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6:38】第三回向23
【华严与唯识不同思维模式】
A、华严宗是从华严家的立场来看。先讲意根,再讲身根,然后再讲眼耳鼻舌四个部分。
倒过来,思维语言模式就不同了,提着疑情参。
B、如从唯识的立场来看,也有点陌生。
身眼耳鼻舌意,从六识转化变成六根的乐。
B、唯识是从因向果讲,所以一定从最枝末的地方开始讲起。看到一颗树,研究树叶,树枝,树干,然后到树根。
A、华严,看到一颗树,不会马上研究,一定要先找到树根在哪里,然后去研究树根,再展开。这叫从果向因;甚至他还不从根研究起,一定要找到花,找到果,从种子开始研究,种子产生根,干,枝,叶,这一套弄清楚以后,才从果向因。一般讲身已是树干了,他一定要讲到意这个地方。意的部分,还不是根,意的根包含到果子的种子里去。
B、从因向果修,是有阶可循,可以成就。唯识为代表。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我们要说前六识转成成所作智。意识——属于前五识里面的第六个;另一个叫第六意识——第七末那,第八赖耶识三个起作用的地方。意识有法尘,第门意识是从法尘起作用。
唯识是分析的时候是另外的系统,他几乎不认为意识会单独活动。
从因向果,这种修学次第,你会产生等流果的现象,因果业报,在数难逃。你今天生命品质提升多少,下辈子就往生到哪里去,这是按照那个因,所得到的那个果,一定如此。这辈子所受的报,一定是前辈子来的。
A、从果向因,当然也免不了这个样子,但从根本,它已经掌握住根本。在华严里,果报是极端的殊胜,舍一得万报,种一点因,可得好大的果。是因为你掌握到那个根本的那个因,所以他展现的果报是非常的广大。
现在你从根本来修,从生命的核心这个原点来修。
B、思维方式不同。例,研究一颗树,大概植物学上所讲的就是从因向果修的结果。
A、从果向因,还没有科学家作这种研究。
种子那么小,磨成粉末,成份差不多的。种子不同,成长出来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为什么有不同?成分差不多,同样的纬度,同样的水,同样的温度,同样的环境,造成它们成长的结果那么大的不同?这里有一个重点,科学家讲DNA不同,染色体基因不同。基因不同,产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作用有什么不同,你要去了解这个部分。血脉。
生命不是脑筋的哲学,哲学推理一定要合理。生命的东西不一定要合理。
病毒,没那回事。
【从果地核心修】●从果向因,会去追那个原点,那个原点,你能确定的时候,其实你展开的面,非常的广。
从果向因,去修最根本的那一点;你的疑情一直提,提到最后那一点,那一点你停住,从那里破参,那你的智慧就大开了。这时候就是密宗讲的开顶门。
你疑情提到生命的核心的那一点,破参,就叫开顶门,古代形容那个最高的境界。
这一个提疑情,你能不能到达核心是一种状况;但是你要是想,我要朝核心走,有这一种动机的时候,基本上就对了。我提的一个疑情,它是不是最终极的?你会一直去超越它,这个超越世间法的超越,是没有破,这一个疑情没有破参,到某一个程度,大概八九十分时,你就会超越它。世间法,你不一定要参破,八九十分时会超越它,你所得到的世间很大的福报,会不会有智慧,不一定;真破参,就有智慧。到八九十分,不会糊涂,这件事情不会做,他会用人做,他会运用环境,这是他真的福报;真破参,那件事就会做。
在超越的过程中,超越到最后有一个核心,你不会超越,会停在那里,一直到破参。
生命中的心是什么,你可能抓不到。你要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去找,华严行法指导,这是一个核心作用,朝这个方向去参的时候,什么叫参?参,叫提疑情,提问题不作答,不要问人家,问题提出来去感受,这样就好了。疑情,要自己产生的,自己要去求证,你会去订标准,会去找标准,来验证。第一个,求证它对不对?你不是用推理,你会从好多的经验去验证它。提着疑情,提着问题,答案要自己去实践、体验。验证对了,要超越。再超越,有没有更好的答案,自己向自己挑战,这就是心法。
一再地设定疑情,要你自己去找,找了疑情,去体验,去求证,去验证,再超越,这就是心法。一再的超越,就是这样来的,提着疑情去超越,这就是大乘行法的心法。心法是整个的行法过程,灌顶完毕。(鼓掌)
这个行法是很具体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你能不能马上去摸索到最根本的地方,其实我们都需要一段时间。
这一个从果地来作为下手处的情况,真的非常的殊胜。果地觉,因地心,因地心要放在果地的地方。
其他从因地来的不是这样,他一定要从相上来,一直进入。
一切世间众善法 及诸如来所成就
于彼悉摄无有余 尽以随喜益众生
世间随喜无量种 今此回向为众生
人中师子所有乐 愿使群萌悉圆满
世间善法,相对立的,文化法律道德所规定的,是相对善法,要遵循。
如来成就,出与间善法,绝对的善法。他的生命空间发展很完美,可以完全充分展开,但又不跟族群公约相抵触。
很多人不愿意随顺世间善法,这不好,你会伤害众生。常才气高,自负强,刚愎自用,有自己看法,这本身没有错,这种坚持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人家也会说歪理。
有些人专修世间善法,不懂如来成就的绝对善法,这也很伤脑筋。
有医疗系统一百年后全部被推翻,可是要遵守。刚开始发明阿斯匹林的人是犯法的,大家都用时都对,现在又劝你不要用太多。拿捏用不用,除你有绝对的智慧才能判断。真不行,带着警觉性再用那些药,要会转,会转弯,不行就喊停,就随缘。我是因缘法的模式。
绝对善法,一定要遵循,你不见得看得清楚。修行,带疑情进去,最好成就。
◆另一个修行法门,个人生命空间与族群公约两者怎样取得平衡,同时俱足。都没有个人空间,你就消失了,完全活在福报中,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生命没有味道,必须给自己一些肯定,要有一个适度的空间,就产生问题了,可能与族群有冲突,自己要调整,又不要给别人捏死了。群众有执著性,随顺之间自己要拿捏。小至家,大至国。
家庭更难处,爸爸强势,孩子在这里僵化了,他要扩大空间,家庭战争。
让自己的生命空间充分展现出来,又能够完全遵守社会的族群公约,活得高兴、快乐。
世间法无常,我们要尽全力把世间法圆满。道场更要永续经营,倾全力把它经营好,是指你永续的永恒的法身慧命的生命品质在提升与超越,这个才是重点。能够亲临教化来分享这份喜悦与成就的众生,他有福报,所以我们分享;那些众生没有福报,道场就坏了空了。
法真理永恒都在的。弘法是建立眷属世间的关系;道场经营是建立器世间的关系,生命要达到止于至善,眷属世间要完美,器世间要完美。完美就要经营它,经营真正的目的从有为法来看是在饶益众生;从实质上来看,还是你生命品质的提升与超越。
佛经讲的都是你生命中的东西,但你一定透过外在的眷属世间与器世间来证明你自己的成长。在度众生时,才发现你的福报、你的智慧够不够,要去充实,从哪里来,就是问题了。要去克服它。在压力,有困难,有挫折,我们才能成长。没有它,根本无法成长。
修行的本身是透过饶益众生,透过整个眷属世间与器世间的经营,使我们的的生命达到超越的目的。从生命超越的立场来讲,是一个理念;但从经营上来讲,是实践。修行本身是实践学,你就是要去做它,透过对它的做,你不是盲目的,不是世间目的,这时你的实践你才会兑现,极乐世界,常寂光土,一真法界,你才有可能把它兑现出来。20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