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净行品讲记 >> 浏览文章

华严经净行品讲记【四十五】: 从舍出时

2012-08-24 22:03:50互联网 【字体:

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受过供养,转过法轮,现在要离开了。大家可 以先翻到前面的经文,有一愿是「入其家已,当愿 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刚好跟这一愿是相 对的。一个是「入其家已」,一个是「从舍出时」。
因为刚进入别人的家,所以是「当愿众生,得入佛 乘,三世平等」,希望大家能进入佛法大海中。
其中「三世平等」,是指无过去际、无现在际、 无未来际,也就是没有分别心。由于才刚开始,所 以可视为是一个期望与目标。而现在「从舍出时」, 就是表示已经有所成就了,所以说「深入佛智,永 出三界」。「三世平等」讲的是时间,「永出三界」 讲的是空间,现在我们先把三世与三界的观念,作 更进一步的解释。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界指欲界、色界、 无色界,如果大家的见解只限于这么简单的层面, 便只有继续在其中轮回。过去、现在与未来所谈的 不只是色相,主要在于我们的心念,因为心念有分 别才有过去、未来。当心念没有分别时,便不再有 过去、现在、未来了。学佛就是要让我们掌握住这 一点。
佛法所说的『无常』起于人心的执 着 上次谈过「世间相常住」的问题,这在告诉我 们世间相是永远存在的,只是因为人的心念起分 别,无法自然的随着时间的象限走,而永远停留在 自己的心念所到之处。时间象限就像流水一样是不 断的在流走的,我们的脚绝对不可能踏在同样的水 上,当脚抬起再重新踏入时,一定是新的水,因为 原来的水已经流走了。可是我们却始终错认所踩的 是原来的水,其实与原来早已无关。这都是执着所 造成。所谓「逝者如斯夫」,水早已经过去了,你 又何必停留在原点? 我们可以将人生譬喻为水滴,随着洪流而流 动。这个譬喻是指我们的心是跟着时间象限的移转 而移转,如此一来,便没有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因为都只在那一点上,而那一点便是活在当下,随 着境界的改变而改变,是念念清楚而分明的。当我 们对于三世有了这样的了解,便可以正确的体会什么叫无常。
一般人所说的无常是世间相不住,而我们是从 世间相常住来看的,所看的流水都是新的流水,把 整个境界倒过来看。可是一般人惯用传统观念来接 受,所以当真正拿佛法的观念来解释时,反而难以 接受。这是许多学佛人常犯的大忌。
什么叫无常?好好的一个杯子摆在这里,一不 小心打破了,叫做无常;两个人明明谈得很好,却 因为一句话不合,便反目成仇,这也叫无常。冤家 变亲家、亲家变冤家的情形常常发生,只是套用了 佛家的术语「无常」来譬喻。这种解释,这种观念, 大家都很能接受,便以为这就是佛法。可是事实上, 这样解释的内容并非佛法。
我们要了解的是,法界的实体究竟是什么?相 的本身永远存在,只是由于心念产生执着,才会以 为相已不在了。水一直在流动着,分分秒秒都在换 新,可是我们的手脚伸进去,却始终以为在同样的 地方,十年二十年不变,这是我们的不觉。但无常 又不仅止于警觉到过去的已经过去,就像流水不断 的流走,永远在更新。
无常是说生命就像水一样,永远是那个样子, 而我们的心执着,只停留在某一个地方,不能跟着 水走。世界原本是动的,我们的心应该也跟着动, 而当心执着在某一点时,便会以那一点为核心(就 是所谓的须弥山),建立自己的中心思想,于是就 有边了,一旦产生边界,观念便颠倒了。
修行就是教我们不要执着于一点,让心像流水 一样,不只如此,还要像水滴,跟着整个水流流动, 这时候,对于任何境界都能非常清楚。如果只是站 在原来的地方,那所看的永远只是这一点,如果像 水滴般顺着水流转移,那每一点都能见到,六根所 接触的六尘境界都能够完全打开。
这就是随着时间的象限一直在变动,如此便能 进入诸法实相的领域,不再有无常,也没有过去与 未来。当你一直停留在原点,会觉得过去的已经过 去,未来还没到,以为这个就是现在,其实根本没 有活在现在,因为你一直都执着于过去,这一点早 已过去了,可是你却还停留在上面。可见要真正了 解三世并不容易,这不是文字名相上的解释所能了 达的。
三界 再来谈谈三界。在名相上三界是指欲界、色界 与无色界。所谓欲界是有欲望有形象,色界是有形 象无欲望,无色界是既无欲望也无形象。若光是从 名词上来解释,似乎与我们的生命没什么关系,反 正不懂日子也照样过,懂了也不见得对烦恼有所减 轻,对觉悟有所帮助。我们要谈的是什么叫「欲」, 在欲界里的众生,意志力较强,这个意志力指的就 是意识形态,想要做什么的感觉很强烈。想要或想 不要都是意志力的一种表达,所以往往会发错愿, 而变成执着。
譬如发愿要帮助众生,这点没错,可是如果执 着于一定要帮助众生,就不对了。发愿不是执着, 而欲界的人执着性强,意志力强,也就是所谓的欲 望强。欲望包括好的与不好的,譬如说希望建立一 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或是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这 本身并没有错,不能叫奢求,但事实上这就是欲望、 意志。猫狗可从来没有这么希望过吧!生病的时候, 它们会去挖土找草根吃,这是本能的展现,而非欲 望。所以我们对于欲界要有彻底的了解,那就是欲 望、意志力与意识形态特别的强,这从婴儿时期就 可以看出来,有的小孩饿了哭两声就停了,有的则 哭得穷凶恶极,不达到目的不肯罢休。从小的意识 形态就不同,也是欲界的特色。
色界是讲形象,我们对于形象的存在,就是执 着的表现,可是却往往不自觉,以为看到红色的花, 绿色的树就没有什么了,其实当我们在分别出是什 么的时候,就是一种执着。首先我们的意志力会去 判断是善是恶,是美是丑,这就是分别。分别之后 就是执着,执着于好的或是不好的,这是色界的执 着性。当然能够把意志力除掉,只剩下对形象外在 客观的执着,已经是一大进步了;那需要很高的定 力,才能把意识形态给破除。
无色界是既没有意识的分别,也没有物质形象 的执着,剩下来的就是精神界。精神生活是没有形象的,所以无色界的人无形象。从这样的角度来谈, 就没有空间的问题了。
一般所讲六层天叫六欲天,上去有十八层天叫 色界天,再上去有四层天叫无色界天,如果照这样 来区分,就有空间的观念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从「世界安立图」上可看到,一个小世界就是初禅 天以下的六欲天,一千个初禅天构成一个二禅天, 也就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二禅天构成一个中千 世界,也就是三禅天,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四禅天, 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这样形成的。这里的禅定高,没 有意志力,但是还有物质形像,所以劫火一来(火 灾烧到初禅天,风灾吹到二禅天,水灾淹到三禅天) 统统都会毁掉。而四空天乃是无色的,是精神的领 域,所以就世间人来讲,要活在精神领域的层面, 才不会受到外界的摧毁。
意志力强的人,家庭生活容易起冲突。在禅定 的境界中不谈意志,只有形像,所以没有了欲望的 追求。可见意志的存在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根源,一 定要先破除掉,烦恼和痛苦才能消除。在色界中意 志的烦恼和痛苦没有了,只剩下形象的累赘,生活 上如果非常重视物质的话,虽然没有了意志,但仍 属于享乐派,福报很大,对于这种福报大的人,希 望他能再超越。这种人平时都没事,一旦有事便是 大事,因为他平常的防御能力不足,事情一发生, 便火速燎原,这是色界中人的困难,也是为什么要 一再超越的原因;超越过物质生活,到达精神生活 的领域。但也不是完全拒绝物质生活,那是真正修 行人的领域。
而我们可以借着物质做媒介,再超越物质去感 受。以每天的功课来说,要能透过经文进入实相的 领域。经文就像物质,而实相领域的感受则是精神 的。所谓正法行的功课,就是要透过这些媒介去体 会法的真实义,一旦体会到了,马上做回向。像今 天所讲三世与三界的意义,你若体会得到,便马上 回向,体会得大,回向的效果大,体会得小,回向 的效果小。同样的,我们透过物质生活是否也能体 会而进入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但是光讲这些,这么高的生活领域,仍然还是 在三界内轮回,还未了生死,要想不轮回,唯有完 全的清净。没有欲望,没有物质的执着,也没有精 神的陶醉(活在精神领域中其实也是一种自我陶 醉,因为精神生活很难与人分享),这种境界,唯 佛与佛始能知之,只有觉悟者,体验到的人才能知 道。这就是三世、三界的观念。「深入佛智」就是 对这些要有彻底的了解。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华严经净行品讲记【四十四】: 饮食之间
下一篇文章:华严经净行品讲记【四十六】: 沐浴之时
Tags:华严经净行品讲记 华严经 净行品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