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严饰人 当愿众生 三十二相 以为严好 见无严饰 当愿众生 舍诸饰好 具头陀行 这两偈是一对。严饰人是指会打扮、会庄严自己、装饰自己的人。见到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提高 警觉,希望他能三十二相「以为严好」。不要只看 到外相饰品,譬如看别人的发型、服饰很美时,不 要只赞赏那个发型、那件衣服,你应该说这个发型 很适合你的脸,或是说这件衣服很适合你,而不是 只看饰品、看衣服,而没有看到人。
现在我们更进一步,拿这些用来装饰的事物来 提醒大家:每个人都应该以三十二相来庄严自己, 这就是修行了。可是假如三十二相都要修,那岂不 是得花上一百劫的工夫才可以,因为智慧开了以 后,还要百劫修相好?这可就麻烦了,按照这样修, 我们这辈子都别想成就了?事实不然,心境平和即 能做到。
各位留意一下可以发现到,一般人有两种现 象,一种是瞋怒心与嫉妒心会像火一样闷烧,使人 的脸变形,皮肤变黑,所以瞋恨心、嫉妒心重的人, 经常是眉目深锁,五官挤在一起。一种是贪心重的 人(愚痴与邪见者不算),因为有欲望,所以眼睛 老是有要往外跳的感受。
通常一个人人格成熟后,脸形会定型,智慧成 熟后则是眼睛会定型。我们所讲的三十二相庄严, 是指人格、智慧都成熟的情况。若把人当做一件物 品放在那里,自有一份气质会出相,也就是前面说 过的三十二相,它会调整得刚刚好。
一个音乐家坐在那里,就像一首音乐不断的在 播放,一个画家坐在那里就像一幅画,爱插花的人 就像一朵花了。这些都是指在见性的情况下,那份 美会自然出现。反之一个贪心、欲望重的人,就会 不断的装饰自己,如同戴一副面具。总之,当一个 人具备那种气质、条件的时候,自然可以看得出来, 这是比较深层的部分,各位都要提高警觉,好好留 意。
在反面的意义上,也就是指无严饰、不装扮的 人,当见到这样的人时,也一样要提高警觉,「当 愿众生,舍诸饰好」。各位要注意到,这里并没有 说见到严饰人要告诉他不要化妆,而是希望他更进 一步,三十二相以为严好,对于无严饰的人,则希 望他能「舍诸饰好,具头陀行」。头陀行是修苦行, 但此处的意思是要我们恢复自然的状态,而不要过 奇装异服的生活。所谓自然的生活,就是够用的生 活,不必特别刻意的去装扮。
头陀行在古印度有其特别的意义,有所谓的十 二头陀,就是修十二条苦行的原则,也有十头陀、 九头陀等,这与九指头陀又不同。九指头陀是说将 一指剁下来供佛,八指头陀则是剁两指供佛。不过 剁手指头供佛,并非很理想的情况。伤身的供佛法, 只是表明你有这份赤诚心,但并不表示你对「道」 真的有信心。所以这里说见无严饰者,希望能修头 陀行,是说不染物欲,而物欲在基本生活上,随着 时代的演进是会有所不同的,所以头陀行也不必拿 古代的标准来相比。
见乐着人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欢爱不舍 见无乐着 当愿众生 有为事中 心无所乐 乐与高兴不大相同,大概可以说乐着人是处顺 境的人,无乐着就是不顺的人。广泛的说,打球、 钓鱼、开车、搜集,甚至玩电动玩具,凡是对物有 嗜好的,都可以说是乐着人。对于这样的人,希望 他们能「以法自娱」,嗜好到法里头来,不要只停 留在物相上。「欢爱不舍」,是对于佛法产生兴趣, 获得欢爱的意思。
大家要注意「娱」这个字,许多人对法确实产 生了嗜好,却同时也对法产生了执着,这是不对的。
我们虽应将法当作嗜好,同时也应将视之为娱乐、 游戏,这样才不会有得失心,否则一旦产生执着, 得失心马上就来,得失成就与不成就的问题,这是 修行人最忌讳的。
一个修行人排除一切障碍,无非是要达到终点 目标,但可惜我们老是在终点的前一站被卡住,此 障非它,就是法障。法障来自法执,譬如我要追求 觉悟,在这追求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我要得到, 我要得到」的意识,那就永远得不到。娱乐就不会 有这种情况,输臝自在,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达 到真正修行的目的。话又说回来,有目的可达到就 不叫修行了,可是语言的限制,也只能如此举例说 明,希望大家不要执着在「有目的」上。
「见无乐着」,就是对物没有这种嗜好的人, 也一样要提高警觉,当愿众生,在「有为事中,心 无所乐」。不只对物,在所有有为法中,都应无所 乐。许多人,尤其是所谓的女强人、女经理,都是在有为事中,心有所乐。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工作狂, 否则不可能如此投入,但所投入的都是在有为事 中。你说他们不对吗?这是世间人的标准,而且相 当难得。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是「做你爱做的事, 爱你所做的事」,这很麻烦,固然这是世间法的标 准,但很容易使人产生执着,其中该如何拿捏,要 十分小心。说它不对,不该这样,好像是叫大家都 不要负责任,强调责任,又分明与了生死无关,可 见语言文字本身即有许多矛盾,一旦表达不当就会 造成反效果,所以大家对于语言文字不要太执着, 了解其中的意义就好了,不用去争辩。
见欢乐人 当愿众生 常得安乐 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 欢乐人是真正生活在顺境中,有喜乐的人。见 到这样的人,要「当愿众生,常得安乐」,希望能 永远快乐。但快乐什么?「乐供养佛」。这不是叫 你整天拿钱给佛,而是能乐于修行,达到觉悟的目 标。你既然很高兴,就希望你也高兴于修行,赶快 觉悟。
苦恼人就是在逆境中遇到挫折了。我们希望这 些人也能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有了苦恼就 得去除,除苦得靠智慧,没有智慧除不了苦。刚刚 提过,一个人只要有占有的欲望,什么方法也不能 破除,除非先让他有智慧,什么叫智慧?就是人格 健全、心灵无缺陷,如此自然就不会苦恼了。
见无病人 当愿众生 入真实慧 永无病恼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无病人是健康人,就身体而言,健康的人不生 病,这个没问题,但是在心理上呢?下面说要「入 真实慧」,才能使你心理没病。可见病是病在人格 不健全、心灵有缺陷。只要有了智慧,就无病恼, 日后才能成就。所以当我们见到无病人,不但希望 身体无病,更希望心理无病。
「见疾病人」,是指身体有病的人。我们希望 他身虽有病,但不要心也得病,所以要提高警觉, 观照众生,希望能「知身空寂,离乖诤法」,知道 身体是四大假合,是空寂的、假的,不要沈迷在错 误的观念中。
人往往患有身见,执着在自己的身体上,其实 这只是一个物体,是物理现象的运转,时间到了, 自然会产生种种变化,该坏就坏,该散就散,没有 什么好执着的,观念一转变就过去了,所以我们要 「离乖诤法」,就是要去除这种错误的争执,若老 是以错误为真实,那就痛苦了。这点希望大家真的 能有所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