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第三回向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 十廻向品之三等一切佛廻向 第08集(圆明笔记)

2013-07-06 01:34:30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 十廻向品之三等一切佛廻向 第08集(圓明筆記)

075433】三回向08

下面这段经文,打成一张卡片,多与大家结缘,这是性宗经典所讲法身大士的特色,与空宗经典所讲不同很明显,通常我们搞不清楚。

都一小段一小段,每一段都很完整。

佛子。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

首先,法身大士与一般菩萨有什么不同?

【体会法身】法身大士,是证得空性以后的菩萨,就是一般所谓的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就是摩诃菩提萨多,大菩萨,简称大士。大士来自法身,入法身才叫大士。

法身是什么?法身慧命,这个地方讲萨婆若境。就是说已经进了入了萨婆若道的,就叫法身大士。

我们有没有入萨婆若这个领域呢?不要说文字你知道了,你到底感受得到那个状况吗?没有经验到那个境界,感受不到。

●法身的经验,是因为你证得空性以后,你才会有。没有空性的体验,你怎么样体会这个东西呢?华严经,是你走过空性的体验以后的生活境界。

如果你还没有,你应如何仿学呢?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需要体会这个部分。

我没有空性的体验,那么,我要怎么过有空性基础的这种人生呢?这是修学的一个重点。没有,你要怎么样带过去,然后让这个经验慢慢成长,这是很重要的。

换句话说,我们是需要回过头来再重修,这一点,很多人不能体会。大家都想从因向果,象爬楼梯,一步一步爬过来看看,可是现在我们就好象直升机一样,把你带到顶楼,你要从顶楼爬下来。那从顶楼爬下来,跟从底楼爬上去的经验,不一样。但是他有一个共同特色,每隔一个阶段,你一定要回顾一下。一楼到二楼,你要知道这是二楼到了,我要进二楼里看看,二楼的各个角度立场要去经验一下,这个才重要。

现在很多人就一直爬,然后就准备要爬到顶楼去。

修行,每隔一个阶段,你那个阶段的整个过程要好好去体验。你要经验二楼,一楼必须要足够的经验;一楼经验假如不够的话,你没有办法去做比较;即使爬到二楼跟一楼一样,因为你没有一楼的基础,空过了。

学佛也一样,你对于现实的人生,不要说三界,欲界内你现在所在的人生阶段里头,你到底有没有看清楚?这才是重点。你不能逃避现有的人生,你必须对现有的人生看得清清楚楚,不管你是富贵穷通的,得意的,不得意的,都不要紧,你总要在你的立场上看清楚。这个看清楚,就学问大了。我是人家的先生,我要怎么看;我是人家的爸爸,要怎么看;我是人家的儿子;我是人家的老板;我是人家的伙计,我的人生又是什么样子?每一个人在现实的人生里,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我们扮演的人生角度,通常都虚度,要把角度扮好。你要扮演的是你想象的角色,没有办法扮演失败者的角色。你想当一个成功的人,面对失败没有办法承担。一个成功的人,也一样没有办法体会失败的情境,他要怎么扮好成功者的角色也很麻烦。

你要左右两边修。人生事实上是很圆融的。

我们在顶楼先看清楚,顶楼的各个层面,各个立场,各个角度是什么样的状态,然后下一层楼来看看,仔细走过,看九楼与十楼有什么不同,尽了责任与义务再往下走下来,你还是可以圆满你的机缘。这是要领,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从因地向果地走或从果地向因地走的人,不虚晃此生,踏踏实实走一遭,从这边来,从这边去,平等平等。

经文讲的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

法身大士也可以结婚在家。在家也可以是法身大士。

生活中拣别罗汉与菩萨。

罗汉们遭受痛苦,不受苦的逼迫,不抱怨,当作当然的现象,不去扩大。

你是痛苦半个钟头,诉苦可能一两年,逢人便说,而且越说话越长。你不会处理。

菩萨不但不受苦,理想继续前进,不是自私自利,饶益众生。

妻子,最近的外人,最接近生命的人。与配偶相处,一个修行人,你是怎样一个人?

父母与子女,是最近的亲人。

菩提,觉悟,在人生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

有了这一念菩提心,才有可能下面的动作:正念思维。

没有菩提心,你的思维,是不正念,不正思维。

不要用意识形态与概念化那种惯性化一直往前。

人生,随时要抱着一种自觉、自醒,自己觉悟,自己反省自己的那个心。遇到事情都以这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悟心去看待,这就是正念,正思维,思维萨婆若境。

萨婆若,很难翻译,就不翻了,思维自性的境界。

萨婆若海——自性海。萨婆若道——就是自性之道。这自性是清净的,没有毫的意识形态,不受任何的意识形态所污染,没有事先预设的目标。它是本来如此,没有为什么。

“应该”就是你的意识形态。社会严重污染后,你变成这样,应该这样才对,应该那样。应该越多,人生越痛苦。

正念思维,是人生彻底的觉悟,那个菩提心在前面。

我们没有证得空性,在看自性时,一定带着意识形态看,这才麻烦。

“应该”是很粗的,你脑筋一直要去思索那个自性的境界是什么?那个时候,你就用意识形态在搜寻,因为你有一个你要找的目标。

春来枝头已十分,春天本来就在那里,不用找;自性本来就在那里,不用找。

微细部分要去感受,真正感受的部分,不能用意识。

用人生觉悟的心去感受生命的存在,进入那个自性的领域里,这才是重点。

你不能感受萨婆若境,你至少培养你菩提心,是绝对办得到的。直接由你的菩提心去进入萨婆若境,绝对可以。怎么样入?带着疑情,就直接修法。但你的菩提心要怎么定义,这就很重要了。基本架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你要感受到。

菩提心,就是你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没有经常反省与检讨“我这样做对不对?”就这么一念心。从你的世间的生活里,你要找到一个觉醒的契机。吃饭对不对?不吃行不行?吃饭根本没意思,你试一礼拜不吃,不会死。人生值得反省的事太多了,这是培养菩提心的地方。我讲的与法王讲的那些菩提心七要,不一样,那叫学院派,背那些。

菩提心是什么东西,人人都有,你就是抓不到,感受不到。

从你生活中,每一件事,人事时地物,你自己必须经历的,好好反省、检讨看看。想想看,结婚对不对?为什么要结婚?男大当婚,你就设定一条路,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很多路可以选择,其实你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你几乎从来没有想过。

(此处有中断)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廻向品之三等一切佛廻向 第06-07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廻向品之三等一切佛廻向 第09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