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第六现前地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27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1:43:56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27集(圓明筆記)

 

 

275524

修三解脱门。离彼我想。离作者受者想。离有无想。

●三三昧,出离三界成就的基本标的。出三界证明就是空、无相、无愿。

离彼我想。    空解脱门。          离欲界。

离作者受者想。无相解脱门。        离色界。

离有无想。    无愿(无作)解脱门。离无色界。

我用类比法。三界轮回就是你的人性有依赖。

(一)欲界,依欲望。彼我想。你我的欲望,人与人相互间依赖,最主要就是金钱财富、情执、权力、名位四个,就是欲望所在。

(二)色界依赖形象。艺术家,音乐家。创作上是有相的,要离这个相。离作者受者。

(三)无色界。有无想。四空定。思想部分。

已不能用古代文盲时代的讲法,我是第一个这样讲三界,以后有人会跟着我讲。我不是成就者,有人会修正我,不要紧,会达到止于至善。往后众生要听闻佛法才会完整。

你只要记着原则性就好。定义上广狭自己可以去做调整。

希望你获法喜,启发法身慧命心灵之窗。佛法在生活中,有人在生活一定有佛法。扩充,穷尽,更灵活地运用。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大悲转增。精勤修习。为未满菩提分法。令圆满故。

作是念。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转。

我如是。知有为法。多诸过患。当断此和合因缘。然为成就众生故。亦不毕竟灭于诸行。

要转入无愿解脱门时,就大悲为首了。

三解脱门成就,就大悲转增。

这是第六地菩萨,般若波罗密具足圆满时候,要做什么,大悲转增。

一一般大乘讲大悲,讲智慧到彼岸这样子而已。

华严同样讲般若波罗密,与大乘讲的不一样。这是层次上的不同。

大乘到般若波罗密时候文章就结束了。到彼岸,明心见性成就就好了。

佛是殊胜的,佛像是表法的。

成佛以后做什么?只有学华严的才会问。

一个人成功以后要做什么?应与不成功的人有所不同,应有生命的气质。

失败的人也要生活。就人生来讲,成功与失败平等平等。背后的正常生活才重要。经过奋斗,失败的人平心静气,做他该要做的,韬光养晦,经过时间再出来。成功的做他该要做的,成功与人分享,让生命质感更发挥韵味出来。都使生命更圆满、更成熟,这才有意义。

同样修行人,成就三三昧解脱门以后要做什么?了生死以后怎样?大悲转增。

般若波罗密到彼岸,没有结束,新的才要开始。

得到成就只是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是成功的阶段,要去奋斗。

一佛乘是无尽的修行,无尽的超越,到极乐以后才开始要起步,不如现在就起步。

成就以后是第二生命。我们现在从第二生命起跑,不要从第一生命起跑,华严告诉这个,有人指导很快。观念不要偏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真的度众生时,才修行。你到了某一个程度才会感受到生命是什么,那时才开始。

要常常接触众生,才能体会众生有哪些苦难,哪些盲点。

台湾没有塔,寺院功能是教化与成就众生,但修法堂要有,法义要有,行者要有。让每一个人焕发出生命的能量,充满生命感。

为未满菩提分法。令圆满故。

如按照前面经文讲,令未断十二有支者令断灭故。

经文中间有缺漏,那一段介绍菩提分法。

七菩提分,七只是代表,里面还很多。

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转。

一切有为是前提。

二法,有无对立。文殊菩萨最喜欢教导众生的法门,化对立为圆融是娑婆世界很好修的法门。伶俐、能干、精明、识性发达的人修这个法,得力。想要伶俐、能干、精明,也修这个法,世间、出世间法都能修。

1、和合。不和合。

2、缘集。缘不集。

经文讲的都是大原则。

举这两个代表一切对立法。第一,对立;第二,代表一切无量无边对立。

我如是。知有为法。多诸过患。当断此和合因缘。

然为成就众生故。亦不毕竟灭于诸行。

前面,般若根本智。空性。

后面,后得智。内密菩萨行(在空性的基础上,可以显现一切),外现一切有为法(行要与众生一样,随顺社会法,让佛法很灵活运用)。大德在行什么,你不知道,不可以说。

色身在世间离不开四个现象。物理、生理、心理、社会。

佛教如何因应时代,有识之士要挺身而出。

真空要现妙有的时候,其它状况很多。因应时代大变化,让佛法适应时代需要,展开全方位弘法工作,有心菩萨承担在这个地方,这就是在家护法与弘法的工作。

华严往后要推的菩萨行是普贤行。与一般菩萨行不一样。

佛子。菩萨如是。观察有为。多诸过患。无有自性。不生不灭。而恒起大悲。不舍众生。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

成就如是智光明已。虽修习菩提分因缘。而不住有为中。虽观有为法自性寂灭。亦不住寂灭中。以菩提分法。未圆满故。

一个菩萨行者两方面。两方面交织。

(一)上求佛道,增长智慧。

(二)下化众生。与众生相处的能力非常重要,才是佛法中所要的智慧。出世间法都是心性的东西,运用非常重要。

处人,做事。

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出了社会有很大的障碍。你要认真读书,又要很会与人家相处。

在学校会读书是繁荣期,出社会是萧条期。要反省与人相处、处事的能力的培养。知识要在做事中表现出来。表达、应用不出来,拥有的知识没有用。

有为法,无有自性,因缘和合,不生不灭。

一切有为法,不是基本分子。化学基础元素组合。

水月道场,梦中佛事。

大乘为化缘度众生,基本就不对了。

要架构制度,提升众生生命品质,非常不易。理想要高,要做的事很辛苦。

明知,又要去进行,结为一体,成为你的生命因素,那才能叫般若成就。20120411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26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28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