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从心下手 >> 浏览文章

《从心下手》第五集——海云继梦法师

2012-12-10 14:28:01本站原创 【字体:


我们今天接着跟各位谈,禅修逐渐要进入的这个内容了。前面我们所跟各位提到的一些,都是属于一般概念性的部分,现在要谈的是跟实修上面有直接关系,你用心的一些应该要有的准备工作。
那么这些呢我们传统都叫资粮道。那我们现在也只能够说统称资粮道。在菩萨道次第广论上面,有所谓的下四道、中四道、上四道的这种情况。那么这里面所说的,几乎都是知识型的东西,不是行法中应该要具备的,用心的工具跟途径。从知识的领域来讲,这些是完备。那个广论里面讲的很充足,但是你在实修上面还是会碰到一大堆问题。我们不是要从知识面来跟各位讲,是现在从实修的情况来跟各位谈。
那么在实际修行的这个领域里头,我们所遇到的是什么?我想这个是各位你应该要用心的地方。我们真正所遇到的是心是什么的问题,你没有办法去处理这个部分。我们都知道修行在修心,那么这个修心,从社会上的儒家思想所讲的,这些道德意识形态的心,那是一种观念。观念的话不是我们修行的部份,那已经是到第五、六念以后的事,跟我们讲第一念、第二念之间的关系,完全不相干,完全不想干。那么现在我们要谈的这些资粮道,直接就是你要上路的这个部份。这是一个绝对的关键处。
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要讲的这些,可以说在行者来讲都很重要的部分,不是我在自吹自擂,说老王卖瓜又开始了。不是那一套是要不要随你。这没有强迫性,但是我们要先把它弄清楚,第一个在大乘的禅法里头,常有一些叫做狂禅,知道吗?狂呀疯子,那个狂禅,动不动就禅不可说,那么他就装摸作样,稀奇古怪的。人家说酒不能喝,他一整瓶拿起来就灌下去了,有什么不可以喝。那表示他的潇洒。人家说吃素不能吃肉,活生生的一只鸡把它撕成两片,他就啃起来了,他说这个叫做肯德鸡的炸鸡。像这一种当面来做这一种亮相的行为,基本上都在造业,他造了两个业,除了行为本身的业以外,他的意业是一种疯狂的一种断见,这是直达地狱的挂号列车。
我们跟各位讲,不是我们不懂得潇洒,而是潇洒不要过度,要不然那就会很难看。
禅不是不可说,禅有些地方是你没办法说,我们跟各位讲,从这一个现有的定义上面来说,禅的本质是生命故乡跟生命故乡的呼唤,当我们要回到生命的故乡,那条路我们叫菩提道。生命的故乡那个本地风光,那我们通常叫做常寂光土,你所见到的本来面目我们叫法身,这个都很清楚了。用的语言不同。我们要的是那个东西,那个东西是什么?那真的是不可说,那就不可说。可是你在导引一个初机学者来讲,那个方法那要可是要说。
古代在讲这个部分他是扯不清楚,因为在古代来讲他没有这些工具。在表达上他们彼此心领神会也就可以了。这当中有很多东西都一团糊涂的带过去,一团糊涂的带过去。但是他们彼此能沟通靖清楚楚,可是对第三者来讲,那就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我们今天跟各位讲,因缘福报非常的具足。照讲善根是人人平等,我们有,比起古人来讲,有更多的因缘跟福报,那我们就必须把这些东加以整理起来,非常好用,不但你自己可以受用,你在指导其他的同修,跟行者来讲它有很大的方便性,有很大的方便性。我们这一会我是特别期望,各位要正视这个问题,不要随便听听当成一般讲经的,或者其他的开示活动,混过去就算了,不是。
这个我们这一会谈的,是真正的华严禅的行法,我们了尝试着在历史上所做的第一遭,很有理论,很有系统的,来把它做一个完整的介绍。
我们可以肯定,以往没有人这样讲过,我们看过来果禅师的禅七开示录,我们也看过,虚云老和尚的禅七开示录,当然你可能有那个福报,曾经在他的禅堂参加过也不一定。我是没有那个福报,我来的时候,他们已经都回苏州卖鸭蛋了,见不到他们,所以他们的禅堂禅风如何,事实上我们无法亲与盛会。但是我们从他里面所讲的,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知道,古人的用心有他的天赋,有他的天赋。
我们现代人因为杂讯太多,知识、识性太发达,那一套东西对你来讲根本不够用,不够用。那么我们运用现有的这些知识,尝试着,在这资讯频繁的时代里,做出一个新的一套理论。我这个意思并不是说,我这一套是十分完美的,我想基本架构帮你架起来,要想让它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那就需要大家来共同努力。不只我们这一代,包括下一代的努力都还需要。我想基本架构我已经尽到责任,这骨架起来了,皮肉要如何善尽完美,那就要看各位了,要看各位了。
我在这个地方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日以继夜不敢说,可以说有时间就浸泡在这里面,要运用什么方法,能够把这个心灵的这种架构,用语言把它架设起来,这实在是一件莫大的工程。我们已经尝试了,我想借用这个部分,来跟各位分享。只是这个样子,那么这当中当然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是我想那已经不是重点了,已经不是重点了。重点是我们能够排斥种种的困难,把现在的理论、语言跟思维模式,来跟我们传统的语言跟思维模式,我们搭起了一半了。可以说四线道的桥梁,来来往往会非常的顺畅。
今天首先跟各位谈的是这个部分,禅有不可说的地方,那就是本来面目、本地风光的这个部分。在通往本来面目、本地风光的这个过程来讲,我们是都可以说,不是不可以说。假如这个都不可以说,我们就没有依循。我们也知道这一条路很不好说,怎么说人家都怎么听错。我们最怕的是那种一厢情愿,我在这里这样讲,你在那里那样想,这个就麻烦了。
结果我向东边讲,你向西方想,那这个很麻烦。我一再跟各位讲说,极乐世界是你内心改造完成的境界,叫做极乐世界。大家都一定有一个极乐世界,我说是呀,我也没有否认极乐世界,我说确确实实有个极乐世界。可是你要知道,我们极乐世界跟你的极乐世界就不一样。因为你是外面有个极乐世界,跟那个上帝的天国一样,我们的极乐世界不是,就在当下。你内心的完美那个世界就现前,你内心的对立,那五浊恶世就在你跟前。这样子还听不懂,讲的已经有够清楚了,你还是搞不清楚。
你好像买个往返机票,就可以到达的极乐世界。这里又不是讲极乐世界,又不是讲大溪地,对不对。你就硬是以为就是那个样子。这个是很麻烦。连这个东西弄到这个时候都还搞不清楚,那你说这个心灵工程的这个轨迹,你那么容易可以摸索得到吗?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讲,昨天提到的这个,善用其心的训练,我们讲这两句话,一个是善用其心,一个就是经典里面所常讲的,谛听,谛听。你要注意经典里面讲谛听谛听,善思念之那你就要注意,你就应该把我们这个世界转换到另外一个世界,你要从那个世界,第二生命的世界里头来解读经文。
佛跟阿难讲,佛跟谁讲都一样,他要开始说之前总会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这很简单一句话,那我们就是啊是啊,我要跟你讲你就好好听,记下来记下来,好像是这个样子,错了,这句话不是那个意思,他告诉你,你要转换,不要用第一生命的立场,要用第二生命的立场来看,来听。佛经重点是在第二生命的那个地方。才叫作生命的语言,真理的语言。不是我们用这个耳根,这个六识六尘境界的这种情况,来看,来听的,不是。你要懂得这样去转。而我们现在为什么通通会错用心,而且听错那种训育呢?怎么会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就是我们都一厢情愿,用你自己想的。这个就是出问题了,不要一厢情愿,不要想当然尔,不要自以为是,自己想自己讲,你想的都对的话,那你去做佛祖就好了,你不要坐在这里嘛,对不对。
你想的都对为什么不能做佛祖。人家跟你讲你又不听。这不是矛盾吗?所以在修行的立场一定要撇开。我这样想应该是对的,但是呢,我这样想,这个对,应该是错的。你要去求证它。当然你再怎么求证都是用大脑去推理,弄到最后总是我的对别人错,对不对。再求证一百次也是你的答案对。这个是问题,是问题。你能不能在这当中,找到你思维的破绽,能够找到,那你的法身慧命才是一个正式的起步。正式的起步那才是重点。一定要去体会到这一点,我思维,我们的思维绝对是合理的推理,跟各位讲绝对是合理的推理。当你在运用合理的推理的时候,你当然是对,不会错。这个不要你讲谁都知道。
合理的推理本身怎么会错?那问题是合理的推理,这个本身就已经错了,你知道吗?你不要再推理了,所以当你用这种想法的时候,所以得到的答案,我们统称为一厢情愿,一厢情愿。我们在座各位有很多人,在其他道场有出入过,你会听过那边的师父跟你开示的,他可能跟你讲如何如何,那么来到这里呢,我可能不是这样讲。那你就会认为,那应该要那样才对,对不对?很多人讲说,我们这个能定价,佛教没有著作权都不能定价,对不对。不能定价。所以佛书都不应该卖钱,卖钱叫做贩卖如来,很多人这样主张。那没钱你怎么印书,你应该跟印刷厂说,那你印的应该不能算钱,要不然你贩卖如来。印刷厂要去跟纸厂讲你不能算钱,算钱的话贩卖如来,对不对。那纸厂要去跟纸浆厂讲,你贩卖如来,纸浆厂要去跟森林讲说,你贩卖如来。森林要去跟老天讲说你贩卖如来,是不是这样?要不然书怎么跑出来,对不对。要跟工作讲你不能算工资,要不然你贩卖如来,是这样吗。对呀,他那一套道理在那个时候讲得通,在现在讲不通。还有很多人主张,一定要用徵信录,有没有?功德名录,那也是食古不化。徵信录、功德名录是古代的会计制度,古代的会计制度你知道吗?现在的会计制度,已经不是这样子了,你去跟财政部那些官员讲说,我已经徵信了不要再报税了,可以吗?你叫见鬼,财政部会你这一套吗?你必须要用新的这一套,不能再用旧的那一套,那你用新的这一套,向财政部报缴种种应有的,这些会计报表就已经完毕了,为什么还要徵信呢?所以现在不再弄徵信,已经是耍噱头了,耍噱头了,不是真正的。因为那一套根本没有人承认,但是这些食古不化的,LKK级的佛教徒还自以为是,还一直打着这样的一个招牌。那你说怎么办。
所以当你从那边,已经熏染的那些资讯以后,你再到另外一个地方来的话,你就会觉得人家都不如法,都不如法。同样的你在新的地方有了那些熏染,先经过那种熏染再到旧地方去看的时候,那你也很不能适应,怎么都是这种怪里怪的状态。这个都是一厢情愿。
我们应该抱持着一种觉性,觉性,警觉性,很客观的了解到,这个道场原来是用这一套制度。那我们了解了,对不对。他用旧制度嘛,我原来学的是新制度,原来旧制度是这样做。你去学一学,看一看,了解过去几千年的佛教徒是这种生活方式。那也很有意思,你知道吗?那么你同样的,从旧制度走到新制度,那你就可以看到说,佛教也蛮有希望的,因为它还有兴革的余地,这样的话你觉性就在起作用。
假如不是,那你就会事非尽起,那就通通都是一厢情愿,一厢情愿的这种讲法。各位想想看,我们这些杂讯昨天跟各位讲,杂讯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成本,我们吸收了很多杂讯,然后会使我们的判断,没有办法正确的发挥。那在修行上你就很难突破,所以我们昨天跟各位讲,到最后你要定位,一定要定位。
定位以后它有一个得新整核的这种状况出现,不管你是定位在哪个地方。对各位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尤其一个修行人,你一定要有,一定要有。
我出家或者我在家,那我要怎么修行,有人以写作为修行,有人以禅修为修行,有人即使禅修,他也以闭关禅修为修行,有的人禅修,是以教化禅修为修行,这个都是你的定位。有的人是以开文物流通处为修行,那也是一个方法,有的呢就以开素食餐厅为修行,有的呢悬壶济世为修行,对不对,都可以。那你总要有个定位,我要念佛,念佛为修行,我要持戒,持戒为修行,你要定位把自己很明确的定下来,所以我们讲说禅净律密经教,五大部门你自己下个定位。
这个就是我们定位的一个起步,那么实际进行当中,你会慢慢的调整。而且会逐渐的明确化,这个大家应该都可以做得到,必须赶快做这个决定,这是我们们跟各位讲的一个重点。
其次我们再跟各位讲,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刚开始跟各位讲的善用其心,就是昨天的要会用心,活用心的这个部分。事实上在这个阶段里,我们是在摸索。
各位要知道你要摸索什么,我们一直在摸索,摸索什么?我们都在提疑情,疑情、疑情、疑情在提什么疑情,我们在摸索的就是要产生这个疑情,这疑情有很多,其实你是不了解想了解,那个不叫疑情,有的人说师父我有好多疑情,不是好多疑情,是好多疑问,因为你不了解你想要问。然后套着师父的话说疑情,我看看这讲义里面打的疑,是移动的移,移情别恋,什么疑情嘛。
疑情只有一个,我们后面会跟各位讲,其实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虚妄的这种厌恶,一个是对真如的一种企求。这两种,也就是从苦集灭道来的,那不管怎么样我们统合起来,就是对于生命的真相是个什么状况,你产生一团疑惑,一直要去探讨那个东西,这个才是。
今天我在台北财遇到一个同修,我到台北去他刚刚跑进来,他说师父,我第一次来,这鞋子要放哪里?我说随便丢一下,等一下出去就要穿了,我第一次来,我就找知客的同修接待他。我们就进去开会了,出来的时候他说他从神学院过来,神学院过来。那同修们,知客的同修当然很高兴,谈什么呢?他说他这一生就是在找这个,在神学院里面的人,他到神学院去找这个,找不到。他看了四次电视,他说这个就是我要的,这个,他只会讲这个。你看,神学院里还有禅。他要找的就是这个,几十年来他一直在找这个,终于他找到了。
各位想想看,这个是什么?他内心里头有一团疑情,这是真的疑情。各位要了解,我们这群佛教徒没有用,讲了老半天疑情是挂嘴边,你肚子里面有没有这个嘛?你只有好那个,没有这个。那个跟这个一样不一样,都呆掉了。
你自己要能够从自己的心里头去产生,生命,到底是什么个样子,你用的语言不一样,我想信他用的语言,跟我用的语言也不一样。但是他在听的时候他感受到了,他说整个电视里头,没有一个好节目,他从来不看的,那天在那边无聊随便转一转,就站正那边看看,就是这个,我要的就是这个。现在时间到了他一定坐在那边看这个,你能不能去产生一个,我要的那个,问题就在这里,这个就是疑情。
这是真正的疑情,其它不是疑情,其他的是什么疑情,不知道想了解,想问不敢问就是叫疑情,见鬼,那个叫什么疑情。疑情就有这么一个。这个叫那个,或者叫这个,都可以。你要慢慢去感受那个生命的原貌,它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就不可说了,那个才叫疑情嘛。有人把疑情拼命跟人家讲,讲了一堆叫什么疑情。那都不是。都不是了。
所以我们在摸索的是什么?摸索到那个雏形出来,那就差不多了。那就可以开始正行,这个用心用在这个上面,这个叫做摸索,叫做善用其心。在这个摸索阶段里,你记得,生命的存在是什么个样子,什么个样子的那个,这个,现在所看到这个,抓得到,摸得到的这个,不算。这人叫假的,那个真的那个,那不好说了。不好说的那个,那个才是我要的,你要慢慢的去接触它,慢慢的去接触它。所以摸索是从这个地方来,生命是什么。或者是说心是什么都无所谓。我们跟各位讲心到底是什么,你去注意看看,我们在讲的心,那是真是莫名其妙的心,你说用心,什么叫用心?用心其实是注意,注意力呀。你注意看看,注意看看,那个注意是不是心,对不对。将心安此境,把注意力移到这个地方来,是不是?把心放在风门,什么叫心放在风门,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风门上面,对不对。把心置心一处,你刚开始的心都是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地方,是不是注意力。那是最初级的定义,然后慢慢的你会提升变成概念,概念也是心的一个定义。观念也是心的一个定义,感受的能力也是心的一个定义,你对存在的一种肯定,也是心的定义,但是这个已经很高了。到最后生命的真相,那个就是我们所讲的心,那么心是什么?那就看你的层次,而有各种不同的心,你去留意看看,这些现在都不是我人要讲的,从禅行的观点看心,那心就不是这种状况。所以我们现在要跟各位讲的,那个修行的状况,你一定要慢慢地去体会。
进入第二生命以后,那个才是真正我们所要根各位谈的重点。这个第二生命,我们还要再跟各位谈,这个修行人,你尤其禅修的人自己要去感受到第二生命的什么?然后你要经常安住在第二生命里。那个置心一处是希望你把心安住在第二生命的境界里。但是第二生命对各位来讲,是一个虚无的东西,是虚无的东西。你根本感受不到,也不知道那是什么,那假如不知道的话,你修行就变成没有目标,没有目标。这一点,我们很明确的跟各位提出来,我在讲习中常常跟各位讲,由第一生命转入第二生命,这是从经教来讲,现在从行法来讲,你的心就安住在第二生命就对了。可是第二生命你又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那要怎么办,知道吗?我所谓知道就是你不知道,那时候要怎么办呢?各位不知道有没有这种经验,你回去的时候试着,拿一张桌子或站在椅子上,一只脚踩在椅子上,一只脚跨出去,一只脚跨出去,这只脚踩在椅子上的这只脚叫第一生命,跨出去要踩的那个地方叫第二生命。现在你对第二生命完全无知的情况之下,就好像那第二只脚,跨出去的那只脚,你敢不敢踩下去,敢不敢踩?踩下去会发生什么现象,那就不用讲了,对不对。所以现在你从这一只脚伸出去的时候,你的疑情就产生了,你的疑情在哪里呢?你那只脚会去找一个可以踩的地方,对不对?那可以踩的地方,绝对是不要再回到这张椅子上面来,就对了,就对了。那当你跨过去那边就是第二生命了,现在呢在我们的人生的领域里,你现在的立足点就在第一生命里面,现在你必须勇敢的踏出第二只脚,去找寻第二生命的领域。那就是疑情。
现在就是要去找那个东西。你想要成就越快的话,你的椅子就要加的越高,知道吗?你不要站在草度上,那没有用。脚踩出去就找到第二生命了,那个没有用。最好是在忉利天上,更高到兜率天去,那你马上就进入状况。
你能不能够在非常高的地方,开始去摸索第二生命的状态,这个就是疑情。那个状况要怎么样把心安住那里,那我们讲习中很多,这些录音带你先把这一点确定出来,我跟各位讲这一点你确实出来,这样的心境定位以后,那么我们的讲习,所以的录音带你去看,你很快会找到,我们录音带里很多。
我讲定位的事,我讲疑情那太多了,太多了。各种讲座里头,各种不同的讲法,你要有这样的一个定位,一个实际修行者,这样的立场确定下来,你很快的可能找得到,很快的可能找得到。
现在没有,师父说要定位,好啦好啦回家再定位,到回家说我要洗澡了,洗完澡说明天再定位,明天一上班说下班以后再定位,下班以后说很累要洗澡,洗澡以后说明天再定位,就这样子了。你没有办法定位,你疑情有吗?好多的疑情都是假疑情,那真正的你从这个地方看,从你的生命上去看。
把第二生命要赶快让它突显出来,尽管不清楚,你也要很具体的知道是哪个区域,你很快就会找到答案。很快会转移到第二生命的象限里。修行的功夫,这是第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有没有。你听到了,值回票价了我跟你讲。
我没讲,我欠你的,我讲了,你不修你欠我的,你不要说好好听就好,好好修才算。要不然你听完以后你就知道,这个欠师父欠很多,下辈子,本老子就来找青牛。看你跑哪里去,我少一头牛好骑,叫老子找青牛,看你跟哪里去。我们很期望大家不要光听,一定要修,而这个行法,你在日常生活中绝对可以用,它不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你有空,有时间,一天一个钟头、两个钟头,都无所谓随分随力,你能够多多那就益善。不然的话十几二十分钟,我想都可以。睡觉之前坐在床中央,喘口气,冷静冷静,那个疑情再RUN一遍,你马上你就可以感受到。
有啊,我们在搭公车的时候,那都是很好的打坐时间,对不对。你搭在公车上你不要盘腿,阿弥陀佛,你不要搭在上面又盘腿,人有一紧急刹车,阿弥陀佛跑出去了。你就一般的坐法,摄心就可以了,那很多地方在跟人相处,待人处事种种情境之中,都是非常好的禅修方法。非常好的。就以华严禅的立场来讲,我们昨天跟各位讲过了,会用心,活用心,在群众当中如何用心的部分,那跟各位讲太多了。所以我们提醒各位,要把第二生命的里念架构出来,这是很重要的,别人怎么修我们不管。我跟各位讲,大乘禅法的禅的用心方式,跟一般的不一样。所有的禅都是用心,都在讲用心,包括南传的毗鉢遮那,所谓的内观禅,或者数息观都是在讲用心,只是这个心的定义,就从刚才讲的注意力开始讲起。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他的心都讲能,能用 心的能。那么能用心用到那里去的,那个地方叫做所,能所的所,他的所你看都在外境,外境上面。在尘境上面,有没有?数息在息上面嘛。毗鉢遮那好像是向内,在找他的心,但是他的所,不是他的心,关键是他另外有一个心可以找。
大乘禅法它不共外道就在这里。不共二乘也就在这里,他的能观心跟所观心都是心,都是心,你要留意到这一点。这个是大乘禅法它的殊胜处。
能观心,能用心的部分,用在哪个地方,还是用在心的上面来。所以这个地方你看看,觅心、找心、心就是所,对不对。那用什么找心,用能用的心,用这个心去找那个心,到能所双泯的时候,你就破参了,就破参了。但是我告诉你我已经讲出来了,你讲到最后变成能所双泯,那个没有破参。那叫知识鬼,知识鬼你只是拾人牙秽,背背师父讲的话那不算。
能观心跟所观心合一的时候,当下哦,那个不可说,双泯了怎么说,你既然会用语言文字来形容,那个叫双泯的话,那个都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你要留意到这一点。我们这里只是告诉你说,这个行法你要知道它的重点。你用心、找心所找的心,就是你用的心。你能不能体会到这一点,修行在这个地方,我们怎么在外道,外道就是这个能用心去找外面的什么东西去了,跑出去了,这个叫外道。我们不向外找我们把这个能用心,在能用心上面去找那一个所用的心,这个心所下去的地方,原来能所是一,这个时修你就知道说,那佛法在讲的是什么。这是大乘禅观的地方。所以大乘禅不同于一般的禅,关键在这里。把这个心拆开有能、所,让行者能够有一个下手处,它的关键在这里,但是呢,这个下手处,绝对不是你认为是两个心,这两个心是一心,你知道吗?你先从这个地方来看。这个心演变到这样的一种程度,就已经不是古代所讲的性,印度是讲性,性这个字什么东西我们不知道,但这个字翻译过来的时候,叫做心生,不是心酸。心生。竖心旁加一个生,不是心生了吗?心生的哪个东西 叫做性。这个中国字你知道它是有意义的,不是你的性别的性。当然字是同一个字,意义是完全不一样。他心产生的地方,有没有?叫做性。
所以我们说在印度他是讲性,是讲心生的那种状态。那我们这边就不是讲,我们是讲心灭的那种状态。因为能所双泯,那个心灭的那状况,没有那个字吧,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你去注意看看。所以在印度讲性,在中国讲心,我们现在不再讲了,不再讲了。我们要讲的是生命,你从生命来看,这一点我们前面跟各位讲过了,我们在很多讲习上,一再一再的跟各位讲。你要懂得说,中国人的这个发明是很伟大的,我们在解构我们的,这种心灵模式的时候,把这个个心的那种产生的那种状态,就生住异灭的生,心念产生的生那个地方叫性,知道吗?一住了以后就变成识了,不是性了。你要留意。那中国人不朝那一条路去分析,从这个心本身来下手,所以他心把它拆成能、所,你禅观就好入了。古代的人在这里运用的很好,后来的人这个地方不会用了。
所以古代师父在做什么,你一定要很仔细的看他一言一行,大部分大家看不到,看不到。临济当年,道场里他如喜欢,啊,一见到人,人家一开口问他,啊,结果整个道场里面没人讲话,都一见面就啊,喝,棒喝的喝。临济一搞,好像疯人院一样,讲话不讲,都喝喝,那边也喝,那边也喝,所以他就订了一个规矩,不能再喝了。再喝下去还得了,一群疯人院。他怎么样,他学了到相,你看师父在世的时候,学这一法都已学歪了,师父死了不是更糟糕吗?那真的禅堂就变成疯人院了,就变成这样,我们要学的是他的思维模式,古代叫心路历程,他也不叫心路历程,心路历程也是后来的,叫心迹,心的轨迹。心的轨迹他学不到,学了不到。现在这些东西,用现代的语言都可以表达出来,我们表达给各位是希望各位能够看情楚,能够看清楚这些东西。
现在把能所拆开以后,你慢慢的,能是个么,所是什么,那么能所之间要怎么样,我们才能够从这个地方来看,所以中国佛教里面讲,直指人心一超直入,见性成佛都是指什么?那个直指人心的心是所,用能直接看所,直接进心。不是看你的能,所以修行能是已经抓到了,你这个能不够你的智慧不足,你有了能,那个能力的能,用那个心的能,能观心去观所观心,直接就入了,一超直入嘛,其他都不要讲。但是你要知道,这里面的资粮道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你的人格性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话,那你一厢情愿马上来了,马了来了,有没有。什么叫做直指人心,这不讲着玩的,不是口号。我们讲但求一心,有没有,那修行无他,但求一心。什么叫但求一心,这些名号,口号,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超直入、但求一心多么震撼,换你呢?他说的,我师父讲的,我不知道。他这么讲我觉得不错,我讲给你听,拷贝一张给人家而已,没有意义。你一定要找到那个方法,现在这个方法给你了,这第二项礼物。你不要生生世世做青牛。
行法我们跟各位是讲很清楚了,看各位你怎么修,这几天在这里,我想二十天在这里,我把这一整套弄出来,你就算没有抓到要领,你若跨跨闯,RUN一遍也应该很值得了。往后自己来用心、用功,一定会有很大的助益。所以你这个时候,你要懂得我现在讲什么,越讲会越精彩,你会麻酥酥的,然后睡觉起来又忘光光,师父都要在晚上讲,不是早上讲,早上讲,我还有十个小时可能泡在其中,你这晚上讲,因为睡觉等一下洗澡一冲都不见。
你最好好好的去整理,这几天这带子看有没有人发心,自己去整理绝对对你有受用。绝对有受用。
所以我们在讲这个,禅宗里面不管讲一、讲心、讲性这些东西都不是你所看第一生命的东西,因为他是第二生命的东西。你要从生命的立场去看它。不是从知识的立场去看它,所以你一定要在第二生命的立场看,所以第二生命是什么?我想各位要好好的去体验。会有看不懂的会有摸不着的,必然,人家说有时候卖个关子,说些人家听不懂的,表示师父有功夫,我不是要讲你听不懂的,是我们已经讲太久了,讲经讲那么多,那天算一算七、八千个带子,我没有一个带子讲废话,都是讲修行的,你听了老半天也不修,那我就讲一些你听不懂的,看你修不修。其实这些也没有什么,都是以前讲过,只是以前夹在经文里头,你就要把他打个哈欠,刚刚师父说什么,就过去了。叫你参加华藏工程,到那个地方大家都迷糊过去了,反正很多的重点可以讨论。这个可以不讲,都变成这个样子,你一直抓不到重点,这个是佛法中的精髓,佛法中的精髓。
我们不管是大乘禅、华严禅,这个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东西,你硬是要把它弄过去,就好像你到百货公司去买东西,买一买,好了好了,那个不要,我只要盒子就好,盒子给我就好,你知道吗?里面的东西你不要,我只要包装盒就好,为什么?因为包装盒你已经值回票价了。结果你是买到包装盒,那就不对了,经教的东西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快的进入状况,但是你要修才能进入状况,你不修哪有进入状况。然后进入状况以后,它有一股推力,让你很快的就能成就。那你要是没有经教的基础,那摸索可能很远,像这个理论,现在讲的这两个,假如没有这样跟你讲,你不知道摸索多久,假如各位有在实修的话,你会如获至宝。
假如你没有修的话,你会讲,师父讲这样对吗?对不对。所以从行的立场来看,从生命的立场来看,不要从知识的立场来看,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要用心的地方。
好,我们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往下讲。
  
                                录入:能品
                                校对:能品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从心下手》第四集——海云继梦法师
下一篇文章:《从心下手》第六集——海云继梦法师
Tags:从心下手 海云继梦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