:

解不是知道而已,知道只是一种概念化。它是一种通达、一种炼达,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巧,对于一切境界都很清楚,才叫做解。我们现在知道的只是一种概念化,只知道一些佛法术语。例如出三界、了生死,这都是概念的知道。而这些概念又是到处剪贴、道听途说、断垣残篇而成的一种知识而已。又如佛是什么?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三身佛又是什么?十身佛又是什么?我们所知道的,也是浮在波浪表面进不去。所以解行是清清楚楚,清楚境界的状况。佛法到底是什么,我们要能进去。若无法进去实际状况,佛法就无以成就。娑婆世界都认识不清,极乐世界当然没办法入。娑婆世界的苦不知道,只听到三界火宅无安,人生无处不苦。其实你根本不苦,因为三界火宅烧不到我家来,所以根本没有火宅无安的逼迫。因此就不入实际状况。没有感受到娑婆的苦,就无法感受到极乐世界的乐。苦都不知道,乐如何知道。所以我们对极乐的乐也是一种概念。不可以的,一定要清清楚楚。自己要去感受娑婆的苦是如何的苦,若能感受到娑婆的苦,三更半夜都要去了生死,不会要等到天亮。只要解与行一有时间的落差,修行就不会成就。因为不再当下。你要是体会到三界火宅的苦,你要用任何一法都可以出去。因此绝对要避免概念化,否则根本没有办法修。到最后只是佛教界的老油条,不能成就的。这三个,一个比一个俱体,心行是总说,根行是刚要,解行已经很俱体。

九.入一切众生烦恼习气行:

众生的烦恼相当多,最大的烦恼是无知,它被无明盖住。无明是从概念化及惯性行为中来的,惯性就是缺乏警觉性而成概念化。无明的来处很多,除了惯性外,它主要是意识型态,自我为中心的习气行。意识型态会造成是非、善恶分明而造成对立,因而贪瞋痴就显出来。所以众生烦恼习气相当多。我们要能入众生烦恼习气行,就要从其根源处化其无明。所以菩萨在这里不是抛开二边,他不是全得,就是全放。菩萨行是不可思议,我们要能入才不犯戒,也才能度众生。

十.入一切众生教化调伏.时非时行:

要教化调伏众生并不容易。教化调伏是众生在教化我们、调伏我们,不是我们在教化调伏众生,你若没有给众生抗拒、批判、打垒抬,是不会成长的,不会由凡夫变菩萨的,一定要经过这个阶段。而此时是不要规定众生的时间。「非时」是不能有第三人在场。你要如何去解决问题,就必须 用智慧处理。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离世间品 第27讲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离世间品 第29讲
Tags: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