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華嚴 離世間品 第20講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戒.何等为十.
一、不舍菩提心戒。
二、远离二乘地戒。
三 、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
四、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
五、修一切菩萨所学戒。
六、于一切法无得戒。
七 、于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
八、不着一切如来身戒。
九、思惟一切法离取着戒。
十、诸根律仪戒。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戒波罗蜜。
这十种戒与一般的戒在定义上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戒应该是一种规范。规范是一种游戏规则,相当于竞赛规则。这里讲的十种戒,是要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规范。要达到提升生命质量,也要有所规范,我们才能达到提升生命质量的标的。但是戒若解释不当的话,它会成为一种消极、而否定生命、否定人生。戒如果能够很正确的下定义,将会成为人生积极奋斗的依循规则。持戒就会对生命采取肯定的立场,对于世间森罗万象,会给予赞叹与赞美,他不会咀咒这个世界。但是佛教徒大部份都基于否定的立场,站在消极面咀咒这个世界。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完美与否,它是一种实相。而一般人所看到的是波浪的假相。我们要能看破、穿破波浪的假相,实相就现前。可是当我们执着波浪的假相,那就是世间幻有的假相。我们透过理论的熏陶以后,结果停留在理法界中 ,而对于世间一切万法加以咀咒,那是错的。假如我们是基于错误而把戒下定义,那就会造成种种滞碍,因而把生活给予扭屈,这是一种不幸。但是当你是以童稚式、愚痴天真型对人生的歌颂或赞叹,那也错的。我们是要透过波浪的假相,进入一真的领域。再从一真的领域出发,回过头来游戏人间、游戏神通。因此我们就要懂得看破与穿透波浪的假相,而进入一真 。这个的一真就是「往生极乐」。然后在一真法界中安住于如如不动,回过头来进入森罗万象的世界中,这个称为「回入娑婆度众生」。这个时候的心是如如不动,又能游戏人间、游戏神通。这种对人间就会抱持着歌颂、赞美,不会咀咒这个世间。如果我们佛法不了解,就会对世间予咀咒。这个部份我们从戒上可以看到。
一.不舍菩提心戒:
这个戒是不舍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学佛是学着要觉悟。学佛人忘失菩提心(觉悟的心),就犯了根本大戒。但是目前讲戒的人,都从身相威仪来下定义。所以持戒越严谨的人,他的生活习惯越古怪 。生活越古怪就越否定人生。不舍菩提心戒是要心不放逸,是要把心安住在菩提心上。
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觉悟的心就是觉知的能力。能力就是心。觉知、觉悟、警觉性的能力就是心。所以拥有觉心就叫做菩提心。必须要把自己安住在菩提心的境界中。这个称之不舍菩提心戒。一个学佛人警觉心不能忘失,这是根本大戒。然而大家犯戒都不自知,反而吃了一块肉好像要被捉去生吞活 剥似般。讲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或对某事好奇心,就像毒蛇猛兽洪水地震来临一样。但是你忘失菩提心、警觉心,就好像一位军人缴械了,已经丧失军人的本色。同样的舍离菩提心,不能安住在菩提心的境界中,你已经丧失行者的本色,已经不能叫做修行人。所以我们从实质面来看,一位修行人必须俱备什么资粮,资粮的多少在于我们安住在菩提心的时间长短而定。或许菩提心会因地、因时而起起落落。如果我们的菩提心所持的时间极短,所俱备什么资粮就越少。因为你缺乏修行者的本色,不具备有菩提资粮。拥有的菩提资粮,只是你人生当中的极少量而已。可能有一点人天福报,但要在菩提道上成就,就必须增加更多的资粮。所以菩提心是修行者的本色 。菩提心戒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安住在菩提心上。
二.远离二乘地戒:
一位大乘行者不能停留在自受用,必须进入他受用的范围。 二乘是声闻缘觉,他的目的是自己方便。但也不尽如此,因为他们当时是无从比较的。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人写文章。他所写的世界大战,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总共世界也只有一次世界大战。在没有第二次大战之前,他不会把第一、第二次分开来写。因为有第二次,才会有第一次。在那时候的人根本不知道会有第二次,所以他写的世界大战,当然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言。同样的声闻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进入大乘的领域,所以他无法去比较他们的目的是如何。他只知道如此修就对了 .但是这种心境是狭碍的。我们进入大乘的一佛乘之后,才发现声闻缘觉的修法不究竟,所以才要远离二乘地。自己本身在二乘地,自己是不知道的。换句话说层次低者不知层次高的境界。我们现在进入一佛乘最高的领域境界,所以更懂得二乘的不正确性。在这种不正确性的前提之下,因此我们要远离二乘地,这也是一种戒。假如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再的留恋自己修行是多么的殊胜与完美,那叫做近二乘地,这样就叫犯戒。犯这条戒不算大乘行者,不是一佛乘行者,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是个修行人,但只是一个小型的修行人.你没有大型的心胸器度根器福报因缘,所以不具足大型的修行人。远离二乘地戒实 质状况所指的是这个部份。
三.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
我们要懂得观察利益一切众生。假如不能够观察利益一切众生,也是犯戒。所以这个戒的内容是从戒名上讲的。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是要积极主动当下承担,否则就是犯戒。随缘或借故唐塞责任,消极的放弃义务,是不能观察利益众生,这一句是总说。从前三项戒来说:
第一个.不舍菩提心戒︰是一个想要修行人的根本戒,是修行人的本色。
第二个.远离二乘戒︰是大乘修行者应有的心量,是自受用的部份。
第三个.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是他受用的部份。大乘行者,就是指转五荫世间成为智证觉世间,是由自受用转入他受用的范围。
第三条戒告诉我们要以他受用为主,这还是总说,因为他受用有总说与个别说之分。利益一切众生是总说。「如何」利益一切众生是别说。这就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与高度的警觉性。对任何一件事情不可以一厢情愿的想法,要站在众生的立场去观察,在处理事情应以对方的立场去处理。观察是对事件要深入去了解,不是冷眼旁观。所以去观察一定要深入众生界,要同事、同行才能察觉到众生的苦,使自己的生命要和众生的生命结合为一体。这是一种非单纯的认知状态,因此要进入他的状态。
一佛乘的修法是「普贤是法界门,文殊是智慧门,毘卢遮那佛是觉知门」。一佛乘的根本法是觉知门,觉知是以智慧,智慧是「能」,法界是「所」.以「能」入「所」就是觉知 .所以我们修的是毘卢遮那的觉知法门。清净无染的觉知称清净毘卢遮那佛.普贤的法界是无所不在,是以能观之智起作用,所以境界来自于广大的生活面,都可以成就我们。所以从觉知门下手,要懂得如何去感受,这种修法是相当好修学的。
四.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略。
五.修一切菩萨所学戒:
一切菩萨所学我们都要修。「菩萨所学戒」 .一般而言是「菩萨学处」,戒是学处。我们现在所讲的是「法是学处」。菩萨所学的「法」就是智慧。法界觉知分三个部份:以智慧入法界成就觉知,当然六度万行也是菩萨所学,十二因缘、四圣谛、人天福报皆是菩萨所学 .但是菩萨所学的根本就是觉知。菩萨为了要觉知,六度万行、十二因缘、四圣谛、人天福报均不可免。但假如只有人天福报是没有用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法不究竟.但是六度万行又要经累劫修行。假如这些条件都俱足又有觉知性,那就能一超直入,就能圆满成就。所以菩萨所学范围很广。但是这些菩萨所学的都是理论,也都是在概念中。若要进入那种状况,就必须实行实践。从实践中把我们的概念转为实际状况。我们不要让它停留在概念中,否则那是阿罗汉的境界。
我们一定要把它从概念中引导出来,进入理事无碍的菩萨境界。要进入到事事无碍才叫做法身大士的境界。一佛乘的行者是从法身大士开始。所以这些概念转变为状态,法身大士就成就。否则在概念中的都是阿罗汉的范围 。我们要超越它让理与事交融。理事无碍的交融是在每一次境界现前时,将事的理带进事中,用这个理诠释这个事,就是理事无碍的境界,使状况能够现前。这种单一式的理事无碍可以由概念转入状态,可是这种状况的来临会很痛苦。因为每一次都要经过一番挣扎,这个就是一般菩萨的境界。事事无碍法界是要能够,把理的概念直接转换为事的概念,任何境界现前,从境界上销归自性,不再进入理的范围 。这个时候境界现前,就能与智慧相交融,不必再透过理的诠释,这个称事事无碍法界。一位法身大士就是用智慧去探索法界的现象。当法界现象现前时,由于境界的现前来自各种不同的层面,而且时间也不一定有次第的。在这种种境界现前时,是直接用智慧。所谓智慧就是对生命存在觉知的能力。直接用这种智慧与境界交相融,我们的觉知马上就现前,觉性马上就起作用,所以称事事无碍法界。一般在理事无碍法界,智慧要与境界相交融之时,一定要透过理的作用。也就是你的智慧不太灵光,才要透过理的诠释,才能对新的境界有所认知。认知以后才交融,交融后才放下,这个称理事无碍。如果智慧很纯熟,当境界现前,马上就能起观照作用,而不必透过理的诠释与宣染,直接圆满达成。而让觉性充份显现出来,这个称事事无碍法界。这个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领域,这才是修一切菩萨所学。要是离开此处就是犯戒 。这是从相上说的,愿我们共勉之。
六.于一切法无所得戒:
这个是从理上来讲的。于法无所得是空性如此。一切法含盖世间法及出世间法,包含森罗万象。一切法是讲波浪的假相,假相就是幻化,幻化就无所得。换句话于一切法无所得,就必须看破波浪的假相,而进入性海的一真法界里,也就是进入一真法界。波浪的假相森罗万象,层次相当多,六尘境界都是,而且是绵绵密密,非常微密的。如果观照能力不够微细,根本无法穿破。所以这个心灵工程相当微细的,它是实际修行的功夫。身相现出来的部份可以很消洒、大方。但是心灵工程在进行之时,那是极微细的部份,不是大而化之就能盖过去的。否则要破「初关.重关.牢关」三关的生死关的时候,你就变成 被关的一份子。我们于一切法无所得当中,是指对于波浪的假相要穿破,进入法界性海的一真,才有办法于一切法无所得。否则我们还是停留在概念上,无法进入实际的状态里。一定要破除概念对我们的束缚,否则你就是法执。
七.于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
菩提是觉性觉知。一切善根都要趋向于觉知的目标,这就是以善根来回向菩提。假如一切善根不是回向菩提,而是把善根用在别处,就不是修行人。一个商人他的目标就是赚钱,他忙禄工作结果赚不到钱,那怎么叫做商人呢?一个修行者的目的就是觉知觉性觉悟,就应该把一切活动销归到这个最终的目标。回向就是趋向于终极的目标,要把一切所作所为均趋向觉悟。离开这个目标就是犯戒。回向菩提就是趋向于觉性,一切善根都用于 启发觉性。随着我们平日功课的用功、所修的法之深入,功夫的深浅,当然会有不同,这些都是善根,应该把它引导趋向于觉性的启发。这种修行方法是斧底抽薪,称之从根本修。抓住根本就是趋向于觉性的 启发。诵经、念佛、打坐、拜佛、修法都属于媒界 。媒界就是枝末。根本就是回向菩提,就是趋向于觉性的发。我们在扫地、吃饭等一切日常生活,有否趋向于觉悟的起发。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否趋向于觉性的启发。六根接触六尘要带有高度的警觉性与敏锐的观察力,那你的觉性启发就快。根尘都可以引导我们启发警觉性,这个要自己从日常生活中去体验。那才是风吹树稍法音流宣。假如从文字上来体悟,是最落后的方式,也是业力很深的状态。如果你都不知道,还一直要在文字上下手,日常生活都毫无感觉是没有用的。这种语言文字只是一种概念,你要将这种概念变成状况,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否则你就永远停留在概念中,就无法进入状态,实相境界就永远无法去体会。菩萨修学要知道这种方法。假如一切善根不能如此回向,使它趋向于觉性的启发,就是犯了大戒。戒是自然法则,是一种规范.是一种规距,你不能违反,否则成不了佛、修不了道,我们进入一佛乘的领域,要一生成办,当生成就 .这些戒不可违犯。八.不着一切如来身戒:
如来是自性。如来身是「自性的体相」。我们要能够不执着。众生很容易执着在如来身。他不执着于世间法,但执着于出世间法.他不执着锦衣,却执着最好的「海青」.他不执着吃肉,却执着于最佳的素食 .这一切都是执着。同样的不执着于世间名利,却执着于一切法的修行.不执着世间名位,却执着于自性要展现的标的.这些都是执着。即然是执着,那就不能成就。初学的时候是要有执着,对于诵经、念佛、持咒、拜佛、供养,不执着就永远无法进入状态。当我们事修到某一程度后,一定要能够急流勇退而不执着,那才叫做不执着一切如来身戒。否则一直执着,你永远是初学者,永远都不能成就。所以初学必须规定经过一定量的事修 。这些都是仪式,但是初学者必须藉此进入状态,如果学佛已三十年还执着这些,你受到的还是人天福报。三十年如此定力是够,我们是要借着拜佛百万遍的基楚,使自己心性转变。念佛百万遍心性也能转变。诵经、持咒也是一样能改变心性。如果不能借着这些基楚,而执着这些基楚,又无法改变心性,这就着一切如来身,就是「犯戒」。从初期到后期的阶段是不一样的 。你从初学发心的「A点」到某一个程度以后自然转变,那时候你就可以不执着。此时的不执着自己不会知道,要到B点之时,才会发现自己已经不执着。这样才是一个后期修行者的本色,否则你就犯戒。犯戒就不能成就后期的道、成佛的阶段。
九.思惟一切法离取着戒:
取着就是执着。取有贪爱的意思。因为有爱贪,所以会执着。执着就会取.反之就不取。思惟一切法,我们知道法的殊胜、法的效用、法的不可思议性,然后要放下。放下是不贪爱它 .但是还得认真修学。这一点大家要弄清楚,并非不贪爱就放弃。修行不是知道就好,或者弄清楚就好,因为那只是概念化的知识,概念是一种法执。知道这法很殊胜,就要一直修。修又不要执着修,修到能生巧的地方。到了巧还能不执着,才算殊胜。那么如何达到不执着呢?就要懂得观因缘法。因缘俱足就去修,不俱足就放下。因缘随着我们的心念力可以达成。所以要想不执着,观因缘法很好。若因缘不到 ,所修的法就不生效用。修的结果和其它不撘配,就成为修福报法。修此法要懂得应用,福报现前不用远离。我们要修的是无漏性福德、无漏的福德性。当我们要这个福报时,随时可以做到,而且是取之不尽。因此要想离一切法不取执,要懂得观因缘法。所以我们思惟一切法的殊胜,然后要积极的去修行。在这样的修行领域里面,你不能松懈,还是要完全投入。但是在整个因缘法中的运作,不管是微观或是宏观的因缘,都一样要懂得才会不取着。否则你会对修成的法而自傲,这样就取着了。而我们观因缘法之后,因缘会告诉我们,那就知道可以不取着。
十.诸根律仪戒:
诸根律仪是讲我们的身相威仪。这个戒就是世间法所说的戒。诸根就是身、口、意而言。律仪是要做到不违犯。这是一种「摄善法戒」。也就是该做的要做,饶益众生的就要去做 .不做就犯戒。「摄律仪戒」是不该做的就不能做,做了就犯戒。一样的律仪戒有该做,有不该做。如何区别呢?
一般所讲的戒条,所含盖的还有开遮迟犯。一般我们是从严来讲,要开戒不是不可,但要知道如何开。因为一般人不知道如何开戒,所以就变成不开戒,这是食戒不化,所以你才没办法开戒。即然不能开戒,就产生咀咒生命,咀咒这个世界,因为我们转化不过来。看到这个世间是苦,又不懂得把苦消灭。苦是可以消灭的,所以才有灭道。要用灭道来消除苦集。因为我们不懂得,因此无法灭苦。弄到最后就苦空无常无我 .那时候你就变成咀咒这个世界、咀咒生命,而没办法赞叹世界的美妙。生命的可爱就体会不到。要体会生命的可爱,就必须以灭道来把苦集消灭。用灭道来把苦消灭,生命的真实义才会现前。这个时候才有办法破波浪的幻境假相,而进入到性海的一真当中。再从性海的一真回归过来游戏人间 .这个时候你就会赞叹生命的美妙,歌诵世界的存在是多么的殊胜,你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就相反了。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广大戒波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