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譬如真金。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转更增胜。倍益光明。余庄严具。所不能及。菩萨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力。转更明净。非是二乘之所能及。
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无能及者。阎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干竭。此远行地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二乘无有能及。悉能干竭一切众生诸惑泥潦。
这个经文是前面的结论。往后是扩大的运用,用的部分。前面提到七地菩萨成就是怎么样状况,就是善根转更增长。菩萨的这种殊胜成就就好象真金,一般的罗汉二乘也是金,是纯金这样而已。七地菩萨好象真金又加上众宝间错,加上种种的宝,不是只有纯金而已,这个以众妙宝间错其间,这里有两个东西,第一、他更有用,用途更广,不只原来金子的用途,还有别的用途,所以叫妙宝。宝,就是有用,可贵。金子也是宝,有它的用途。其他宝加上去,还有其他的用途。它的用途就更广,会克服它那软的缺点。二乘也有这状况。
庄严
第二,除了可用就是可贵。就造成下面所讲的庄严转更增胜。倍益光明。
庄严是什么?它有特别的意义。我把庄严定义:第一个,就是热闹。不热闹不能够庄严。第二个、它很典雅,很经典。第三个它很和谐。不会因为热闹就显得很混乱,也不会因为很典雅就显得很死板。第四、这个庄严会使你感到很高兴很喜悦。要把这四个条件具备才叫庄严。它一定附有一种意义存在。一个菩萨来到这时候,他更热闹吗?不是热闹,是他的生命力更旺盛,不会象各位这样子我不是讲你,要死的,阿弥陀佛,不是这样子。
你生命力旺盛起来,要有精神。有主见,又会很正确,表达又会很圆满。庄严带有这种情况。菩萨倍益光明。生命力的旺盛更灿烂。学佛是学这个。不是越学越死酸,快要挂起来了。学佛以后你进步,你成长,你会更有生命力。
余庄严具。所不能及。其他的庄严配备所不能用,用现在的话讲如一个人来说,你吃其他的补品没有用,还不如透过修行以后所产生的那种旺盛的生命力,差别在这里。
修行最有效,生命力旺盛从修行来,那种改变你没有办法感受。因为他有一种喜悦在里面,在庄严里面有一个喜悦的定义在。所以现在重新看古代词汇要感受到庄严两字到底在讲什么?你是用感受找到答案的,不是用想象的,用想象没有用。你感受到了,为什么佛经里常常讲庄严呢?庄严到底在讲什么?透过你的实践你自然会感受到,庄严这个字它是什么意思。
这是第一个,余庄严具。所不能及。他来形容这个真金用众妙宝间错。来庄严使他更为殊胜。
菩萨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复如是。
第七地菩萨以方便慧力转更明净,用方便慧力,关键在这里。用妙宝间错庄严就是这地方所讲的方便慧力,使你原来的本质转更明净,更能起作用。例水晶珠,切开磨平,就是转更明净,灯一照不一样。
二乘与第七地
二乘菩萨所不能用。为什么?为什么讲二乘菩萨?这在佛法经文给我们透露一个秘密。二乘菩萨的罗汉辟支佛,你很精进的修学,也可以到达六地菩萨的果位,就是那功夫可以到达六地,但是没有办法进入七地的领域,这地方明白告诉我们这样的问题。虽然经文没有这样讲,但这里告诉我们说他最高可以来到六地,没有办法跟七地比,因为这个地方要讲的话就是说我七地就告诉你,六地以下都没有办法比,用二乘来跟七地比,就等于说二乘的最高成就可以到达六地。这样你懂吗?
我们看经典讲什么,不是看释迦佛有没有讲那一句话,而是在整个经文的组合里那个东西已经跑出来了。例,大学联考,世界第一高峰是什么?参考书里都没有,它就是亚洲第一高峰,你应知道。
不要轻视二乘,六地以下可以叫二乘菩萨,是圆教的六地,不是普通的六地,你要留意到真正的问题。在学佛时,你的脑筋要保持绝对的清楚,不要带有太多的意识形态,它一带进去,你转不过来。
你就看过去,这里七地与二乘比,二乘就在六地,他不会跳过六地五地不比,一定比到前面去了,要留意。他讲二乘,不是讲罗汉,弄清楚。
贤首五教仪,阶位比较,小始终顿圆,各有不同。那个定义是很明确的,很狭窄的。这里统称是二乘,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自己训练,完全依据经典,绝对可以训练。佛也是依据正法而成就的。问题是现在经典给你,已经变成语言文字,经典给你已经变成意识形态,那个经典就变成毒药,不行了。
经典看你,佛光普照
我们比较期望你,是好好的读诵,不要思维。常劝各位,你回家就把这华严经打开,有空坐下来给经典看一看,懂吗?给经典看看你,不要一直想要你看经典,经典是一直在等着你来,让它佛光普照,不是眼光直照。也就是你打开经典,读一两句,一两段,这个一页两页就够了,这个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真的做功课的时候那没办法,你还是第一卷从头念到尾,念完,你要思索就想多少记多少,了解多少,不要逐句去弄,因为你通通是用意识形态,用意识形态非常不幸,你会弄错。
该是你的,它就会示现出来,不该是你的你根本就看不出来。为什么它是宝对你对说无意义,你不会用。当你发现它是宝你会用,一定是你会用才发现它是宝。你不会用不会发现它是宝,这个就是感受到它才存在,对不对?当你没感受到它就塞在,丢掉也不是,丢了又怕真的把宝给丢了,对不对?不丢也不是,怎么办?角落一塞。宝一定要你认识到,当你不认识到它不算,它是草。你留意。
所以经典你要会看。善用其心的善,前面跟你讲过,很难跟你讲。当你不会用心的时候,怎么善用其心都没有用,怎么讲都没用因为你一定错用心。
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无能及者。阎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干竭。此远行地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二乘无有能及。悉能干竭一切众生诸惑泥潦。
它用日光来譬喻七地菩萨就远行地的菩萨,他不是指哪一个,所有七地水平的远行地菩萨通通叫远行地菩萨。用星光、月光,无能用,来形容二乘。它讲泥泞沼泽的地都能够干竭,用它来形容众生的烦恼。想一想你在烦恼时是不是陷在泥沼里头?明知不能烦,烦起来也很爽,一直抱着它。不烦又不行,就是这个泥潦、沼泽、湿地,很脏乱的地方,瘴气毒。
星月光,没有用,唯有日光悉能干竭,这指阎浮提地。
七地菩萨悉能干竭一切众生诸惑泥潦。各种惑。
佛教界世界有这一种区别。他说修这一法,以华严说修华严这一法能达到这个目标。那你修哪一法,比如我修大悲咒法门,也能到达这,因为马上超八地吗,从初地超到八地,这一法也可以,你用哪一法都可以。告诉你,那是指那一法你要成就才可以。
这里是指七地成就以后,我们没有否认你的法门不行,或其他法门不行,任何法门修成都可以到达七地以后的境界。通常不讲七地,只讲八地,因为这里七地圆满再来就是八地。所以直接讲八地,八地是不动地菩萨,讲不动地以上的话,是指这个意思。因为我们跟你讲这五位八、九、十、十一跟妙觉位,佛的这个位次是指这个部分。这五个位次是另外一个境界。那么真正的大法身,或者我们称为法身大士,大士称呼都指八地以上的菩萨。
这个地方的前提是,你修的那个法门不管你修密法、禅法、净土或者什么都一样,密法有很多、禅法也有很多、或你修净土念佛法门也有很多,都可以,只要你成就,都是八地以上才算成就。
当你还没有成就,你只是在那一步骤一步骤做分解动作练习的时候那是还没成就的,还没成就。但是你这个步骤完成了,给你一个毕业证书,不表示你成就了。所以我们跟各位谈过一个问题,你有无量的失败才有一次成功,成功不表示成就,无量的成功才有一次成就,无量的成就才有一次成熟,无量的成熟才成佛。
成有很多成,看你哪一成?你打坐,相信你一次成功都没有。诵经,直诵法,就是从头念到尾,一卷经文,那心都在经文上面,不要乱想。可是你诵经不是,三句经,如是我闻,孙悟空跳出来,一片空白,第三句信受奉行,你又醒过来,就三句经,你每次都诵三句。如果经文一万字,就是失败一万次,你知道吗?有一个诵二十几年阿弥陀经,不知道佛要舍卫国说的。
我们是有很多的失败你不知道,可是当你有心的时候,你很容易可以找到成功的点。一两次成功没用,要无量的,一百万次总可以吧?一百万次有一次成功,那你一百万次的成功一次的成就,这个不难。每天在数息,一天多少次在呼吸?大概你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呼吸。打坐的人失败更多。不是坐在这里可以数息啊,你平常都可以数息。看你出生以来开始呼吸,到现在你不知道失败多少次,跑步很喘才知那叫呼吸。可见你不是没有成功的经验,只是因为成功的经验太少没用。
透过你一定的训练,你一再地失败,你会发现成功会越来越多。当你一再地成功的时候,你就会成就。当你继续这种无尽的超越,你那个一再地成就会使你成熟,成熟以后大概不八地以后啦,只要一再地成熟你就会成佛了!这很简单的几个阶次,自己训练都是这样训练的,没有别的方法。要脚踏实地去修。这个修法要领常跟各位讲。而这心性念的部分,前面也都讲过了。那是实际你在观照的地方,那你的功夫没有用到那里,跟你讲心性念没用。因为八地以后的菩萨就已经进入了所谓他受用法乐智。完全是在事事无碍法界里面。那七地以前的不一样,前面才讲说他这个是报得,不是修得。
这个部分到这个地方是讲它的用,扩大起来的状况,它可以一再地展开一再地展开,它妙用非常地大。这里面还有一个陷井。警告各位,这里有以方便慧力,那我们也很会方便,怎么方便?给自己方便,这个不算。这方便慧力是要给众生方便,你要留意。这个语言文字很难给你形容。给众生方便,你就有一种基本的特质,我为了给他方便,我可以下地狱,而这句话不是用讲的,下地狱的苦你要受。这个方便要能够在法界里头,前面叫法界业三昧,你在调理你自己的生命因素的时候,那会有一些杂沓混乱的情况,会有,但是那些是不背身语意三业的业力。你要在法界力的前提之下行方便智慧,所以方便是一种智慧。你要没有这种智慧,你的方便不算。那可能是愚痴。它是智慧,方便慧力。你不要高兴了就方便,不高兴了就不给人家方便,叫犯戒,要背因果。你一高兴就给方便慧力,这种状况不允许。
我们常在讲这大菩萨行径的时候我们做不到。我们的话就告诉你,他如何他是怎么方便我看不懂,那我做好我所知的范围我去做。前面有一种是你看不懂,然后批评谤毁这个是不当的。我看不懂他,是他的事,要不要因果他的事我也不管,我也不论,我做我所知道好好做好。那你假如知道他是一种菩萨的示现,那你要感恩、随喜、赞叹。要不懂,那我做我懂的这个范围。大菩萨示现什么你懂吗?你不懂,不懂你做你的不予批评。你所了解的你才随喜赞叹,这是一个。
第二个、就你自己来讲,你不要随便用方便慧力。因为你根本没有智慧,方便慧力是六度当中般若波罗蜜圆满以后,才有方便波罗蜜。这是方便慧力。
你没有般若波罗蜜,那你有没有精进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没有,你怎么有禅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有,那布施、持戒、忍辱你都有了吗?没有的话你怎么精进?你精进什么?你那不叫精进,叫瞎忙,无头苍蝇,根本没有跑出去啊。
弄清楚你在修学什么,你才有方便慧力,这个时候大菩萨他知道。所以我们对于别人如何示现不予置评。
第二,自己不要轻易拿出这个上方宝剑,我用方便慧力教化众生,最好不经。对自己特别要要求,这是我们行者尤其在大乘佛法的世界里,这两个矛盾是一直存在,因为你对别人不会约制自己,与别人就外面的这些善知识,同修们,包括师兄弟,包括出家众都一样,你能不能不说四众过?这根本的就出来了,不说四众过。别人如何他有因果可以算,不要我算,我不是阎罗王,可是这地方你没有自制力,你就变成八卦宗的弟子,狗仔教徒的徒弟。你只要加入批评的行列,不是八大宗派的弟子。
对于别人,我们一概不论。当有人问你, “你知道吗?”你说“什么事?”那你就上勾了。那你说“我不要听。”、“我不想知道,你不要讲,你再讲因果自己背。”电话挂断就好了。你在你面前硬要讲,你走好了,不要去理会那些。尤其佛教界是很麻烦的事,你参加法会,很多同修参加活动,在大寮里,是是非窟,你要避开,本来那是很好修福报的,因为跟大众服务。
别人的事你一定要这个立场。自己呢,不要高兴了就方便力,不高兴人家都犯戒不能这样,自己在这地方很严谨地行得正。在你所知的范围三皈、五戒、八戒、菩萨戒,你知多少做多少,不要随便给方便。
那假如别人怎么样,我们可以说我所知的是这样,你问的那些我不知道,我没有办法跟你讲,你不要说“不要紧”,你已经讲不要紧,因果有你的份。
假如真有人跟我们请教,我们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你也只能告知他说,“就我所知是这样,你那个情况,我实在没有办法跟你出意见。”那你要运用你的智慧,因为很多人情境的问题,你不要随便出意见。尤其夫妻问题,你最好店店,因为你没有听对方的意见,就这个人讲的意见一定是这样,所以那个人的意见你没有听到,所以我们通常只能够安慰他,同情他,不要随便出意见。将来两个好起来,以前他对我怎么样,你刚好去做砧板好了。
这些意见,你要记得一切业跟烦恼的来源,就是你。。。是非总因强出头。你太爱出头,爱出意见,所以你才有那么多的烦恼。那叫泥潦所惑。惑就是这样来的。
修行你要记得两个原则,跟别人相处我有一个原则,修行的原则。我要主动跟别人相处我的原则是什么?对于别人那边来的讯息我怎么处理,跟我这边要主动对外的话我要怎么处理?这两个立场都是你自己的立场。都我们自己,这个叫谨守身口意三业。
你能放得开,因果自己算,那没有问题。你也不必紧张。但是现在我们都是学习阶段,对于外来的资讯,你要懂得自己拣别不要沾染是非,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自己主动对外的时候,你要谨言慎行,都是身口意的问题。最怕的就是你那个心要强出头。烦恼从嘴巴出,少讲。这个都是基本的。
来到这里是七地没有错,关键从你因地一开始修学的时候来。为什么都不能成就?不管初级的,高级的都一样。都犯同样的毛病。身口意三业多观照。身口意三业的不可思议,你要怎么样来成就它?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方便波罗蜜偏多。
七地,七菩提分法圆满,那就是基本的,智慧觉醒已完成了。
这地方从般若波罗蜜转到方便波罗蜜就是运用,善巧方便的运用他已经圆熟了,非常成熟、非常圆润、圆融了。我们方便常常会有一种感觉,开得太开了,开,叫方便。怎么样开得恰得好处?这个地方刚刚好,可以微调,可以全开。这是第七地菩萨的特色。
余非不行。但随力随分。
其他的,不是不做,随分随力。其他,这个十波罗蜜当中就是布施一个、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般若再来第七个是方便,第八个是愿力智。十波罗蜜。这个地方是以方便波罗蜜为主,其他的也修不是不修。
同修有些人,正义感,是非心重的人,有个特色,这是我的事,他提了他做了,别人不要问,那是我的事,你不要管。你的事,你不要问我,这个不对,这叫只问对错。我们讲的是和谐、圆融。这是我的事,我要负责,负成败责任。别人在关心我要让他了解一下,你这个了解就是功夫啦,这叫随力随分,有没有?你要问,我就看你的身份地位,或者你的工作项目,我把这一部分跟你分享。因为可能跟你有关。不能假设他无聊。你要有智慧,针对你的部分,我告诉你,你不能够都不讲。你提起来的时候。
当你放下不关我事的时候,那也不一样,跟他有关的,你还是要问一下。或者人家有求与你的时候,相关的部分你要互搭吗。
这个问题就来了,这道场里,你看不惯的可以表达意见,但是前面有贴不准大声马喉照着你的意见做。相关的人会告诉你。你要尊重别人,互相尊重。你从这地方就知道义工怎么当。修行讲和谐、讲圆融。你不要觉得说我跟他和不来,没有我跟他和不来的事,是你跟他的沟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表示你们的距离很远,那沟通两三次还没有办法弄好,要多一些时间,就是这样而已,每一个人都能做好。
你要记得,家里要先进行。假如家里经常在那边马喉,先进行家庭华藏工程。扩大,到道场来,奇形怪状会有。来到道场,大家都要放下。你放不下,就是面具,你的本性就出来了。透过这些本性的展现,你很多压抑与扭曲的地方,是可以发泄出去。不用担心,我们道场不会赶人。他在成长,你也在分享。你要在这里找到绝对的效率绝对有,世间的效率这里现在没有。当这里发挥世间效率的时候,有些人会被驱隔出去,不赶出去,把你放一边。现在大家都在一起,这个叫杂花庄严,还是野生动物园。大家相处你要留意到。
这经文你都看得懂,可在实际运作中你要能够留意到。我们是在一个很殊胜的地方,当然有时肠子都要气断了,那就是殊胜的所在,回去慢慢思考。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七远行地。
经文下面就介绍这个远行地的相。世间话叫果报会呈现什么样子。
第七远行地的本质就是前面讲的这些,都讲了。他那个性格、那个本质、他体性是这个样子。那六地也有这些讲法,体,讲体很多,可是讲体的部分我们在生活中都能用。问题是你对佛法的了解一定要用到生活中来。假如你对佛法的了解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运用的话,那不行。那个不是佛法,那叫知识。大学教授,研究员,在图书馆里研究很好,生活中来憨憨的什么都不懂,在他的领域里他是专家。离开他的领域出来,不没用了,这就不行了。
你一定要把所学的拿到生活中用,这里会产生前面讲的,叫作人格性法身与非人格性法身的问题。当你研究的真理不能在生活中运用的时候,那是非人格性法身,就是物理吗。物理与生命无关,跟生活无关。你要了解一个问题,象这种菩萨以上的都是你没有办法想象,在哪里呢?因为一般人是在生存边缘中挣扎,你留意,有很多人即使是很多皇帝,包括美国一样。他非常痛苦,他明天到底要怎么办都有困难,都有问题,这些上至天子以至于庶民,事实上都是在生存边缘挣扎,他们事实上没有生活。为了生存一直在挣扎。
你的福报比天子大得多,因为你不会生存挣扎,即使有,也是例行的,因为你真正的你有很大的空间是在讲求生活,生活中很重要的就是品味,品味你要拉高。品位拉高的第一个,就是精神面。那么在开始做调整生活层次或生活品味的时候,会参差不齐。有人爱美,有人要吃好,有人家里要弄得好。方方面面品味都那么高的,七地以后。你在修行同修里头,会发现到,我什么都不要求,吃的二十块就够了,穿得很简单,两套三年没换,一条念珠二百万,三个戒指,钻石一颗一千万,他不重视。他只是有所选择。这不是不好,他在那部分会要求品味,在这部分不会要求品味。杂沓不齐,不整齐的现象。
我们都没到七地以上,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有些品质很高,有些品质不够。遗憾的是你会去在意你很高品味的地方,然后碰到一个刚好在那里品味不够的,你就完了。怎么有这种人?不是。这个品味跟你不相当的时候,他可能在另外一个地方的品味很高,你要去留意这一点。
但是一个修行者,在与众生相处的这个层面上他的包容度特别高,这是他的生命品味。他与众生相处,那一种对众生的包容度,就是众生有很多泥潦,他有特别的包容度,他以这一个来界定修行菩提道的位阶,品味的位,不是那个味,是这个位。他用这个标准来定。
六度波罗蜜
你要知道,六地以下的菩萨还是有他的缺点,刚才讲的那参差不齐吗!他可能在这边强,在那边不强,同样都在对众生包容度,同样都在菩提道上成长,那这个菩萨可能布施不够,可能持久戒不足,可能忍辱没有。这三个,你看,布施不足的,贪心还有贪心不净;持戒不足的,嗔痴心还有;忍辱不足的,嗔心还有。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是修行的根本,就是修你的贪嗔痴。精进,就精进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当你到某一个程度,你就有禅波罗蜜禅定就产生了。禅定产生以后,你才有可能有定有慧。定有,还要有慧。现在我们倒过来,因书读太多,先有慧,才有定,结果定定不进去,知道吗?你的定是铁钉的钉。为什么定不进去?因为你的慧变成坚固、顽固。坚固我执、坚固法执,你的定一直修不进去。甚至有人主张说,不要定吗,慧好,慧解脱就好了。没有那回事,关键就在这里。原因很难讲清楚。
包容度与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那个包容度,因为包容,你会法门无量誓愿学。虽然我没学,我在包容他,他在这边我很讨厌,因为你讨厌才叫包容,你喜欢就不叫包容了。他那边犯我的时候,我从他那边去找他的优点,那个就是他修的法门。当我包容他的时候,他的法门你也接受了。留意到法门无量誓愿学很简单。只要你包容众生你就学到了。问题是你不能包容,你就把他的法门给毁了,不是毁他,毁了你自己的那个法门,修学就在这里。华严讲一成一切成,你一个法门修成了,一切都完成了。为什么?因为它有这个前提包容接纳。众生怎么样,他犯着我,犯我,我就拜忏,因为那不如意,逆境吗我就拜!他没有犯我,我已经看到他优点了,那是小事不要紧,你从他的优点那就是他的法门,从那边修学,你是超越的。
修行人永远是赢的,不会输的。我们今天弄不好,输得土土土,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