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4:16】
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烦恼炽火。四种魔道。所不能坏。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
前面理论的一个总结。般若波罗蜜要完成的是什么?十二因缘法。
六地要把十二有支运动弄清楚。这里牵涉到一个本体部分,这里没讲,作人补充。
十二有支运行与十二有支消灭是怎么样?这是从十二有支从相上、作用上来看,我们为什么会迷惑颠倒来做一个众生?这你不知道。
人类第一流思想家,宗教家,科学家,哲学家完全投入,几千年来聪明才智投在这个地方,是这个无明缘行这一套方法去找寻那个答案,结果发现有一个上帝。六天创造万物。
从这里发现一个重要讯息,人类会找到一个源头,源头怎么来,没有人知道。上帝为什么创造人类与万物,也不能问。这里面就是一个问题。
人类用这方法找的相当多。如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
哲学界找第一因,究竟因。第一从哪里来?问下去就没有究竟因了。
科学家更糟,发现基本粒子,量子。最后叫场。最后归于无了。
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无极前面还讲不出来,无极成最终的。
从这里假设一个的终点是容易,演变下来这一切也容易。
如无明从哪里来,没办法讲。这个时候,无明只是个相,无明还有个本体,那个本体在哪里?经文从无明开始讲,无明产生,缘行来。假如把无明破了,行破了,最后破。这是一套理论,一套逻辑。把这些你掌握到,你俩绝对有智慧没有错。
我们用另外的一个方法,无明的产生是从哪里来的?这里面牵涉到生命本身所存在的现象。现前地菩萨的这个法,行者在这个地方的劲道,获得的成就感,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事实上,佛法还有一个比十二有支更根本的理论。就是每一个行者都会用心的地方。这个地方,为什么它没有提出来讨论这个问题?
●因为在修行中会注意四个基本要素。就是净行品里所提到的蕴处界与缘起。蕴处界缘起,是十二有支的本体,仔细说明它。
(一)蕴,是一种作用,运作作用,体相用之用。
(二)处,处所的处,六识。十二处,十八界。
(三)界。六识是能,六尘是所。十八界就是六尘境界。
那么,讲处与界的时候就是能、所这个东西存在。能所,就六识与六尘它起什么作用?叫蕴,受想行识四蕴。
处与界两者之间假如没有作用,就根本两个等于不存在。
(四)缘起。三个,一个能,一个所,一个作用。这叫三轮。因为三轮产生一切万法,这三轮是怎么样起作用的呢?构成那种现象的呢,就是佛法讲的缘起。
缘起怎么起作用,叫无明。无明从这里来的。生命的存在就在这四个上面。色身讲的那个生命就叫缘起。生命不在哪里,就在因缘法中。色身本身的存在只是四大物理现象,地水火风的组合就是蕴。这个蕴怎么起作用?就是缘起。它要有个因缘。过去所造的因,就在这个缘起的时候,果报现前了,没有为什么。
●因缘法在哪里?因缘在组合那个蕴处界三个,当你体会到一切万法,不论有形无形都是这三个蕴、界、处缘起而产生的话,这叫三轮体空。三轮的本体在缘起这边,一切万法的产生都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有这三个,才能透过缘起而促成它。
佛陀看一切万法都看到缘起法,都看到生命的存在。我们没有,因为欲望在起作用,你只看到缘起,你只看到尘境,看到六尘,你没有看到三轮与缘起。修行的最基本最基本的那一个,就从这里修,一超直入,直接就进去了。直接从这蕴处界缘起四个下手,直接就在球门前踢球,最简单,最有效。从这地方理论展开,就叫唯识学。
十二有支是指缘起的时候,你被你六识误导了,识强根弱无明起。假如你是根强识弱,舍识用根了。你要是懂得它的作用是怎么来的,从作用下手,就叫转识成智。不用识,而用智慧,从这边来。
这个部分,你可以不了解,你可以用感受的方法去感受。这样修,都是在正法时代,要懂得抓到那个要领,下手修行非常简单。不懂,提疑情,五蕴是什么?六识是什么?处是什么?界是什么?缘起是什么?从这地方看因缘和合的变化,比看十二有支来得清楚。这部分平常不太与各位强调,纯粹从修行技术面来说明,对每一个行者都非常重要。
《净行品》,除这四个,再加上时空,时间与空间。境界是完全不一样的,行法也完全不一样。
你用这个法门,一超直入。六根与六识之间你怎么起作用,你去观你的心理状态。
讲心理状态是六识的作用,六识部分可以去分析,可以弄得很清楚。
假如六根的话,就不是心理状态,那是一种感觉,感受力强不强。
这是一个真实的行法。一个最笨的行者,直接就修这个四个。好好整理。
这个地方提疑情下去,比这个地方研究唯识来得快。这叫唯识中的禅修。
如从净行品的方向来修,叫华严唯识的禅法。
古代大乘佛法八大宗派。
四大宗派。禅、净、律、密。
四大教派。唯识,天台,华严,三论。
修禅宗,要有一个教。如学唯识参禅,天台参禅。从宗,要认一个教。
任何一个教,都有禅宗律密。
华严禅,华严密,华严大戒,华严净土。
只有宗,没有教,会盲目,修到外道去,外道禅,外道密,净土天国,恶戒比丘。
处理自己的事,尽一切所能去完成它。
能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烦恼炽火。
众生烦恼很多,意识形态烦恼不算,那叫业障。
所有的烦恼一定与人相处有关。夫妻,父母,孩子,事业,身体健康。跳脱这烦恼的除出家人,只有健康,20%。在家修行困难,恶因缘故,80%。你要有智慧去处理它。
追求功利主义,对于生命存在的质感完全改观。
能灭众生烦恼炽火,指他受用。善根转更明净,自受用。
四种魔道。所不能坏。
1、自在天魔,社会价值结构改变。物质文明,自杀,犯罪率,胃溃疡。
要清福——清净的福,不要鸿福——本身带有烦恼。他化自在天魔给你的是鸿福。
一间茅屋在山中,白云半间身半间,白云有时行雨去,回首却现老僧闲。
2、烦恼魔。生命中有产生烦恼的DNA。烦恼从哪产生不知道,是每个人的业障。
3、病磨。
4、死磨。怕死。
你会想到放下,很快又会提起来,有一点智慧就有一点能力,有二点智慧就有二点能力,有绝对智慧有绝对能力才能处理这四种魔。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你主修的法门,一门深入,占50%以上;其它法门25%以上,随喜,这叫随分随力。自然调节。
社会上流行单提一个,不得成就,排斥其它的法,造了破佛毁法的因。专修禅,什么都不做,枯木禅,净土,什么都不干,天国外道。
佛法本身是整体性的。要定位,各个部分兼容并蓄,有一个为主,75%已很专了。在这法门上不会偏差。如专诵华严经,看有哪些做到其它法门上,第一忏悔。发愿。回向。布施。菩萨行,菩萨道要做。生活相关的。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
(一)声闻乘两部分。
A、声闻乘主修苦集灭道。从定下手。最大的特色,八触十功德的作用。经过训练,透过定产生触功德,他的知见必须落点正确,正知见与触功德同时完成,证阿罗汉。触功德偏胜。
B、独觉乘地修十二有支。从慧下手。知见一定是正,禅修部分没有声闻乘强,也有八触十功德,但不明显。独觉乘智慧偏多,会讲经,会弘法。所以叫辟支佛,半个佛。比阿罗汉来得高一级。正知见偏胜。
B、一般来讲,会从智慧下手的人,都是知识下手。要从两个部分,1、从经文部分;2、个补充的部分,蕴、处、界、缘起,很快可以通达。禅定,触功德产生,证明你是成就者。
A、声闻乘从禅定下手,这个地方有很多的煎熬,自己要去调整,调整到知见很正确产生的时候,一定要人家指导,要不然经典下足功夫拣别。
(二)大乘修行,是综合这两部分去修的。般若六地圆满还是讲十二有支。
知见一下,你法门展开以后,这些展开都可通,你有你表达的特质,不同法门表达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