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6:09】第三回向27
只有菩萨行,要去做,实践地做,才有菩萨行无量乐。把理想化成行动。
示入众趣安隐乐 恒守诸根寂静乐
悉以回向诸群生 普使修成无上智
非身语意即是业 亦不离此而别有
但以方便灭痴冥 如是修成无上智
一切境界都是诸佛国土,要在这一切境界中去转化,去悟得。假如它是相对的,那你就在娑婆里;假如你能转化,它是圆融或绝对的,你就在极乐里,所谓一真法界,常寂光土。
圆融或极乐,这个词不重要,后面的那个东西才重要,所谓的绝对或圆融是什么状态?
台湾社会缺少一个中心思想,要培养高阶优秀的传统。
【转法界】境界,这两个字就是华严宗所讲的法界,包括哪些?
A、一切情境,相对立的那个境界叫有为法界;
B、转化过去,成为绝对或圆融的境界,叫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常寂光土,或天堂天国,它叫做无为法的世界,就是无为法的法界。
这两个是粗糙的相对立的分类,有为无为,这对立无为法还是有为法的一部分。
C、华严思想在讲法界的时候,它超越这种对立,叫亦有为亦无为法界,是有为也是无为,这是佛法跟各位建立的第一层境界。
D、第二层境界,就是高级佛法所讲的非无为非有为法界。从这里来修行也可以,那个境界要提高一点。
佛法有你所不懂的,就是你要去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地方。你不要都听你听懂的。
这是你提疑情的机会,你一定要提疑情,才能去推动它。
E、超高级的佛法,叫无障碍法界。别人家没有的,这是华严经的特色,层次非常高。
A、法界不是很高级的,都在法界中,不离法界。任何一言一行,身口意三业所造都在法界内,不出法界,但这个是有为法界,有为法的法界;
B、要进入无为法,就比较高级了。
刚开始分染净,染法界是有为法法界;净法界是无为法法界。
C、亦染亦净法界,这是一般佛教所讲的,不是你脑筋所能转了。
D、非染非净法界,双泯法界,这个就高级了。
这个地方,你要经验,不但要读诵,记起来,而且要经常地讲,去表达。
◆经法院,辩论。四学期学四年的课程。基础要背,考试,默写。
1、一对一辩;
2、一组对辩。有标准:有口才好赢;有内容精战赢;有准备资料充分赢的。你要拿出实力来。
3、分组,五个人一组。包括团结,反应,分工,默契的训练。没有这些训练,没办法弘法。
从实修上去辩论,人家要问题,要辩倒,才能说所知障重。
你辩论都输人家,就所知障重;人家一发脾气,你业障重,要背因果,这不是佛法,这叫佛棍。
思维的背景要有,你才能拿出来用。
示入众趣安隐乐 恒守诸根寂静乐
悉以回向诸群生 普使修成无上智
经文每一个字都要注意到。
示,示现,就是进入众趣。
众趣,各道,六道,人道中有各种人,鬼道中有各种鬼。菩萨可能会现饿鬼相。焰口鬼,即观世音菩萨化身。
你遇得到的都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即使看到一只狗也是观世音菩萨示现。。
示现,你的脑筋会想一定要观世音菩萨变现来教导我,这种想法叫意识形态,凡夫想法。
【示现】一个修行人,看到这种境界,就要去找,它到底给我什么启示没有?那个启示的当下,就会有两个示现,一个是文殊的智慧示现,启示你的智慧;一个是启示你的悲悯心,怎么样饶益的部分,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所以跟观世音菩萨,跟文殊菩萨本身根本无关。
你为什么会看到是非?那一定是阿修罗的示现。当我看到是非,要惭愧,马上要去忏悔,因为什么菩萨不来示现,不来增加我的智慧?不会修行的人看到是非;会修行的人,他一定在菩提道上,勉励自己看到什么,顶多说因缘尽了,我转化了,我换到另外一个地方,那么跟这个行者,跟这个道场远离关系。
可是,你假如把它看作根本上师,根本道场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我因缘示现转化出去,应该是我力量的扩大,我是这个根本力量的扩大。我到哪里去,我能够发挥弘法与护法的功能。这才是重点。我们真的在修行吗?是不是这样在提醒自己,随时看到,这个境界我是不是示现转化过来?对于各种好的,坏的境界,你都能处理得很安稳,转化得很顺畅,这是一个关键处。示现,它浮现在你眼前的;不浮在你眼前的,你不管。别人的事你不管。你只要负责两个,一个是听到的,一个是看到的,你怎么去转化?很自在地转化。不会转化,我们忏悔,那就这样子。你一定会进步很快。
北传佛教,忏悔法门很兴盛,为什么?提醒我们还不会转化,不会转化,就会有很多挫折,很多不习惯,讨厌的。你会常常想“怎么这个样子,佛法不是怎么说吗?”你说的是你的法。当发现这种情境,就去忏悔,这是忏悔法门的根本。
拜了你要转,转了才消业。不转,不消业。
经文有个背景在,怎么样把有为法,有为法的法界,转变为无为法的法界;再把有为无为的对立法界,变成既有为又无为的法界;然后再提升变成非有为非无为的法界。然后再提升,变成处处无障碍法界。那就在这境界里你能转,这就是你的行法,你的法门,这就叫做大法。灌顶完毕。
因为我们在现有的世界里,一切情境,人事时地物,我们常常踢到铁板,做义工,一直有人压迫你,那些情境使你退心,一直无法融入。一方面环境要去改,学员长要再训练,大家提供心力;转化,不要让压力把自己压跨。
对于示现这个问题,你要能掌握得到,你知道那种原则,你要转化就没有问题了。有为法转为无为法,至少你可以心安理得。然后再跳跃,再超越提升,把这一种有为无为再泯除,那就从亦有为亦无为,到达非有为非无为,没有有为无为这回事。继续转化,它会很圆融,就进入到一切情境都无障碍的无障碍法界。就从这个地方来。
诸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寂静。
就是心性念的问题,这是本体。
心性念这三个东西,是心的体相用。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从因地看,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父母怎么把你一念无明起,这就是关键处,你要能找到这一点,你就开大悟了,当然就能觅得本来面目。
心怎么守静?守一,弘忍的法门,守一法门。禅修的一个心法。
现在从经法上告诉你,怎么样去转这个情境,让它很圆融。你就可以获得诸根寂静,而且常住其中,这是三回向位菩萨,佛常在定中的定,就是这个定,华严海印三昧的境界,炳然齐现,过去未现十方的一切境界同时出现,只有你进去以后才知道。你一定要去行法。
诸根寂静,六根不是死掉。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木头人。
要把心活起来。是心很寂清,我的生命会很活泼。
根寂静乐,那个乐,那个喜乐,不是说全身都不动,你还是要做你的事业,过你的人生。
悉以回向诸群生
华严经,一开始就回向众生的。
回向就是实践。能够利益众生的才叫回向众生,教化众生。你在道场这里有没有感觉有哪些事要做,就要主动提出来做。有处事的程序,更圆融。生命教育制度,典章,教学体系建立。有为法部分需要大家一起发心,会做得更好。要有实践行动,不是嘴巴念念就好了。一定要走出来,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才能起作用。
爸爸身体不好,好好孝敬,除非他弥留之际,以稳定的心灵频率念佛,他会与你相应,都不用回向,因为你给他最好他又感受到了,就对了。
普使修成无上智
无上智,华严所讲的最高智慧部分。
这一偈比较倾向于智正觉世间。
非身语意即是业 亦不离此而别有
非有为非无为法界。
梵行品,三业十问。
用有为法来分,身是根,身业是身识跟触尘,直接从这边看。这里面眼耳鼻舌身意,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六识一起作用,全部是业。所以我们讲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统摄为身语意三业,那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也是六业了。用根,就六根;用识,就六业。有为法,与无为法的部分。
从唯识看,眼、耳、鼻、舌统摄为语业。身业与意业,合起来三业。
你假如把眼、鼻归为身业,舌属于语业的舌根,与耳根属于语业,也可以。你来划分。
理论上这个东西,你要弄清楚,不只外面情境,自身也一样,你要转化它。
但以方便灭痴冥 如是修成无上智
华严讲绝对的十善业,世间讲相对的十善业。
要怎样灭贪嗔痴,你一定要看它的根源,是身语意三业所造。
因为是业,所以贪嗔痴,也同样地,非有为非无为,贪嗔痴既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那贪嗔痴是什么?从这里参。
身语意三业,非有为非无为,你自己可以参。
当你把这个部分,从身语意三业到贪嗔痴三业都能够转化很正在,一切情境,这个内在的情境,它是引发你瓶颈,你转不过去,因为身语意转不过来,贪嗔痴无法灭掉,罪恶感就产生了,好胜心把自己打得一塌糊涂,那叫瓶颈,你自己没有办法去突破。这些瓶颈就来自于你的内在,因为你还有很多的习气。你要怎么突破?这个地方讲智正觉部分。
刚才讲的示现诸趣是外在的情境跟别人比较有关,容易引起你退心。就是眷属世间与器世间的部分。
但是它这个地方从这里下手,内外两部下手来的时候,它就没有去区分三世间的部分。这是华严经里的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它指导我们时候,行为模式也很清楚。
如是修成无上智
是用这个方法来教导众生,也是用这个方法来自我训练。
华严给我们的指导,告诉我们法界的存在,内在世界,外在世界是这么一致的。当你自己的贪嗔痴,你内在智正觉世间消灭多少贪嗔痴,我身语意就改变多少,向善的部分;这一个不但向善,又是净法,这一个改善,你不但智正觉世间有变,你的眷属世间与器世间也跟着变。几年来,你自己、同修之间有没有转变?你就可以知道他内在的状况,他内在状况转变,外在状况一定变,要不然会没有用。所以,你看他外在状况的情形就知道他内在转变的状况。20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