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从心下手 >> 浏览文章

《从心下手》第二十七集——海云继梦法师

2012-12-10 15:40:26本站原创 【字体:


这个佛体性,这个果地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需要各位亲身去体验,这个是从行法的立场来讲。那么从行法立场,它还有一部分,就是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我们从这个摸索阶段完成以后,开始进入实修 其实都是理念上的东西,现在开始要把它兑现,那么兑现它要经过实习,就是实践。实践的时候,它会很生涩,很生涩,这个生涩有几种状况,我们也只能够讲说很生涩而已。那么生涩的意思就是,你那个实践的经验没有,实践的经验没有。各位不知道有没有学过游泳,刚开始学游泳,我们都知道,头转到水里吐气,头抬起来吸气,对不对?所谓生涩就是头转到水里吸气,不是吸气,吸水。头转出去空中的时候再吐水,就是这样子。即使这样也不错,你会发现其实游泳很多是这样,在水里的时候他会含者水,出水的时候,他会把水吐出去的时候刚好吸气,那么在水里吐气的时候,他又含着一口气。你有游泳的人你就知道了,那么刚开始,你会呛的在那边打滚,为什么?因为生涩,你不熟,逐渐逐渐你就熟了,熟练了你就变成什么?浪里白条,对不对?你就变成白带鱼一条,在那边耀武扬威,对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你熟了。熟了之后还要熟之又熟,对不对?那叫做生处转熟,原来你对游泳陌生,现在熟了。那么我们在学佛的时候,他两方面同时进行,因为平常我们在打妄想,这个地方很熟,不打妄想这边呢,不熟,所以叫生,现在我们这个心灵方程式建设起来以后,我们很陌生,心呢!在心灵方程式上的这个部分很陌生,现在要逐渐让它熟,这个叫生处转熟,原来打妄想的哪个部分很熟,现在呢,熟处转生。当这个生处转熟以后,那么要熟之又熟,知道吗?那熟之又熟才叫成就。熟之又熟,它的意思就是,它已经变成你的生命因素了。换句话说,你的生命已经变成心灵方程式了,你哪个心灵方程式已经变成你了,你已经不是活在妄想里头了,是这样的一种状况。这是从实行的立场,实践的立场来看。
从行法的立场来看,有这两个东西,有一个部分呢,我们一直没有办法去体会,就是说那你疑情是怎么带着的呢?其实,在这个时候,就不谈疑情了,行法一进入疑情就不要了。因为到里面,已经不是提疑情的问题,现在,我们笨就笨在一直提疑情,心灵方程式,心灵方程式,师父说心灵方程式要紧守心灵方程式,你看看,你会笑死人。所以那些人都坐那边,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一定是我,不是我,是我的话就我执,不是我的话,是谁?就变成这样。那不是参久了会发疯。不是这样参,当然,它也有一个很简单的理路,念,是我口念还是心念,其实,口念,心念这些都是虚云老和尚讲的。虚云老和尚大家知道吗?你师祖,我师公,我师父的师父。他的禅法,他也是土法炼钢,他也是土法炼钢,他真的他是从知道参念佛是谁的这个问题来讲,我常常跟各位讲,他根本不是参念佛是谁。因为你从他禅七开示里头,他讲参念佛是谁,不是那一回事,他真正的参法,我们跟各位讲过,他实参的就拖死尸者谁,从二十九岁,他死尸拖到四十四岁,碰到文吉以后,捧着雪溶掉的水,给他看:“南方有没有这个”,他说:“嗯”?这个时候,这个叫若有所悟。若有所悟,就是疑情开始起的时候。他这个时候开始参,这个叫什么?这个叫什么?对不对?这个叫什么?那就what`s it,对不对?这是什么?就是这个东西,这是什么?水当然他知道,可是一个修行人不是要讲水,现在这个东西怎么表达呢?他就在参这个东西,简单的讲,用语言文字不该讲的话,叫做水是什么?水是什么?水叫water叫什么?对不对?水是什么谁不知道,可以喝的,可以洗澡,可以洗碗的那叫水。可是这个不是要讲那个,水的哪个东西是什么?所以他要一直要到五十七岁的时候烫了手打破杯,所以他在水中悟到的,知道吗?你看他的下手处,是从冰水里头下,有没有?冰中入三昧,火中出三昧。他在烫水当中开悟的,记得吗?文吉他是在黄河边,他是三步一拜,三步一拜从普陀山拜到五台山,在黄河边的时候,还没到洛阳,还没到洛阳,那个地方冰天雪地冬天,他已经冻的要死了,有一个洛阳来的乞丐,把他救活了,弄好了以后,捧一盆水要给他喝,他要喝的时候,他问他说:“南方来有没有这个”,知道吗?所以他是从冰水中入三昧。然后在高旻寺打七的时候,烫了手打破杯,不是火烧的,开水烫了手吗?对不对?他参在哪里你知道吗?你从行者的立场,这个已经很清楚的讲出来,可是要是每一个人都告诉你说,参是怎么参,我告诉你,参这个是什么?我告诉你每一个禅和子都会把手烫烂,大家都会试试看,我烫一下,看会不会开悟,烫不开悟,怎么办?所以禅师的慈悲在这里啊!他统一,统一模式念佛是谁,这样好了。可是,你真正要知道一个行者来讲,你要懂得用心,不是那边参念佛是谁,所以他讲说念佛是谁,是口念,还是心念,假如是心念那有怎么样?口念又怎么样?对不对?嘴巴挂在那里,怎么不念?假如心念的话,人死了还有心,心怎么不念,有没有,这个是一种什么?大脑的推理,推理这也证明说,他大概以前也是小参参过了,他不是认真参这个,但是,他现在要用这个口号,所以给你谈这个,因此你要知道,禅堂里每一个小参,第一次,第二次小参,禅师都叫行者,你参什么?你参什么?他不会通通统一叫参念佛是谁,你知道吗?所以各位你要知道,当你一直在那边念佛是谁,而不懂的念佛是谁的时候,你就还在门外,你要登堂入室以后,那一定有你的行法,而那个行法,通常也不必跟人家讲,你又不是模特儿,要跟人家做广告。
你自己修自己的,我怎么用心那一点才重要,所以每一个禅师如何用心的问题,没人知道。你知道吗?现在我告诉你 ,用心要从哪里开始,讲到用心就是智慧门,我们刚才讲的那两个状况,是从行门入手的,不是从慧门入手的,所以从慧门入手的话,他就是这样果地是什么?佛体性是什么?佛境界是什么?是什么样子,那我看这个是不是佛境界,我看大家这样是不是佛境界,对不对?那么这样子算不算佛体性,那它假如是佛体性,那我这样的感受对吗?假如不是,那又是什么?可是,佛境界无所不在,不可能,这一会不是佛境界,那假如这一会佛境界,我看又不是怎么样,有的头发没洗,有的衣服不整齐,这个叫佛境界吗?可是不是,这个应该也是佛境界,站在佛来看的话,这也是佛境界,那么佛境界到底在哪里?佛境界是属于什么?这个是,是,可是在我看来看就不是,可是你说不是,可是理论上讲又是,那这个时候怎么样,你这个时候会产生一个疑情,真正的疑情就产生了。那到底是什么?那我应该要调整哪里,我这里面要调整哪里,有没有?这就开始出来了,这从慧入手,这叫慧门,知道吗?真实的人生是什么?真实的人生不离这个生活,那假如不离这个生活,那``````,那我吃饭也是真实的人生,对不对?那真实的人生,假如我这样讲的话,那跟虚幻人生差别在哪里?那真实人生跟虚幻的人生的差别,假如没有差别,那是怎么样?那是不是我在吃饭的时候,是真实人生,那么放下筷子的时候说,刚才是虚幻人生那或者是什么?你那疑情会产生,你从这地方下果地觉,就是果地觉,果地觉的境界,又是怎么个状况?你要从这个地方慢慢去体会。这是第一步,不是终极目标,你从这个地方,一步一步``````一直下去,你的生命开始改变,开始改变,你对于整个境界,你的看法就开始在转化,开始在转化,有些时候我们会叫做头壳涩涩,你知道吗?会很生涩,因为刚开始,你不会转,当你一再地运作的时候,他会越转越快,你知道吗?那时候你就知道,现在什么状况,是什么状况。你会真正活在那个真实的境界里,会转变。这两者慧门跟行门同时并进,同时并进,一门如此,五门如此,通通都一样。
跟各位谈这个部分,这是真实的作用,我们很难去体会,但是你一定要从这里下手,这个是对佛体性的部分,一种感受!那你要想感受的很强烈的话,那你就要从智慧门来了解。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也把智慧门,简单的跟各位讲一下,第一个,这个智慧跟IQ不同,我们叫做佛智,所以我把它叫做BQ不是IQ。因为,你要去感受到佛体性的那个部分,那你必须具备一种能力,这个能力叫BQ的成分,你没有BQ的成分,那你就不可能感受到佛体性,所以我们特别跟各位叫BQ,它叫佛智,B就是佛陀的意思,Q就是我们一般讲的IQ的Q,所以我们叫BQ。
佛智慧它在做什么,肯定我们的人生,肯定我们的生命,你要有这种能力。我跟各位讲,哪些人学佛会很痛苦呢?就是那种悲观的人,灰色思想的人,失败主义着,为什么不行呢?因为,他没有办法肯定他的人生,换句话说,他根本没有智慧,乃至于他的智慧是负的。我们一般人不是没有BQ,不是没有,有,他只是不会用,因为,我们用IQ用惯了,所以他在人生里,对于生命的真实性,他有一种怀疑,他觉的,你们用IQ这样不对,可是他的BQ又不会用,因此我们就会到处找。虽然你不会讲说生命是什么?我要真实的人生,我要我的真面目,你不会讲这些,但是,你内心里头有一股疑惑,疑惑你开始在找,你的疑惑在否定,否定现有的,虚幻人生的这个部分,你的疑惑在这里。那么进入佛门,我们庆幸的就是,佛门有一个很完整的指导,那你假如其他道场找不到,本道场算是你的归依处。这里绝对可以给你很完整,很明确的指导。那你想要弄清楚,你要参加华藏工程,禅修班的指导,我们通常是不跟你再做开示,讲这三,四个钟头,那你就已经用不完了,跟你讲,你用三年用不完,你好好的去思考,就透过华藏工程的讨论,羯摩。那你再回家实践,实修,真正的坐禅,绝对够你用,绝对够你用,那么你将慢慢的去培养,把自己调整过来。当你对于生命的肯定,越来越增加的时候,那你的BQ就会一直聚集过来,逐渐的具体化,逐渐的具体化,你就会去运用,所以,他也是生处转熟,那个时候,你逐渐你就会感觉到说,人生应该这么样,你会有很明确的一个人生的途径。
我们在这个虚妄人生的时候,你当然是物理现象,生理现象照者做,可是,你的心理会产生一种落差,所以我们前几天跟各位讲,那三毛为什么会自杀,她就是落差越来越大,她要否定她,可是,另一半又没了,所以,她就会自杀。当她否定现实虚幻人生的时候,那真实人生这部分一定要给她,要不然她的我执没有依托处,那最后就崩溃了,最后就崩溃了,各位留意到这一点,留意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一定是要破立双举的方法,破立双举的方法,所以BQ的存在非常重要。一方面能够扫除你虚妄人生的这种纠缠,纠缠不清的情况;另一方面呢,能够建立我们真实人生的部分,可以建立真实人生的部分。虽然说,你在疑情中,还没有正式的实践,但是你已经越来越清楚了,越来越清楚,我们就能够立足于,立足于真实的生命的原点。懒得修也不要紧,有的人是这辈子福报大,修的那么痛苦,家人又反对,那我下辈子再修,不要紧,下辈子再来,绝对是非常非常精进的修行者,因为你已经站到正确的原点了。那你现在是不是站在正确的原点,你不要太肯定,你只要一再的这样子,句中玄就够了,当你一再一再肯定以后,其实你的正行,你就自然进来了,自然进来了。生命的观境,它开始会先前,那就是BQ的培养,非常重要。这里头我们提供给各位的就是,这种智慧,我们佛法讲的般若,我通通跟各位讲叫作佛智,简称BQ。
这个是以华严的标准来讲的佛智,不是一般的智慧,我们当然华严里头也有智慧,但是直接它就叫佛智,就是生命的智慧,生命觉醒的智慧,各位真的要去感受这个部分,真正要去感受这个部分,当你这个体验越深,对BQ的感受越具体的时候,你对佛体性的感受,它就越强烈,越强烈。所以我常跟各位讲,这个东西不会很抽象,我们为什么会很抽象呢?因为你BQ一直没有培养起来,我们跟各位讲那生命的智慧,你要真有禅修,你就知道,就知道。在生活中我常跟各位讲说,有时间我们讲,很多同修这样讲:“哎~师父,我孩子爱哪一个,我就不喜欢,那怎么办。”我说不喜欢要怎么办,什么咒念一念,可以给他分开,我又不是主生娘娘,吕洞宾专门叫人家分开的,不是,你只要起一个观,什么观?无常观,这些都无常,爱恨情仇非常无常,对不对?你都不要去陷害人家,也不要去诅咒他,你只要起无常观,这样就好,他们真有缘,你拆也拆不掉,对不对?他们要无缘,你要黏也黏不起来,那就很简单吗,你自己就释怀了。当你在起这些因缘观或者无常观的时候,你会看到世事真的是那么无常,你看台湾的政治界,那是最无常,早上在翻脸,下午在喝酒,对不对?早上还互相称赞呢,晚上就捉对撕杀,这不是无常吗?你可以看的到,这么无常的情况,当你感受这些状况,有这样征兆,因在那里,果会现前,这个是一种叫做枝末法,我跟各位讲枝末法,你可以看到因,看到果。很多人修这个法,但这个法很容易引起群众的迷惑,迷信,很相信这种情况,我们学佛不学这一招,当然这一招枝末法,没有大根器的人。小根器来学很快,小根器很快,大根器不学这个,大根器只学一个叫总持法,总持法是什么?这一切是无常,这样就好,那你很自然,你就会去感受到,你人生当中遇到什么,遇到什么,那是无常,那你不会太在意,太在意那个事,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你不会太在意,你很自然的因缘法,本来如此。这个时候,行者他的重点在正法上面,他会守住正法。他也有灾难,不是没有灾难,但是呢,他的正法会使他对于灾难很容易释怀,他不会太在意这些,。但是你没有正法的人,他容易起大脑作用,大脑作用很容易在意这些有的,没有的,知道吗?我们真的感到痛苦的,也是这些有的,没有的,你知道吗?那些有的没有的是大脑的眷属,大脑特别会去在意这些,你知道吗?生命不在意这些,生命只有守住正法就好,但是你要知道,要守住正法的那一份能力,他要两个东西,一个慧门的智慧,佛智;一个是行门的普贤行,有没有,所以第四个讲,法的正性,诸法正性门,有没有,法的本质。 
所以一个行者,我们一直跟各位讲说,你抓住正法,然后念在正法,行在正法,关键就在这里。其他的一切因缘,我们随他去,随他去。各位你要去体会这个部分,怎么样自己一个行者,智慧是什么?你只要记得,我们所讲的蕴,处,界,缘起,四圣缔这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怎么组合,那各位去看《心经》,我们在《心经》里讲的很清楚,那个四十堂课,一堂课都没差,很完整,但是,那一个体会的部分是慧门的部分,行门你一定要行,要做,那就还是一样,你禅坐功夫到这里,生命观境会现前,那个生命的力量会发挥作用。慧门的部分,你生命的力量很难发挥作用,慧门是可以破,可以破,但是真正生命的那种智慧要展开来,一定要透过普贤行,一定要透过普贤行。刚才这个部分,我们跟各位讲的很清楚了。你要把上一节课的仔细的去整理一下,而且很重要的是行到这个地方,行到这个地方,一定到那个境界,你知道吗?止住妄想,就是前面我们跟各位讲,摸索阶段的妄想,你止住了以后,现在正行就观境现前了,观境现前,而你每一次坐下来,就要到这个境界里,就进入那境界就对了。
昨天同修们问的,很光明,很清净,他还有一句没讲,很舒服,那你就每一次都到这里来,其实这种感受,这个时候,境界还没有现前,这个叫舒服禅境界。你每一次到那里,那生命的境界就会现前,他现前它有一个相,那个相你内心知道,你要去形容,也不一定形容得出来,我刚才举的是水的例子,你不要老是以为是水,也有可能出火,你不要去玩火,任何境界都不得玩,我们在那边你不要水境界,那你一坐你一起心动念,浪就来了,对不对?那火在那里,你一坐都要火,火可以起种种样子,你就玩进去了,这个是不会玩火烧身,也不会玩水溺毙,可是,你要知道,你在玩的时候,突然间,要是有人说叫你出定的时候,我告诉你,你那个就收不了,一下子你收不了,你知道吗?一下子,你受不了,那外道很容易,从这个地方走出去,那你现在看到,我举一个例子,你慢慢想想看,有很多佛像背光都是火,有没有,很多佛像,你自己去看看,背光都是火,你自己在入那个生命观境的时候,你自己看不到,你不要以为全身光明怎么样,透明什么?那个都是妄想,我跟你讲是妄想,当你进入这种火的境界,光明的境界里的时候,你自己根本不知道,你知道,你不知道,外面的人就看到了,就看到了,那它不是一团火,那会吓死人。来到你这里看不出东西,在很远的地方看得到,你知道吗?你在这里打坐,没什么,你要到山上去,你会发现说:台中那里怎么有一道光,好亮!你到这里来,你找不到,除非你也有那种功夫,你才知道说,他在哪里,你知道吗?要不然你看不到,你只知道好远的地方看得到,越远看的那表示你的功夫越差,对面能够看得出来,那功夫就很高,那我们大概都在九霄云外,才看得到,在现场都看不到,关键在这里,关键在这里。这个是指你要有那种定功,就是行门,普贤行门,来到这里进到那个境界抓得住,,你假如有慧门的话,再结合的话,那这个佛体性,诸法正性很快,你就交融了,就交融了。
修行决不马虎,我们跟各位讲,这高速公路,没有一寸土地是空的,它都连在一起,修行就是这样绵绵密密。这里面不能中断一个地方,中断的话人家车子走到那里就``````,对不对?它不可能中断,它一定要密密麻麻,越绵绵密密,越绵密,那高速公路的等级就越高,对不对?你走在那里经常会滑行,都碎石头很多,有没有?就不就叫高级公路了,那叫三级道路,知道吗?我们的功夫也一样,你用的越绵绵密密,他的成就就越大,他的成就就越大,那就看我们用功夫了,所以慧门,定门你要同时进行,同时进行,那么这两个部分,我们为什么不分开讲,不说这个智慧是悟佛体性,普贤行门是悟诸法正性门,我们为什么不这样讲,因为这个是可以并在一起的,所以,你依据谁的指导,就按照谁的指导修,我们跟你讲说它并在一起,那你就并在一起修,这个行法是很殊胜,很完整,而且,这个一个成就是一切都成就,你要再修别的法,就简单了。这个叫三两下子解决,你这一法通了以后,其他的法都很简单,你看一看,试试看就好了,试试看你就会了,试试你就会了,因为基本原理你都知道了,就通通毕业了,它的关键在这个地方,那么从慧门来讲,这里面也有一些问题了,就是这个BQ的培养,蕴,处,界,缘起,四圣缔这五个因素,三十九个,三十九项,我们通常从总说,就不一个一个去破,总说,禅修不要一个一个破,慧门的时候需要一个一个破,破一个来实践,破一个来实践,那是修行,我们叫作个别法门,个别法门,从这个个别法门,可以对治某些东西,可以对治很多东西,大概生活中的一切疑难杂症,都可以去对治,可是我们修行人通常不对治这样,我们从总的说,总说五蕴,六根,六识,六尘,十二有支,还有四圣缔,那么,这里面要融合起来,我们简单的讲,叫做观照功夫,就观照的行法,观照的行法,我们后面,正行后面会跟各位谈这些,现在我们不详细
讲观照了,现在只简单的带过去说, 我们通常来讲是六识接触六尘,六识接触六尘,然后产生五阴世间叫五蕴,五蕴的世间产生,那么这个五阴世间,就是我们讲虚幻的世界,虚幻的人生,那么虚幻人生在哪里呢,你要去看十二因缘,看十二因缘,然后呢,它会导入苦集灭道,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一套基本模式,第二套呢,不是六识,因为这一套完成以后,你要破的话你用六根,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叫智正觉世间,智正觉世间,十二因缘通常不用了,直接就导入,当然你要用十二因缘也可以,不是不行,我们直接就导入到四圣缔里,四圣缔里尤其在灭道上面,知道吗?这个修法,那么从这五个大项来讲,蕴;处;界;缘起和四圣缔,这五个大项如何去用作,就培养你真实的智慧BQ智慧,你可以在这里面发现我们讲的人生,生命,人性三项,三大项,然后呢,每一项有六因素,就是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真相,我举例,生命的价值,意义,生命的目的跟奋斗的方向,六三,一十八个了,对不对?十八再乘以四圣缔苦集灭道,七十二法。那七十二法当中,法法,法法都有十二因缘,你再乘进去,就不得了了,对不对?七十二每一法都有十二因缘,,你带进去看看,而我们还不讲那么多,,你先看这个部分,先看这个部分,所以从七十二法来修你的智慧会达到圆满,你把这五个一起并进去,算算看,十二乘以七十二看多少,对不对?这八百多法很殊胜,智慧绝对令你开,绝对开窍,知道吗?不是七窍,六窍通,一窍不通,全部都开,这是培育BQ的一个方法,那你假如把它只变成知识的话,就完蛋了,唯识宗就变成知识了,唯识有行法,可是它没有行法带进去,唯识就变成知识了,变知识就错了。
佛法是讲唯智,智慧在起作用,也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唯识在研究的,它只研究到那个六识接触六尘,它没有办法讲到六根接触六尘。那么六根接触六尘以后,五蕴怎么其作用,好了,这个就是虚幻人生,六根接触六尘,智慧怎么起作用,这就是真实人生。所以我们前面的图表,都画给各位了,很简单的,你看看。BQ智慧的培养,你透过这个地方来讲,现在我们不详细再跟各位讲了,因为你在摸索阶段里面,就要摸索清楚,就要弄好了,就要弄好了,我们这样跟各位讲,那么这本书也会出,这本书出我们叫做略论,简单的讲,那我们这样跟各位讲,你把它整理出来,整理出来笔记,我们会出书,那这个叫广论,知道吗?成佛之道广论,其实我们这样讲只能够说成佛之道略论,这个讲义的这个部分,这个跟偈诵差不多,这个只是笔记而已,这里面好多好多都没讲,我这样讲还没有讲完整,这只是就这个部分讲详细一点而已,要讲完整的话,那这个功夫大了,这功夫很大,所以能不能广说,不是不行,广说就华严经里头了,华严经还是略本,讲到大本华严的话,那不是昏倒了,生生世世你要听,要研究,可是一转身过来,前辈子听的都忘光了,这辈子听的一转身,那下辈子来,有吗?所以我跟各位讲,这辈子能够来听,前辈子的因缘已经有了,没有前辈子的因缘,你这辈子不会来,不会来,这个是讲蕴;处;界;缘起;观照的部分。
那我们再跟各位谈一个问题,就是慧门里头,通常都在破,都在破,就是我们前面跟各位讲,那识尘相荡,六识跟六尘之间互相激荡的部分,那不是恶质就是杂质,所以我们在起观的时候,六识接触六尘的时候跟五蕴产生,用缘起法来观。建立一个基本模式的架构,然后一个破就通通破,有没有,无明灭则行灭,这开始下来了,那这个是架设起来是要破的,那么破,其实就我们行者的生命来讲,我们在破我们的杂质和恶质,在破这个部分,破生命中的杂质跟恶质。各位要留意到,所以慧门跟行门是能够合一的,不是不能合一,而我们通常不知道,所以我们在理论上听一听以后,你行不会行,我们要告诉你的是你一定要行,那个慧门你才能用,要不然,慧门不能用的话,没有行门,慧门不能用,那你慧门没有用,那你行门假如跟慧门不能挂钩的话,那你行门不是白修了吗?你在修什么呢!对不对?所以你的慧门变成虚妄的慧,而那个行门呢,就变成浮肿的浮报,臃肿的浮报,没有用,这两个接不起来,接不起来,所以各位在这个地方修行,一定要弄清楚,这个杂质和恶质在我们止住妄想的时候,它是通通可以除掉,这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是要除掉杂质和恶质,那么杂质和恶质是在止住妄想的时候所除的,那么慧门这里面告诉我们是,六识接触六尘境界,你产生的五阴世间,五蕴这个世间构成十二因缘法,,那么你十二因缘法一破,五蕴就破了,换句话说,我也不用六识了,这讲起来比较容易,理论上是这样讲,不用六识当然就用六根,对不对?可是你要修到,那你就要去修了,不是用听的就知道了,知道没有用要证到,要证到的话你就要修,那怎么修呢!止住妄想,你才知道说原来这个功夫是什么?所以我们在行的时候,你要问为什么?就跳到这里面来,你在讲这里面说,要怎么做到呢,那又跳回来,又是行就这样子。所以理论架构是这样子,行可以达到,你要去行,所以生命中的杂质跟恶质透过修行,你真的能够除掉,能够除掉才是真忏悔,因为你忏悔的目的,就是要除掉杂质跟恶质,所以光拜忏,念忏悔文有用吗?根本没用,你要能够把生命中的杂质和恶质给除掉,生命中的杂质,恶质你不除掉,忏悔不是白忏了,对不对?所以你要留意,懂得这个运用[众鼓掌]。
那止住妄想是把杂质跟恶质除掉了,那再来就是进入那个观境,进入观境就生命的本质出现了,这个时候呢,我们的性德要起作用了,刚开始很生涩,对不对?那生涩,你慢慢,慢慢就会进入,慢慢就会进入。所以一个行者的境界,它会很宽广,我们有一部经叫《十六观经》,净土宗莫名其妙把人家列入,说是净土三经之一,其实他根本就没有修,你不要被他骗了,净土宗把《十六观经》列为是净土三经,其实是封杀,各位知道吗?封杀把这部经杀死了,其实从佛法的立场来讲,把《十六观经》给封杀掉也不错,为什么?因为它是外道的行法,外道的行法。因为,净土人没什么智慧,他也搞不清楚,它十六种观法全部是外道定,全部是外道定。但是为什么佛门中会把它设进来成为佛经,尤其在阿弥陀佛的修法里头,来订这个法呢,因为它为什么不弘,净土人不弘是,给你十六法修的话,我阿弥陀佛没人念了,你知道吗?其实它十六种观境,那十六种观法,水观,日观有没有,这些观法,那个观境通通会现前,观境会现前,你知道吗?《十六观经》是十六种生命的境界现前,所以才有十六罗汉,这个《十六观经》是很了不起的行法,它的生命观境现前以后,它会逐渐,逐渐一直拓展,会一直拓展。这是一个行法,我跟各位讲《十六观经》,《二十五圆通章》有没有,它是二十五种行法,它的生命观境也会现前,但是那个下手处不一样,二十五圆通的二十五行法跟这个比较像,它六根,六尘,六识还有七什么``````反正加起来二十五个就对了,十八加七二十五,那个《维摩诘经》通常讲三十二圣,不二法门,其实是三十四个,它也是生命观境,你知道吗?行法中,在经典里,他的这一种综合型的这种情况,它不是告诉你一个一个怎么修,它只是小技巧而已,它每一部经里头都有它的这个后面的背景,那个才总持法,讲的这个十六个也好,那个二十五也好,或者三十四法门,不二法门也好都一样,他的背后都有一个总的,你要从经典里头去浓缩下来,这个五个法门,这个五段教学法的部分,每一部经典都会有,只是你没有智慧,你没有办法去浓缩出来,那你没有办法浓缩出来,你就没有依据,所以修行的话,你就只有看到十六观门,二十五圆通章,三十四个不二法门,或者是十二圆觉,圆觉经,大概就只看到这些数目的东西,数目的东西其实已经是小Case,圆觉经那十二圆觉是大Case,它是十二个法门是很大,它每一个法门都有一套逻辑,但是,前面的这三个呢,这三部经《维摩诘经》《楞严经》跟《十六观经》这些东西,一部经有这些东西,那只是小节目,它的大节目是经典所架构出来的那个理论背景,就像我们这里讲五段教学法这种背景,这个架设好,你把那十六个二十五个三十四个带进去修很快,很快,一个一个你都会一直超越,所以后面的背景这个部分你能够完成的话那叫一成一切成,关键在这地方。
你要做一个现代的行者,这个宏观跟气度,你一定要有,不要老是在那边一点点念阿弥陀佛会怎么样,那念观世音菩萨呢就没效是吗?念地藏王菩萨呢,你都不知道唐朝的时候虚空藏菩萨是多么流行,风水轮流转,现在变成阿弥陀佛的天下,虚空藏菩萨旁边站,你要知道,当时虚空藏菩萨在唐朝那么殊胜,虚空藏菩萨加持力有关,现在国家一塌糊涂,都是阿弥陀佛,你可以留意到。这个是节令的关系,你修哪个法门,什么时候轮到你兴盛,就好象演戏的时候,现在换你出场,你知道吗?法界大戏这样演的,你不知道,你都只有看舞台戏而已,这个是真了不起的一种状态,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我们也都可以体验到,各位真的,你一定要好好去修,不要光听,真的拜托你〈众鼓掌〉,这个要走进去,从那个经验中,实践当中,你去感受,然后从经验当中契入那个境界,这个经验要有,要有。
各位有没有吃过东西,我不知道,吃什么东西都一样,草湖芋仔冰有没有,你要吃一口就说很好吃很好吃,骗我吃一口哪好吃,你要两三碗吃下去,好吃,那个才好吃,这才吃一口就说好吃,那一定不好吃,好吃的话你吃的``````会冷会抖这样好吃,好吃。你现在修行,有没有修到这种情况,我们很喜欢人家这样子,吃个切仔面好吃不好吃,才吃一口就好吃,好吃,三碗对吧,吃达到饱再说好吃,那吃一点点怎么好吃,现在各位学佛,你真的好吃吗?你就差不多跟那个一样,吃一口就说好吃,然后就放下来,哪好吃吗?你的行为已经说明这不好吃,对不对?要好吃的话,这一碗吃完,再包两碗,一碗路上吃,一碗回家吃,那个叫好吃,对不对?有的真的好吃的话,你就会现场吃七碗免钱,对不对?那个才好吃吗?你没吃,,你怎么好吃呢。所以我们要行为来看,佛法真的能够让你受用的话,那你就要自己去体验,你才感受到,,这个是我们在这个部分,你从实践中去感觉,真的把杂质跟恶质除掉以后,你那本质显现的那种觉受,真的不可思义,那个境界,你只有进到里面才知道,有个人,讲个笑话,要结婚了,人家问他说,结婚你心理准备好了没,不知道?那他就问他爸爸,他爸爸说傻儿子,结下去你就知道了,你知道吗?洞房花烛夜以后,他朋友再问他,结婚的滋味怎么样?你结下去就知道,别问,知道吗?这种东西你进去以后,你就知道。
佛法的法味,只有你亲自去体验,你才知道,那其他听人家讲的都不算,都不算,我记得看过《报告班长》那部电影,吴宗宪演的是吗?是不是?没有错嘛,他就调皮捣蛋的,调皮捣蛋的,到最后人家问他说,你跟女孩子有没有关系,没关系,大家都以为他不知道多花,后来怎么都没有关系,因为他光是一张嘴皮会花,那这个情况,一个人呢,要是只有像他这个样子,一个嘴皮调皮捣蛋,那没有用,我们在佛门中差不多,跟那调皮捣蛋的小班长一样,没有用,没有用,你一定要深入精进,那个才有用,你才能够得到生命本质显现出来的利益,要不然我们都感受不到,好吧!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众鼓掌〉

录入:能秀
                           校对:能品  仙玄子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从心下手》第二十六集——海云继梦法师
下一篇文章:《从心下手》第二十八集——海云继梦法师
Tags:从心下手 海云继梦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