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树叶茂 当愿众生 以定解脱 而为荫映 若见华开 当愿众生 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 若见树华 当愿众生 众相如华 具三十二 若见果实 当愿众生 获最胜法 证菩提道 「见树叶茂」,树叶茂即是茂盛。此可由三个 层面来讲。第一是实际境界,树的枝繁叶茂,亦即 表示树的生命力旺盛。
第二是引申意义,人的枝叶如何茂盛?亦即人 的旺盛生命力如何开展?人的生命力若不足,就会 坐困愁城。例如身体羸弱的人整天忙着身体的事, 事业困顿的人整天忙着事业的事,如何还有心思旁 骛其它?如此的树,是枯藤老树,是一种生命力的 衰竭。修行人就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意不如,事 不得,这种种的挫折,我们希望把它当成人生历程 中的孤立事件,不要让它影响整个生命体。例如, 一个人努力专注于事业,却不幸失败了,不要以为 这是天残地毁、世界末日。事业失败,只是福报不 足罢了。还有生病的人,你是要饱受痛苦的折磨? 还是要从病中了脱?这全部存乎于心。
有位老菩萨生病住院,起初很潚洒自在,因为 他认为医院设备新颖,医生技术专精,只要交给有 科学根据的西医处理,没什么不放心的。可是当西 医宣布他已是癌症末期时,一切都改观了。他开始 转求他一向认为不科学的中医草药。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改变?因为人在某一种情境下,观念和心境会 随之快速变化。所以当我们受不了外面情境的影 响,就要将它孤立起来。如果色身要死了,那就死 罢,不要影响到自己的心境,也不要影响到别人。
我们常说:「要将生死布施出去。」身体不是最终 的目的,心理、观念才是最终的拥有。不要让身体 影响心境,也就是将身体孤立出来。
如果你能坚持观念,不受外缘的影响,那么生 命力就能维持茂盛的状况。就像一株大树,只要主 干还在,即使是所有的枝叶都一齐被砍断,它还会 再活过来,就算是将它连根拔起,它的毌枝也还可 以移植再生。人的生命力就像大树一样,只要能保 持生命力的泉源,枝叶就会很茂盛,所以不要发生 一点事就昏天暗地。身体不好,家庭可以很好;事 业不好,身体可以很好;就算是身体要毁掉了,也 还可以保持一种超然的,喜悦的心境,这样的「死」 也就不足为惧了。一个人要活得痛苦?还是活得幸 福?这完全要由自己去界定。
第三是影响的层面,亦即「树叶茂」的影响。
我们个人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如果你认为人生 百岁,死后黄土一坯,那当然没什么影响。但是翻 开历史,你可以发现:一个人的生命影响是可以很 长远的。像释迦牟尼佛,他的究竟成就、他的伟大 人格,以及他的研教,到现在还一直影响着我们; 像孔夫子,他的儒教,他的哲理,也影响着千千万 万的中国子弟。还有许许多多无名的圣贤豪杰,他 们留下多少隽永的人生座右铭,世世代代影响着人 们。这就是他们的「荫映」,他们繁茂的枝叶,饶 益群生。人的一生,能否留名青史并不重要,因为 纪录是人为的,是因人的好恶而定;重要的是影响 众生的实际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因果所在。
「见树叶茂」,叶茂是成就,当叶很茂盛,当 然就能荫映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亦即 以定解脱来影响众生。定是禅定,也就是禅定波罗 蜜,解脱有很多种,所谓「六度」就是六种解脱: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波罗蜜。
为什么在此我们特别强调「禅定」。因为在修 学过程中会产生一种作用,叫定自在力,定自在力 有很多种,通常归纳成十八种变化。这些变化可说 是无中生有,有中变无,飞行虚空,上身出火,下 身出水种种多样变化,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穿墙透 壁」,「伸手遮敝明」,「呼风唤雨」的广大神通, 这些都是定自在力的成就。
为什么要讲「以定解脱」?这种成就的特色是 可以用种种变化荫映众生,饶益众生的。以定解脱 有别于一般解脱,像持戒解脱,顶多是天人送供, 身体飘香,没有什么变化。「定」的成就却相当有 变化,就像饶益众生,就有种种善巧方便,变化很 大。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将「定」做为我们的 目标,并以此种种变化来利益众生,荫映众生。
若见华开 当愿众生 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 这里的华开,指的是草流植物。花开是生命力 展现的最高境界,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看到 花开,就要自省我们的生命力有没有开花?「花」 摆在这里,我们会觉得它本来就存在着;眼睛闭上, 虽然看不见,其实它依然存在,它的存在与否,是 你眼睛的分别作用,这种分别心是我们烦恼的根 源。一般人常缺乏自信,很容易被外境所影响,一 直去确认外面的存在,外面的存在确认千百样,还 不如确认一次自我的存在。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活在「为别人而活」的情境 中。虽然社会教育是鼓励为别人着想,然而当你为 别人设想的当下,是否真的心甘情愿?是否真心喜 欢?例如,你为先生做饭,如果是为了控制他的胃, 让他回家吃晚饭,这是交易,是掌握控制权;如果 是因为你喜欢做而做,并且陶醉其中,那是不同的, 那是在享受生命。
佛法不是自私的,它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展现, 并且兼顾了个体与群体。不但自己活得很有意义很 有价值,还能使自己和对方交融成一体,不是迁就、 不是对立,而是水乳交融的与对方相处。如此,生 命才开华,那时你就会看到「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神通」与「变化」不同。「神通」是有一种 不可思议的领域,不是用智力所能想象的,是一种 对生命的感受,在生命当中展现出来的不可思议境 界。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投入,就会发挥 出总体的力量。例如插花或绘画,如果你的着眼是 技术的提升表现,那所呈现出来的是一股匠气;如 果是全心的投入,那就会展现出生命力。
像城巿的造景就是人心的投射,欧洲有些城巿 美如图画,因为全体国民都是艺术家,他们齐心布 置这个城巿。一个人的作品如果不迁就别人,自有 高人一等的格调,当然就能吸引别人、影响别人, 群众就会向他靠拢过去。曾经有一位大陆的雕刻艺 术家,为了雕刻熊的全家福造型,花了三十年工夫, 专心研究熊,结果他的作品果然纹理鲜明,栩栩如 生。
所以,当你的生命开花的时候,你就会像艺术 家一样吸引众生,这叫「神通等法」。亦即神通等 法有各种法,这并不一定只指学佛的智慧,我们的 生活也一样,要常自问:生活中有没有展现生命 力?你若能展现自己的生命力,别人自会向你靠 拢。我们要常在一些小地方去发觉、去展现,也要 常常留意做事情是否够投入,如果投入不够,生命 力就展现不出来。
若见树华 当愿众生 众相如华 具三十二 树华是树的花,树花比草花更有特色,因草的 花生长较低,我们是俯首而看;树的花长在高处, 我们是仰头而望,像凤凰树,木棉花等。向下看草 花,表现的是花的生命力的展现;向上看树花,除 了展现生命力之外,更有一种威仪。因此在仰之弥 高之际,更产生了效法它的心境。「仰望」亦是一 种省思、一种自省、一种内敛的工夫,容易产生向 外观摩学习的情况。
「众相如华」,众生具足三十二相,相相都要 像华一样盛开:有的萌芽、有的含苞、有的吐蕊、 有的怒放,三十二相皆有一个适当的配合。
我们知道花朵盛开的时候,是最饱满的时候, 也是最美丽的时刻。盛开之后,花瓣会凋零、飘落、 枯萎,然后归于尘土。从含苞到盛开的这一段历程, 就有种种的变化。「众相如华」是表示我们要像花 瓣一样,瓣瓣都完美无瑕,具足三十二相的庄严。
此「相」,不只是指身相,语音也是一种相,行为 举止也是一相。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提及文殊 菩萨回头看人,像大象回头,那种姿态的庄严、优 雅、殊胜,正是一种「相」。所以,「相」的庄严 与否,是取决于他的动作表现、行为举止、音调语 音等等。如果每一相都很圆满,就叫「众相如华, 具三十二」。
若见果实 当愿众生 获最胜法 证菩提道 果实就是一般所讲的结果阶段,也就是最后证 得菩提道。修行的过程,是以菩提道为最终的依归, 就像大树开花结果一样,是生命力的展现,展现之 后要获得一种结果,也就是证得菩提道、获得最胜 法。但是人生并非只有修行才能得道,有些人反对 修行,认为是自讨苦吃,你固然可以不修行,但你 的人生却不能不调整,因为调整才能免除痛苦。你 必须调整不当的观念与行为,使人生止于至善。「止 于至善」不就是获最胜法、证菩提道吗?所以,「调 整」和「修行」的意义其实很类似,只是名相不同 罢了。
有时候,我们不要太执着于名相,尤其在跟人 家谈佛法时,如果对方不喜欢听,更应该注意,例 如劝人戒贪,只要说吃对身体不好,千万不要说贪 吃会下地狱。只要能使他止恶就达到目的了。又例 如要表彰人家做善事,只要说我们行有余力多为 善、多积德,在社会上才有意义,不必一定要说些 「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善根福德」的佛 家道理。因为对方有「法执」,学佛人不要跟着一 起执着,他执着由他去执着。
我们既然希望能影响别人破「我执」,自己就 更不能执着于名相。所以并不是非要用佛法的术 语,才能讲佛法,有时可以不用这些术语,仍然能 达到弘法的目的。在弘法利益众生时,要善巧方便, 采用契机的方法,将佛教正法善巧运用,让对方明 白知道,这是很重要的关键。
例如,我还未正式出家前,有一次和几位同事 到餐厅聚餐,有人暗地打主意要让我破戒,结果第 二道菜鱼上来了,因为吃素的人较敏感,能感觉到 鱼被生剥活煮的恨与怨,当时我就说:「这条鱼是 活的!」大家不信,把鱼翻过身,果然是带血未熟。
重新回锅再煮,端回依然未熟。我就趁势说:「鱼 菩萨已示现,要度你们吃素。」以后的几道菜,大 家在吃荤时,就心有顾忌,再也无法无愧的开怀大 吃。所以并不是天天说教要人家吃素,就能达到「戒 杀」的目的,总要契机才能使人破法执,获最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