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第六现前地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25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1:43:09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25集(圓明筆記)

 

 

255429

五三道不断门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

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

三道断行法。断部分,十二因缘分三大类。

一个色身,假的生命里三个集合体。

(一)无明,爱(好恶),取(占有),是生命中的烦恼基因,烦恼从这三个因素来。

欣赏,接纳。不要对立。人格偏差,心态不健康。

人生取向,生命朝正面发展,向上提升,向上走,烦恼基因就会退化。

称赞如来,多赞美。

(二)业本身分两个部分,业力,业会产生能力。因与缘一扣,果就现前,那叫业力。行与有一造,本身就有一条路要走了。从身口意产生的那个有,占有会去找寻,产生那个部分。业好象一个磁场,磁场跟你相应的东西就会把你吸引过来。这个场本身的存在有一股能力,能力一发生作用,它就产生了。

所以,修福,福是业。道场的人,尽管不供养,不拜佛,你什么时候供养拜佛不知道。道场本身是福报的业,福业。久了你就产生感染渗透的作用。这地方有外缘的话,你就会去相应了,那个行,那个力就出现了。呆久了,那是恶业,也被渗透了,渗透了以后它会产生一种能力,相应,跑到那边去了。

现代人类价值判断还不够,对生命的认知不够,什么东西对的,应该的,不应该的,你不知道。人都一样,人都不一样。血型,五行大类,这是人类认识自身初步的,里面还有很多。我们对每一个东西,如吃,有人有口福,吃多少就是苗条,有人喝水就胖。每人不同嗜好,与先天体质不同。这时定一个标准,应有个弹性,让个人有个伸缩空间。这就是伦理与价值观。伦理没有,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也没有,下一步要怎么做?

业怎么处理,我们没有办法。业产生能力这个部分,叫业力,大致上分,有福报与苦报,即如意与不如意。就是业与其它因缘组合,有的会顺(福报),有的不会顺(苦报)。

不管福报、苦报,对你的生命成长有障碍,就叫业障。中奖,最好不要中。

没有障碍,那个业力都很好,甚至会帮助你生命成长。病,不可怕,怕它就怕死了。不怕它,病可能使你成为生命成长的动力,病就不是业障,反而是助道资粮。生命不是看外相,看你的生命力够不够旺盛。生命可以承担相当大的压力。

业,不可怕,要看得出来,它会走,会演化。业的集合体,叫业道。

(三)其它七个,叫苦道。

苦,分好多类,集合叫苦道。

培养识性,本身很苦的。背记很多,资讯。识里没有的东西,你不会追求;识里有,你会追求。能力能拥有,你都会去拥有,都是苦。社会有追求就要让他满足,完了;有些追求,是不能满足的。

怎么断,修行部分,前面讲很多。

三道,要离我与我所。

我,能。我所,是所。能、所要都能远离。

这十二个因缘在生命里运作,第一你看不出来,就合一了,合在里面,就是一个盲点。

你要慢慢去感受,感受是一种觉知。要去想为什么,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

有没有想过,脑筋在用的时候,是我那个能,还是所?没有想过,你会有茫然的时候。如人家提什么,你常有“让我想一下”,为什么要想一下,就是一个盲点,那个盲点,通常就是你不注意的状况,注意力没有集中,马马虎虎生活,危险。

我在用心生活时,这个用是能,还是所?你会讲用心当然是能,从能立场出发没有错,但你用心用到哪里去?你会说我用到花上面,摆花摆在那里,是这样吗?从这里解读,这是外道,开始向知识的领域去推求了。

我用心是能,但是我去思考的时候,它本身也是所。能与所,一个是能思考,一个是所思考,其实,能与所是一体,要起作用,两边同时起作用。也就是这时候,你会把定义成所在外面。所以,我们用心都在思考外面的东西。你有没有办法用心回来思考自己?不会,因为你用的是“的”的思维。用“是”思维模式才有可能用心思考心。这就是禅修。

▲用心思考心,以能观心观所观心,所证的就是那个心,所要证的真心妙心就是能观心与所观心。这三个心,其实是一个心,禅法修在这个地方。大乘观心法。

修到外面去,就不叫禅了,都是知识。

你站的角度不同,看成三个心。一个心同时作用,你为什么要分成三个心?这个心,要你自己去把它弄出来。

▲现在看三道。烦恼道,烦恼是从哪里来的?你不断,烦恼压在那个地方,烦恼现前,就是能,能烦恼产生了。其实能烦恼与所烦恼是同一个,与心分成三个的时候一样。

当这个东西成为同一个东西的时候,那就是菩提。

从修行的起步来讲,烦恼离我、我所的时候,就是当你发现说,“烦恼这个东西本身不存在”。烦恼是你生命中因为对立而产生的。业道,苦道也是一样,都是虚幻生命中相对立而产生的。

这个对立,你只要把它合一的时候,它就转化成菩提了,那时就不在我、我所里。

我、我所是一个。现在烦恼,你不要把它变成我、我所的那种能烦恼与所烦恼,当这两者合一,它本来是虚幻的,没有了;没有了,离我、我所了!

这从行法上来看,与文字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烦恼,有能烦恼与所烦恼。你的心,有我、我所,能观心与所观心。观到烦恼存在与否的时候,其实能观、所观是一心的时候,它的真如就在那里,烦恼就不侵了。这是从能这边成就的。

从所这边来成就,就烦恼道、业道与苦道这方面来讲,把它的对立性转化。合一的时候,它自然就消失了。消失的时候,就是离我我所。

所以说如是三道,都能离我我所。但是,这个时候你假如还有生灭相,但有生灭犹如束芦。一般修行人在这个时候会修得很高兴。因为我会降伏它。初期第一阶段的成就感,会喜欢告诉人家。但还不是真的成就,开始成长了。

六三际轮回门

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

三世两重因果。

华严经文这种解释法,南传、藏传不太能接受。北传佛教十二因缘观常有这种分析法。

这地方讲简单,分过未现三个阶段,如何断的问题。用意不是讲过未现。

无明缘行,过去,是既成的,是前提性的。

识乃至受,是现在要进行的,这是你能控制的,能控制,爱到有就能改了;不能控制,爱乃至有一定会产生。

爱乃至有,是后面产生的后果。

男女众分开。受,隔开,不能产生爱了,修行都是往后延伸的。你要知道,人性,物以类聚,修行人还会碰到一起。

识乃至受,有股票知识,迟早会走进去。不懂,就不会看了。会看不会看,是识的部分,会产生强烈的企图,就是缘的作用。要断缘就在这个地方。

修行人不喜欢接触世间法,要断那个缘。断外来的缘,不会产生识,识是现在的。把识断掉,后面的爱乃至有就会产生变化。这是第一重。

有以后部分,生老死,是第二重因果。外道在没老之前赶快修行,不给它老,就是识乃至受,从现在的地方去控制,操作它,老死部分就会改变。

修行可以改变命运、改变生命,原因也在这个地方,在操作、控制现在这个地方。过现未来不是时间上的三世。既存的与目前掌控的以及掌控以后的后果是在谈这个部分。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

观待断是一种修法。

掌控现在的地方是最好。修行一般公式是这个地方,让识性怎么去操作,也是声闻乘行者的下手处。

无明灭则行灭,把既成的事实去改变就比较难。

既成现实我不管,我从后面的地方来断。从爱断,是一个方法。从识断,也是一个方法。

观,行法。待断,透过这个行法你想要断的。

灭,要断的地方。

大乘行者,直接破无明,灭无明。

无明要破,要增长智慧。要增长智慧,只有一个方法,提疑情。其它的,难。所有行门,慧门的功夫通通从疑情下手。你去求证就是疑情,这是接纳以后再去求证的,叫疑情。

七三苦集成门

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这讲过程。

三苦断,也是一种修法。

三道断、观待断、三苦断。

●三断,断德。修行者的德行就是这个得。断这个烦恼,断这个因缘。天生下来如此,这个可以断,所以佛法绝对不是宿命论。

因果是告诉你这个现象,你如不去掌握那些因素,缘到,果一定现前。这是告诉我们现有的状况。修行,可以去把因重组,命运可以改,生命可以改造,这是断德。

断德,分两个部分。

(一)你知不知道可以断。懂得这一个,福报就可以大。

听到就有因缘。你听这个在脑子里印很深印象,没有福报,叫因缘。

你要去思考、去肯定,越肯定,福报越大。真的修福在这里。

断得,能够去执行,把这十二因缘想办法把它断掉,有没有断不要紧;要断,没有那么容易。我想要断,我很清楚,慢慢地,但是不要慌乱,不要急,这时你的智慧开始产生。

我想要彻底了解弄清楚,用自己语言表达,福报开始增长,能不能增长无漏的福,看你有没有穿透它;穿透它,无漏福就增长。

(二)修行时也是一样,智慧开始拥有,开始增长。因为你在刚开始尝试,会有各方面智慧,当你开始穿透以后,智慧就通达了。

断德,本身有福得,有慧得,有福有慧。

当你懂得以后,你慢慢地去告诉人家,感受的部分与人分享。你就有所谓贵人。修行贵人是不同领域里的人所用的,其实你在进行的因果展开,就是这个样子。

当你感觉越清楚的时候,表达越完美的时候,你生命里的质就一直提升了,因缘非常地好,你跟人家讲的时候结的是非常广泛的善缘,就是所谓的贵人。

听得懂你话的人,尽量告诉他。你能不能把他转变成很平常的语言,跟老人怎么讲,跟小孩怎么讲,跟受教育的人,路边摊怎么讲,不同讲法,你的善巧方便能力,你的国土就出现了。

你开始执行,你的智慧就成长了,在成长过程当中,你假如能看到,啊,这个人这样不对,从行法去指导人家的话,你来生来世讲话就一言九鼎。

我们要尽我们所知的去告诉人家,运用什么方法告诉就随缘,不同身份有不同表达方式。

20120411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24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26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