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离世间品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 离世间品 第08讲

2013-07-04 03:03:49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 離世間品 08

五、善能受持.诸佛法眼: 善能受持: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对于法的认识不够,在受持方面定会差,这是行者本身之痛。真正在论道的人有二个主题。如下︰

一是「你的心在哪里」︰这是指心的环境与背景︰例如二祖跟达摩祖师说「我此心不安,求师安心」此心就是指环境。我门现在想要追求真理,想要了生死.因大事未明,生死未了,所以我心不安,这个心是指大环境。今日我们学佛所要追求的,就是要了解这个大环境。大致上当下这个心较容易掌握,但整个大环境的心很难掌握。雪严禅师与师兄经过几个大德参学稍有成就,有一天与其师兄外出,在土地庙遇到下大雪。雪严就精进打坐,他的师兄切倒头大睡了十几天。雪严就怪师兄不知精进。师兄问他精进什么.如果这样下去会误尽天下苍生。大家以为精进很好,会误尽天下苍生的。雪严和师兄说「我心不安啊」!所以安住当下的心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对整个心的背境环境没有弄清楚。不是精进不好,而是这个精进还带有心里不安的恐惧产生,所以会很精进的想要突破什么的,这是心的问题。

二 是「是当下的心」︰是指我们现在的心在哪里。当下的心是法的问题。法是真理,真理牵涉到二个问题︰「一个是佛、一个是襌」。佛是什么?道是什么?襌是什么?这几个问题在佛门中混杂不清。「佛」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但道不一定在生活中有。因为道是方法、一个途径、一个轨迹。若没有经过相当的训练是不可能俱备的。佛是觉知,只要在生活当中有觉知的能力,就到处都有佛,处处都是觉悟的地方。要学道不一定有,也不一定适合你,那必须找适合的善知识。 学法是道的一种,通常而言「法」是真理、是境界,不是成佛之道,是成佛的境界。襌是安住在内观生命的存在的状况中,若能够安住就是襌,若不能够安住就非襌。这要自己去体悟差别在哪里.或者无差别亦可,但要清清楚楚。

诸佛法眼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同的。世尊在娑婆世界所讲的法,与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的法是不同的。法眼是指他们共同的部份。一佛乘所讲的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同的。华严虽称一乘不共别圆,不是指诸佛的不共别圆.是指小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当中的一乘不共别圆。法华也是圆教,但称共同圆教。华严的圆,称不共别圆,与共同圆教有异。不共别圆是指与小’始’终’顿’圆做比较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一乘教里都是共同的,所以华严教法十方三世一切佛国土都适用。所以修学华严往生十方一切世界皆能通达,这就是诸佛法眼所共通的。其它不论大小乘的法,在十方国土中是有差别的,因为它随着众生根器与整个环境有差异。现在所说的是十方国土皆同等,因此各位不是差别众生,而是无差别众生,这就是修学华严的不同。因此我们称别的教为权小二乘,或渐教或权教,不能称实教,原因于此。

诸佛法眼是诸佛共同的法,这是从觉知的能力来谈的。如何开我们的觉知能力?这必须从二方面同时来进行。首先自己要发觉性,否则会成为没有用的知识。再来要有善知识的开导,否则会被环境淹没而消灭掉。就如我们会常听到「讲归讲、还是老实修行,不要好高骛远」。自己是好高骛远呢?还是没有老实修行呢?我们无法分辨。在此不是随便谈的,它是一个很俱体可资遵行的。一佛乘一定是在培养高度的警觉性与敏锐的观察力,自己要有相当深刻的觉知。这不是与人比高低,或者比较谁的法门较殊胜.是从真实理地上,把心灵的迹理纹路,非常透彻的解析出来,让你清清楚楚。然后如何下手探囊取物,按图索骥一步一步都可成就。没有那种可隐藏的地方,还要让妳再去等待探索。它在此完全与你展开。所以当你能够如此了知一佛乘的法时,才能够善能受持,否则就难以受持,所以要能解了到:

(一)一个会反省忏悔的人,与一个不会反省的人有何不同?。

(二)一个会反省忏悔的人有宗教信仰,与一个不会反省忏悔,又无宗教信仰的人有何不同。

(三)真正学佛与形式学佛,学佛者与非学佛者,有何不同?

(四)人天乘与凡夫、小乘及人天乘、大乘与小乘、一佛乘与大乘的行者,各个有何不同?

要把整个理路弄清楚,善能受持就很简单。差别法、无差别法都可以受持,要从一佛乘来受持无差别法的,或是在各种不同环境之下,案照差别法来受持都可以,就能善能受持。如果这些理路不能弄清楚,要如何修法都不知道?就一无是处。能善能受持就要发挥菩萨大慈大悲入事事无碍法界。

六、不断一切诸佛种性:

(一)不能善受持诸佛法眼,是破佛毁法的一个关键。

(二)断一切诸佛种性,是出佛身血的主因。

所以破佛毁法就是这两句的颠倒(不能及断)。如果没有弄清楚一开口即犯,致使经常破佛毁法而不知觉。并非每天礼佛’拜佛’念佛’诵经就不会犯,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诸佛法眼,而断佛种性、出佛身血而不自知。诸佛法眼已在前面讲过,你只要乱法即是破法。

【诸佛种性】:佛是觉悟.种性是归类.就是按照你觉悟的程度来归类。简单的说就是要我们的觉性发出来,且使之不断。再来要能发众生的觉性,就是要去教他学佛,如此就是教众生诸佛种性,也就是教他的觉悟性。众生的觉知要如何发出来,不可使他闭塞。现在的社会及佛门的教育刚好相反,都是增加他的记性。记性是断绝觉性的教育,这就是断诸佛种性。所以要发的是觉性,不是灌输觉性。记忆的能力与觉悟的能力是不同的。世间法的教育是记性。记性是以生活为目标。佛法的目标是在觉悟的能力。公案:有一对老小和尚,每日日出而做.日入 而息,消遥自在的生活。有一天老和尚的师兄来了,看到小和尚不知称’拜师伯。小和尚没有学过礼节,师伯就教小和尚拜佛、三归依等一切礼仪。当老和尚扛着锄头回家时,小和尚即顶礼三拜。师父开口就问「是那一个魔王教你的」。开口就是「谁是魔鬼」。小和尚答是师伯不是魔鬼教的。老和尚看其师弟即「你这魔王、毁了诸佛种性」,这就是他教他记性。所以雪严的师兄说他「会误尽天下苍生」,那就是教记性.不是教觉性。

各位你是在立大功德呢?还是造大业呢?你都不知道。这个只有过来人、再人才会知道。我们都在迷惑颠倒中,所做的错事也当是正确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功德。功德就是当你觉性增加之时称功德.当你毁坏你的觉性就是业力.这我们可能就不知道的。我们会在形式上做得有模有样,以为这样就对了,事实上那是错的。不在形式上的模样,是在实质上的。这个很难教给各位,要真正教给你,各位会有所怀疑,因为从来没有人如此讲过,所以也就从未听过。因此我们只会在形式上认为拜佛、三归依才是对的,其实都错了。这么多的错我们习以为常,对或错反而弄不清楚。所以从一佛乘的标准来看,它的标的是很明确的。一佛乘是很明确的。反而权小二乘才不明确。一佛乘太明确.所以很好修学,只因为你不具备这些前期的准备阶段,对于这部份就不能了解。什么是觉性?什么是正法,十方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你要受持诸佛法眼,如何受持呢?你要不断一切诸佛种性,就是要有觉知的能力,我们不要把觉知的能力给消灭了,要发出来、培养出来、增长出来。对于那些宗教文化,仪轨只是赚人的眼泪、掌声、红包而已,对我们的法身慧命亳无帮助,各位要从此去修学。

七、善知一切诸佛兴世.授记次第: 善知是很难讲的。一切诸佛兴世,就是诸佛示现,它有授记次第.举例子来说:

在印度或中国有很多大德,他们的成就都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体会的。例如「耶苏」是个大成就者,被钉在十字架上。不过还好只钉在他的手,没有钉在头上,所以他还能复活。要是钉在头上可能就无法复活。这种下场好苦啊!但对他本人而言并不苦。为什么呢?四大本无主,五蕴本来空。「僧肇」说: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杀得了色身, 杀不了生命,转过身又来。再来你就不知我在何处。可是你要能够知道,四大五蕴本是幻,才有可能。这些大德受这么大的苦难才成就。「释迦牟尼佛」算是福报大,是很难得的。「孔夫子」也是福报如此大。「马哈惟亚」就没有这么大的福报,他受尽了种种苦难。在中国的「慧可 、僧灿」几乎都装疯在社会游荡,因为他的法在当时不为社会所接受,而且王官又要杀他们。各位不要以为道场是清净的,佛门一点都不清净,尤 其那些搞公共关系、交际应酬的,他会依附攀缘高官显要。他们之间一个要选票来换钞票,一个是搞山头盖大庙,相互交易完成。正法不如此,因此不同流合污时会产生一个问题。因为他们会问「这样对不对」?正法弘传者一定会说「不对」,那就完了,就得罪了那些交际应酬的人。那些人反过来会对正法来破坏,此时正法的弘传者的命运就坎坷了。但正法弘传者不能说这样「也对」啊。目前台湾的情况也是如此,明明是不对的,确说我的法是穷尽的,他会说「你的法也对、他说的也对」.没有不对的。理由是他把一真法界、一佛乘、性起法界搬出来,因为一切法不离法界,一切都是普贤境 、都是普贤行。明明是错的而用一个概括,一佛乘的行者反而无法讲下去。当这种情况产生时,他们生存的空间就很大。这个时候就产生问题了,譬如有一次,一位老和尚在谈天中谈到「清海、卢胜彦」,在座的人都极力抨击。老和尚他很高兴的说「他们有什么不对呢?他们也在法界内」,全场的人都楞住了。换句话说「清海」他们都对的,反而是我们不对了,那如何说下去呢?所以经常应用这一种言词不见得是正确的。你可以发现,当那种人常常用那种语言对外人时,他一定用另外一种立场对待自己,那就表示他的是正确的。自己的人都不对,这就变成了「野鸽子的黄昏」,只有他一个人在飞,其它的人都不对,这个就是问题所在。所以「诸佛兴世(示现)告诉我们法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诸佛各种状况都有。各种 状况略分为二种情形「共同法与不共同法」,就是「差别法与无差别法」。从一佛乘而言是无差别法,从权小二乘而言是差别法。这些诸佛示现以后,他在教化众生产生一种状况,众生的发心有的是真发心,有的是假发心。此时我们就必须善用「因缘法」去观察,假如不能观因缘法,对真假的发心就 无法知道,就没办法授记。若有办法观因缘法,众生所发的是真、假就清清楚楚。法华经里有授记品,有这么多弟子授记,阿难是最后一个授记者。

换言之他们发的猛力心(讲的是真发心),有的是发偏真出离心,很快就成就的.他可以成立一个非常小的佛国土。会因我们的发心不同.佛国土不同,所成就的境界不同。佛出兴于世跟弟子授记是看弟子发心的大小而定。这里不谈终极目标,而是谈目前的条件、目前发心的状况是如何?我们跟各位调整之时不做授记的、也不能授记,因为你尚未成形.要到你成熟、成形就可以授记。换句话说你还有可塑性之时,可塑性大可调整至不共别圆的地方。你的可塑性固定后,那就从此地授记。一个人可塑性大,其根器就高.也就是说生命质量就高,否则即是下根器者。这是一般的授记,但佛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他可以知道你目前及将来的生命质量(根器)而以终点而授记,不是依目前发心授记。此是授记。人人的根器是须经过一番的培养与训练到达成型,在塑造时你是否可以再提升,或者就此定向。善知识可以从你的性向看出来。有些人入佛门是将 其原有的意识型态搬进来,而以为此意识型态证明就是正确。这时就必须全部放下意识型态。要全部放下是很难,若能放下部份去接受,接受的部份 去成就自己,就可以从此处授记。不是你下辈子到哪里去,因为我们这辈子造的业,下辈子到地狱去并不为过。但是你还有因缘会出来,那时成佛很快。

所以正法的修行在一佛乘为可能因了超越,并坚持正法的理念,可能会造很多不当的习气行为,例如瞋心。如果正法的理念能够掌握得住,瞋心是为了把阻碍正法的障碍给予扫除,如此所造的业会使你堕落。堕落并无所谓,因为因缘一到,就可以从地狱直超十地的果位。诸佛种性可以维持者,不受外在的相干扰,你可以超越他。所以在授记时,他会排除很多的障碍。问题是我们具备的觉知能力,到底可塑性有否?一个人缺乏这种觉知的可塑性时,称之一襌提人,这一期生命根本没有办法塑造。这可分为二种人,第一种是属于固定模式生活的人.这种人的生活非常规律.一板一眼的人,他的可塑性就小,当然他的福报与觉性也小,根器随之也小。第二人是不受规范的人,如艺术家.这种通称为「罗汉骨」,他现在就俱备有这种所谓的「舍利子」。 这种人不做则已,整天游手好闲睡觉.当他奋发图强时,可以日夜不眠不休的完全投入.这种人现在可能不具有觉知的能力,只对世间法有兴趣,佛法对他是兴趣缺缺,这是前生因缘如此。他对佛法是什么「内观,生命的存在」那太抽象了。但是这种人一旦投入就不会停住,这辈子可能没有因缘投入佛法,但是机缘一到,他就是上根上器者。现在他还是一襌提人,因缘成熟时,他那罗汉的骨架立刻发挥作用。这个「罗汉」不是二乘的阿罗汉,是指他一投入就能够完全投入的那个觉知的能力。他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就像火山爆发一般一再冒出来,那就不是规规距距的人所能知的。所以有浪子回头、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指这一种人。规规距距的人学佛也是按步就般的学佛,这完全是照知识性的在学习。这是很很悲哀的,虽然很认真、文章也一篇篇的出来、经法也能弘传,但是他的可塑性极小。修些福报不成问题,成就法身慧命功德不足。所以以慧眼、佛眼看众生,与肉眼所看的不一样的。规规矩矩的穿海青、拜佛、念佛、按时做功课,做得非常如法,这只是修福报,是典型的常温型的人。真正要讲修行,是要能完全投入的人(沸腾型的人)。所以要行就要完全投入,只有这一种人才可能在这一期取证.也只有这种人才能不倒丹,二十四小时都在修行。常温型的人是不可能的,他只会坐着睡觉。不倒丹不是坐着睡觉,要睡躺下去睡。在授记时要菩萨慧眼作用,没有慧眼起不了作用。「六祖」就是由冰点而至沸点的人,「神秀」就是常温形知识形的人。试看自己是什么型的人。

诸佛出兴于世,要与信众及弟子次第授记并非易事,佛就很简单。我们自己要从哪里下手,令众生根器成熟,这是很难很难的。自己要成就是比较快,所以很多修行者修到最后,都以等待众生因缘成熟追求佛法时,也就是等待众生发心、发起觉性,开始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才来教他。一个菩萨他不是如此被动的等众生来找他,而是做众生不请之友,这一点是很困难的。菩萨此时可能会受到凌辱,但他还是一面不断的教导众生。这一幕从下例子可以看得很清楚:有一个员外在斋僧,当时据说只要请有五百僧到时,就必定会有「宾陀罗尊者」到,「宾陀罗尊者」是否到列就看「花」盛开否?若花不会谢落就表示「宾陀罗尊者」有到。很遗憾的是,员外请了二次,僧人每次都超过五百人,宾陀罗尊者就是没到。第三次员外就直接在大门口等,他发现仆人在门口正和一位老和尚在争吵。那位老和尚又驼背、又衣衫零落,实在不成人形。员外就问仆人为何不让老和尚进去,仆人就说.像如此盛会实不适合这种不成人形的和尚进去,所以两个人就扭成一团。老和尚一直要进去,仆人就是不让他进去。员外也很纳闷,要给他进去或不给他进去,就问老和尚你为什么一定要进去呢?老和尚就说:你不知道那个员外每次都请我来,而每次都被挡在门口进不去。员外又问那你是谁呀?我是 「宾陀罗」啊,员外一看宾陀罗怎么会长得这种样子,而自认为他是长得像三十二庄严身,怎么会一个衣衫不整、驼背又老又小。宾陀罗告诉员外说三千多年前世尊要他不要入灭,到现在当然驼背瘦小啦。员外才警觉到失态,恭请宾陀罗尊老入内供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一个菩萨要教导众生时,常常会和一般人一样,用争执扭打对抗乃至扭成一团,这种才是真正的菩萨。当然也有显出,有司机驾驶奔驰六千的车子来的,但是不多。因为要度众以平凡身乃至下贱身,较容易度众生的贪瞋痴慢心,所以示现给众生的就是「觉性」。你有没有觉知你的三毒心存在?而众生就是缺乏觉性,他要发他,而众生又不愿受发,众生喜欢的是记性,喜欢社会那种对比的关系。那种绝然对的,众生发不起来。所以菩萨要面对众生,也不会自在(他内心是很自在)。菩萨是觉有情,要把觉悟给有情众生。但众生不见得要。众生要的是记性,所以你告诉他知识性的、众生没听过的,他会很高兴,如果要教他觉性或者静坐很难。

诸佛授记可分下列先后︰

(一)如果你以众生为先,发众生的觉性的菩萨行,你会是最后一位授记。

(二)如果以自己觉性增长努力而发心的人,是会第一个授记。

何以如此呢?因为充实自己内心的部份很快,只要你一投入且完全投入而行,会放下世间一切,那要成佛就很快。但要使众生觉悟,令众生先成佛的菩萨,自己却在水深火热中打滚。众生已成就了,他还是自理忙着其它未成就众生而忙禄.早已忘掉了自己的存在,这种佛所以会最后授记.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这就是菩萨甚深的悲障,他代众生受苦而不觉苦,他没有苦这回事。你不必为他担心,但你可以分享他,追随他,这是诸佛视为宝的菩萨,只有他能续佛慧命与传承佛的觉性。而那些焦牙败种自理自己很快的成佛去,佛菩萨不会阻遶他,因为他们的根器如此,至少不会在生死轮回中转。所以以众生为先的菩萨成佛在最后、常温型的也在最后。因此行一佛乘法之时,妙觉位的菩萨根本不讲成佛或不成佛,但是他会给一切众生完全授记,而自己不授记。因为一佛乘的行者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诸佛授记到此不再授记,如善财童子未说过他所受记及佛国土,一佛乘行者不必受记,他可以给人授记。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授记,但不为一佛乘行者授记。一佛乘行者本身已超过这些已无须受记。成佛不成佛已经不重要了.他已在圆融体性当中不必受记。

八、授记次第.名号.国土.成等正觉.转于法轮.无佛世界.现身成佛: 这是授记的状况、授记的内容。在何处成佛?何时成佛、国土在何处、名号是什么、成等正觉有多少众生。第一会、第二会乃至众会中,各众生有多少、总共众生有多少,这个时候授记成就。一佛乘的行者是以整个法界而一再出现,无边无际无限无影无形的境界为境界,就没有成佛与不成 佛的事,所以一佛乘的行者只是交融进去而已。但是他在教化一切众生之时,一定要给众生授记。换句话说.有授记的部份是指共同圆教以前的阶段才有。不共别圆的行者没有授记,也不授记,他可能会示现受记的相.因为成佛之后还在修行十大愿王,行普贤大行。所以一佛乘行者不可思议,因 此供养一佛乘的行者,其福报比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福报来得大。因为十方三世诸佛他能呈现给你看,一佛乘的行者出现在何处?你无法知道,也就无从供养。因为一佛乘示现之时是亳无痕迹的,它是绝对的圆融的,只是单纯的存在而已,所以毫无痕迹,界限也没有。而其它共同圆教的佛,它很明显的可以使你看得到,那要供养就没问题。所以佛菩萨示现来,只看到化身佛,无法看到法身佛。这种法报佛与实报佛,能够看到的是一佛乘的行者。一佛乘的行者常以法报佛、实报佛相处而无痕迹与界限。

离世间品是在七处九会的第八会,是普光明殿第三会。十定品是第七会。开始是在普光明殿,因此是重会普光明殿。此处普眼菩萨要求见普贤菩萨。要探讨普贤行愿之时,普眼菩萨入百千三昧,仍然不见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就坐在昆卢遮那佛的左边,何以他看不到呢?因为他还有次第,普眼菩萨还是以次第心来看,所以看不到。普贤菩萨是不能用次第看的。换句话说.在第七会已经成佛了,到离世间品已经圆融了,与前面次第境界是不 同的。前面出现的是差别因果,这里是平等因果。在平等因果才叫不共别圆,在差别因果还是在共同圆里面。在共同圆里要见不共别圆的普贤菩萨是看不到的,这就是共同圆与不共别圆的差别。所以次第授记是共同圆以前的阶段,授记的内容、国土名号、佛名号、成等正觉转于法轮、在无佛世界现身成佛,能令一切杂染众生皆悉清净。各位看看法身佛、报身佛、实报佛的法报的领域里面,是不谈化身佛的部份,它是非常殊胜的。这就是真理,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谈真理的存在,又为何如此难说?从襌学的立场来讲,要能一语道破,不在于当下的这个心,而在于那个心的背景环境。背景 环境就是就是小、始、终、顿、圆。你的心在五教的哪一范围。你如果是碰到襌师,就会「碰」的一拳就打过来。我们一则也庆幸没有挨板子也悲 哀没有遇到襌师。所以各位有空也到「高敏寺」去打打襌七,每天享受两个香板,只有天动地摇才不拟板子,也就是明新建性才不拟板子。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离世间品 第07讲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离世间品 第09讲
Tags: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