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第六现前地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34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1:46:18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34集(圓明筆記)

 

345640

不知真谛名无明  所作思业愚痴果 

识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众苦聚

二了达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缘亦复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灭者生死尽

三无明所作有二种 缘中不了为行因 

如是乃至老终殁  从此苦生无有尽

六地般若波罗蜜圆满。

通式:

(一)实际修行是施、戒、忍。

精进本身是个方法,精进圆满是讲方法怎么用,用在哪里,精进布施,精进持戒,精进忍辱。

(二)精进以后会产生禅定。精进没有禅定,就不对。

从布施达到禅定,从持戒达到禅定,从忍辱达到禅定。

从念佛达到禅定可以,从吃素达到禅定也可以。

(三)禅定以后产生智慧。

这个方法要找出来。没有方法,所修的不算。

几千年来,已变成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本身不具备开发智能的基本条件。

分期付款,带来灾难。

有三分,用二分半,幸福。超过,福报就透支。

上交流道,进高速公路。

光听经,没用;修行要紧。真正的佛法到底是什么?不要从民间信仰。

听十地,你有很深的善根、福德、因缘,你就要弄清楚了。这地方讲修行,你要真正依修行的方法来。禅法修行。

●禅法修行只有一个原则,置心一处。密法,净土念佛,持戒也一样。

懂得置心一处,才有可能超凡入圣。

置心一处。置,名词,把心放在那里。

制心一处,也可以,制,降伏,动词。调伏一个心在一个地方。调伏象牧牛图,调伏心要把它安住在哪个地方,很重要。

用名词,用动词都无所谓。我习惯用名词,把心放在一个地方。

初学,风门,定位在鼻正,胸口,田也可以,在耳根也可以。当然效果会有不同。

观心法门,参禅,看念佛是谁?这只是代表,不重要。自己把心安在哪里才重要,从那一点上去调伏你的心,一直把它放到、心不晃动,不散动,使心不乱。心跑掉,抓回来,赶快把心调伏,能调伏就不生死轮回。修行过程就这样子,很简单。

置心一处是禅的语言,华严讲“一处”就是普贤菩萨,置心,找心就是文殊菩萨。当100%的文殊合100%普贤,就是毗卢遮那佛,成佛。

当你的心安全安住在那个地方时,在置心一处时,你就成佛了。

置心一处现前的时候就是华严经中的境界了,殊胜。

唐朝置心一处,用现代语言讲完全就是生命改造的工程,没有宗教色彩,非常白话,其实是同一个。进入那个境界,佛陀在菩提树的境界就展开了。

当我们用100%觉知生命的能力(文殊菩萨智慧)去符合100%生命存在价值(普贤菩萨)那个时候,就是成佛(毗卢遮那佛)的时刻。

你一定要把自己弄清楚,然后经得起考验,行法中一定要痛下功夫,真有付出,才能说你对佛法真有感情,才不会退心。

第一种付出,心的供养,痛下功夫,绝不退心。大不了一死,就不一样。

第二供养。没有心的供养,也要有财供养。

为自己的生命作出一分贡献,为了自己转凡成圣,生命改造,下一番功夫。

 

你懂的都叫俗谛;你不懂的才叫真谛。你能认可这句,就不要用自己所懂的来修行。

修行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听善知识的话修。

这很大问题,三个理由。

1、我不认为他是善知识,为什么要听他的?

2、我要是听下去,听他的会被他骗去怎么办?

3、我不是真要修行,等哪一天我要修再讲。

你都用俗谛推理,不会用真谛去修。

 

●因陀罗网。

一颗珠含摄所有珠,珠里有善的恶的,全部都要接受。接受没问题。因为你会接受是你喜欢的部分,对你不喜欢的,你会排斥它,你会说“我没有排斥”。你认为没有排斥,是因为你没有接纳它。你不喜欢的与喜欢的,应同时接受。现在是你喜欢的接受,你不喜欢的根本没有感受到,所以你也没有接受它。可是,你非得接受时,很痛苦。

人生中发生问题,当你接受不喜欢的时候,会说是业力。当你接受你喜欢的时候,你有觉知说是福报,好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在福中不知福,接受了可以不知道。

生命五大议题。

事业,健康,夫妻,家庭老人,青少年问题。

人有烦恼,是这五个当中有一个出问题。只要有一个有问题,就接受了烦恼,并且扩散,结果其它四个通通消失。你接受这个烦恼是我不喜欢的,可是其它四个是好的。这一个不好的会扩散,其它四个都消失了。四个消失,就是你接受了,不知道它的存在。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清楚,我有一个烦恼,我有四个福报。这样对这个烦恼你就会很欣然接受。这个时候,叫包容。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发生一种现象,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其实只有一个,一个一扩散,其它四个都否认了。不知道那四个福报的存在,结果对于不喜欢的非接受不可的时候,痛苦,你并没有包容它。

有包容的话,就不会痛苦。用什么来包容?用那四个存在的福报,来包容这一个烦恼。

因陀罗网境界门告诉我们这一点。

很多人在这种现象现前时会迷惑颠倒,很痛苦。这时也知道冷静下来,可是境界一来又跳跳倒。这是无明在起作用,也知道还没有形成DNA

人家能接受,因为那个部分,他有包容的DNA,所以他没有痛苦。

这个原理,你要扩散用到你生活中来。它才会成为你生命中的DNA,变成你生命因素,这才是修行的地方。

不知真谛,“不知”不是知不知道,真谛不是你不知,是你没有办法变成你的DNA,真谛没有办法转变成你的生命因素,这叫无明。真谛还不是你的DNA

真谛变成你生命因素时,就叫智慧光明。

真谛只在你知道范围,而不能成为你生命因素的时候,你就没有证得。

要把这个“也知道”,也变成你的生命因素(这个透过修行,才能证得),境界一来,你就不会跳跳倒。灌顶完毕。(鼓掌)

知道不叫证道,知道就成证道,要变成你的生命因素,一定要有生活中历炼,逆境来时,要成为你生命成长的动力。把那种境界当下转变为包容,那就证道了。

A、当下不能包容,过后想一想,不能这样,这个时候,是你的福报。人家一提醒,噢,那就是福报。人家提醒,你态度越强,福报越大。人家提醒,你还找理由,戴面具,福报就越小。自己想想看,有没有好朋友会提醒你,好朋友是贵人。提醒你,你会接受是你的福报。人家提醒,你不接受,算你的业障。

B、你自己主动想到,自己会反省到,是你的善根,拖得越长,越晚发现,善根越小;越接近,善根越大,就这样子而已。觉醒越大,福报越大。

悟道在人间红尘里,要修福德、因缘、善根。一个境界来全出来了,全部心境全部现前,尽在里许。看得到吗?直截了当进去。

包容从哪里来?从逆境中来,从你喜欢不喜欢中来。

A、你接受没有觉性,接受等于没有接受。好事弄翻了,这是你对于你的福报没有珍惜。

B、另外一个,对于你不喜欢的,通常我们会脱落掉。不是你故意不看你,因为你不喜欢它,所以会回避它。你不喜欢,就不接纳他。

你发心也一样,你发心是做你喜欢做的事。分配给你,你也不会做,因为不是你喜欢的。

修行不能选择善恶,不能选择我喜欢不喜欢,做不到怎么修行。

娑婆世界里来来不如意后经常会发生,你要有处理、应付不如意的能力。训练这种能力,本身就是修行的基本条件。20120413周五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33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35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