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袈裟衣 当愿众生 心无所染 具大仙道 袈裟是世尊在印度所制订的,当时为了要与一 般众生有所区别,而有了这一件袈裟,但里面的服 装则与大家是相同的。随着时代的演变,社会的服 装也会改变,但佛教徒的服装是不变的,因为出家人不追求流行、享受及赞美,永远守住原来的样子。
当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人的服装与印度人 大不相同,而且变化多端,为了适应国情与民风, 袈裟只有在特别的法会上才使用。 刚出家第一天, 在仪式上一定会披上袈裟。披上袈裟与脱去俗服并 不相同,脱去俗服重点在于「舍诸罪轭」,着袈裟 的重点在于「心无所染」,因为袈裟衣代表神圣、 殊胜、清净的意思。
做为一个出家人应如何提醒自己呢?当穿上 这身服装时,随时要提醒自己是人天师。常常摸摸 自己的头,告诉自己别忘了自己是出家人、修道人, 言行举止应有道气,与凡夫应有所不同。经常如此 的提醒自己,实际上能不能完全做到不敢讲,但是 在这个极为重视仪表的时代,一个表面功夫做得好 的人,的确容易吸引大众。
姑不论这个表面功夫是真是假,倘若在大众面 前真的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形象, 而且穿着威仪如法,谈吐中规中矩的话,随时都可 以影响广大群众。这是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威仪够 了,不管平生在修行上有没有成就,至少在教化众 生的福报上是修到了。所以出家人好修行的原因就 在此,想破戒也不容易。
归纳以上的重点,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我们说 「当愿众生」这四个字在于提高警觉,那么到底要 警觉什么?又该如何去警觉?掌握得住的话,这就 是一个要领修法。
大愿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修行的下 手处 表面上经文所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 相,法义上则在提高我们的警觉性。警觉性修法有 几个重点,一是警觉到目标,二是如何警觉的过程, 第三则是下手处。每条大愿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所 面对的境界,也就是修行的下手处,可以从这个地 方来提高警觉。
其次是如何警觉?我们在行、住、坐、卧中该 用什么方法来警觉呢?一般人凡事喜欢用二分法, 于是日常生活大致就分成了两种情况,顺境与逆境 (所谓不顺不逆,多半是对没感觉的人而言,既没 感觉,自然也不会提起什么警觉)。
顺境逆境对人都会产生刺激,有了刺激就会提 高警觉,所以经文的意义简单来讲,就是「若遇顺 境,提高警觉,趋向终点。若遇逆境,提高警觉, 不要堕落」。而不要堕落的目的仍在趋向目标。归 纳起来就是要我们处顺境时不骄傲,处逆境时不灰 心。这种情形在日常生活常常有,一遇逆境即起瞋 心,一遇顺境即起满心。
各种境界来临时该如何导引,各位应仔细分 判,这会依各人所下的工夫而有不同的因果。当缘 来了,境界现前了,你所发起的愿,提高的警觉, 以至如何修行的部分,都是将来果报成就之处。表 面上看起来是事相,可是却与理事无碍有关的,也 就是「理事无碍法界」。因为理是普遍的,所现的 是什么事,就是什么事的现象,不会有障碍。
能因境修行,就是造善的果报 佛门中真理的恶缘不要结,所以为什么说不能 谤佛毁法,其果报不可思议,这是因为造了邪见的 业,如果能因境修行的话,则是造善的果报。但是 修行的程度境界有高低,就像造业有大小,刚开始 时难免会修得不太正。面对境界,提高警觉,却做 了错误的修正,但是修正错误并不会因而获得坏的 果报,也不会有功德,只是得到福报而已,若是做 了正确的修正,那得到的就是功德了,法身慧命会 因此而增长。所以依循正法修行,修错了仍有福报, 因为这个错不是邪见的错,而是目标掌握不住;修 对了,功德就有了。
真正菩提道上的修行是功德与福报并进的,读 经可以修智慧,同时也能修福报;布施可以修福报, 同时也能修功德,所以说修福报不一定要付钱,帮 助别人,鼓励人学佛都是修福报。主要在于掌握住 关键,知道要警觉什么及如何去警觉,如此训练才能建立正念,智慧福报也随之增长。
在此我们不做其他种种衍生,只要从中仔细去 修行,就会发现佛法不离世间法,绝对存在于日常 生活中。虽然此处所讲是有关出家的部分,但是在 家人也可以照样修行。出家人的袈裟就是在家人的 缦衣,剪发洗发如同剃除须发,用心是相同的,不 分在家出家。在家人与出家人的区别,仅在服装仪 容的不同,此外出家人身为人天师,尚肩负了成就 众生法身慧命的使命。
正出家时 当愿众生 同佛出家 救护一切 我所说警觉的目标,就是要「出尘」,脱离红 尘,但脱离红尘并不是不理红尘,许多学佛人学到 最后变得不问世事,这是不对的。世事是世间法, 对于世间法我们要先处理好,而且在处理世间法的 同时,要能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才是出世间法。
现在出家了,出家的意思是离开红尘的羁绊, 不受世间是非的干扰,而非不与红尘相处,是身处 红尘中,心却不受红尘烦恼所绊,也就是心出家。
现在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都与四大色身的生命混 在一起,分不清楚。「同佛出家」,就是要我们远 离四大色身这个生命的物理现象的干扰,像佛一样 成就法身慧命,这时即使有人要杀你,你也会坦然 的说:「你杀吧!」 这个四大色身即使给你,只要法身慧命坚定, 仍会与其他因缘重组再来;两者同时存在于色身 中,但是仍可感受到色身之外或色身之中还有个法 身慧命。你很难分辨他们是在一起还是分开的,色 身中就是有个法身慧命,法身慧命不能离开色身单 独存在。外力能够毁掉色身,却毁不掉法身慧命, 当四大色身毁掉后,法身慧命会与其他因缘重组, 成立另一个生命体。
这个法身慧命就是「生命本质」,它会一再的 提升,在此被毁掉的会在天上与天上的因缘组合成 为天人,或到净土去与净土的因缘组合,成为净土 的菩萨,原因就在此。所以我们要警觉的就是色身 与法身那一层若即若离的关系,当色身与法身结合 在一起时是「若即」,但它们也若离,好像是分开 的,但若说它们是分开的,却又好像在一起,分不 清楚。
至于「同佛出家」后要做什么?只是坐在这里 给人家拜吗?不是的,要能救护一切,也就是用种 种方法教化一切众生,这就是警觉的目标。
可见这是一个重要的修行法门,首先,要掌握 到下手处,以一切境界为缘,则随处皆可下手。其 次,是如何下手?也就是如何警觉?最后是警觉什 么?也就是目标。
所以有一个下手处,一个过程,一个目标,这 就是一个完整的修行法。以念佛来说,持名念佛是 下手处,一心不乱是过程,往生净土是目标。以参 禅而言,提起话头是下手处,观照工夫是过程,明 心见性是目标。可见警觉性的修行法,以总体言, 可以念佛、参禅、读诵、持戒等方式进行,而下手 处则源于生活中一切境界,再运用警觉的方式引导 到正确的境界中,最后才到达所要求的目标。大家 试试看,可以随时模拟,无论走路、乘车、等人, 处处都可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