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提到了大乘禅法中这个“用心”,不只是“能用心”,包括“所用心”。不但是用“能”,更是用“所”。那么因为用“所“的这个观念突破了当年释迦牟尼佛所指导的这一切,那你就应该知道如来禅跟祖师禅的差别在哪里了,你知道吗。假如我们能够这样一语道破,那真的是石破天惊。如来禅跟祖师禅差别在哪里?就在这个“所用心”里,就在这里。这是一个总关键,你说如来禅殊胜在哪里?祖师禅殊胜在哪里?关键就在这里啊。能用心都一样,把这个能用心用到那个(所)是在哪个地方?用到心上来,这个是中国祖师所发明的,所发现的。那么这个发现,它不是”所“的不同而已,不是一个标的的不同,是它把整个心解构出来了。“能”、“所”,讲可以把它分开,事实上它是一体的。当你透过这个对立的观念而转变成一体性的存在的时候,那你就破参了,你就证悟了,就达到那个真正的境界,而且这个境界直接就是一种超越,比证阿罗汉的部分层次更高,你要留意到这一点。
阿罗汉有两种,一种是婆罗门教的阿罗汉,一种是佛教的阿罗汉,佛教的阿罗汉是破我执,或者破我执、破法执。但是这个方法是一次我法二执就全破,连“破”也破了。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它不是破我执、破法执而已,连破我执、破法执的“破”都一起破了。它在这个“心”z这个上面,能用心跟所用心不但合一,能所又双泯。这个时候我们在修行中有一个术语,我们在行法中也常跟各位讲,一个叫“忘我之境”,另外一个是“忘法之境”,第三个是“我法双泯”。忘我,一般艺术家都会有忘我之境。一个作品,音乐也好,美术也好,雕刻也好,要想能够流传千古让人歌颂不绝,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创作的当下能够进入忘我之境,就可以达到那个目标。所以一个艺术家在训练的不是他的东西创造得多好,各位留意这一点,不是他创造的东西多好,而是他要有那一种进入忘我之境的能力,他训练的是这个能力。我透过这个媒介很快就会忘我,那创造什么就不重要了。所以艺术家对他自己本身的作品不会珍惜,他珍惜那个干嘛?因为他进入忘我之境才重要啊,那什么东西都不要紧了,当一个艺术家很珍惜他作品的时候,他一定没有进入忘我,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啊。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创作者、艺术家为什么那么潇洒?因为他忘我啊,既然在无我的情况之下,那作品有什么重点呢?作品不是重点,是他要有那个能力能够进入忘我,有没有,这个才是重点啊!
东西是他创造的,他要是执着于他所创造的东西,你看嘛,那个执着在那里嘛,有没有?我们凡夫是要那个东西,一个行者要的是那个忘我的境界,无我的境界。所以当你进入无我的境界里面,这个法界中很多无我的阿罗汉就统统跟你相应,那个第二生命的境界就出现了,那不是鬼影幢幢啦你不用担心。那无我的阿罗汉全部跟你相应,那个生命的“HIGH CLASS”,那个高层次的生命品质就全部呈现出来了。你要是进入“忘法之境”,就是破法执,连“法”都没了,那么那个层次的,破法执的阿罗汉统统跟你相应,你就活在那个世界里。这个例子我们讲太多了,到了“忘我”以后,那个艺术家坐在那里,他就是一件艺术品,一个行者坐在那里,那种很强烈的吸引力就会散发出来,世间话叫“魅力”,它就会出现。我们有没有?我们没有,没有。我坐在那里赶快摆个架势,摆个POSE给人家看,那是什么架势吗?那不是。
忘我之境,随便一下子都可以,看两只狗打架看得入神,有没有?我们没有生命感的人,看到什么都跟没看到一样,因为他脑子里头一直在打仗。会忘我的人脑子很清净,所以看到任何境界他都很专注很投入,有没有经验?你大概做白日梦有经验,坐在那边发呆,不知道在想什么,留意看看。“我法双泯”那是最高的境界了,能所双泯就是我法双泯,“心”、“用心的地方”一双泯,一切都超越了,一切万法都超越了,祖师禅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殊胜的地方也在这里。这个真是一超直入啊,一行一切行,一成一切成。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分析比较,你不知道你有多大的福报,你不知道,这个叫摩尼宝珠啊,摩尼宝啊。那你要自己去磨啊,磨到给它亮起来,不要像那(9分34秒,闽南语),对不对?要能够亮起来。不是说摆个珠子给人家看,人家问这是什么?这个是琥珀、这个是水晶、这个是玛瑙,是你讲的啦,那有什么意义?它能起无边的妙用,一切宝中摩尼宝最,你进入宝山什么宝都有,你先找摩尼宝,要什么有什么,你抱那一个走就可以了。一切法中,这个心法是最好,那你要修一切法,这个法修起来其他一切法好修,你懂得这个“用心”,你能够进入那个境界里。
忘我的,忘我的方法,忘法的,忘法的方法,你要随时进入,我法双泯,我法双泯的方法,你要拥有,其他的成就都不要紧,成就的作品无所谓,你有那个能力你还怕没有作品吗?没能力的人,他才创造一个,他一直以为很棒,那个用意识创作的东西不能流之长远,要在那无我之境、无法之境所创造。所以你看看,真正到达我法双泯境界的时候,你已经是非常不可思议啊,你在那个时候要跟什么人相应?那个境界何止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啊。我们修行懂得这个殊胜,你能够了解那真的是不可思议啊。
那么我们从这个地方再讲回来,这个能用心跟所用心是一心,那我们常常讲说觅心了不可得,要找心。找心了不可得有两个意义,像我们找心也找不到,对不对?初学人觅心了不可得,是因为你功夫不利,是不是这样?你要是有失眠的人,你在那睡不着你就起来找心,你马上就睡着了,这叫觅心了不可得。第二个意义,是能用心跟所用心双泯,那个才是真正成就者的境界,他心在哪?这么绕一圈以后觅心了不可得,因为两者双泯,这是一个关键,我们能不能去体会?第二个层次是我们所要的,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面。
这个觅心,我们在修行进入某种状况的时候,那就是一心,“一”也好,什么叫一?就是能所合一叫“一”,这个心展开就是能、所。我们在觅心是觅哪个心?其实所找的都是“所”,都是所那个心,而你要去找的是“能”的那个心,能的那个心你找到最后一定找回来,原来我就是所,那个时候你就当下超脱。现在关键是我们这个地方抓不到要领,觅心,觅是“能”,所要找的心是“所”,你把这种观念要自己经常去弄清楚去感受,我们弄老半天老是弄不出来。这个在修行中来讲是非常珍贵的一个讯息,我们这一会,这个地方我可以说跟各位讲得很清楚了,很清楚了,今天晚上回去大家好好沸腾,明天好好参一天,真的好好参一天。这里有两段文,我希望把它弄给各位,十二页的后面跟十三页这两段文,给大家作参考,因为十四页那疑情的疑三四个地方都打错,还要再校对一下。
这个地方我们再跟各位谈一下,我们修行人分有两种,一种叫法行人,一种叫信行人。我们通常是说参禅以产生疑情,提疑情,为重点,提疑情的方法是法行人的方法;守正念的方法是信行人的方法,这两个自古以来也是一直搞不清楚。高鹤年这位大德,各位不知道认不认识他,当然你不认识他,不过这名字应该看过,他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名山游访录》,里面常常讲到遇到了灾难,他马上就守住正念,守住正念,他始终没讲他是什么正念。我们很多同修也都在问,正念是什么?你问净空法师,他一定告诉你“南无阿弥陀佛”,哦NO,“阿弥陀佛”,他不是六字洪名他是四字洪名的,紧提着“阿弥陀佛”,就那种行人来讲就是他的正念。
可你的正念是什么?你自己要拥有啊,那你的正念在哪里?一定是你师父教你的,一定是你师父教你的。假如你是自己产生的正念,那你要求证,那个时候它就是疑情。所以我们这个地方我告诉你,为什么说信行人是守正念,法行人是提疑情?这里面牵涉到的是千古公案。像我们学华严的人,要依止善知识,统统称为守正念,守正念要会守,不会守第二代以后就乖了,就弄歪了,一定会失去生命的活力,你会墨守成规,你要留意到这一点。禅宗是提疑情的,所以我们说提疑情是法行人,他是从生命力从生命感来的,因为他强调的是生命力的展现、跟生命感的运作,因此在禅宗的立场来讲,徒弟不能像师父,你知道吗?“徒弟以不像师父为像师父”,你能不能听懂这句话?人家问道一说“你很不像师父”,他说“真的?那你就讲对了,我就是这一点像我师父。因为我师父最不像他师父,所以我也不像我师父,所以这一点我像我师父。”这样听得懂吗?他像啊,像一个“不像”,每个人都有他生命力的展现,为什么要像他师父?他像的就是那个“不像”,的地方像,其他的统统不像,这是禅宗最大的特色。你师父是这样,你也跟他一样,那完了、那完了,那COPY就好啊,对不对?
禅宗之所以能够经历一千多年,在印度的情况我们不管,在中国的禅宗代代都不同,你看,达摩祖师大乘壁观,壁观就是面对墙壁自己观;慧可,叫什么?守心;僧璨呢?信心;道信呢?守一;弘忍呢?他从《金刚经》来讲的,他就讲空性;慧能呢?就讲智慧。每一代都不一样,都不一样,这才有生命感啊。所以人家在批评马祖,他就拿他师父,因为怀让不像慧能。所以人家都说慧能的徒弟应该算七祖,就是青原行思,你看青原行思下面就没传了,像有什么用?像都没用嘛。他像他师父啊,所有的学术界都说青原行思最像慧能,应该慧能要传给七祖应该是青原行思,那就是大脑取向的一个命定。怀让就不像,从哪里证明?从道一的话里面证明,马祖道一说“我师父不像他师父,这一点我像他。”有没有?厉害哦,这个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得到的。现在我们台湾佛教迷信,“你师父是谁啊?你干嘛?我看你都不像你师父。”我像他就死了,你知道吗?你要是一个怎么样个不像法,这才是禅行者本身的特色。禅行者的本色啊,要不像师父又要超越师父,这个才是禅行者的本色。
什么都照师父,我告诉你,一百分传到你变八十分,再下一代又剩下六十四分,再下一代你就更糟糕,传个几代都不见了,因为要求一个“像”,所以耶稣就会被钉在十字架上。不能像,生命是独立的,每一棵每一棵都不一样,每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他展现的地方。那么这个部分也会矫枉过正,也会矫枉过正,所以常常会有突变,“基因”突变,所以禅宗就容易产生狂禅,就是因为大家都要不像师父,所以奇奇怪怪的模式就都出来了,那不是我们的所取。你一定要经过一个严格的训练,你有所悟有所证的时候,你自然透露出来的就不是那一个,你就会不一样,不是故意要去装模作样的不一样,不是这样。所以五台山显通寺有这么一个公案:看了人躺着死、坐着死、站着死,各种死都有,那我来倒立着死,他就手撑在下面脚在上面,死的时候就是这样子,一个礼拜不走,还是立在那个地方。这个行者作怪,哦!马上轰动了,他妹妹也是个过来人,她走到那里,“欸,死也不得好死还作怪!”嘣,就倒下来了。你死为什么要作怪,对不对?你这个作怪有什么用嘛?学禅的人常有这种情况,那你不要被这个骗了,不要被骗了。
所以我们懂得禅行者他是法行人,法行人从提疑情来,生命非常的活泼,你知道吗?守正念也可以活泼,不是不能活泼,而因为依止善知识而不敢逾越雷池,结果造成自己绑在教条里、死在教条下,那就错了。一个真正的行者,应该来讲禅行者很活泼,一个华严行者是比较拘泥没有错,但不应该是食古不化的状况,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尤其是华严禅行者,应该是允文允武……是不是这样念?要活泼能活泼,要端庄能端庄,要进皇宫当国师,也可以进皇宫当国师,要下田去除草也可以,应该要是这样一个货色才对,而不是说一定要在那边砰砰跳跳,都不登大雅之堂,也不是说学华严的人一定要去当国师,当然没有那么多国师,不是这个样子,所以你能伸能缩,能文能武,这是华严禅行者的特色,他要端庄因为有华严的经教在,他要活泼因为有禅的活泼在,所以在华严禅行者来讲,他是疑情正念两者可以并用,并用当中我们应该来讲,他是以正念来起疑情,这个部分我们后面会跟各位谈到,这个是华严禅者他最大的一个特色,像我们这样讲下来,你的疑情是在生命的真相上面,那这个已经是正念了,对不对,而把这个正念转化成疑情,所以在这个指导之下,他是正念就是疑情,疑情就是正念,所以,我们是信行者,依止善知识的信行者,但是我们行的是法行者。法行人,这个部分各位要去体会,我们跟各位提这些不是要解释名词,而是一个行者应有的一种胸怀。
那么,这样子我们导归回来, 还是统称为疑情,疑情有这样的状况,我们要弄清楚,这个疑情里面,我们称作参跟参禅,这个禅本身是生命的故乡,是生命的真相,这个地方叫佛境界,那么这个参呢是到目标的一条途径,到目标的一条途径,这个目标叫禅,参禅就是要走到禅的目标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叫做参禅,所以我们在翻译这个部分的时候,翻成英文的时候,你就直接翻参禅,你不要向日本人这样叫:ZEN,ZEN我们不承认,他那个只讲禅而已,我们重点在参那个地方,禅本身它是生命故乡所散发出来的一个魅力跟我们相应,那我们在这个地方相应以后,你要去找到那条路回故乡去,那一条路就是参!所以整个的过程我们叫参禅,这个时候你就先把生命的真相给弄清楚,那么,那个参呢?其实就是我在找生命真相的那个时候就“能”在起作用,心的能力在起作用了,生命的那个标的是什么呢? 那个就“所”,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一直看这一面,你还没有办法看这一面,现在告诉你这一面啊,你要注意他的反面是什么,其实这两个是一体的嘛。(笔划手的正反面来说明),可是你从正面反面弄清楚以后,你就知道那是什么了。我们不必再拿个镜子来,去看后面是什么,知道吗?我们只看镜子一面,你还是看到自己的能的这一面,你必须要两面镜子,就是还要后面那一面,对不对?从镜子里面看到后面那一面镜子所照的,这样投射过来那常常会弄不清楚左右边啊,对不对?
那我们参禅就直接从这个能下手去看反面,就看所,然后你会发现能、所是一,“能、所”是一的这种境界一显现出来,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就是参禅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里边在进行的那个部分,里边进行的整个过程,当然不是我们讲的这么简单,各位要从念头上面去看,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念头是怎么运作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那个蕴、处、界所产生的,第一念到第二念、“生、住、异、灭”是怎么运作的?我们在参禅的时候,不摄入唯识里边那么复杂,再怎么去转八识成四智或者什么三性三无性,那个都是从经教上可以去讲的,那个是另外一宗一派的行法,可是我们从华严禅的这个进行过程当中,我们留意到有这样的变换,你不一定要走那条路,要走那一条路当然也可以,法门很多,途径很多,那条路要不要走是一回事,我们有时间也可以跟各位介绍一下,但是你现在从这个地方,从能观心 观 所观心看看那个地方念头产生的状况,你如何切入,那就可以了,这念头的部分讲到这里,我们提供给各位做参考一下。
今年我们到多伦多去,有个外国人,黑人,他一个问题,就是念头,他用英文讲念头,他说念头跟念尾有什么不同?我说糟糕了,这个人啊,这个书不知道怎么看的?他看了很多这个中翻英的书,这个是很麻烦,我们又英文不通,就叫人家来慢慢翻译这个部分,把念头是什么?我们要跟各位讲,念头固然是六根接触六尘心念产生的那个源头是没有错,念头还有一个意义,是一切念头的总源头,一切心念产生的总源头,除了六根接触六尘你会产生一个心念,那个心念的源头叫念头没有错,但是一切心念的总源头也叫念头,那你现在参的是哪一个念头?我们一般讲的参!是第二个念头。不是第一个念头,各位你不要以为在这里学了不起,在国外不止白人,黑人,很多种族都在参话头,那我们呢?我们还搞不清楚啊,你出去随时都会碰到啊,一个外国朋友过来,你以为跟他打招呼就好了,ONE他问你什么叫话头?我看你就会昏倒,那话尾都还搞不清你还问我话头,你要了解到这个意义,我们常常会碰到,现在你要修学的是大乘禅法,大乘禅法就有这些东西,念头当中你要怎么去参?你枯坐四十年,找不到念头,那你必须把他分开,能念,现在讲念的话,就能念心跟所念心,我们刚才是讲能用心跟所用心,其实是一样,你把他分为两个,怎么合并双泯就对了,所以现在大乘禅法的功夫你应该懂得怎么用了,这个能,我这个心能你一定要先确定,所以第一个摸索要先确定能,他不是概念,他是一个实际的能力,这个确定以后你再去找寻所在那里,现在目标已经很清楚了,你很快会进入到所的领域,然能所先合一,然后再破他,双泯,一次就超越了,假如你有足够的资粮道,我告诉你,这二十一天足够你开悟,你不要以为开悟多遥远,很快!就像那一只脚已经伸出去了,不是叫你摔下去,你要找到第二生命马上就成就,修行不难,我跟各位讲真的不难,我们这个地方已经跟你讲的很清楚了,这不是一般所讲含糊笼统不负责任的,(闽南话:“敢你就对了,敢就快作功,”)不是那个意思,你应该说我勇于去尝试是因为我有理论基础,那你照着这样子,按图所记,你马上找到宝藏,马上找到,各位你留意看看这个部分,真的是不难,难得是你自己怎么用心,这里已经跟你分清楚了,你不要再用对立法去看了,这是圆融一体的,我们只是方便说有能有所,事实上他是一个,而我们凡夫说顶多看到能啊,没办法看到所,所以你觅心嘛,一直要找心嘛,觅心了不可得,你讲的是第一阶段的了不可得,第二阶段的了不可得是能所双泯,对不对,你去用功看看,应该要开悟,现在就开悟。掌声!
你开的是山里起大雾的雾,雾飒飒的雾,那就麻烦了,好好用功,绝对没有问题,这个是参禅的地方。
这个参啊,我们提供给各位,他其实是在找,就是觅,刚才觅心啊,我们跟各位讲过,觅,其实就是心,能的作用,觅心的心 是所的那个心 对不对?你弄清楚觅心原来是一,觅心两个字原来等于零,所以无字公案就出来了,所以要破解古代公案不难啊,你知道他的语言模式思维模式怎么样,你的行为模式你只要一个地方通,就通通通。。通通通。。。心就是这个样子,古今中外一样,赵州如此,虚云也一样, 你也一样,十方三世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都一样,
参!讲的是觅,觅其实是什么?是心迹,心的轨迹。我们叫心路历程,古代叫心迹,所以你去注意看看古代大德他们在修行的过程,在心很宁静的时候啊,大概杂质除尽的时候,我们知道跟各位讲,禅是除杂质,让恶质不起作用,杂质除尽的时候,那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常常有很多灵异的现象,比如说,百鸟来朝贡,老虎送供,古代住在深山里到冬天很冷啊下雪啊,那怎么办呢?修行人只有打坐,打坐要产生火,自己内心要产生火,他们西藏叫着火,我们打坐会全身发热,发热的话,不消耗我们的体能,因为都没有吃东西啊,那来的什么卡路里啊,没有卡路里好消耗啊,但是他自己透过空气就可以产生那些能量,这个时候老虎会来帮他取暖,老虎身体很热,它围着他,那其他的动物,像猴子啊,他们会送东西来供养,你放心,他不要开口,那像我们有些僧众啊,哎!我喜欢吃什么,你能不能买那个来,那个供养功德很大,你贪吃就说嘛,你还功德很大,人家都不用讲,坐在那里就知道了,肚子咕两下,猴子就一直跑过来,送东西来,因为他肚子咕噜两下,知道他肚子饿了,这个为什么?这个叫心迹,他有心迹,可以找的到,这个时候最容易引起人间的疯狂,你知道吗?最容易引起疯狂,不止这些动物野兽会来供养,山神、林神、风神、雨神都会供养,这个人在那边打坐打坐到,人这么多,人山人海啊,人家说师父盖个庙,盖庙啊!哎呀!这没有地啊,要怎么样怎么样。。。你跟山神讲一下嘛,
他心念一动,山神这是不是可以盖个寺院,你今天晚上就知道,风雨雷电土石流一起来,然后大殿需要几根梁几根柱啊,上面上山一起跟你办起来,明天一堆人来大庙就盖起来了,是很快,他心念只要一动啊,连这些山神、鬼神都可以跟你呼应,但是你要知道,只要有心迹在都在三界内,还没有出三界,你要留意到啊,所以这个时候有成就的,未必是我们所讲的成就,当你牛头山法蓉禅师就这样,他在那边打坐,那个就想孙悟空腾云啊,就在那个天上看这个牛头山山上有一股祥光,道信啊!四祖道信他就看到这股祥光了,来到山下,问问那道人在吗?那些傻瓜,我们出家人那个不是道人?我不是找你们这些草包,那你大概是找后面那个懒人,那个懒惰虫,法蓉他们把他叫懒蓉,他一去啊,因为他成就以后啊,这牛头山就变成牛蓉了,本来是法蓉,等一下懒蓉,等一下变牛蓉
都同一个人,道信一到,就问说:道人在吗?结果跑出一只老虎来,把他吓了一跳,法蓉一出来,你还有这个在,好好。。。我还有这个在,吓一跳,你还说我有这个在,哎!一进去以后啊,看他坐在那里,就在那里写了一个佛字,他说请座啊,哇!这法蓉不敢座,因为佛写下去了,当然是手比一下,他不敢座了,你还有这个在,就把他将一军把他将回来,他说你有这个在,你说他有这个在,这么一座他很惭愧,法蓉很惭愧,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有这种程度了,百鸟朝贡、猴子、蟒蛇会来献贡,老虎会来镇位,你看看这个功夫好不好?还有这个在啊!道信跟他讲 百千妙法总归心源,很有名,我们就不详讲了,开示以后他豁然大悟,开悟拉,开悟要走啦,懒蓉没有人敢叫了,现在就变叫成牛蓉啦,就这么一席话,所以道信不止传法给弘忍,也传法给法蓉。所以五祖有两个,这个也是五祖。我们五祖庙的严禅师不是这个,跟这两个都无关,他这个地方的成就告诉我们,这很重要的心迹的运作,心迹的运作,他很厉害啊,道信一来,他马上就说你有这个在,可见这个时候啊他明厉,很明厉,明白的明啊,他很厉害,他就是少一个善知识来点破,所以道信一点破,他马上开悟,这个就是资粮道具足,你不用找善知识,善知识就自投罗网,自己来跟你这个在,有没有,这个厉害,这个例子我们看的很多,后来天王悟禅师也一样,他还没有开悟的时候,一样,那个省主席,看他聚众那么多,很会讲经,又有神通,省主席带着部队去听经,听一听妖言惑众,就把他丢到长江里边去,结果他从长江里边座这大莲花又浮上来了,把那一群都吓跑了,你看功夫厉害嘛,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开悟,后来开悟了,生病的时候痛的哎哎叫,徒弟气死了,师父啊,你好心一点啊,你以前没开悟啊,人那么多,现在开悟,开悟有什么用,痛起来你就不要叫,人家都不敢来拜了,教到这样的徒弟有够鲁,他一气之下,好了,不叫了,你们通通集合,现在我问你,这个痛里面有一个不痛的,道一个,讲不讲。。讲。。不讲我就走了,没有半个讲的出来,你就只会那边到底叫不叫,你说叫他不要叫,他说不叫可以,就痛中有一个不痛的是谁?你讲!各位假如是你,你要怎么讲?道一个,没有一个讲的出来,气起来脚垫脚就回去了,又回苏州买鸭蛋了,人家要走随时可以走,你想要把师父留下来,要用那一法?我不能教你,我教你以后,你就把我踢来,那一个,你没有悟得你肯定展现不出来,道一个,就是这个,还是那个,这个也可以,那个也可以,你就没半个,师父教半天干脆回去了,知道吗?要懂得修行一定要进入状况,那个心迹啊,各位一定不要在心迹上起作用,我们为什么要跟各位讲这个,因为你直接从心下手,不要留有痕迹,心迹,这个福报很大,你马上起作用,你马上消福报,那你假如有那么大的福报,你能够超越他,因为你到这个时候已经到很微细的部分,我们跟各位讲,金碧峰也一样啊,他心迹那么微细,他入禅定啊,因为他还有一个钵,水晶钵,紫水晶的钵,像这个裂痕这样,你看到吗?这个也是紫水晶,用这个去做的钵,但是那个是没有裂痕的,很漂亮的,皇帝送的,你看他禅定功夫那么高,就喜欢这个,就喜欢而已啊,差点害死他,他入定去了,入到那个飞想非非想处定去了,牛头马面来,黑白无常来抓不到他,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怎么办呢?土地公,土地公,他哪里去了,怎么找不到啊,他啊!你把那个钵敲一下,他敲一下果然出定了,出定就被逮了正着,黑白无常说:哈!假修行,怎么假修行?你不是找不到我,怎么假修行?怎么找不到,我敲一下你就出来了,哎呀!对啊!他才发现啊,我还有这个在,但是他很厉害啊,他说要跟你走,这个借我摸一下,你的啊,你摸啊,你抱着一起走也可以,他拿起来往柱子上一摔,打破了,黑白无常吓一跳,你干嘛?他又入定了,人家入定这么快啊,他从空性中,这时候就讲空性啊,空中有声啊报曰:要拿老僧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再拿老僧金碧峰。有没有,心迹要断,那么微细的一点点心路历程被抓住了,你就跑不掉了,知道吗?这是大修行人到这个地方来啊,最微细的地方,各位啊我们太多了,你不止这一条啦,你几万条了,不止这条,所以随时随地人家都可以把我们抓走,你能不能到最后这一丝你能不能断那才叫解脱,最后那一丝要怎么断?你用能所,能观心观跟所观心相谋和,相谋和的时候全部干干净净,这个叫一丝不挂,知道吗?金碧峰挂这一丝差点没命,差点被阎罗王抓去,有没有?你看看,别想错了,一丝不挂。好了!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