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净行品讲记 >> 浏览文章

华严经净行品讲记【二】: 十具足

2012-08-24 21:04:56互联网 【字体:

 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苦不再继续下去,使生命的无常 能获得妥善的解脱,那就要靠智慧了。
接下来的这段经文就是谈修行的条件: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 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 具足? 这十问是讲修行的条件,也就是入菩提道的先 决条件,略述如下: 一、生处具足:是指大环境。倘生在非洲, 既没有文化又没有佛教的地方,思惟理路无法开 展,不知生命的真实意义,对于佛法的思惟与一般 的思惟,根本无法分辨,这就是生处不具足,如现 在的大陆即是如此。但在台湾就不同,佛法就很兴 盛,易于修行,入菩萨道,就是生处具足。
二、种族具足:在我们环境里,知识分子较 有种族具足的特性,只要善知识能正确中肯的引 导,众生又有种族具足的条件,一定会相应和契机。
三、家具足:我国是大家庭制度,在此环境 下,如果人人都信佛学佛,你也想学佛,就不成问 题,由此类推,一个村落,聚落里面也是如此。
四、色具足:是指自己的身相四肢健全。这 里开始讲个人外相的部分。
五、相具足:是指自身五官端正。若四肢不 全、五官不正,于菩提道上的精进必多障碍。
六、念具足:是指心念、正念要具足。不但 要提得起,还要能贯彻。
七、慧具足:是指智慧要具足。念只是一种 状况,慧则更进步,反过来再对状况有所选择,也 就是当念在运作的时候,智慧会告诉它,在生命的抉择上愿不愿意深入?这是谈心理的状况。
八、行具足:是指行门要具足。
九、无畏具足:修行当中的定力、毅力、魄 力、耐力这四种叫无畏具足,缺少其一,修行就不 能长久。
十、觉悟具足:修学菩提道无外是要觉悟, 觉悟的层面很多,如赵州和尚大悟三次,小悟无数, 总之觉悟的能力要先具足。
一个人要具足这十种条件,包括了内在与外在 两方面,而前面五种是指外缘条件,讲背景方面。
这五种不具足,最好的方法是出家,若发心入佛门, 这五种都能具足。后五种条件一般都较欠缺,需要 依止善知识的指导。
「念具足」的念指的是意念,做一件事时要有 总体观,能提得起来也要能贯彻。念在运作时,智 慧会告诉它,对状况要有一种选择,一般人对生命 的认知往往不够深入,充其量只是一种生活,当那 天静下来,去思考为何要如此忙碌时,会产生很大 的恐慌,一碰到恐慌,可能会逃避不去想它,如此, 就没有智慧。
有时对周遭朋友的死,会感受到无常的冲击, 这时,你要深入去面对它,去思考无常是什么?生 活中的挫折烦恼从何而来?如何消灭?这就牵涉 到四圣谛:苦、集、灭、道。集是指苦的来源,对 幻境执着才有苦,贪、瞋、痴皆源自于此,将虚无 当真实就会产生痛苦。而痛苦在某种状况下往往又 不是以痛苦的形态出现,而是隐藏在快乐或享受 中,苦只是个符号。例如我们执着要拥有一栋房子, 当你得到时又怕失去它;得到时,表面上是享乐, 但却隐含着失去它的苦,所以,苦只是以隐含的形 式出现而已。
你对生命的实质有此认识,对生活的苦有这般 了解以后,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苦不再继续下去,使 生命的无常能获得妥善的解脱,那就要靠智慧了。
能具足这方面的智慧,就知道如何行,因为你要找 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八万四千法门如何选取一门贯 彻到底,如何在菩提道上行无所畏,就要具备「定 力」、「魄力」、「毅力」、「耐力」四种条件, 方能行之无畏。
想要所行无障碍,必须有善知识的指导,除非 有一种天生就具足的人,具备超乎常人的素质,对 生命有敏锐的观察力,在生活上又具有积极的创造 力,两者结合起来,在生命的洪流中要超越与突破, 自己可以主宰。有了观察力,他的念、慧能具足; 有了创造力,他的行、他的无畏就能具足,剩下来 就是觉悟的部分。
要是能依据经典再将这两种能力结合,就是觉 悟具足了,也就达到「普贤行愿力」的境界。
可是这种天生就是修行的人,到什么时候才会 修行呢?这种人往往在一般人生中一定很能干、独 立性强,非得在社会上遭受挫折、打击,才会反省 思考人生,这就是他的人生转折点。要是有缘,进 入佛门,修行就开始了,以所具有的洞察力与创造 力,绝对可以好好修行。一旦投入修行,念力、慧 力、行力、无畏力、觉悟力统统都能具足,这种人 我们称为「法行人」,自己依法而修行的人。
另外一种是「信行人」,要做一个成功的信行 人,要依止善知识修学,并全部接受他的教导,不 要到处攀缘。要能接受师父摧毁自己的人格,其目 的在摧毁自我,帮你破我执,这才是你的善知识, 你的师父。
是故,此十具足为入佛门必备的条件,欲行菩 萨行,完成菩提道,应努力培养并使之早日具足。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华严经净行品讲记【一】: 身口意
下一篇文章:华严经净行品讲记【三】: 十种慧
Tags:华严经净行品讲记 华严经 净行品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