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第六现前地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21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1:40:28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21集(圓明筆記)

 

215301

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一心是体,十二有支是相,分多少相都不要紧,不要执着。从本体中运用分解动作把它分开来,分成十二步骤,来构成这个一个心,这个时候的心就是识。

心的定义是相当长,有无量很多阶段,有很多种,慢慢有功,你会分别出来,自己去找。

最初阶段就是注意力。置心一处的心就是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在风门,把注意力放在念头。

再来一个阶段,妄想是心。

再来,识是心。

到最后阶段,心就是生命。生命的真相也是心。

一心显现三界的心,是识心。

识心再上来部分,就是意志力,也是心。从意志力开始,叫净识。已经识性当中没有染污,纯粹是白业,净业。就是前面讲的有漏法,无漏法,选无漏法的心叫净识心。凡夫心妄想尘浊,叫染识心。

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

解说原因之总说。

随,永恒的意思。

凡夫心境是随着六尘境界,六尘境界是相续不断,一随就没有中断。随着事的轮转,贪欲一直起。贪欲有两种,一种喜欢;一种不喜欢,讨厌,喜欢的另一面。所以,随事贪欲,你就起了爱憎。这个欲望与心共生。

下面一段有两种业,两种业有那个生起因,生起因是两个同时来的。这地方已经把那个理论压在这个地方给你出现。随着这些境界,心就出现了。

读经要领,我心能不与识分开?要分开就是不“喜欢”,也不“不喜欢”,双破了。双遣,才能不与心共生。这个境界就是这个境界在,不要与它黏在一起,这是关键。

随着境界,这个识心一起的时候,是单行道,僵化的,只能向前进。

人类之可悲就在于有人会“报马”,告诉你这个人有多坏,先把你毒气先给你注射下去。然后你第一印象就有这种东西,你就随事贪欲,与心共生,躲不掉了。然后你又是一个迷惑颠倒的人,凡事就想,一提到他,坏蛋。你已经与他跟坏蛋连在一起了。当你要帮他拨开的时候,说你袒护他,你也是坏蛋。社会上普遍是这个样子。他很容易用二分法分开,这种人容易被人家用二分法把你区隔出来,容易中毒,属于低贱的人,没有智慧可以明辩,凡夫状况。生活中,随事贪欲,与心共生,一定很痛苦。

华严道场,绝对上升,不会下降的。除两种人会堕落的:

1、造是非谤诽业,破和合僧,我阿僧祗劫度你到成佛,但要你从阿鼻地狱出来再讲。

2、对法不信。华严经是法的经,法华经是佛的经,这里给你的是绝对的正法与修行的要领。为这个法来,当然接受,不然出家干什么。

凡夫心性,没弄清楚,不要急着出家,不要急着修行。人格要先健全,在这法中积极摸索,不是要你怎么精进。在摸索阶段里不会堕落的。三缘念,道场、法门、善知识。

境界来,看得很清楚,心不要混进来。这个心已离开识性心,它是属于根性的部分。与心共生,这个境界与心共生时候,其实你就在第二念了,生住的住,所以是识性。

假如境界来,遇到的时候是不混在一起,这个时候的心是独立的,那个时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那个心念不产生。一产生,你马上起作用,不会停住。只有识性心,才会停住,在存在中。根性跟境界接触产生的心念,假如让它停住的话,就变成识性。你假如不让它停住,马上进入萨婆若海;要不然就起作用,成为生命能量。

所以,修行人所存在的生命状况在哪里?就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当中,不会让它存在,它不然就流入萨婆若海,不然就成为生命能量发挥作用。

凡夫不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与心共生,就停住了,在识性里,生马上变成住,住是第二念,不落第二念你偏偏掉入第二念,绝对用八识。一落入第二念,要转识成智,就要长劫修行了。第二念没有办法活在当下。

从果地来讲,在这里,心念是产生,你马上割开,不会让它与心共生。心念,就是说六尘境界一来,你的觉性、根性就起,要保持,我不会让它产生。一产生,不让它起作用就流入萨婆若海,要不然就用掉,让它起作用,永远活在当下第一念。

凡夫不是,收集很多资讯,把它记忆起来,变成知识库,阿赖耶识越来越发达。

我一看就生气,是第二念里起作用了,想一想,不要生气,把生气转化掉,变异,第三念;然后消失了。这叫修养。

修行,是它还没有起作用时,在存在的过程当中,你把它转化掉的,才能转八识成四智。感受到存在,才有办法转变。存在(住,第二念)你感受不到,没法转。

凡夫活在第三念。

修行人至少活在第二念,修行成就的人活在第一念,才有当下可得。

 

净土人说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他的极乐都是印象中的东西,第二念里,虚妄的。可怕的民间信仰。

清净常寂光土,不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当中的当下,本地风光,当家作主。

下面解释。

心是识。事是行。

心就是识性。随事贪欲的事就是行。识性起于行,识性一起作用,行就来了。

于行迷惑。是无明。

菩萨留惑润生,留一点点无明,那无明是他能控制的。

你无法控制无明。

发脾气,很多嗔心,清清楚楚的,不叫无明。你迷糊,嗔心是无明。

贪心也是无明,贪心还可以觉察得到。吃。在贪的过程中,你会得到反弹,还会有些觉醒。

最重要无明是愚痴心。“就这样啊”,没办法觉醒。无知,你讲什么反正听不懂,心智年龄不够成熟,没有办法突破。愚痴无有厌足,他不会觉醒。他只有一再地去受苦,受难,去遭受逼迫,才能去突破。有地方可以躲的话,永远找不到。

贪、嗔还能觉醒到,有反省、检讨的余地。

如贪、嗔夹杂着愚痴,那就完了,没救。他一直责怪别人错,不会反省、检讨。

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

总说。名色,名相,各种状况都出现了。

无明是什么?不是什么东西,无明是一种状态。

随事贪欲的事,是一个事相,事实上也是一种状态,只是它是六尘境界,是所。

无明不是所。无明本身是能。

这地方能所先分出来。当能这个无明与心共生的时候,你就迷惑了,一切森罗万象全部出现。事件是所,所与无明共生,它是全部存在了。

●这两个修法,在佛法中是很重要的修法。

②你要破无明与心共生这个法门,叫文殊师利菩萨法门,般若的法门。

①你要破识与心共生这个法门,普贤菩萨的法门,存在的法门。

无明怎么破?用文殊的智慧来破无明,下面没有人会讲了。

③禅,是毗卢遮那佛的法门。禅不是文殊法门。

所谓存在,六尘境界的存在,你要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我的智慧,我这能要起作用时候,无明不要卡上来,关键在这里。

这两大法门,两大系统不一样。

②透过无明与心共生的这个法门,要来破无明,不让无明与心共生,要用密法。

密法最好的方法。持咒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根本法门也在这个地方。文殊法门是般若法门,这句话是错的,般若法门是文殊法门是对的。文殊法门除了般若法门,还有持咒的陀罗尼法门。在持咒的陀罗尼法门中,空性,即般若智慧这部分很重要。在西藏密法中一直强调这个东西。因为他们是一体的。

事实上当他们两个要并在一起时,你就麻烦了,这时变知识了。

华严密法,不这样并,直接同时融合一体,不会分成两个部分。这个法门非常重要,先用种子字去持,然后咒语去合,让他两个去合并。那个东西要用心,用心观照音,两个音合在一起,就这个样子。

①前面这个法门,事是六尘境界,要与心要不共生。这个时候要用普贤的行法,最代表的叫戒律。透过戒律,你对六尘境界会保持一个距离,不要让它共生,这个戒律才叫清净。假如你在那边一直分别,这个犯戒,那个犯戒,那个怎么样,都不是普贤法,那叫技末法。

行法上不在这里,它是当你的心与尘境接触的时候,能不能维持超然独立而不共生,这才叫普贤法。戒律是一个很好的修法。

站在意根的修法来讲,戒律对它来讲,它叫别别解脱戒。

站在普贤行法来修的话,这个戒律叫做即身成佛,不是别别解脱戒。不一样的。

这叫三大法门,身,口,意。

普贤的身,身业成就法门。②文殊的口业成就法门。①普贤菩萨的身业法门;③佛的意业成就法门。理论讲到,行法已出来了。为什么能这样讲,从果讲因,才有可能。

这一席话,不管懂不懂,福报甚大。释迦法化,各位是第一批听到的;看电视是第二批。你能作种种传说,第三批。这叫华严三会。

自古以来分解这些东西,经典里有,交待不清楚。都知道身口意要清,可是不知道身口意怎么修。你解释身口意非常是肤浅,从表面上看。

从法界看,这是三大法门,三大系统。

③我们世间最好修的是意业修行。这叫自性轮身,佛陀亲讲法门,禅修是最好法门。

②正法、像法时代过去了,末法时代,这个法已不好修了,要修语业修行,文殊菩萨法门。

①要让正法住持下去,你还要是普贤法门,尤其末法时代,戒律很重要。可以我们戒律发展歪了。文殊法门又歪在一边。三法门通通歪了,不正了。

身口意三业,是华严三圣的法门。

我们道场里一定要通修,各位选一个,一门深入,其它加行。一门深入只有我们道场有资格讲,因为我们四宗兼修,八宗兼弘,身口意三业都有。其它地方,讲一门深入,一定会谤法、毁法。你要懂得佛法的基础与佛法的整体性。

名色增长是六处。

六处三分合为触。

十八界为触。

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这都是解释的部分。一般最喜欢这一段。多研究整体的,不是单独这个部分。

十二因缘法的主干,环环相扣的十二个环节。我个性不太搞这个东西。它很琐碎。

你用禅定去觉受这十二个过程比较有意思。用知识解释它,没有味道。

●从觉受的立场,不一定分十二段,分三个,四个,六,十,十八段都不要紧。重点是你要把它构成一个思维模式的系统起来,你自己要去构筑它,要自己去找,这就是法门,这就是修行。

你去找一个实例,你生活中的东西。(1)如我喜欢吃东西,我吃薯条,这个时候去分析这个过程,是怎么造成的,从凡夫的立场去弄清楚,没有叫你用离世人的立场。然后你会造成一个疑情,什么疑情?这叫生死轮回。那么,我要怎么样破这生死轮回?来了,当你这个思维模式建立起来以后,你就会我要把它怎么剪断了。

2)如夫妻两个恩爱,你要弄清楚怎么恩爱的?老吵架以后恩爱或不知什么粘在一起,你要弄清楚你是怎么恩爱的?你要知道,这是世间人三界轮回本。你把这个轮回本弄清楚,要剪断就很简单了,从哪里剪断不会痛苦的。现在你会痛苦,第一个你没有搞清楚,然后很笼统的,你说“要剪断,不剪断下辈子做鸳鸯”。硬要撕裂,当然痛苦。你弄不清楚在哪里发生问题。你资料把它弄得很清楚以后,你的模式建立,你就很清楚了。我们的恩爱的情结在哪个地方,那个地方碰不得,哪个地方可以,你就从那个地方很轻松,你就解开了。

生死轮回本被你解开,你就出三界,了生死了。

这是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你要花很大的时间去熟悉以后才会简单。要把思维模式先建立起来——助道资粮。助道资粮成熟以后,剪断就剪断了。现在你没有助道资粮,思维模式没有建立起来,没法剪断。20120410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20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22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